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症生命鬥士陳燕麟醫師 — 獻身志業,擁抱人生的不完美】
「醫師,這個病有藥可醫嗎 ? 如果沒有,怎麼辦 ?」擔任耕莘醫院組織病理科主治醫師的陳燕麟醫師,國三就發現自己罹患「肢帶型肌肉萎縮症」(簡稱肌萎症),是一種四肢會逐漸無力的罕見疾病,目前仍沒有治癒的方法。
■生命的缺口,成就一生的志業
「我國三的時候,發現自己跑步越來越慢,覺得奇怪,在高一時確診,才知道我罹患了肌萎症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得知之後傷痛萬分,但怕家人與朋友擔心,仍然強裝鎮定,陳醫師回想,「我高中畢業時還向同學誇下海口,說我有三大目標:第一,當醫生,希望治癒我的病;第二是唸博士班,深入了解這個疾病的機制;第三,是開漫畫店。」他笑著說。但隨著唸書過程,發現該疾病沒有治癒的方法,便萌生退意,總覺得無須多花心力在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上。
因為內心的抗拒,陳醫師後來選擇的研究方向也都與該病無關,直到三年前就讀博士班的某一天,指導教授對他說:「你兼具『醫師、病友及家屬』的三重角色,不研究這個太可惜了 !」後來,陳醫師換個角度想,疾病能治癒當然最好,但若沒有辦法,只要有任何方式可以減緩其發展,還是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帶著師長的支持與鼓勵,陳醫師毅然決然踏上神經肌肉疾病的研究之路,也在今年和日本相關單位聯繫,打算赴日進修肌肉病理學。
不過,他也感慨地說道:「前幾天我到台中參加一個神經肌肉病理的研討會,遇到當初診斷我的楊智超醫師,至今已過了十八年,從最初的排斥、懷疑到欣然接受,當我繞了一圈終於又回到這條路上時,楊醫師也要退休了。」在台灣,研究該領域的學者相當少,這類病例也因為不多,所以醫院並沒有資源額外培養一位該科的醫師。
因此,陳醫師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或許有機會為社會帶來一些改變。而他也和我們分享,近年來在研究上愈做愈能發掘出有意義的成果,即使無法投稿論文,卻能滿足他探索問題的好奇心,甚至發現以前看似無關的所學,都能相互融通,能運用的資源也相對較一開始就投入肌肉研究來得多。言談中,陳醫師道盡一路走來的波折,但從他略帶喜悅的表情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他「重回崗位」的堅毅決心[1]。
■不讓疾病留給下一代,「基因檢測公益計畫」誕生
陳燕麟是新店耕莘醫院病理科醫師,也是「肢帶型肌肉萎縮症」患者。高一時被診斷罹患罕見疾病,四肢也隨年紀逐漸萎縮失能,面對自己的疾病,陳燕麟有著超凡理性,「目前還站得住,我能走就盡量走,多感受走路的感覺。」
陳燕麟回憶,在國二、國三的時候,自己跑步愈來愈慢,甚至腳踮不起來,心裡覺得奇怪,就去看了醫生,住院期間,做了一堆檢查。
「出院前,主治醫師對我說,要做肌肉切片檢查,因為是一個小手術,躺在病床上就可以了。這個手術在左大腿打了麻藥,再拿刀把皮割開,把肉挑出來,雖然有打麻藥,但是在取出肌肉組織,剪斷的那一瞬間,還是有痛覺。」陳燕麟對這段過程,留下深刻印象。
「你罹患的是肌肉萎縮症,這個病是沒有藥醫的。」醫師告訴燕麟檢查結果。「那一瞬間我懵了,在醫學發達的年代,怎還會有這樣情況?那時,我是怎麼回到家的,都想不太起來。」
醫師的珍斷對陳燕麟影響很大,這也是他現在致力研究肌肉萎縮症,希望以基因檢測做為第一步的原因,當基因檢測愈來愈成熟,可以讓某些病友,不用體驗可怕的肌肉切片手術。
「有次閃過一個念頭,其實,我不一定要治癒這個病,如果有機會可以減緩它惡化,例如,本來 30 歲要坐輪椅,延緩到 40 歲,這 10 年的時間就有很大意義。」[2]
■肌萎症的類型與診斷過程
陳醫師接著說明肌萎症的類型與診斷過程,通常造成肌肉萎縮、無力的症狀有兩大因素,一是肌肉細胞本身無法正常運作,二是神經傳導出問題。醫師會透過臨床症狀和神經學方面的檢查來區分這兩類。分析過後,若判斷屬於肌肉類問題,牽涉到的基因大約有 150-200 個。
然而,早期的基因檢測並不發達,頂多鎖定特定一、兩個基因,採用桑格定序 (Sanger sequencing) 檢驗,效果不彰,所以即使病人知道了自己的疾病類型,仍不曉得是哪個基因出問題,加上當時也沒有資料庫的概念,所以分析結果也就束之高閣,無法多加利用。
隨著次世代定序技術 (NGS) 問世,檢測以組合基因 (panel) 的方式,一次可偵測多個基因位點,較過去更有效率。但是,陳醫師也點出其中的挑戰:「萬一測完結果是陰性,變成還要再找其他的組合 (panel) 來做,而一次檢測的費用大約四萬,多次檢測的醫療花費相當可觀,也會造成病患很大的負擔;更重要的是,即便病人願意自費,醫師也無法保證一次的檢測結果就能找到確切的答案和治療方式。」
即使如此,基因檢測依然有其重要性。在看診過程中,陳醫師發現許多患者仍渴望孕育生命,也有家屬擔心自己帶有隱性基因,會遺傳給下一代,而最佳的防範策略就是基因檢測,因此他決定自掏腰包,默默協助病友。
後來,病理科主任在跟陳醫師聊天的過程中得知此事,鼓勵陳醫師以募款方式執行,「基因檢測公益計畫」也就應運而生。起初,僅得到醫院同仁的支持與贊助,資源並不多。直到某一天,陳醫師接到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周慶明的電話,表示希望一起響應,並協助募款,後來透過新北市醫師公會籌辦的攝影比賽,以及攝影作品的義賣,終於募得了兩百七十萬左右的資金,讓計畫得以順利進行[3]。
■肌萎症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
肌肉失養症(Muscular dystrophy)是一群和基因遺傳相關,臨床上緩慢進展、逐漸惡化的肌肉疾病,可影響四肢、軀幹、顱面肌肉,並且在顯微鏡下,顯示有肌肉組織的不正常退化及再生。
而所謂的肢帶型肌肉失養症(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簡稱LGMD),指的是一群異質性的進行性肌肉失養症,主要影響肩帶以及骨盆帶的近端肌肉,以體顯性/隱性遺傳為主,與常見的性聯遺傳肌肉萎縮症(Duchenne裘馨氏/Becker貝克氏肌肉萎縮症)有所不同。LGMD最早是由兩位英國籍的醫師,John N. Walton以及 F. J. Nattrass,於1954年提出。據統計LGMD是第四常見的肌肉失養症,保守估計其盛行率約為20,000分之1。
罹患此病的患者,其共通點為近端肢體無力、萎縮,早期會發現患者爬樓梯有困難,或是蹲下後再站起來,需要以手撐地、撐膝蓋(高爾現象, Gowers Sign)。患者走路時會左右搖擺,呈現蹣跚步態(waddling gait),要把手舉高也可能會出現問題,並且觀察其肩胛骨會有左右不平均的現象(翼狀肩胛,scapula winging),小腿肌肉可能會假性變大(pseudohypertrophy)。
一般而言,兒童期發作的患者以骨盆帶的近端肌肉為主,而成人發作的患者會同時影響肩帶以及骨盆帶的肌肉,容易造成肢體活動度的限制,甚至須坐輪椅。大多數LGMD的患者並不會影響智力發展,並且臉部的肌肉、遠端四肢的肌肉在疾病早期不受影響。抽血檢驗可以發現患者血液中的肌肉酵素(Creatine Kinase, CK)顯著上升。
依據患者的不同基因病變,其發病時間、疾病進程、臨床表現、嚴重程度,以及預後各有不同。依照基因遺傳方式的不同,可概分為體顯性遺傳(LGMD1),以及體隱性遺傳(LGMD2)兩大類,其中以LGMD2為大宗,病患數量相對較多。
LGMD有各種不同的亞型(subtype),是由於不同的基因突變影響不同的肌肉蛋白所造成。依據影響的肌肉蛋白不同,可概略分成Dystrophin–glycoprotein complex 的 病 變 (LGMD2C-F,P) 、 肌 小 節 (sarcomere) 相 關 蛋 白 的 病 變 (LGMD1A; LGMD2A,G,J)、肌纖維膜上(sarcolemma)運輸蛋白(Trafficking)相關突變(LGMD1C,2B)、核蛋白病變(LGMD1B)、醣基化(Glycosylation)相關蛋白的病變(LGMD2I)、泛素-蛋白酶體路徑(ubiquitin proteasome pathway)病變(LGMD2H)等,目前已發現有超過25種亞型。
■為肌萎症研究鋪路,做到不能動為止
肌萎症基因檢測的費用每例3萬元,一開始陳燕麟醫師打算自掏腰包、每月挪用一部分薪資去做這件事。「3萬元對一般人來說可能不算太貴,但對許多病友來說,因病沒了工作、生活都成問題,更別提拿錢做基因檢測,想減輕病友的負擔。」陳燕麟說,自己經濟狀況算好的,還有工作,只要能溫飽,其它的錢想拿來做有意義的事。
耕莘醫院組織病理科主任馬鴻均獲悉後深受感動,「陳燕麟醫師這股傻勁讓我和醫院同事們非常敬佩,但這公益之事,應集合社會之力,一起推動。」馬鴻均向院方呈報此事,耕莘醫院大力支持這項計畫,並成立專門的肌肉罕見疾病核心實驗室,也期待善心人士共同響應這個公益檢測計畫。
陳燕麟感謝醫院支持,他希望趁著自己還能動,「做多少算多少」。下位研究者可以站在他肩膀上往前走,如同鋪路一樣,前面鋪好了,後面的人只要接力進行就好。
因為疾病曾經畏懼死亡,陳燕麟體悟生命脆弱,「如果有什麼想做的事,遲做總比沒做好,即早找到方向,或許這輩子不見得達到終點,但至少可以離終點近一點。靠近一點,看到的東西一定不同。」
關於肌萎症這個疾病,陳燕麟說,研究的前輩很多,很棒的研究者也很多。但他自信對於這件事的堅持無人能比,希望盡己所能,貼近這個疾病、找出更多可能解決這個疾病的方法,不知道結果會是如何,不過他相信,只要開始走,終點線就不遠[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基因線上)「專訪肌萎症生命鬥士陳燕麟醫師——獻身志業 擁抱人生的不完美」:https://geneonline.news/warrior-who-fights-against-limb-girdle-muscular-dystrophy-exclusive-interview-with-dr-yenlin-chen/
[2]
(大愛電視 DaAi TV)「是醫師也是病人 - 陳燕麟」:https://daaimobile.com/project/5f3f80d0bdde990006f93df9
[3]
(基因線上)「專訪肌萎症生命鬥士陳燕麟醫師——獻身志業 擁抱人生的不完美」:https://geneonline.news/warrior-who-fights-against-limb-girdle-muscular-dystrophy-exclusive-interview-with-dr-yenlin-chen/
[4]
(罕見疾病基金會)「把疾病留在這一代!肌萎症醫師陳燕麟發起基因檢測公益計畫」:http://www.tfrd.org.tw/tfrd/library_d/content/id/2541
➤➤照片
∎(彰化基督教醫院)「彰基罕病電子報 第35期」:https://dpt.cch.org.tw/upload/site_news/4614/1098/35_%E5%BD%B0%E5%9F%BA%E7%BD%95%E7%97%85%E9%9B%BB%E5%AD%90%E5%A0%B1%20%E7%AC%AC35%E6%9C%9F-Muscular%20dystrophy-dystroglycanopathy%20(limb-girdle)-20200108.pdf
圖說:骨骼肌蛋白相關的肌肉失養症病變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肌萎症 #肌肉萎縮症 #陳燕麟 #罕見疾病 #LGMD
罕見疾病基金會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GeneOnline 基因線上 / 大愛電視 DaAi TV
罕見疾病基金會 / 彰化基督教醫院
📢肌萎症生命鬥士陳燕麟醫師,擁抱生命的不完美!全台罕見疾病發聲出版計畫:https://bit.ly/3sLwktw
臨床病理科醫師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你常覺得...
.自己所在的醫院,沒什麼研究資源嗎?
.或許因為自己不在國家級醫學中心工作,研究起步很困難嗎?⠀⠀
⠀⠀
其實,醫學中心有醫學中心的困難,而中小型醫院也有中小型醫院的困難。但相對的,醫學中心有其獨特優勢,中小型醫院也有自己的獨特優勢。
⠀⠀
舉例來說,同樣遇到一個特殊案例,在醫學中心,臨床科的主治醫師、總醫師,放射科的主治醫師,病理科的主治醫師,可能都已經拿去寫,因為每個人都有發表的需求。但在中小型醫院,你可能是唯一注意到這個案有學術價值的人,在彙整資源的時候,因為潛在競爭較少,橫向的合作也可能較為順利。
⠀⠀
⠀⠀
🤔 厲害的人是如何學術起步,登上高分期刊?
⠀⠀
黃志生醫師,在 400 床的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任職,規模不大,是個社區與臨床導向的醫院,沒有醫學中心的那些疑難雜症,而且有時患者會失聯,改到台北市的大型醫學中心追蹤治療。
⠀⠀
於是,他選擇在地患者會長時間在當地追蹤的疾病,累積大量個案,並很有品質的整理發表所需要的資料,用不同的次族群切入,連續發表了三篇 SCI 原創論文。
⠀⠀
在臨床上遇到很有學術發表價值的個案,他也會把握機會,尋找高分期刊整理投稿。
⠀⠀
中小型醫院,並不是不能做研究,只是我們要學會,善用自己的優點,避開自己的弱點,不要以醫學中心的思維去套用,就能找出屬於自己的發表之路。
⠀⠀
你也苦於環境不夠好,無法學術起步嗎?歡迎聽聽從中小型醫院順利學術起步的黃志生醫師,與我們分享他的經驗!
⠀⠀
--
⠀⠀
【跟著國際學者走,讓你寫作投稿都上手】
⠀⠀
🔹全新改款 ➠ 10/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立即報名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
▍ 從寫作到投稿一次學會
⠀⠀
✓ 國際期刊如何審稿?第一眼就被喜歡的關鍵。
✓ 臨床論文寫作,常見錯誤與如何避免。
✓ 新手都能懂的統計:實作前的介紹
✓ 2.5 小時互動實作:活用數據統計
✓ 讓 revision 幾乎全被 accept 的關鍵技巧
✓ 在中小型醫院工作,論文起步的務實建議。
✓ 研究主題怎麼找?研究資源如何累積?
⠀⠀
⠀⠀
👉 課程特色
⠀⠀
#以初學者為核心:課程設計核心,就是讓初學者能完成自己的第一篇 SCI 論文。直接告知許多起步者常掉進去的坑,協助避開。多年教學經驗,知道同學們卡關在哪邊,提供加速與避開陷阱建議,節省大量時間。
⠀⠀
#實際親手跑統計:用實際的例題,讓同學們親手操作,確定在自己的電腦上,用自己的滑鼠,能做出 SCI 等級的投稿用數據圖。並有新思惟講師與資深助教群,協助排解疑難雜症,卡關馬上能夠解決,立刻搞懂。
⠀⠀
#課後回饋再提升:現場互動實作,打通統計任督二脈後,回家繼續練習,在周三前上傳自己完成的數據圖,以及問題,由蔡校長一一看過,並個別回饋。假設統計數據圖,上課當天第一次做,能有 80 分,回家練五次,繼續進步到 95 分,由我們的快速提點與建議,能告訴各位到 100 分,還有哪些細節。用心把製圖學好,日後投稿不煩惱。
⠀⠀
🚩 SCI 天天有,讓國際級學者教你投稿重點!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臨床病理科醫師 在 張淵翔 JCI Sean Ch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日期 2021/07/13 星期二 農曆六月初四日 天氣 晴
基隆市議員張淵翔服務處新式工作法✨
👉方式:臉書粉專線上直播服務
👉時間:週一~週五 9:00~9:30
👉內容:接受各方建議,分享有趣的時事與基隆市新聞分享
因應新冠疫情,保持社交距離,淵翔的服務處暫時關閉,大家都少出門,少了與民眾面對面互動,因此淵翔開直播跟大家聊聊天,大家有問題也可以上線來問我歐👌
🎥直播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keelungsean/live_videos/
或是臉書搜尋keelungsean
張淵翔Line ID: @m0937507877 聯繫電話:02-24692122
📣直播了一段時間,分享好友吳勝凱留言說:「午安吉祥好。」
#今日分享主題:
分享一
基隆社區大學 免費線上公益系列講座開跑囉 !!
🔰「疫起撐臺灣‧學習不停歇」
七月起,基隆社大將陸續推出共九場線上公益講座,如:【一】心理調適與親子成長系列共五場及【二】心理科普、生活與社會文化系列共四場,透過講座在疫情期間發揮正向安定的能量,讓大家能在落實居家防疫的同時,也能吸收新知、富足心靈!
講者群:
🙍♂️柯書林(筆名舒霖)/心靈療癒暢銷作家
🙍♀️吳銀玉總監/光寶文教基金會
🙍♀️梅鈴老師/生涯規劃輔導師
🙍♂️蘇益賢心理師/臨床心理師
🙍♂️洪德仁醫師/台灣健康城市聯盟副理事長
🙍♀️劉妙華老師/職訓中心中式米麵食資深講師
🙍♀️陳美霞老師/成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及創所所長
🙍♂️胡元輝教授/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對象:基隆社區大學師生、一般民眾
★ 授課方式:本次系列講座,均採線上Google Meet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6iAZhft8GEwhvskM7
🌟為了提升聽講品質,我們仍在嘗試多樣可能性。因此本次講座採報名制,欲參與的朋友請填寫報名表單以取得講座入場連結。
☎️ 02-24322699轉15 /游淑君執行秘書
【一】心理調適與親子成長系列
日期/時間/課程名稱/師資
7/21(三)10:00-12:00/面對疫情的心理建設一寄生在你身上最頑強的大魔王其實不是病毒/柯書林(筆名舒霖)
7/28(三)14:00-16:00/親子自我探索心器成長:我的角色披跳奥我的家庭樹/吳銀玉總監
7/30(五)19:00-21:00/面對疫情·攜愛向內看~透過星盤認識自己/梅鈴老師
8/04(三) 10:00-12:00/那一天起我們暫時分隔兩地:WFH的心理調適與工作技巧 蘇益賢心理師
8/11(三)10:00-12:00/當小心肝變大暴龍一疫情下家長情緒照護的素養/柯書林(筆名舒霖)
【二】科普、生活與社會文化系列
日期/時間/課程名稱 /師資
7/23(五)13:00-15:00/ 認識COVID-19疫情及防疫策略/ 洪德仁醫師
7/24(六)14:00-16:00/「防疫宅」健康飲食輕鬆搞定/ 劉妙華老師
7/31(六)14:00-16:00/以公共衛生原理反思台灣新冠防治/陳美霞老師
8/07(六)14:00-16:00 /假訊息免疫力-練就疫情下的打假防身術/胡元輝教授
分享二
打疫苗後吃「5食物」效果更好
高敏敏營樣師建議,施打疫苗後,可以多吃新鮮原型食材,首先是雞湯或魚湯,因為內含豐富胺基酸、精胺酸,有助強健細胞及腸胃道。其次,可多次降發炎食物,高敏敏舉例,如鮭魚、綠茶、薑黃、莓果,內含有Omegs-3、多酚類,幫助降低發炎。
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青花菜、高麗菜、白蘿蔔、油菜,可抑制自由基、保護細胞。高敏敏指出,也可以食用新鮮水果如:芭樂、柑橘類、奇異果、蘋果,因為富含植化素、維生素,可幫助抗氧化。同時建議補充水分,一天最少飲用2000c.c.。
施打疫苗後,有5大事情要避免,包括避免食用易發炎食物及不良的生活習慣。首先,高敏敏建議,避免吃油炸重鹹等垃圾食物,因為易造成發炎。且少吃高糖食物,糖分攝取過高,容易導致發炎體質。
生活習慣部分,接種疫苗後,避免抽菸,因為抽菸會使呼吸道更容易受病毒侵襲。也千萬別酗酒,過量的酒精會削弱免疫系統。她叮嚀,民眾不要熬夜,每天務必睡滿7至9小時。
新聞網址:https://news.tvbs.com.tw/health/1543935
分享三
奧運歷屆獎牌得主
金牌
陳葦綾
2008年北京
舉重
女子48公斤級
銀牌
盧映錡
舉重
女子63公斤級
銅牌
朱木炎
跆拳道
男子58公斤級
銅牌
宋玉麒
跆拳道
男子68公斤級
金牌
許淑淨
2012年倫敦
舉重
女子53公斤級
銅牌
曾櫟騁
跆拳道
女子57公斤級
金牌
許淑淨
2016年里約熱內盧
舉重
女子53公斤級
銅牌
雷千瑩、林詩嘉、譚雅婷
射箭
女子團體
銅牌
郭婞淳
舉重
女子58公斤級
分享四 基隆新聞
避免學童成為被害人 基警:家長反應很重要
為防制學生於暑假期間脫離家長、師長的監督管教,致有偏差行為或成為犯罪被害人,基隆市警察局婦幼隊於7月2日前往復興國小,利用線上直播方式向學童宣導網路安全,也呼籲家長及師長平常就要多關心學生使用3C產品、網路交友情形。
警察姐姐也建議家長與老師:有些小孩因為擔心大人責罵而不敢說或隱忍,對方便食髓知味。因此家長的反應非常重要,聽到小孩求助時,一定要理性處理仔細詢問,若情緒反應過於激烈,小孩不再求助,情況就會雪上加霜。
婦幼隊也溫馨叮嚀,如果需要更多資訊可上「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外,也可以到YOUTUBE搜尋由警政署成立的「婦幼抱抱」觀賞宣導影片,希望藉由寓教於樂的方式,使兒少遠離大野狼的魔爪,擁抱健康、安全的童年生活。
新聞網址:https://reurl.cc/1YMx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