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誕辰】今天,是中國近代著名作家 #魯迅 140周年誕辰。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1902年,魯迅赴日留學,望以醫學救國;但在日本之見聞,使他認為拯救民族靈魂較救治軀體更為緊迫,決意棄醫從文。
1909年,魯迅回國,先後執教多所學校,同時在文壇嶄露頭角。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雖結束兩千多年封建專制,惟政權落入軍閥之手,腐敗依舊。為推動社會、民俗、思想變革,以陳獨秀為首的知識分子,發起新文化運動,倡導德先生(Democracy)與賽先生(Science)在中國發展;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李大釗等均參與其中,《新青年》雜誌則是該運動主要陣地。
1918年,36歲的他首次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刊登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其後陸續發表《孔乙己》、《藥》、《故鄉》、《阿Q正傳》、《祝福》等,集結編入《吶喊》、《彷徨》兩部小說集。以筆為刀,魯迅作品擅於諷刺,多針對社會黑暗面、民族劣根性而發;有的隱晦曲折,有的幽默詼諧,有的沉鬱嚴峻,風格靈活。
魯迅一生,寫下約600萬餘字著作,在小說、散文、雜文等成就突出,影響深遠。適逢其誕生140年,不如一起細閱那些流傳甚廣的名言警句。
---
延伸閱讀:
黃碧雲新作 〈商場〉
https://bit.ly/3zj7oLG
淮遠新作及專訪:人在,歷史在
https://bit.ly/2XkbSo8
董啟章新作及專訪:寫當代的小說家
https://bit.ly/3nx0znd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文學 #現代文學 #中國文學 #中國文化 #作家 #小說 #散文 #棄醫從文 #辛亥革命 #新文化運動 #新青年 #德先生 #賽先生 #封建 #吃人 #狂人日記 #阿Q正傳 #祝福 #故鄉 #藥 #孔乙己 #吶喊 #幽默 #諷刺 #周樹人 #我就是我
胡適風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余先生的溫和(自由時報專欄)
王丹
算起來,從第一次見余英時余先生到今天,也有二十三年了。這二十多年中,去余先生的那個林中居所也記不清多少次了。似乎成了一個儀式,至少每年要到余先生那裡一次。看看他,也讓他看看我;聽他講一些事,也講一些事給他聽。就這樣,一年一年地過來,從沒有想過余先生會不在這件事。然而,這件事還是發生了。好在,他走得安詳,對追隨他的人來說,多少是一個安慰。
有人問我對余先生有什麼印象,我心中跳出的第一個詞就是:溫和。是的,余先生是個令人感到溫和的人。他的溫和表現在很多方面。
例如他的待人接物。余先生是有大學問的人,但他的謙遜也是眾所周知的,在他的身上,你看不到任何當代學界泰斗的氣派和架勢;當然,也許沒有氣派和架勢,才稱得上學界泰斗。跟余先生聊天,他總是那麼溫和地笑著看著你,溫和地發表一些評論和看法。他不是沒有好惡,但對他不喜歡的人,點到為止;對他喜歡的人,則是讚不絕口。我印象中,從沒有見到余先生拍案而起,即使說到他討厭的中共,他也是面帶笑容,笑容中有鄙夷。余太太把余府的客廳布置得非常溫馨,鬆軟的沙發讓人放鬆,又面對如此溫和的一位老人,每次我坐在那裡,都感到淡淡的溫暖。這種溫暖,是余先生為人的氣質;這種氣質,散發著濃郁的書香。
例如他的有求必應。了解余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不會說「不」的人,他最令外界所知的,就是他一生不知道給多少人寫過序,而且都是很認真地寫。其實有些人他並不是很熟,但是人家找到他,他就會答應。說起來,幸虧還有余太太幫他擋一擋。正因為如此,我從來沒有請他給我寫過什麼。他太忙了,我還是給他省省時間吧。在我看,他的有求必應,當然不是因為他是老好人,我想,余先生是希望能夠鼓勵到更多的人,是希望以有求必應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在追求的道路上走得更順利。這樣的心意,春風一般溫煦,我相信很多得到他的幫助的人一生都會記得。
民國以來,有兩種知識分子;一種是魯迅型的,看問題深刻是不用說的,但戾氣太重,多少有些刻薄;一種是胡適型的,同樣有深刻的見解,但有一種溫和的人格和氣質,不會動輒惡言相向。余先生繼承了胡適的風格,那也是我對民國時代知識分子最嚮往的風格,這種風格如今已經很罕見了。而今看華人世界的知識分子,學問並沒有精進到哪裡去,至少與余先生沒辦法比,但溫潤的氣質很少見到了,有的只是各種各樣的脾氣,百轉千折的心思。
余先生的溫和,最終表現在了他的後事的處理上。他仙逝後,家人十分低調,在安葬了余先生之後才告知外界,顯然並不想驚動大家。他走後,一些故交晚輩當然想辦一些紀念活動,余太太表達了反對的意思。我猜,余太太的態度,也是余先生的意思,他一定早就交代過余太太,一旦他走了,不要大張旗鼓:人走了,就淡淡地走。外界對余先生家人的低調非常不解,但我並不意外,對於死亡和身後的榮光,余先生一定也是用溫和的心態來面對的。正因為如此,我和蘇曉康,康正果,胡平,陳奎德,張伯笠等一眾平時與余先生走得比較近的人商量的結果,就是尊重余先生的心願,不去普林斯頓拜祭,不大張旗鼓,不打擾他的長眠。用溫和的方式悼念他,應當是我們對他最大的尊敬。
胡適風格 在 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漫射報》Vol.2全文公開🎉什麼是「漫畫」?
🔥漫畫中的社會:閱讀《雞籠生漫畫集》(1954)
◾陳偉智(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撰文
雞籠生,是陳炳煌的筆名,1935年曾在日治時代的臺灣出版了《雞籠生漫畫集》。1954年再度出版同名,但內容與前一本完全不同的《雞籠生漫畫集》,這一本可說是第二集的《雞籠生漫畫集》。
如同筆名所顯示,陳炳煌出生於基隆,曾在上海以及美國紐約求學,戰前在上海工作,並曾擔任《臺灣新民報》的上海特派員。戰後返臺,短暫擔任公職,也曾參與基隆市長的選舉,隨後在農復會的豐年社擔任副社長,編輯《豐年》雜誌。這本漫畫集是雞籠生在前一本漫畫集出版之後,間隔二十年後的作品集結。
《雞籠生漫畫集》(第二集)的作品,有不少是發表在《豐年》與《自由談》刊物上的漫畫作品,內容包括:金門風光、寶島名產、職業婦女、山地習俗、東遊速寫、農村漫畫、都會百態、名人簽字等共八個單元,封面也有雞籠生自己正在作畫的自畫像。各單元作品,雖然風格不一,但共同特色是呈現了雞籠生對於戰後社會的觀察,包括臺灣的都市、農村、以及原鄉部落,以及外島的金門,乃至戰後初期的日本。這些具有社會觀察性質的漫畫,意外地紀錄了當時的社會風俗。雞籠生似乎也重視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與角色,這些具有社會觀察性質的漫畫,往往透過各種類型女性人物表現。
許多《雞籠生漫畫集》的作品都搭配速寫的散文,圖與文之間呈現互文關係。這一方面是雞籠生延續以前作品特點,脫胎於早期《臺灣新民報》的新聞漫畫風格。另方面也顯示了他的漫畫集,雖然以漫畫為名,但仍是圖文互涉的創作。
名人簽字單元,選取了部分雞籠生長年蒐集的名人簽名,加上凸顯名人特徵的人物畫像,兼具新聞漫畫與似顏繪的風格。雞籠生的似顏繪人物畫,在第一集的《雞籠生漫畫集》已有甘地、蕭伯納、愛迪生,以及胡適、魯迅等人物,在第二集內,除了當代的政治、軍事名人外,更有許多體育、影視名人。雞籠生的名人簽字似顏繪也成為他的長期創作的主題,直到晚年仍一以貫之。
雞籠生雖了解漫畫這種文化形式的歷史與社會影響,並且具有漫畫家意識,作為業餘漫畫家,漫畫雖然不是他的主要的創作文類,其所展現的社會關懷與觀察,以圖文互涉的都市、農村、原鄉、外島與日本的符號化觀察的漫畫留下當時的社會速寫。
如同漫畫家牛哥在本書的序言中所言:「漫畫家,以簡單的筆法,描寫人生、社會。事實上,社會的本身,就是一幅活動的漫畫,因為人生的一舉一動,和社會的百態,都含著漫畫的材料」,在雞籠生的漫畫中,的確實踐著社會的漫畫化同時也是漫畫的社會化。
----------------------------------------------------
⭐謝謝陳偉智為我們介紹《雞籠生漫畫集》以及雞籠生的創作特色。
大家都拿到《漫射報》Vol.2了嗎?沒拿到的人也別灰心,我們正陸續公開Vol.2的文章。Vol.3即將發刊,敬請期待!
#漫射報大公開 #雞籠生
胡適風格 在 胡適〈母親的教誨〉,被課本編輯剪到連他媽媽都不認識了 的推薦與評價
但實際上,課本裡所選的〈母親的教誨〉,並不是 胡適 所寫的原文,而是... ... 【聽歌職業病】黃妃〈心肝插一刀〉:不只符號會說話, 風格 也會. ... <看更多>
胡適風格 在 過去一百多年裡面,胡適都是提倡自由民主的健將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我是 胡適 :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學者談 胡適 :王汎森院士】 胡適 紀念館這次展覽非常有意義,也很符合 胡適 一生的言論跟 風格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