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42] 細說分鏡 Vol.19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260
🖍真正勾起共鳴的絕不是表面,而是隱含在照片中,那些不為人知抉擇的密秘
🖍那才是照片的靈魂、故事與含意
🖍了解過後,才足以激起我們心中的感動的共鳴
前面說了很多「照片、故事、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特別是「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也許會有人認為,那不就是「創作動機」嗎? 其實不是,我認為創作動機,是整個我們自己生命中的一個「火花」,有點像是「靈機一動」「天外飛來一筆」的感覺,又或著是抱著特定的觀點拍下的作品,說說這觀點與照片的關係如何一同呈現,所以我認為「創作動機」跟「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是不同的觀念。 這一篇,我們來談談這點
🟥旅行攝影與攝影旅行
「旅行攝影」與「攝影旅行」是完全不同的攝影觀念,也同是完全不同區旅行方式,他們都是一種旅行,但整個目的完全不同。
🔹旅行攝影,我的定義是「在旅行中所見、所拍」,這一次旅程看到什麼,在你的眼裡覺得有趣而拍下這些照片,看起來每一張照片都是獨立的,但攤在你的旅程時間軸上,照片的順序也就是旅途的痕跡。
攝影旅行則是「為了攝影所規畫的旅行」,為了照片目的,而規畫的旅行,包含出發、經過、抵達、等待,路途不見得順,但就為了那張照片最好的時候,所規畫的行程。🔹
「為了等待從傍晚進入深夜」,在一景點足足待了近 2 個小時,哪裡也去不了,因為我曾看過他人的作品,那景點、那景觀傍晚日落的照片真是迷人,算好差不多時間前往該處,然後一等就等上好段時間,就為了拍攝那 2 個小時光線與色溫的變化。
但就旅行的角度就不見得如此,旅行規畫上,通常是以「效率」「方便」為主,數個點都要一一的 「Check」,達成,那麼在有限的時間下,安排好路線、交通、用餐、住宿很重要,儘管不是每個人都是抱著這樣子的方式旅行,也有些人是「隨意」,到了再說,反正都要去那幾個地方,不如就看心情、看天氣做決定,而這一路拍攝的照片,自然也就是旅行的記錄。
「因為旅行而攝影,與為了攝影才旅行」,這二種心情我都有過,帶給我二種截然不同的攝影與旅行的心得體驗,前篇文章說到「唯有真的站在不同立場」,我們才有機會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同一件事情。
🟥何時的念頭
何時產生這念頭? 那就要談談幾年前我自己辦過一場「旅行攝影」分享會的故事講起。
那天分享會後結束,在回程路上,心裡在想今天的分享會的心得,像是哪張投影片覺得不錯,哪個點可以做的更好,每一次的分享會我都會這麼簡單的自己檢討一下自己表現好不好,同時旁邊一位人,曾與我一同自助旅行的朋友問我一些事情,他問我說他即將自己前往義大利,在找尋交通票券資訊上,網路的資料很亂,每個人說的都不大一樣,問我該怎麼辦?
🔹「這很正常呀」,我說,因為寫這些旅行分享的人,他們自己也很可能第一次去,在旅行過程知道要介紹交通票券資訊給人參考,由於他們是第一次,遇上什麼、就拍下什麼、記下什麼,有時照片沒拍到,忘了細節而交代不清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有時年代久遠,交通資訊需要更新…,種種因素下你看的網路資料都有可能不完全正確,但可以當作背景知識,隨機應變,除非是特定地點,不然大多數的原則都是通用的。🔹
其實我也是呀,我也寫了不少相關的旅行介紹的文章,也寫過一些旅行交通、票券的使用方式,經常都是「第一次」到某個國家,解決交通問題,除了參考別人的資訊外,自己也會特定的「拍下」特定的照片,像是「車站、車票、置物櫃」等等,再配合文字來搭配解說,因為有此經驗,回答起朋友的問題就顯得自然。
爾後在捷運站門口彼此告別後,我一個人往回家路上思考今天分享會的問題,以及剛剛與朋友互動的過程,突然才覺得「啊,不對」,今天的主題根本就與心中說的內容完全相反,今天的分享會是屬於「旅行攝影」 - 分享旅行中的照片,但我最想說的,其實是「攝影旅行」,是為了要分享「照片故事」以及「照片背後的故事」,而由於今天的主題是「旅行攝影」,自然投影片的內容順序,是以「旅行的順序、痕跡」做安排。
也正因為心裡很想說的是「攝影旅行」,也難怪為何某幾張投影片,我覺得應該順序調換,或是「併在同一頁說」會比較洽當一點,但一這麼做,就覺得講起來不大有順序,時間順序就會彼此交錯,讓觀眾覺得…,怎麼一會說今天拍的照片,一會說後天、一會說昨天照片的感覺。
過去自己辦了數場,以「旅行攝影」為主的分享會,每次說完心裡感受都隨著現場觀眾互動不同,感想也不同,但覺得始終…,離我心裡想分享的「故事」有一些落差,卻無從說起,直到這一天晚上,我才找到心中那塊最想說的天地。
🔹「我最想說的,是為了攝影作品,所追求的旅途,無論甜蜜與否,那才是一張照片我挑選出來最單純的念頭,正因為是為了追求那張照片的結果,所有的準備規畫都是以「它 – 照片」為出發點思考;但如果是旅途中所看到、見到所拍下的照片,好像我只是過客,順手一拍,除此之外 – 沒了,這種照片並不是好不好看問題,而是缺乏一點…,我心裡最在意的事情,在分享過程總有點不是那麼踏實的感覺」🔹
🟥抉擇與密秘
「我也想聽聽,別人的分享一張照片背後的抉擇與密秘」,除了拍照技巧外,同時也希望聽出這些拍照技巧,是如何抉擇出來的? 是唯一的答案嗎? 還是在許多答案中,選擇最適合當下的?
就像記者訪問發明燈泡的愛迪生,「你是如何知道要用那東西來做出燈泡的?」,愛迪生回答說「我不知道什麼可以達到,我只是找到 99 種失敗的方法,最後一個才成功」,雖然真實歷史故事並非那麼簡單,但這過程也與我們追尋一張照片過程,有一些雷同可以參考的點。
任何一張照片,拍攝方式、技巧與手法,說明出來原理很簡單,比如用什麼相機搭配多少鏡頭焦段,快門光圈感光度的組合、是否使用濾鏡等其它工具輔助,天氣是如何預測,又什麼時間點下拍攝,這些都是我們最後知道的「結果」,這些資訊若能在攝影分享會一一的提及,非常實用。
但如果真的對一張照片更「細細的切入多問二句」,就知道結果背後都有一些故事,礙於分享會的主題、時間有限下,那些故事通常都會被忽略掉,而這才是我最想聽到的部分,因為我知道如果我也去了相同的地點,採用了相同的拍攝方式,假設天氣狀況也相同,我也不見得拍出相同的作品,經常如此,人人都有類似的經驗,此時不免會覺得「他人總是留一手絕活」,確實有些人是如此,但有些並不是這樣。
🔹就好比聽人說…,看一個成功的人,不要只聽他成功的故事,要看看他遇過什麼樣的失敗、如何失敗、失敗的過程是什麼,因為成功無法複製,但失敗可以盡可能的迴避。
攝影也是一樣,光是聽著他人如何拍出成功作品,不代表你就能複製他人的成功,他一但在過程中遇上挫折與失敗,那我想人人都很有可能遇上相同的情況,那麼單單聽如何拍出這張照片「成功的要素」,是無法滿足我的好奇心,而背後不知失敗多少次、等待多久,準備多少才能達到,就算同一點蹲上好幾回,每一次的天時與地利也都不同,最成功的照片不見得是「天時與地利」最好的搭配,可是在那一次如何配合天與地,做出照片不同的抉擇,那才是最有趣的部分。🔹
🟥讓聽眾共鳴
「共鳴」是很難的,我談了 100 張照片,能讓底下的聽眾、學生產生共鳴的照片,若有 10-20 張有共鳴的話,我覺得對我來說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這往往是我不斷編排講義參考的點。
要解釋一個抽像的概念,並且透過具體的圖、文、口語表達,讓底下的讓聽眾有「共鳴」那才是最棒的照片例子,而這樣子的照片是有的,但要一試再試,才知道同一張照片,在數場課程中是否經得起「共鳴的考驗」,也就是在課堂中,這個例子能吸引學生目光,數次都能達到那層效果,我才確定這組照片能讓他人達到心中的共鳴,這樣子的照片,我會用一個簡單的名詞稱乎他 - 「哇照片」。
🟥「哇照片」
「哇照片」不好找,真的,為了讓講義更加精采,我經常在改裡頭的例子,無論是在過去的照片裡翻找,或是重新拍新的,都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有時反而越改越糟糕,再將之前的例子放回來也是常有的事情,但經過幾年的經驗下來,我漸漸覺得…,這個「哇照片」其實存在我電腦硬碟裡許久,而且還不少,只要我放慢速度,放鬆心情,好好的欣賞一些照片,想想當時這麼拍的理由,再看看這張照片能否在課堂上傳達得清楚。
🔹但如何確定課堂上我能否傳達清楚呢? 我會用單純一點的標準,這一張照片已是好段時間前拍的,在看這張照片,是否能讓「脫離拍照當下的我」,重回現場、感受它,如果可以訴說更多「照片故事以外的事情」,讓我自己回想更多這張照片以外值的事情,包含當時的天氣、心情、身體狀況、遇到的大小事等等,如果可以讓我自己,在看自己的照片回想起這些事情,通常成為我心中的「哇照片」機率就高多了,最後挑選出來在課堂上分享,往往會有不錯的效果。 (當然,有的自以為不錯的 “哇照片”,反而產生反效果,下次這例子拿掉就好)🔹
🟥站在台上,心在台下
任何主題的演講、分享,台上的講者應該不時的留意聽眾的情緒,是否對你的內容理解、投入,而不該自顧自的一股腦的說完每一張投影片,趕在時間內講完它,有些是「為了講完而講完」,有些則是「講不完就算了,跳過」,看看一位講者是否是熟練,從整個分享過程,除了時間的掌握,聽眾情緒拿捏得當宜,整場聽下來掌聲如雷,意猶未盡,那就是一場完美的分享。
這個不容易,真的,但也不難,同一個主題講上數十次,任何人也都能練習到一定的程度,而這一切的開始就從「講稿、投影片」的設計心態開始,熟練的講者,在一開始投影片準備心態,就不是以「張數」來思考,而是如同書寫一篇文章,簡單的「起承轉合」結構,帶著聽眾慢慢進入你的世界的前提下,規畫每一場分享,這點確實不容易,即使再熟練的講者,面對全新的主題,頭幾次也不見得都能做到這點。
🔹我覺得最好的「講者」,應該具備一種能力「人站在台上,心留在台下」那種能力,同時也是一種境界,要如何讓自己分享內容,能一次比一次好,這種能力非常重要,不為了時間、投影片張數而趕工、拖戲,而是與觀眾一同享受這個過程,畢竟人是站在台上,無法用第三人稱看待自己的表現,但講者的「心眼」可以時時看看自己,觀察聽眾,內容是已經固定了,但盡可能改變節奏,搭配音調調整、肢體動作、不時插穿其它故事、笑話,來讓整場分享更加成功,才能記下此次的失敗,下次做的更好。🔹
我想抱著「人站在台上,心留在台下」的心態,努力的改進分享的過程,每次一都比前一次更好,讓 100 張照片分享,能張張讓人感動,心中產生「共嗚」。
🟥攝影旅行、共嗚與「哇照片」
讓我找到最多「哇照片」,在數萬張照片堆裡,往往是在「為了攝影而去旅行」的照片裡得到最多的可能,因為一張「哇照片」通常挑選標準,都是對一張照片非常深切的感觸,我才會挑選出來。
🔹「一張照片真的勝過千言萬語」,這句話是對創作者自己才成立,對於底下的聽者,我則是將照片背後的千言萬語,精挑細選整理出來,如此一來才能讓聽眾,了解一張照片「如何拍攝」「背後故事」,以及「如何達成與失敗」,使得一張照片,無論是對拍攝者,或是其他聽者,更有其生命、靈魂與含意,讓大家產生共鳴,在這空間裡不斷的繚繞講者的語話,以及聽眾的笑聲、掌聲。🔹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
自助行為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ノ排程中晝發文 #國際法法理建國 Q&A
Q179:庫德斯坦與台澎狀況差不多嗎?
A179:
先來了解一下庫德斯坦。
庫德人長期居住在一個橫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和敘利亞四國山區的地區,目前此地被這四個現代國家所分割。
庫德人一直爭取在庫德斯坦地區建國,但一直受到四國政府的鎮壓,庫德斯坦地區還居住著一些亞述人和阿拉美亞人等其他少數民族。
若是要發起住民自決,也必須經過領土主權擁有者的同意舉辦才有效。
其實相關主權擁有國如果同意所謂「庫德斯坦地區」的人去行使自決權來決定是否建國,能夠參與這個自決程序的會是長期居住當地的所有合法住民,而不只是庫德族人而已。舉個例子來說,當年蘇格蘭舉辦獨立公投的時候,可以參與自決公投的,是當地所有合法住民,而不只是傳統蘇格蘭人。
像我們主張在「去殖民化」脈絡下自決建國,之所以會限定投票者必須是原日籍台澎住民及其後代,是因為我們是以「台澎為原日本殖民地」這個歷史及法律事實為根據,所以就要以那個區域範圍及時空來劃定參與自決程序的合法參與者。
如果是庫德族建國這樣的例子,由於此時是主權國家允許居住在指定地區的人民(本國國民)行使自決權決定該部分領土的未來,所以只要依據該主權國家的法律規定在當地長期合法定居的人,無論是否是庫德族人,都會有權利參與自決權。如果庫德族人要將能參與自決程序的人限定在庫德族人而排除其他長期定居於當地的民族的參與,就必須提出理由證明其他民族居住在當地並不合法,所以不能參與自決。
-
民族自決一般會出現在去殖民化的場域,因為殖民行為通常是異族間的殖民。但在還沒有形成單一民族或民族邊界還不清楚的地方,像台澎,要主張民族自決就比較尷尬這樣。
可以看這篇👉🏻 內部自決權 vs 外部自決權、民族自決權 vs 住民自決權、自決權的行使 https://wp.me/pd1HGm-5S
-
庫德人要建國可能是難度最高的。庫德人則是客觀條件、法律條件都相當悲慘,但庫德族人建國的意志相當強。
台澎要建國的客觀條件、法律條件都是相當好的,問題出在大多數台澎人對狀況認識不清,沒有建國意志。
所以才會有國際法學者感嘆,備齊幾乎所有建國的一切客觀條件,但卻始終不宣布建國從而不是一個國家的例子,台灣是唯一那一個。
欠缺建國意志的根本原因就是「把中華民國政權當成台灣人的國家」還有「以為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所以當然無知的不知道該建國,卻還在喊台獨,這個獨基礎卻是從中華民國中獨立,真的很混亂,雖然以前我也是這樣想哈哈以為只需要國家正常化就好,不過既然我醒來了,我就會揭露客觀史實推廣下去,因為客觀史實不專屬於誰啊 1+1=2很簡單,只是中華民國政權洗腦大家1+1=5而已。
-
那台澎狀況呢?
台灣其實善用台澎法理地位這個「領土主權未定」的法律狀態,可以很好的切割中國(PRC/ROC政權)與台灣。
❤️台灣有的優勢有:
1. 沒有主權母國的干涉,台澎領土主權歸屬未定是簽署《舊金山和約》及其子約的國家都不能漠視的法理地位。
2. 天然海島屏障,天然的戰略地位。
3. 台灣人有辦法透過民主自由選舉來掌控中華民國政權,使其承認「盟佔代管機構的身分」。
4. 台灣的民主、經濟、人民素養有一定的水準,建國後可以成長治久安的主權獨立的國家
❣️台澎建國最後一哩路:具體建國步驟、行前具備條件以及終止代管自決建國後的工作 https://wp.me/pd1HGm-7P
善用國際社會所遵循的規範靠自己站起來,必須先自助而後才會有人助、天助。
真的是只欠缺 了解客觀史實後來產生建國意志,從而體現在掌控中華民國政權的體制內選舉來奪權,這要台澎人自己來爭取最終目的完成終止代管自決建國。
-
Q&A109:有沒有先建國再獨立的國家?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156705396/posts/298700405045181/?d=n
因為建國就是要建立一個主權「獨立」國家,換句話說,建立的國家必須具有法律上的獨立性,所以「建國完成」跟「在法律上處於獨立狀態」一定會同時出現。
所以不會有先建國再獨立的國家存在。
宣布建國的時間點跟真正完成建國的時間點未必是相同的。宣布要考駕照,跟真正拿到到駕照的日子未必是相同的。
#延伸閱讀
👉🏻主權的概念形成與發展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156705396/posts/279767780271777/
👉🏻台澎人做著夢中夢中夢: https://reurl.cc/8yqAdj
(關鍵字搜尋🔍國際法法理建國,敬請期待明天的問與答)
希望大家可以看的資訊❣️
🙌🏻🙌🏻🙌🏻[英語繁中字]為什麼台灣在國際上無法加入WHO?原因與解決方法:https://youtu.be/lss2OdMhi90
👉🏻部落格 https://journeyshin.wordpress.com
👉🏻聖峰演講實錄Podcast:
https://anchor.fm/rotpnetwork-shin-hong-ng/episodes/2019-03-29-ep8kln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a5qZjQ
👉🏻 《台澎法理建國指南》電子書: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yFXTxYOtkqrwEyV11w0kQyKujxEZsU8N/view?usp=sharing
👉🏻《台澎主權的未來請交給台澎人民決定》漫畫:
http://www.rotpnetwork.tw/TPSovDBYTP.php?LAN=TW
自助行為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女權自助餐,很香? ]
許多探討厭女情結的文章底下,87% 會有人跳出來說,「那女權自助餐呢?」
女權自助餐,指的一個女人在嘴上爭取性別平等,卻不願意負擔與男人同等的社會壓力。例如,一個女生整天提倡女權,出門吃飯卻總是要男人付錢。
對於這件事,我覺得很多時候,有的人似乎是把「女性本位主義」和「女性主義」混淆了。
「女權」是什麼,講了很多,資料到處都是,在此不再詳細解釋;但「女性本位主義」,指的是一種「一切從女人視角出發看待問題、並以此判斷是非對錯」的現象,也就是指一個女人非常自我中心,把自我的利益當成第一要件,甚至還有偽善之嫌:嘴上說著支持女性主義,實際上卻做著與女性主義背道而馳、只圖利自己的事情,也就是,「吃想吃的,挑出不想吃的,真香~」
於是,就有人拿著這些例子,套上了「女權自助餐」的帽子,然後以此抨擊女性主義,忽略其真正的歷史與社會意義。
不過我覺得滿有趣的是,自我中心就自我中心,無論是男是女都會有,那為什麼會有一個詞「女性本位主義」專門用來抨擊女性自我中心,並以此來全盤推翻「女性主義」?
原來,自我中心還有分性別的喔?
跟人辯論的時候,有種方式是「訴諸人身」(Ad hominem),指的是和一個人在辯論某個議題的時候,不去真正討論議題本身,而是先去抨擊對方的人格特質,例如性別、年齡、外型等等,以反過來「證明」這樣的人所說的任何事情,都不具任何正確性。也就是所謂的因人廢言,對人不對事。
各種關於「女權自助餐」的牢騷,很多都內建著「訴諸人身」的問題。
但是,這個「訴諸人身」當然也會發生在男人身上,例如,「死直男」就是一種,有人因為談話對象是一個「死異性戀男性」,所以下意識就認為他對女性主義的任何看法都不值一聽。
但是,人的思想與行為雖然受到自身性別影響很深,但我認為還是會有個人差異的。不然,我們每個人不都只是被動傳導各自生活背景脈絡的肉身而已?
然而,雖然「因人廢言」這種事,在男女身上皆會發生,但是,我們身處的不是一個厭男社會,而是一個厭女社會,所以我覺得當我們在討論女性承受的不平等對待時,若有人特地跳出來強調男性也是,是也不能說他不對啦,但就有點像人們在高喊「Black Lives Matter」時,一個中產階級白人特地要跳出來白目地說「All Lives Matter」一樣;又或是一個弱勢團體出來抗議生活困難,而一個主流社會優勢團體卻要在此時跳出來說,「人生本來就很困難啊~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好啦,在一個非常廣泛的意義上也是對,但你知道自己忽略了多少重要的事情嗎?還是你乾脆出家算了?
所以,女權自助餐真的很香嗎?
其實很多「女權自助餐」的例子,深入去看,還是回到父權社會和厭女情結的問題。
例如,有人認為一個善於運用並享受「父權紅利」的女人,就「沒有資格」在那邊提倡什麼性別平權。但是,「父權紅利」這個詞本身,不就大辣辣地寫了「父權」兩個字了嗎?XD
Simone de Beauvoir 寫的很精闢:「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你不需要先成為一個道德上「完美的」人之後,才「有資格」去談論或支持女性主義。
一個女人或許有女權自助餐的表現,但不代表她所支持的「女性主義」本身是錯的。這不是為一個人的表裡不一背書,而是單純一件事歸一件事,就事論事。
而「完美」是什麼?「完美」的門檻何其虛幻又何其高,幾乎不可能有人能符合,而道德有時候也是流動的,會隨著時代而變化,因此拿當下一個人的完不完美、道不道德這些,去判定誰有資格或沒資格在某件事上廢話,很多時候也只是一種變相而扭曲的打壓罷了。
有問題的一直不是性別本身。有問題的是一種大規模的「因人廢言」現象,而我認為性別平等的環境,對於男性與女性都是有利的。而所謂的「平等」,不是去無視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然後要所有人都去做一模一樣的事情、擔任一模一樣的角色,而是在拋開訴諸性別的偏頗目光之後,去理解與尊重每個人之間的差異,彼此合作,找出最適合當前人際關係的互動方式。
例如,一男一女吃飯,不是女生付錢這段關係就一定很平等,也不是男生付錢這段關係就一定很父權,重要的是他們是否拋開「哪個性別就『應該』做什麼事情」的偏見,單純以彼此能力和意願去決定這次誰付,那我覺得這或許就是一種平等了。
IG:abby_chao_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女權自助餐 #女性主義 #西蒙波娃 #feminism
自助行為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1/17(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2020.3.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8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多年的教學,跟個案教練的經驗,我常常會遇到很多朋友在問我:「到底我要怎麼改變我自己?」
其實「改變」這個議題,我們可能在直覺上,很快的想要找一些方法、找一些技巧、找一些技術;或者是希望有一個人,直接告訴我們答案、怎麼做就可以了!
這些都沒有錯、這些也都是我們在追求個人改變的過程當中,可能會有的選擇;然而呢,有一個部分它一樣很重要,可是我發現,好像相對比較少人去討論它。
這一個部分就是,其實我們要改變行為,有一個因素叫做「容易」;「容易」這兩個字是,很容易被遺忘的一個要素。
我們會把焦點放在怎麼樣去強化動機、怎麼樣讓自己更有動力;但是呢,我們卻忽略了「容易」,也就是我們能不能讓這種一行為,變得很容易發生?
如果很容易發生的話,就能夠創造出顯著的效果。其實關於「容易」這件事情,它有兩個元素,第一個元素就是「能力」。
這一個想要改變的人,他是否有確實完成這個行為,所需要的資源、資質,或者是其他的內在要素;白話文就是他能不能做、他有沒有這個能力?
而第二個叫做「機會」。機會就是這一個人所處的環境,是否有助於這個行為的發生?也就是說,在他的主、客觀環境,或者是狀況裡面,是否允許他去做某件事情?
你可能聽到這邊,還有一點模糊哦,我直接舉一個例子,在2011年呢,Google的主廚「史考特.吉姆巴斯提尼」。
他呢,瞭解了這些原則之後,他重新設計他們的自助餐;他希望讓員工很容易的,就做出健康飲食的選擇。
於是呢,Google的自助餐廳,把他們的食物陳列改成,把那些比較健康的食物放在前面;那些比較不健康的垃圾食物藏在後面。
而食物擺盤的容器,也讓容器變小,把健康跟不健康的食物,用不同的顏色標示;還在自助餐的取餐流程最後,提供了一個磅秤,讓員工知道,自己吃了多少食物的重量?
根據他們內部人說喔,Google那裡的人喔,他們現在因為這樣的設計,吃得更健康了!因為要取得相對健康的飲食,變得比較容易。
可是你回頭想想,這樣的一個動作,他們有訴求這些Google的員工,關於動機層面的嗎?他們有恐嚇這些員工說,再吃垃圾食物你會三高、你會早死...像這種東西嗎?
他其實完全沒有訴求動機,他所做的僅僅是改變了餐廳的擺放方式、它的動線這些部分;只光這樣子,就能夠讓人更容易的,去選擇健康一點的食物。
他用改變環境的方法,創造了更容易吃得健康的機會。
其實要鼓勵一個改變行為、要讓一個人去做那些對自己有利的行為,我們常常會忽略,我們是否有讓整個過程設計得「相對容易」。
所以談到這裡喔,這也是為什麼,我很努力、很認真的在推出線上課程的原因。
我發現呢,很多朋友很想要學習、很想要讓自己的生命過得更好;可是呢,在實體課程的學習裡面,你可能要付出時間跟金錢,而且是比較多金錢,多很多金錢的承諾。
它相對而言,就提高了學習的門檻;你可能要有更強烈的動機,才能夠開始進入改變,跟學習的這一條道路上。
然而線上課程呢,它用一個很容易的方法,你只要有手機、你只要有電腦,連上網路你隨時隨地,就可以進行學習,而且是終身的學習。
而且更進一步,如果你有參與我的線上課程,你就會發現,其實我都是以純粹「音頻」作為設計考量。
為什麼是純粹「音頻」呢?也很簡單,其實多數時候,我們能夠學習的時間,是不是就叫做「零碎時間」?
如果我要你學習哦,要大費周章的,還要跟更衣沐浴,還要坐在螢幕前面,或者是一定要剝奪你眼睛的注意力,去看著螢幕。
那請問你在通勤、你在開車、你在許多移動、做家事…那些需要你眼睛專注力的事情的同時,你是不是就沒辦法學習了?這是不是又提高了你學習的門檻?
所以呢,希望你能夠感受到,我這一路以來推出線上課程的用心;我希望讓你在學習、在成長、在前進,在過一個你更想要的好人生的過程當中,能夠容易一些!
然而這「容易」的背後,就如同剛剛所提到的「能力」跟「機會」。我要讓你幾乎沒有「能力」上面的障礙,我要讓你幾乎是隨手可得。
談到這裡,你問問你自己,生活當中或生命裡面,你可能有很多想要更好、想要改變的這些課題。
可能是你想要改變自己,不要再這麼的健忘;或者是你想要讓自己能夠更有效率,那這個時候,你除了不斷不斷的,用動機層面恐嚇自己,不管是威脅還是利誘。
那你有沒有想過,怎樣去重新設計環境,讓這一切變得更容易呢?
它可能是我曾經分享過的內容,叫做你設定一個「建制意圖」;它也可能是你去改善一個自己生活的流程,就像是Google的餐廳,去改變他們的流程一樣。
然而它更可能是,你只需要先為自己做一個決定,就是參與「啟點線上學苑」的學習。所以呢,歡迎你的加入,希望你能夠透過學習,改變你的人生。
啟點線上學苑,為你提供一個更容易的途徑。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無論是我們的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
在我們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自助行為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12/7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四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ros.is/JLQM4
《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20/01/04 開課
讓你長出享受「愛」的體質,迎接你想要的親密關係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困擾,就是不管你多早睡、睡多久,白天還是經常打哈欠,總是精神不好?
要是認真想一想,身體還算健康,沒有什麼大毛病,也沒有什麼大事值得你煩惱,但問題就是提不起勁,所以呢對任何事情都興趣缺缺。
其實這不是你個人的問題,而是很多人都跟你有同樣的情況。
根據人類行為表現學院的研究發現喔,有43%的人覺得自己缺乏活力,更有22%的人覺得自己已經達到嚴重的「缺乏能量」的地步。
這些「缺乏能量」的原因,再經過進一步的分析,情況比較輕微的族群,主要是對於未來缺少希望跟熱情。
而情況相對比較嚴重的人,甚至於會感覺到自己每天像被榨乾一樣,苟延殘喘的活著。要是你也感覺到對生活有這種無力感,那就是一個時機,要幫自己補充能量了!
但是請你注意哦~我這邊說的「補充能量」,並不是去喝提神飲料、依賴咖啡因,或者是藥物來刺激你的活力;而是回到更根本的核心,讓你能夠在補充能量之後,不會有後遺症的那些方法。
這一類喔,能夠幫助你找回活力,又能夠恢復內在能量的方法大概有三個。
第一種方法是~「請你從更大的格局,來試著看同樣一件事」。
我來跟你說一個最直接的例子,那就是我們啟點文化的客服人員;他們呢,是在第一線最常接到電話的詢問,大多呢都跟啟點的課程是相關的。
只是在平常的時候喔,每天詢問的電話量,大概就是二、三通,都還算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範圍。
但不過喔,就是在2019年我們開始,推出了「線上學苑」;這時候喔,每天打電話來的客服電話的量,就會變得越來越多了喔!
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每一通電話可能都是一個購買課程的疑問,或者是對於操作介面的疑問;那對於啟點的客服人員來說,這就是日復一日在回應同樣的問題。
所以不可否認的是喔,這些有一點單調、有一點重複,這樣的工作做久了,不管任何人都會覺得疲乏,包含我自己也是有同樣的感覺。
尤其是喔,當我們把內在的焦點,放在「啊怎麼又來了!」這樣的心情的時候,就很容易會有煩躁的情緒。
然而在這個過程裡面,最讓我感動的是,我們工作人員在啟點的教室,的環境裡面,耳濡目染之下;就會很快的能夠察覺自己的狀態,幫自己從「怎麼處理問題」,調整到「解決這個問題會有什麼價值?」。
他們開始就會去想,「解答學員的疑問,除了可以幫助他們學習前進之外,也提升了啟點的品牌價值,更證明了自己的工作價值」。
他們開始從這更宏觀的角度去思考的時候,這時候就能夠更適時、適所的去調整自己的狀態,持續提供清楚的說明。
也就是說喔,假如你對於現在的工作,或者是生活感覺到欲振乏力;那麼你可以把焦點放在一個更大的格局、更大的角度來思考。
「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而不是「究竟該怎麼做?」;這樣子其實就能夠喚醒你心理的動力,幫自己補充能量。
再來呢,第二種能夠幫助你恢復能量的方法,很簡單~「練習感恩」。
已經有不少的研究發現,我們每個人在面對疲累的工作的時候,「感恩的心」能夠幫助我們重拾活力。
那麼「練習感恩」到底該怎麼做呢?
來打個比方來喔,假如你現在的工作時數非常的長,而工作內容也跟你熱愛的事物,完全扯不上邊;那麼你可以先想想這份工作,跟你的熱情有什麼「間接的關聯」?
會不會因為你做了這份工作,能夠幫你賺到一些旅費,讓你完成夢想中的旅行?或者是可以幫助你的孩子繳學費、幫自己買到人生當中的第一間房子…這些部分。然後呢,去感謝這個相關性。
也就是說喔,心懷感恩的事情其實是可大可小的;重點是當你感謝工作,讓你能夠享受興趣和嗜好。
甚至於只是能夠讓你好好的過日子,這樣子其實就能夠幫助你自己轉念、增加你的正面情緒,找到每天努力的價值;而開始不覺得上班是一件很苦的事情。
最後呢,第三個幫助你找回活力的方法,那就是「允許自己擁有離線權」。
德國的曼海姆大學,有一位教授叫做「沙賓娜・宋能塔格」,她就發現喔,在職場上面普遍存在的一些人,他們在休假的時候,放不下工作;甚至於,不知道怎麼樣把工作暫時的先擺一邊。
那麼這些持續在工作上on line的人,只要一年之後,他們的身體跟心理,都會出現彈性疲乏。
他們面對壓力的工作環境,就會失去該有的韌性、很容易爆炸,反而造成更大的人際問題。
假如你也想要避免不預期的爆炸,那請你記得在休假的時候,允許自己跟工作斷線;如此一來,你的身心才能夠真正的關機,好好的充電。
所以總體來說,無論是「從更大的格局看事情」、還是「練習感恩」,或者是「允許自己擁有離線權」。
這些找回活力的練習,實際的做法有很多,像是規律的運動啊、打坐冥想啊,或者是幫自己安排一場旅行,這些都是很值得嘗試的。
不過除此之外,我知道有一個更容易就手,輕便又省錢,而且還可以三項、剛剛說的那三項,都一起同時做的方法,那是什麼呢?那就是「寫作」。
聽到這裡你一定很好奇,啊「寫作」為什麼能夠做到三合一的效果呢?
這是因為喔,其實「寫作」它不會受到你的學歷、年紀、身份…這些的限制;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拿起紙筆,或者是打開電腦就可以開始「寫」。
當你在自由書寫的時候,你可以藉由文字,更具體的看見自己的情緒,並且能夠停下來想一想,那目前自己的想法,能夠幫助自己重拾活力嗎?
如果不行,你可以運用前面所說的「從更大的格局去看事情」、「練習感恩」這兩個方向,你直接改寫你現在的處境,跟現在的狀態。透過改寫,你就能夠直接體驗改變你的認知,甚至於自助、助人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喔,為了準備寫作的時候,你需要把心安靜下來沉澱、思考;所以無論你選擇窩在家裡,或者是在咖啡廳裡獨處;你都可以很單純,沒有任何目的的,只是透過寫作來接近你自己、了解你自己。
最早研究寫作跟心理的人,其實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叫「彭尼.貝克」。
他在1986年的第一項研究當中就指出,每天只是寫十五到二十分鐘,寫出自己的困擾跟痛苦,只要持續三到四天,就能夠寫出更好的心理健康。
最近這幾年,更有研究證實,「寫作」它能夠促進我們身心健康、提昇免疫力、治療慢性疾病這些效果;而對於一般人來說,寫作還能夠緩解焦慮,改善睡眠品質,提高整體的幸福感。
所以如果你對於「寫作」,這三合一的方法很有興趣的話,在我們的教室裡,有一門課,叫做【寫作小學堂】,就是能夠帶給你這樣子的改變跟前進。
【寫作小學堂】這一門課,是由我的伴侶~嘉玲老師,和專業編劇~怡璇老師共同所主持的。
我們從2018年開班到現在,我們帶領了很多朋友,幫助他們啟發靈感、重拾書寫的樂趣。
我也從很多結業學員的回饋裡面看見,這一門課能夠帶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結果。
有些人呢,透過學習「寫作」打造個人品牌;但也有一些人,他透過這一門課,一圓自己的故事創作的夢想。
甚至於也有學員,他因為這一門課,接下來他投稿了文學比賽,還得到了第一名;這樣的結果,可以說是各類文體的百花齊放。
然而我在這裡,更想要跟你分享的就是,不管你有沒有上述這些動機或目的;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寫作」本來就是我們生命當中,存在的一個資源,它可以是你的好朋友。
所以呢,假如現在的你,對於生活感覺到無力,除了今天跟你分享的這些~「從更大的格局看事情」、「練習感恩」、和「允許自己擁有離線權」之外。
我很鼓勵你可以把握【寫作小學堂】的學習機會,你親自體驗一下,「寫作」為你的生命注入的活力。
我們下一期【寫作小學堂】在12月7號開課,它是我們今年的最後一期;在我錄影的這個時候,名額也在倒數了!
所以,期盼我能夠在啟點的教室裡見到你,最後希望我們今天的分享,能夠幫助你找回生活的動力,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提到的【寫作小學堂】課程。
在我們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