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什麼叫通識教育,要先了解英文名Liberal Education 。
什麼叫Liberal ? 自由主義者。其價值觀就叫做Liberalism ,英國專欄作家摩根對這個字的定義(見圖)。
難怪「通識教育」特首林鄭月娥回顧,聲稱「由第一日起已經出問題」。
通識教育科不是彭定康撤走前刻意留下的地雷,是由特區政府「當家作主」時期自行設立的一科。其時口號非常吸引人,充滿正能量,聲稱要為下一代「培養多角度觀察世界」,培養「獨立思考」。
十年前如此張揚,因溫水煮蛙之水溫還不太高。今日看來,這兩句話似已觸犯「國安法」。
通識為何由第一日開始已經有問題?因為這科的刊憲英文,叫做Liberal Education。
Liberal完全是西方的產物,始發於十八、十九世紀,那時中國人還康熙雍正嘉慶道光的活在三跪九叩的主奴君臣宗法制度裏,天朝大國地,水波不興,直到清帝垮台,西方思想進入,在鹹淡水交界相侵時刻,司徒雷登領銜,才出現了不鹹不淡的幾個高等華人Liberals:胡適、梁啟超、傅斯年,帶引出章乃器、羅隆基、儲安平,當他們在尚有時間喊破喉嚨向中國的蟻民宣講何謂西方的Liberalism之前,早已為陳獨秀、李大釗的共產思想淹沒。
Liberal Studies不是通識,而是「自由主義研究」。
英國人管治香港,早已高瞻遠矚地裁定:只要培訓政務官,Liberalism不適合中國國情。難民成千上萬湧進來,他們不是為投奔自由,只因大陸飢荒。貿易和就業最大,當上海廠商將機器搬來香港,英國人知道不應該對唐翔千、董浩雲、邵逸夫及其僱員鄒文懷、宋淇、沈鑒治等文化人Executives,講述任何的Liberalism。
果然,不必英國殖民地政府培養Liberals,港澳工委的共產黨地下組織滲透文教,七十年代還在所謂港英眼皮底下的港大學府發展「火紅年代份子」,將暴動後香港華人企圖模仿歐美反越戰後的那種新自由主義,轉化為親中勢力。
一百年過去,所謂Liberalism在華人社會已經證實水土互衝,是將海洋的鹹水魚企圖放在中國江河的淡水裏飼養的一大失敗生物學實驗。
偏偏「當家作主」的特府,缺乏歷史人文知識基礎,出於崇洋,以為此名詞很時髦,將這件外衣拿來自己穿上。
殊不知大媽滿身愛瑪仕和Chanel,走在巴黎街道,最多是外表長相和歐洲高端品味九唔搭八地錯配,令法國人聳聳眼眉,心裏冷笑一聲而己。大媽和她一家人不會因為穿錯衣服而全家染病。但香港特區將Liberal Education當做西方品牌,移植來香特,就大亂子。
西學只能為體,着上身的、吃喝進肚裏的、手裏能把弄的電話工器,皆可以引進抄襲仿造,凡涉及心靈與精神的西洋事情,千萬不要碰,一碰就會死。
胡適梁啟超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近20年流行要小孩背 "弟子規",還把惡俗傳到對岸去,台灣是應該感到羞恥的。
最可笑的,就是封 "弟子規" 為 "經典"。 明明是近20年才炒作起來的一本書,"弟子規" 跟 "經典" 兩字哪有關係? 大家可去看看張愛玲,胡適,梁啟超的傳記,誰小時候讀過 "弟子規"?賴和,楊逵有讀過嗎?我保證余光中,張曉風也沒讀過。一本沒經過時間淘洗,純靠一時炒作的書,憑什麼稱經典 ?
"弟子規" 書成雖是康熙年間,學者已考據過,它從來不是給小孩念的通行蒙書。不管是賴和還是胡適,小時候最通用的蒙書都是 "三百千千" :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
那麼 "弟子規" 是誰在讀的? 江南大學學者黃曉丹找遍清代文獻,總算找到一條 :"“勞乃宣,.......同治十年進士,……任吳橋,創里塾,農事畢,令民入塾,授以弟子規。”(《清史稿·勞乃宣傳》)也就是說,"弟子規" 是地方官拿來給沒文化的農民讀的。這點不奇怪,"弟子規" 文字雖出自儒家典籍,卻拿掉儒家典籍中鼓勵思考,質疑權威,弘毅進取的部份,當然最適合給一輩子活該被壓迫的文盲農民學習。
所以,要孩子熟讀 "弟子規",就是認定孩子應該接受清末廣大賤農那等級的教育。
"弟子規" 在台盛行,許多人痛批國民黨奴化教育,我也覺得這種說法很懶惰。兩蔣都沒推行過 "弟子規",這本書的炒作是發生在解嚴之後,是民間發起。民進黨有沒執政過,對其盛行也沒任何影響。這次讓人嘔吐的母親節排排跪,就是發生在民進黨執政的宜蘭。
我認為 "弟子規" 盛行的真正原因,是台灣口口聲聲關心教育,其實卻都對教育有不實際的"速成" 幻想。從前是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現在是讀 "弟子規" 的孩子不會變壞。大家就是不願接受一個事實,品格教育根本不靠讀什麼書,而是靠日復一日你對孩子的關心,你與孩子的互動,你與孩子之間的持續對話,你傾聽孩子的能力。
胡適梁啟超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獻給全天下以為小孩背誦 #弟子規 ,
就等於品格教養的父母。
如果去讀內容,會發現真的很口趴!
規矩是死的,人性是流動的,
用死的限制活的,
要期待有多大用處呢?
教育沒有速成,無法算CP值!
台灣近20年流行要小孩背 "弟子規",還把惡俗傳到對岸去,台灣是應該感到羞恥的。
最可笑的,就是封 "弟子規" 為 "經典"。 明明是近20年才炒作起來的一本書,"弟子規" 跟 "經典" 兩字哪有關係? 大家可去看看張愛玲,胡適,梁啟超的傳記,誰小時候讀過 "弟子規"?賴和,楊逵有讀過嗎?我保證余光中,張曉風也沒讀過。一本沒經過時間淘洗,純靠一時炒作的書,憑什麼稱經典 ?
"弟子規" 書成雖是康熙年間,學者已考據過,它從來不是給小孩念的通行蒙書。不管是賴和還是胡適,小時候最通用的蒙書都是 "三百千千" :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
那麼 "弟子規" 是誰在讀的? 江南大學學者黃曉丹找遍清代文獻,總算找到一條 :"“勞乃宣,.......同治十年進士,……任吳橋,創里塾,農事畢,令民入塾,授以弟子規。”(《清史稿·勞乃宣傳》)也就是說,"弟子規" 是地方官拿來給沒文化的農民讀的。這點不奇怪,"弟子規" 文字雖出自儒家典籍,卻拿掉儒家典籍中鼓勵思考,質疑權威,弘毅進取的部份,當然最適合給一輩子活該被壓迫的文盲農民學習。
所以,要孩子熟讀 "弟子規",就是認定孩子應該接受清末廣大賤農那等級的教育。
"弟子規" 在台盛行,許多人痛批國民黨奴化教育,我也覺得這種說法很懶惰。兩蔣都沒推行過 "弟子規",這本書的炒作是發生在解嚴之後,是民間發起。民進黨有沒執政過,對其盛行也沒任何影響。這次讓人嘔吐的母親節排排跪,就是發生在民進黨執政的宜蘭。
我認為 "弟子規" 盛行的真正原因,是台灣口口聲聲關心教育,其實卻都對教育有不實際的"速成" 幻想。從前是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現在是讀 "弟子規" 的孩子不會變壞。大家就是不願接受一個事實,品格教育根本不靠讀什麼書,而是靠日復一日你對孩子的關心,你與孩子的互動,你與孩子之間的持續對話,你傾聽孩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