【生產驚魂記】每次看到一些媽媽生完美美的狀態,就會勾起我四年半前那段狼狽不堪的生產回憶,🎵啊多麼痛的領悟~🎵
待產的最後一個月我幾乎天天提心吊膽,因為血壓忽然失控飆高,我的婦產科醫師不斷告訴我再這樣下去恐怕要剖腹了,也因為高血壓的關係阻擋了養分輸送到胎盤,肚子裡的吵偉非常小,這是我和醫師最憂心的部分。
就在一個比預產期提早三週的早晨吃過最愛的板麵當早餐後,我如常上廁所後發現「月經」來了,啊,是落紅了。我淡定地告訴阿英「媽~我要生了~」然後淡定地洗頭洗澡,整理待產包後再到醫院去。(這是不良示範大家不要學,落紅後不要再做其他事請立馬到醫院報到!)
到了醫院我淡定地在櫃檯辦理住院手續,櫃檯人員一臉緊張預備好推車不斷問我是否要先到待產房?我說沒關係我沒有在痛,她們竊竊私語:這應該不是第一胎⋯手續辦理好後我就搭電梯到待產房待產。就這樣,我維持平均一小時開一公分的進度,而陣痛的程度則是可忍受的範圍內(我覺得護士的內診比較痛,好像試圖想挖到能夠放一台大卡車🚛進來一樣),這樣的進展讓我暗暗竊喜咦原來我那麼好生?殊不知好戲就在後頭⋯
我的產道竟然在開到七公分後停止運作了😱!這時醫生來了檢查後說,孩子的心跳有一點下降了所以得把握時間快點出來,於是人工破羊水後再打催生藥,一打完我整個人炸開了,痛到以為看到了佛祖但還是無法生出來。醫生決定緊急剖腹於是call up手術團隊過來,我就這樣被火速送往手術房。因為下面痛到快分成六片了,精神錯亂之下我開始亂推人,帥帥的麻醉師最慘,被我用力推開+捏到咬下唇⋯
最後劇情大轉彎,吵偉應該是覺得代誌大條,於是乖乖自己出來才讓我免挨一刀!生完後我立馬昏睡,一直到護士把我叫醒上廁所並耐心地教我清洗傷口,然後我狼狽地呈現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姿勢、每次上下床都怕怕der一直覺得肛門快掉下來了、快一個禮拜不敢大號怕傷口裂開⋯⋯
現在回想那一段回憶還會發抖,相信對一些媽媽來說也是如此,所以有一次就不會再有第二次了!大家的生產過程又是什麼樣的故事呢?來分享一下吧!
#剛出生的吵偉梳了油頭我忍不住問你哪位
#生完小孩就像被火車輾過可以美美的是如何辦到
#結果出來像月中父我情何以堪
胎頭下降姿勢 在 中醫師劉佳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什麼生產本該無傷?
生產的過程到底是天生自然的?還是需要醫療外力的?又需要多少外力介入呢
我想生為父母都會希望自己小孩的孕育與生產過程都是接受最好的安排
所以媽媽在懷孕過程中會補充很多營養素,葉酸,B6,鐵劑等等
也會想要補養身體的氣血去吃些中藥黃耆、人蔘、八珍湯,也希望小孩白白美美的所以去吃些黃連珍珠粉
所以大家在懷孕過稱中會好生照顧孕媽咪,不可以拿剪刀,不可以搬重物,以至於衍生出許多孕婦禁忌的習俗,都是希望生出來的寶貝是最好的狀態
醫學一直在進步,我們有了許多在懷孕過程中的檢查評估,高層次超音波,羊膜穿刺,NIPT等等都為了減少胎兒異常的風險
中醫也是在進步,我們結構治療的醫師們在面對孕媽咪的中醫產檢也會檢視媽媽的身體結構有無扭轉歪斜,有無足夠的空間讓胎中寶貝長大,我在診療中常常比喻:媽媽的肚子就是小寶貝的床,床夠大夠穩,小寶貝就會長的好
所以孕媽咪懷孕過程中如果有腰痠、水腫、乃至於孕吐、頻尿漏尿,這些常見的懷孕不適都反映出媽媽的身體結構有問題,可以被調整還原,我看過理想中的孕媽咪應該是不會有甚麼不舒服直到生產的,這道理就如同女生的痛經是常見症狀卻不應該是正常一樣的道理,
而這些孕期很舒適的媽咪們通常產程也很順利,所以生產的過程是可以很自然的由胎兒跟媽媽的互動訊息來啟動,而不需要由藥物外力來啟動,子宮頸打開、胎頭下降娩出的過程進展可以很快,只要讓媽咪有足夠放鬆的姿勢,不見得需要產鉗或真空吸引來使用,會陰可以不用裂傷,只要有足夠的等候時間讓陰道肌肉筋膜一層一層的鬆開,也就不需要剪開會陰來預防撕裂傷
這些活生生的事實是阿萍醫師的好孕團隊與一位位的孕媽咪產家們用他們的生命過程來告訴我們,我們真的對生命對生產認識的還不夠多,
阿萍醫師倡導的順勢生產,並不是不管風險的放手讓產婦自己生 [樓歪~~突然想到以前電影阿波卡獵逃的女主角在地下的凹洞積水中產出寶寶],而是書中所說的:
不做比做有更大的擔當;陪伴比監視有更大的力量
順勢比介入有更大的耐心;人性比科技有更大的信任
所以順勢生產是一種更溫暖更有人性的生產方式迎接小寶貝來到這個世界上,
有足夠的擔當與耐心不做過度的醫療介入,讓產程自然順利的進展,這時候可能有人會問這樣不會生超久的嗎,我們以前就有看過初產婦的順勢生產從開始陣痛到娩出胎兒只有兩個小時,這樣還不算快嗎?
[我又想到一個白話粗鄙的比喻,不喜可跳過,如果你上大號很快,從肚子有感覺到排出大便都很順利,會需要用免治馬桶噴屁屁,甚至用手用塞劑塞嗎?如果同意的話,那為什麼會覺得娩出寶寶就要靠一些藥物,一堆手去幫忙壓幫忙拉出來呢?]
或許也有人問說都不做止痛不會很痛嗎?我昨天剛好有位前胎剖腹吃全餐,第二胎孕期接受結構治療終於順利自然產的媽咪回診,媽咪自嘲說有人說他很瘋狂,怎麼會上一胎吃了全餐之後居然還想自然產,他說比起第一胎無力煎熬的產程疼痛,痛的是不知道何時才會結束,最後剖腹寶寶生出來的時候終於哭了,哭的是因為終於結束了~~ 而這一胎生產過程都很順利也會快,好像四個小時內就結束了,生產時助產師都好奇媽媽怎麼那麼淡定,她說因為真的不怎麼痛,就這樣而已阿
但是站在醫療人員的立場看,也是因為這個媽媽的這次孕期作了許多準備,定期產檢包括婦產科與我們中醫結構治療科,生產過程中助產師與產科醫師的全程耐心陪伴,給予媽媽與先生一家[還包括大寶] 在生產過程中的支持與照顧,這些字眼看似沒甚麼,但事實上孕婦有足夠的時間與步調生產是因為助產師隨時在監控,給予心靈上的支持減少不必要的介入,這種境界就好比教小孩子做事情,在一旁鼓勵給予指導,比忍不住直接下手幫小孩完成來的難得多了
順勢生產所帶給我的衝擊,還有太多言語說不出的感受,我只能說生產是生命中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如何讓這個過程更加圓滿更加溫暖,而不只是單純考慮醫療去減少風險,是每個爸爸媽媽都可以去思考的一個方向。
胎頭下降姿勢 在 阿舟物理治療小教室-疼痛處理與動作優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骨盆的精細動作-分娩】
對於許多人來說,
#骨盆的形狀可以改變
這件事十分的不可思議
阿~骨盆不就是一大塊骨頭嗎?
怎麼可以隨意地改變形狀呢?
然而人體最有趣的地方在這
我們所熟知的一大塊骨盆區域
其實主要由三塊骨頭所組成
左邊的髂骨、右邊的髂骨
與後面的薦椎
當骨盆上面的腰椎、
或下面的髖關節產生動作時
二邊的髂骨與薦椎也會跟著一起移動
而三塊骨頭所構成的-骨盆
形狀也隨之變化
這些動作不需要很大
卻可以輕易的改變骨盆的形狀
我這裡用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之一
同時也是最需要骨盆產生動作的時刻
【分娩】來舉例
這有趣的骨盆生物力學
孕婦在生產時
藉由適時的改變
骨盆的入口與出口
好讓胎兒可以更加順利地通過
進而讓分娩過程更加順利
分娩分為二階段:(1)分娩期和(2)產出期
一、分娩期:嬰兒進入骨盆
髖關節:伸直+外轉
【伸直】
伸直的髖關節藉由髖屈肌的拉力
將骨盆拉到較為骨盆前傾的位置
並驅使薦髂關節旋轉成後點頭
後點頭的狀態增大了骨盆的入口
這個姿勢對於分娩前期十分重要
它可以幫助胎兒更容易的
下降進入骨盆腔內
【外轉】
外轉的髖關節
除了會讓薦椎產生後點頭以外
也會藉由周圍韌帶與肌肉的張力
讓二旁的髂骨向外傾斜
薦椎隆凸向後位移
進一步擴大骨盆的入口
二、產出期:嬰兒離開母體
髖關節:屈曲+內轉
【屈曲】
屈曲的髖關節藉由大腿膕旁肌的拉力
傾向使骨盆相對於薦椎向後傾斜
這個動作也就是-前點頭
這會減少骨盆入口的直徑
但同時增加了骨盆出口的直徑
因此對於生產的產出期
胎兒的頭部通過骨盆出口十分有幫助
【內轉】
髖關節內轉
除了會讓薦椎產生前點頭以外
也會藉由周圍韌帶與肌肉的張力
讓二旁的髂骨向內傾斜
下面的坐骨分得更開
同時髂骨向後一移動
導致更進一步擴大骨盆的出口
讓胎兒的推出更加容易
這種方法被越來越多人使用,
通過縮短分娩時間來減少
胎兒窘迫程度和生產胎兒的痛苦
#阿舟物理治療小教室
#骨盆跟著髖關節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