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奧城事2:選手村】
我國世界球后戴資穎今天取得東奧羽球二連勝,前天她也提到「#還好沒住選手村」,可以更快抵達球場,有更多練習時間。原來,羽球場地在武藏野之森綜合體育場,距離選手村37公里,車程要一個小時左右。或許大家會好奇選手村在哪裡?和飯店比起來差在哪裡?又離哪些場館較近?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自從1924年巴黎奧運以來,為了促進世界選手交流,並解決以往代表隊找住宿的困惱,奧會規定主辦國要設立選手村,讓選手在奧運期間一起生活。隨著奧運規模越來越大,選手村常常變成城市新都市計畫的一環,甚至建造衛星城鎮來容納選手村。
東京奧運的選手村稱為「HARUMI FLAG」(晴海旗)計畫,可以說是歷屆奧運中規劃相當完善,地段也比較好的,在東京國際見本市會場拆除後的舊址上興建。2013年東京取得奧運主辦權後,東京都通過「晴海五丁目西地区第一種市街地再開発事業」,佔地18公頃,總經費540億日圓,2017年動工,2019年12月完成,由三井不動產、三菱地所、住友不動產等11家大手不動產業者承建,分為四大區(太陽村、海洋村、公園村、港口村),一共興建23棟大樓,高度大多在14~18層之間。
#基礎建設
公共設施部分,選手村十字型的中央道路大概36米寬,但只有兩線道(12米),剩下全部是人行自行車道和綠化帶,大樓間棟距維持在50~110公尺間,也種植超過3000株樹木,形成廣大的社區公園。靠海側有晴海埠頭公園,和晴海郵輪碼頭,海景第一排可以遠眺台場和彩虹大橋。完善的網路與安全設備更不在話下。
能源也是選手村的強調賣點,由東京瓦斯公司經營氫能供應系統,是日本第一個「#氫能社區」,除了提供BRT和公車的燃料電池外,也連到社區加氫站供私家車使用。並且每家都有家用氫燃料電池(EneFarm)供應住宅電力、煮飯洗澡的熱能,並且和傳統電網與太陽能發電整合,經由智慧運算,提供最具效率的穩定電力供應。而為了安全,氫氣管道的深度、保護鋼板、監測儀器都有詳細規範,如果有異常會立刻切斷供應,避免意外。
#奧運期間
東京奧運規劃兩大場館聚集區,一是主場館附近為主的「遺產區域(Heritage zone)」,多是改建或現成場館,二是離選手村較近的「東京灣區域」,多是新建或臨時場館。後者包含有明體育館(排球)、有明體操競技場(體操)、有明網球之森(網球)、東京水上運動中心(游泳、跳水、水上芭蕾)、海之森水上競技場(輕艇、划船)、夢之島射箭場(射箭)等15個場地。因此,後者這些項目選手住選手村可說相當方便,而位於市區的國立競技場、代代木競技場、日本武道館離選手村不至於太遠。但如果到調布一帶的場館,就要舟車勞頓,甚至可能堵在東京都心的車陣中。
另外,選手村因為是臨時使用,家具講究輕便環保好組裝,所以才有大家熱議的「厚紙板床」出現(主要是為了回收而不是傳說的那個理由)。而日式公寓設計,有些國家似乎不太習慣,例如俄羅斯選手就抱怨空間太小、浴室太少(日本公寓三房房型通常也只有一間浴室),房間只有床和床頭櫃。相比住飯店來說,選手村的生活似乎要更將就一點了。
#後續應用
和之前許多大型運動賽事的方式一樣,在奧運結束後,選手村將作為住宅租售。奧運後野會繼續後續工程,興建兩棟50層樓的高層公寓,讓總戶數達到5632戶(其中含土地出售4145戶),成為日本最大的出售社區,預計將引入12000名居民。另外社區內的商業設施(中型購物中心)、中小學、托兒所也會陸續開幕,讓機能更加完整。
比較不利的可能是車站稍遠,選手村的人工島上沒有車站,走到最近的都營大江戶線勝鬨站,或百合海鷗線市場前站(就是那個豐洲市場)都要1.5公里,徒步17分鐘左右的腳程。但相對來說,到銀座、汐留這些精華區都不到3公里,不要說開車,騎腳踏車都很能到,仍然是相當受歡迎的地段。主要聯外道路環狀二號線也能直通虎之門Hills一帶,上面更有10-15分一班的BRT運行,去新橋、台場都很方便。
以東京港區的住宅熱門程度來說,大型住宅開發可以說是穩賺不賠。雖然來自中國的武漢肺炎疫情導致奧運延期,也推遲住宅出售的時間,但由於每戶售價在日幣5000萬~1億之間,略低於行情,目前預售的戶別已經全部被訂光,訂單平均都在戶數2~3倍以上,未來可望成為東京濱海相當高人氣的社區,或許在某種意義上,是東奧最成功的投資了!
腳踏車發電效率 在 經濟部工業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全國循環創新競賽」得獎者出爐!
為了鼓勵學界投入 #循環經濟 領域🌳
工業局特別舉辦「✨#全國循環創新競賽✨」
今年共集結116隊、352名優秀學生團隊競逐
並於昨天(12/6)在台北車站大廳舉辦精彩決賽!
本次競賽共計18隊進入決賽
6個競賽主題的獲獎團隊及作品簡介如下:
「🍀永續製程技術」優勝
為 #明志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 團隊的「廢冰箱回收泡棉循環再製技術開發」,其理念為應用化學回收方式轉換,將廢泡棉轉化為原物料循環使用,兼具經濟及實用。
「🍀循環綠色創新」優勝
為 #高雄大學應用化學系 團隊的「精靈煉水」,其理念為利用水熱反應技術轉化廢水為高價材料,降低環境衝擊,同時符合循環經濟。
「🍀循環工程應用」優勝
為 #逢甲大學纖維與複合材料學系 團隊的「光致熱/隔熱多孔薄膜與貼合織物」,係以新穎再生水系統為目標,由光炙熱原理建立循環再利用及加速廢水處理效率的製程技術,永續水資源發展。
「🍀循環創意應用」優勝
為 #中興大學材料學系 團隊的「以回收咖啡渣為基底之柔性人體動能擷取元件與自驅動生理感測及智慧人機介面」,環保電極應用穿戴式元件,符合綠色電子,咖啡渣碳化感測原理具創意性與特殊性。
「🍀循環創意設計」優勝
為 #龍華科技大學化工與材料工程系 團隊的「鄉下小水溝的小型水力發電機」,應用廢棄腳踏車改造為小型水力發電設備,發電可應用多種需求場址。
「🍀創新商業模式」優勝
為 #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團隊的「uCup循環租借杯平台」,於台大校園推廣可循環使用PP材質環保杯之重複租借模式,實踐共享經濟之概念。
這次大賽結束後
將媒合 #產學合作
希望能為優秀人才提供實踐夢想平台
也為企業創造開疆闢土的將才
帶動整體產業升級
邁向下一個循環經濟時代💪
📰經濟部工業局新聞稿:https://bit.ly/3qALKPG
腳踏車發電效率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是個看起來有點"老"的活動.........至少,不應該出現在我這樣的人身上。
#但我其實從二十歲就發現身上住了一個老靈魂了 (嘆氣)
為什麼我喜歡種植物或養烏龜這種比較緩慢的生物?
我以前是覺得自己單純喜歡;但這幾年回去想這個問題時,發現可能是因為年紀漸長,所以比較願意花心思在那種"需要用心照顧"的東西。
看著他(它)們好好長大,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例如我常常很擔心我的茶花......)
我也喜歡在房子裡面種植一些植物,一些被宣稱能夠"淨化空氣"的植栽。
但有時候,我們總是把事情想得太美好。
------------------------
大家都知道,植物能優化空氣是因為它能夠吸收二氧化碳(CO2),來造氧氣(O2)。
但事實上,它是利用二氧化碳與陽光,透過(白天的)光合作用跟(晚上的)卡爾文作用來製造自己所需的醣類,而水跟氧氣,只是這個過程裡的副產品。
只是我們人類很依賴這個過程。我們吸收植物製造的醣類(不管是幫助消化的纖維質或者是醣類主要來源的澱粉),又或是其它的必要維生素,來幫助我們的生命延續。
然後我們發現了我們其實也越來越依賴整個光合作用的過程(二氧化碳+水+光能--->葡萄醣+氧氣+水)
是的。我們必須靠大量的植物來吸收我們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來減少地球暖化更惡化。
-------------------------
但是姑且不論這麼大的命題。
很多人"覺得"可以利用植物來淨化居環境跟附近的空氣。
這個想法沒錯,但我們可能太高估了這個過程。
舉例來說,或許我們可以在腳踏車上面連接一個發電裝置,然後每天很努力的踩一個小時,來發幾度電,但一般人不一定會這樣做。
除了"很累"之外,還有效率問題。
也就是說,你可能踩一個小時,還不夠你家冰箱幾十分鐘的用電量,更別說提供其他電器使用了。
同樣緩不濟急、杯水車薪的例子,還有"藉著植栽來美化空氣"的美好想像。
這篇文章揭示了一個被量化的事實 : 如果你有一個14坪大的房間,你需要能夠美化裡面的空氣,那你必須要在裡面種植幾千棵植物,才能達到效果。
當然,這是一個很簡化的說法,因為這樣考量很多因素。例如14坪的房間有多高?植物的品種是什麼?還有很多條件會影響植物的交換速率。
但說道交換速率,我們可以確定的是 : 以一個生物體來說,植物的交換效率絕對不會快到哪裡去。
至少,跟機器來比的話。
機器(空氣清淨機或具有類似功能的冷氣與除濕機)的好處就是可以不停的來回往返,且只要有插電,就可以不停的以一個效率來進行氣體交換。
但身為生命體的植物,會受到光照、溫溼度跟本身的健康與否來影響(氣體交換的)工作效率。
也就是說,如果種花種草的可以調劑身心、可以排解壓力、可以有個寄託、可以美化視野,那就可以依照喜好適當栽培。
但如果當真想要美化空氣,那..........其實買個空氣清淨機或是除濕機會比較乾脆一點。
--------------------------
但也不用說的這麼複雜,因為用想的也知道,兩者效率差太多啦。
因為從邏輯上來看,如果一些植栽就能讓空氣好到有感,
哪些家電廠商到底還要忙什麼??
.
.
.
.
====
#就是綠色看一個爽而已
#上一篇貼文撿到槍
#大實話的結果是被好幾個退讚
#今天講點生活小事
#會不會又被植栽環保愛好者給........
#上班上課到沒空寫貼文
#我會努力回留言的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如何將內文跟連結一起分享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522891261267386
https://www.natgeomedia.com/science/article/content-9882.html?fbclid=IwAR2JTSFXr4AH5uAwZee5mbJ1QjcnrlQKNREop66rek2adUoryJbgnbS9o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