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測試FSA新款功率計所延伸的期待】
FSA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品牌,很多產品都用了十年還是一樣好用,今年三月初試用了他們自主研發的一款功率計FSA PowerBox SC,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測試。原本擔心這種萬元以下的功率計會不穩定,但測了好幾次,品質出乎意料的好。雖然還是有些小問題,但在這個價格下面,已經可以造福許多功率訓練的入門車友和鐵人三項愛好者了……下面分享幾次測試的紀錄、心得、建議與對功率計的期待。優缺點都有整理出來,疫情過後有興趣入手功率計的人可以參考看看。下面是幾次測試的過程和數據:
[測試課表一] 漸速騎50公里丘陵地,兩圈鯉魚山(一圈22.3公里),第一圈輕鬆騎不管強度,第二圈加快一點點,最後5公里再放鬆騎。
◎測試目的與過程:想知道穩定踩踏時功率計的穩定性,以及兩圈鯉魚山的時間跟NP與平均功率之間的關係。
→第一圈盡量放鬆騎,不管轉速,也不看功率,以最輕鬆的方式騎完,時間是48分22秒,NP是165瓦。
→第二圈略微加快,但以氣不喘腿不酸為原則騎完,最後快了三分鐘左右,騎45分06秒,NP是191瓦。
(因為下坡有停踩,又有被紅綠燈影響,所以這邊只看NP)
◎測試數據:
→單圈距離:22.3公里
→單圈爬升:37公尺
→平均溫度:29度
→第一圈:NP 165w / 5秒平均最大功率 546w
→第二圈:NP 191w / 5秒平均最大功率 647w
◎測試結果:功率的即時顯示與最終呈現的數據都很穩定,也符合實際的表現。但在5秒平均最大功率上有誤差,出現在下坡路段,已反饋給廠商。
--
[測試課表二] 爬坡間歇✕3,一趟比一趟快 (第一趟最慢,第三趟最快)
Ⓞ測試目的與過程:因坡度的風阻影響最少,想在同樣騎姿下看「速度vs功率」是否成正比。一開始熱身騎三公里後,開始在熟悉的鯉魚山後山進行測試。為了使三趟的技術影響最小,所以皆沒有抽車,都是採坐姿爬坡。
→第一趟盡量放輕鬆騎,雖然腿還是會酸,但還算輕輕鬆,平均功率是269瓦;
→第二趟想騎得快一點就好,但沒控制好,快太多了,比第一趟快了近12秒,平均功率316瓦;
→第三趟超過九成力,雖還不到全力,但感覺上有比第二趟更用力,平均功率也達339瓦,的確是最高的一趟。
◎測試數據:
→單趟距離:430公尺
→單趟爬升:37公尺
→坡度:8.6%
→平均溫度:30度
→第一趟:平均功率 269w
→第一趟:平均功率316w
→第一趟:平均功率339w
◎測試結果分析與提問:
→平均功率跟費力程度的感覺一致,也跟實際的速度一致:同樣的坡度、在無風的狀況下,騎得愈快,NP、平均功率、最大功率的確愈高。
→NP、平均功率、最大功率的數據都是一趟比一趟高,跟實際騎乘感受和表現出來的速度很一致。想確認的問題是:「NP、平均功率、最大功率的數據是Garmin錶頭計算的?還是Garmin Connect計算的?」回覆:「都是錶頭做計算的,功率計只負責丟出數據讓Garmin接收端做處理。」
→從前一個問題所衍生的下個問題是:「Power Box SC 目前是多久傳輸一次數據給車錶的錶頭或鐵人錶?1秒傳一次數據?或2秒傳一次?……」回覆:「3秒傳一次」
—
[測試課表三] 強度3區40分鐘(穩定騎乘,想像自己在半超鐵的自行車賽段上)
◎測試目的與過程:功率計的穩定性。先花三十分鐘做一些技術和三趟短程高強度爬坡間歇當作熱身後,騎往東華大學外環道,開始今天的測試。全程都以盡量穩定的轉速與功率進行騎乘,每圈按一次錶(紀錄分配平均數據)。
◎測試數據:
→單圈距離:5.8公里,總計四圈東華外環道
→總距離:23公里
→總時間(不包含前三十分鐘熱身):32分鐘
◎測試結果分析:從NP和平均功率來看,這四圈的功率都很穩定。但最大功率(尤其是第二圈)忽然飆高到411瓦,這個數據應是誤差,過程中沒有抽車,也沒忽然重踩。從幾次測試發現,「最大功率」這個數據有時比實際來得高。
—
[測試課表四] 強度4區20分鐘(用接近FTP的強度騎東華大學外環道兩圈)
◎測試目的:功率計的穩定性
◎測試數據:
→單圈距離:5.8公里,總計四圈東華外環道(前兩圈熱身)
→總距離:23公里
→總時間(不包含前二十分鐘熱身):43分鐘
→第一圈:NP 122
→第二圈:NP 159
→第三圈:NP 236
→第四圈:NP 239
◎測試過程與結果:
→前兩圈熱身,主要是在第三與第四圈進行測試,結果很ok,第四圈有試著在同轉速與最小限度下再多輸出一些,功率計有反應出來。
→此次最大功率飆高的情況沒有發生。
→經過這兩次測試,在強度3區與4區穩定騎乘時,實際成績與功率計的輸出關係是十分相符的,good!
—
[優點]
● 價格親民,目前查到的網路售價是9000元。
● NP與平均功率都很穩定,就算是小幅改變輸出也能測量出來,多次測試都跟實際表現相符。
● 安裝與配對車錶與手錶的過程簡潔/方便,而且直接有轉數和功率,不用再另外黏貼磁鐵。
●「齒比」和「曲柄長」還有九種選擇,這點在許多同是大盤和屈柄功率計的產品上來看就個性化很多了,其他品牌比較少有這麼多元的選擇。
[缺點]
●雖有模擬的兩腿平衡數據,但沒有實際的功率數據。
●瞬時最大功率的數據有時會有誤差(有時正常),已回饋,這應該可以透過韌體調整。
[建議]
下面是個人提供給廠商的建議:
●可以了解為了推廣,所以9000元只有單腿數據,雖然有模擬的平衡數據,但還是期望將來有另一版本是有雙腿的「實際數據」,會比較滿足一些進階的需求。尤其是若將來可以實際分別測出兩腳在不同位置所用的「力量」與「方向」,將能幫助運動員量化踩踏效率。
●因為FSA現在有自己的APP,食望之後FSA的APP能寫好方便給其他APP串接的「API」接口(使用者同意後可以把自己數據自動導出到使用者習慣使用的APP或網站),有助於使用者把功率數據匯整到自己慣用的平台上,但希望開放「API」後能讓更多平台授權取得使用者的原始數據,做更細緻且個人化的分析。
●期待將來可以跟「電子變速」的數據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分析/交叉比對」在不同齒比與阻力、轉數的對應關係。可以了解選手在「不同阻力」下所偏好的齒比與轉數;或是反過來,在不同齒比下,偏好處理何種大小的阻力。然而,從功率和轉速只能換算出「總踩踏阻力」,要實際知道車手「每一圈踩踏所面對的實際阻力」,則需要有「踩踏力量向量化」技術的功率計才行。我也知道這個技術門檻很高,不容易做得出來。
●如果是自主研發,我更期待的是能把踩踏的「效率」在不同轉換階段計算出來。多數騎乘在加速時直覺會想著「更用力踩踏」的方式是「肌肉更用力」,但只想著肌肉用力反而會喪失效率,但其實「肌肉用力(Effort)」跟「運動表現(Performance)」之間還有很多環節會損失功率。
Effort → Force → Torque → Power → Gross Power Released, GPR → Form and Wind Resistance → Performance
每一個箭頭處所耗損的能量愈少,代表效率愈高。肌肉用力的程度(Effort)並不等於施加在踏板上的力(Force),例如在下坡時高轉速的踏板一直踩空,肌肉感到很緊張,或是肌肉不自覺繃緊、抽車的力道過猛使全身肌肉緊繃……等,只是空緊張,皆無助於踏板上施加更多的力。此外,對踏板所施加的力量不等於力矩;功率計上的總功率也不等於GPR,這裡是未來的功率計可以多加著墨的地方,若能把箭頭「Force(→)Toruqe」 以及「Power (→) GPR」中的兩個箭頭的「效率」計算出來,更有助於自行車訓練愛好者進行更精確的科學化訓練。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好動夫妻MikeWei2Tr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綱: 迴轉速要多少才及格?V教練說:rpm沒有90都別說會騎車? 一起搞清楚什麼是🔧 #標準盤 #壓縮盤 #齒輪比計算 與你分享 如何選擇齒比?才有輕快的踩踏🚴 ****關於我們**** 關於Mike'W麥克王&Wei'H許小微。 專業鐵人玩家的訓練與生活🏊🚲🏃 -好動夫妻Mi...
自行車 爬 坡 齒比 在 張團畯-Tuan Tua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一天來的一點也不突然,但是措手不及」
賽前一晚用晚餐時心理還有點慌亂,有點懷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實現自己在賽前的預測,破紀錄.
清晨5:00鬧鐘漸進式的響,躺在床上發呆,靜靜的開始思考這天從準備到過終點線的所有過程.
心跳從平靜到更靜,很清楚的告訴自己:準備上了.
一樣的節奏,梳洗-早餐-廁所-檢查裝備-出發-轉換區-熱身-冥想-開賽.
游泳第一關卡,給自己預定的時間是25分.
下水後完全沒有多想就是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這陣子游泳坦白說訓練時的狀態沒有特別好特別突出,所以在游泳這個項目最初給自己的目標是比較保守的,在最後游泳這個項目游出23分47秒的成績.
轉換區,台灣國內比賽轉換區絕對不會是短的比賽,光是T1 就用了近2分30秒.
上了自行車,以往的我一定會在這個項目相對保守的去完成,但是今天真的沒有時間去多想,預定時間2小時10分的完成時間要以均速40km/hr去完成,在往八嗡嗡的這個賽道,我個人覺得比往南的路線更有挑戰,這天只想把身體壓的更低更窄,一點點可能可以讓我變快變輕鬆的動作我都用上了,上坡我都是掛輕齒比爬坡,下坡都是我伸展的時候,但是這次完全不一樣了,爬坡我站起來抽車,下坡我掛最重齒踩,只為了把速度再提升一些,真的一分一秒都不能鬆懈,一路來到倒數20公里,腳開始疲勞了,緊、累、痠,要放慢?在硬幹?
我選擇硬幹,都撐70公里了,剩這20公里就撐下去吧. 看著中華大橋時間已經來到2‘07‘30秒,距離我的預定時間已經快要到了,心開始慌,跑步要怎麼跑?怎麼配速?
下車後,2’10‘54秒,要用跑步補54秒到總時間裡,真正要拼的時候來了,卯起來跑吧!
出轉換區一切都在自己的控制中,賽前預計3’35/km 配速去跑,能跑多久算多久,只要平均不要超過3‘40/km 都有機會,繞行馬亨亨大道三圈,應該是每個選手最抗拒的路線,沒盡頭的直線,緩上又緩下,有順風有逆風,無時無刻都在注意自己的配速,慢一秒就趕快加速補回來,一直到最後一圈...完蛋了,我覺得我身體已經開始衰退了,大腿抬不起來了,屁股因為大腿支撐不了開始用小腿推凳了,大腿、小腿越來越緊,看著馬錶從3’35 上升3‘37 ,終於折返了,倒數四公里,真的是用盡我所有力氣去撐,我沒想要更快,但是配速不能在退了,意志力已經用上了,距離一點一點的變短,左轉中華大橋到了,倒數五百公尺,擺手、抬腿、推凳,配速回到3’33秒了,心裡給自己一個肯定,達標了.
回到終點那種亢奮激動一湧而上,這個振臂是開心、是肯定,我沒有練比較多,但是我比誰都想要突破!永遠都在挑戰自己的極限❤️
總時間3‘54’31 ,張團團你做到了.
在進終點前鍵盤手對我的懷疑對我的輿論,再過終點後結束了.
我不想要說什麼,沒有批評別人的想法.
我就用行動來證明,這是開始.
下個目標職業組世錦賽.
謝謝大會、廠商支持、場邊的加油聲、背後的家人,這一天還是來了,我做到了,謝謝🙏🏽
SAEKO Taiwan Nike Taiwan Waypoint 鐵人工廠頂成有限公司 Salloy Co., Ltd. #SCOTTaiwan
adGeek
自行車 爬 坡 齒比 在 好動夫妻MikeWei 2Tr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迴轉速要多少才及格🦵
V教練說:rpm沒有90都別說會騎車🤷♂️
❓一起搞清楚什麼是❓
#標準盤
#壓縮盤
#齒輪比計算
如何選擇齒比?
⛰️才有輕快的踩踏🚴
🎬 自行車全攻略EP5📖齒比怎麼選?爬坡才輕鬆 https://youtu.be/FA2vH4bzeAw
#週二1900首播 #好動夫妻
#按讚分享訂閱
自行車 爬 坡 齒比 在 好動夫妻MikeWei2Tr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大綱:
迴轉速要多少才及格?V教練說:rpm沒有90都別說會騎車?
一起搞清楚什麼是🔧
#標準盤
#壓縮盤
#齒輪比計算
與你分享
如何選擇齒比?才有輕快的踩踏🚴
****關於我們****
關於Mike'W麥克王&Wei'H許小微。
專業鐵人玩家的訓練與生活🏊🚲🏃
-好動夫妻MikeWei2Tri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weiwei1981
✩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mikewanghcw?r=nametag
✩ iM短影: https://share.imvideo.app/html/app/share/user.php?user_id=144150372448351371
✩ 選手贊助合作Ambassador:
#Argon18 #Vsion_tech_us #FullSpeedAhead
#Ceepo #Zoot #720Armour
#FridayBikeFit #昇陽自行車SYB #7Park夢想園地
#力保美達 #GUenerygy能量補給
#Garmin #GoPro
***友站連結***
-Men's Games Vlog: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PxUduEw4oLFvzidCaRuTg
-AllenLai:
✩ Twitter - http://twitter.com/Mr_AllenLai
✩ Instagram - http://instagram.com/allenlai1974
自行車 爬 坡 齒比 在 I'm Terry 泰瑞190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在台灣,有一場單車賽事是世界級,每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好手同場較勁,而這些勇者都有同一個目標,戰勝27.3%的魔王坡,並在限時內完成衝線!
早有聽聞這場賽事,只是一直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在限時完賽,為此還特別參加大、小賽事增加自己的強度,甚至還挑戰半超鐵113km的鐵人賽事。在信心爆棚的情況下,驗證的這一天來臨了,而魔王坡也沒有在客氣的不斷重擊我的信心與體力。
離終點愈近,身邊一個、一個的車友紛紛倒下,有人躺下來大喊「我不行了」,有人單腿抽筋蹲在一旁,有人雙腿抽筋改用步行;離終點愈近,我們都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戰勝一次又一次的陡坡重擊,只能成為魔王坡一個又一個的俘虜,看著時間流逝。
臺灣KOM自行車登山王挑戰(TAIWAN KOM)賽事, 總距離105,海拔高度從0m至3275m,完賽總爬升約4904m,最大坡度27.3%,極度富有挑戰性,給接下來騎上單車的勇者一點建議:
1)請先西進武嶺測試及調整自己的狀況
2)從七星潭出發到大禹嶺前,放輕齒比輕踩,轉速80-90最佳。
3)每次休息時間盡量在2分鐘內,避免身體冷掉,重新啟動會很厭世。
下次,我們山上見囉!
Let's go!
#KOM
#你挑戰過嗎
#武嶺
#下一座山是哪裡
--
★ TERRY IG 很有趣:https://www.instagram.com/tychungx/
--
★ 騎行配備:
輪組: KAISH輪組
安全帽/眼鏡/手套: POC Taiwan
碼表: Bryton 台灣
車襪: titan
車衣:Vm.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