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投稿✍🏻 #貢丸湯蒐藏家
#貢丸湯料理教室
我喜歡貢丸湯。
除了乾麵、魯肉飯、餃子鍋貼旁邊,總少不了一碗貢丸湯相襯,從發刊至今我也都準時購入,擁有迄今為止全套二十一刊的《貢丸湯》雜誌。
為什麼在資訊載體已經如此多元、容易取得的今天,我還是要真誠地推薦你作為紙本雜誌的《貢丸湯》呢?
◎軌跡
從2015年3月首發以來,《貢丸湯》已經度過了將近五年半的歲月,累績發行21刊。為了這篇邀稿,我再次將書架上的《貢丸湯》創刊號取下翻閱。
如果你還記得《貢丸湯》初生的面貌,甚至能將第一刊與最新刊放在一起比較,就不難發現除了「地圖」和「路上觀察」等等長青元素之外,這本雜誌已經走了多遠。
《貢丸湯》雖然從一開始就抱持著「新竹故事大口吃」,要讓讀者好消化、好入口的信念,但剛起步的編寫者們無論於企劃或書寫,似乎都仍在摸索這個準則,該如何操作、實現,行文嚴謹地引用了不少文獻,文章架構力圖平穩,不時要有個前言、分析、結論。雖然認真用力,卻也難免影響了閱讀的樂趣。
不過就在這樣不斷的探索與嘗試之中,《貢丸湯》一刊比一刊更善於使用紙本雜誌企畫的整體性,和視覺體驗的特質,讓一座城市的空間、時間、人、物,能更鮮活刺激地包裹進一碗輕鬆有趣的紙本雜誌。
在各式各樣的資訊透過社群媒體,每天飛速更新流動的今時,我們很容易忘記一件作品、一群創作者的成長軌跡。而拿在手裡翻閱並陳、回顧帶來的快樂,正是收藏實體出版品帶給我的趣味之一。150/200的定價相對於很多實體出版品,也是親切易入手的,更別提設計、印刷上的持續進化與用心,是要拿在手上翻閱,才能切身體驗到的美好。
看著這一排雜誌,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貢丸湯》的創作者們不但一直在努力,穿梭於街市、人群、資料之中,用心煮出每一碗湯,他們也始終在成長。這無疑帶給讀者「期待下一次驚喜」的收藏動力。
◎獻給外地人的情書,給朋友的邀請函
從小在新竹縣市生活,至今二十多年未曾離開的我有時很苦惱。
還在念高中、大學的時候,新竹市的名片似乎只有米粉、貢丸。對於多數尚未有機會踏入廚房的同齡朋友來說,並不是什麼恰當的禮物。即使年紀稍微大了一點,多數朋友也因為在外奔波、租屋,讓這張「名片」充滿侷限、略顯尷尬。新竹的「代表色」在同齡年輕人心中,彷彿也因為這種尷尬而相對黯然,甚至不如連鎖超商與速食店的招牌醒目。
一點也不誇張地說,見域工作室解決了我的這個煩惱。
每當要給網路上結識的外縣市朋友一份小禮物,或是好友來到新竹旅行,充滿新竹文化特色的明信片、紙膠帶,和每刊都有地圖索引,讓旅行者能依照不同主題喜好、按圖索驥的《貢丸湯》,都已經成了我最安心、恰當的選擇。
除了旅行者,新竹每年也因為就職和求學,迎來無數外縣市的朋友移居,在此開啟新生活。然而地理位置的分隔,與分區生活機能的完整,讓許多這類朋友即使久居新竹,還是無從認識舊城區兼具溫潤與活潑的街市,和深厚又趣味的人物、故事。
無論你是對新竹略感好奇,想要一探究竟的旅行者,還是久居此地卻苦思不得新竹文化特色的新竹人,現在就到你身邊的新竹書店或咖啡店,尋找《貢丸湯》的蹤跡,或是透過網路訂購,試吃這碗滿載新竹故事的《貢丸湯》吧。
By #自高中到大學都在新竹就學的 #土生土長新竹人
Zinotaku
自高中到大學都在新竹就學的 在 新竹市政府教育處| Hsinchu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A車、建華關埔線B車等8條路線,造福科園、金山、龍山、關新、仙水、埔頂、建功等七個里,讓孩子能順利就學。未來校方也會持續努力打造更好的學習環境,讓竹市的孩子們都能 ... ... <看更多>
自高中到大學都在新竹就學的 在 [新聞] 逆少子化卻沒學校念?新竹不少學生「得- 看板Geography 的推薦與評價
逆少子化卻沒學校念?新竹不少學生「得坐高鐵北上念高中」
王韻齡 2023-07-10
「園區帶來的工作機會太多,朋友的孩子們遠從花蓮、雲林來這裡工作,到了假日,好多
年輕夫妻在 AI 園區遛小孩,生氣蓬勃是全國罕見的」,新竹縣教育局副局長蔡淑貞很驕
傲的這樣說。
新工作機會帶入新移民,但原本的中小學卻容納不下快速增加的學生人數,新竹區父母為
了讓小孩就近入學傷透腦筋,也成教育局一大難題。
在台積電「護國神山」領軍下,科技相關產業已成年輕人工作首選,而距離新竹科學園區
車程20分鐘,同時有高鐵六家站加持的竹北市,10年來人口成長了6萬多,年年都以平均
3%持續上揚。
根據財政部「109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初步核定統計專冊」統計,新竹縣竹北市每戶平均
所得149.5萬元,站上全台冠軍,甚至擠下台北市大安區,被房地產業者喻為「全台十大
富人區」之首。
竹北科技新貴家長爭取的不只是一般高中,更是好高中
高收入高學歷家長,對於孩子的升學更是在意。新竹縣家長協會理事長葉信輝說,竹縣並
未受到少子化的衝擊,反倒成為全國移入和新生人口最多的地區。
為因應就學需求,近3年內新增了一所國小、一所國中,約可收納890人,另擴建一所國中
、正在新建一所國小和國中,合計可招收862人,再擴建兩所高中,約可多收190人,但仍
舊無法完全滿足需求。
葉信輝說,目前國小、國中透過轉介,盡量讓孩子們可以就近入學。但高中狀況更加嚴重
,「早在民國107年,當時協會理事長、現任教育局長楊郡慈已發覺高中不足的問題,寫
了封陳情書給教育部長潘文忠,表達家長們的訴求,盡快新建高中或將現有的高中增額、
擴編,達到就近入學目標。」
但由於新竹縣在全國15就學區當中,被劃在「竹竹苗」區,包括新竹縣、新竹市和苗栗縣
,教育部國教署評估,三個行政區人口加起來合算,仍列入全國一致「調降班級人數」的
範圍,也就是說,全區國中畢業生的所有升學管道是足夠的。
整體的高中收納量雖然足夠,但是住在竹北區的家庭若要讓孩子到苗栗就讀,必須先搭火
車再等公車,單程至少要估一個半小時。
家住竹北、女兒去年會考選擇報名「基北區」、考上北一女天天通勤的夏芸媽媽就表示,
台北有高鐵加捷運,車次固定時間也好預估,便利性很高,這是大多數家長較不考慮南下
苗栗念高中的原因。
竹北區不只要爭取一般高中、還想讓孩子念「好高中」的家長,只能採取自力救濟。
新竹縣議員吳旭智說,這群「竹北新住民」真的很辛苦,十多年前移入時就發現國小的量
體不夠,必須一邊趕工蓋校舍、一邊收學生;在工地上課已經很荒謬,沒想到孩子國小念
完上國中,又得再去抗議一次,新建速度始終趕不上人口移入量,位在「熱區」的成功、
勝利兩校被迫擴增招生額,擁擠到無法開出專科教室和運動場。
近年問題延伸到高中,竹竹苗區名校竹中、竹女,還有科學園區實驗中學,今年合計僅招
收普通生1,202名,而根據免試入學委員會統計,今年會考竹竹苗 5A 人數大幅增加,推
估約有2,138人,意味著以往 5A 可穩上的竹中、竹女,本屆至少要2個「+」以上才有機
會。
而竹竹苗 5A 考生有可能還上不了前3志願,若是某科不小心多錯一題,從 A 掉到 B,志
願落差會更大,僧多粥少下,此區已號稱「競爭比台北還激烈」,造成許多家長焦慮不已
。
今年會考後,新竹家長發起連署建請現有高中職增班,尤其希望竹中、竹女能增加名額,
長期則要積極推動新設高中職,並爭取台大附中、清大附中、台科大附工等頂大級來地方
設校。
「竹北沒有少子化的問題,人愈來愈多,我們卻要跑到更遠的地方去上高中,竹中、竹女
、實驗中學依教育部政策,反倒減少招收人數,這不合理吧?」吳旭智強調,政府既然要
留住竹北精英人口,就該有教育、公共建設等配套措施。
「以前新竹縣沒有什麼錢,教育部也不會去補助地方設校,在地只有竹北、六家二所公立
高中,導致優秀學生年年外流到台北、桃園」,地方人士認為,竹竹苗人口發展近十年來
已有完全不同風貌,教育部應依照特殊的人口密度,重新調整、分配高中職資源。
搭高鐵跨區唸高中,成為新常態
從國小、國中一路到高中都得「搶」,在竹北住了十多年的「第一代移民」Grace,感受
很深。
她說,大兒子五年前會考 4A1B 上了竹東高中,不但路途遠,得一早6:45出門搭校車,教
學資源也與竹北、新竹的學校差很多;因此隔年決定讓小兒子坐高鐵去桃園念大園國際高
中,因住家、學校都離高鐵站不遠,花的通勤時間反而比較短,車票有打折更不是問題,
重要的是環境更有利於培養英語力和國際觀。
「在我們家長群組裡,的確有人讓孩子天天搭高鐵到台北念書,因為交通很方便、不麻
煩啦!而且大家對教育是極度的重視」,從事補教業的 Grace 當年隨先生由台北移居竹
北,她觀察此區家長普遍都有一定的專業成就,自我要求高,「覺得大家都蠻均質的吧,
整個社區、走在路上遇到的大概都是園區工作的人,氣質和整體素質相近,營造出來的氛
圍更是如此。」
竹北新一代移民帶動了量變與質變,也帶來各種稀缺。打開在地專屬的幾個 LINE 群組,
天天都有數百則發問與討論,從打聽幼兒園評價到何時該遷戶籍、從公校教學問到私校上
下課時間、從課內規劃問到課外補習與才藝課,各種大小事甚至求推薦優質的鋼琴家教、
小兒科名醫,初來乍到者都得探聽門路,一一排隊爭取機會。
正因為資源有限,居民心中無形的焦慮更深。
一位匿名家長就說,「住在竹北真的很辛苦,到處找不到學校開放的籃球場,假日只好花
錢帶孩子去上籃球課」,總是在施工的校內運動空間常態性被限縮,家長擔心成長中的孩
子無處活動、紓壓,也頻頻在地方群組內求援。
家長們質疑,是否地方政府規劃慢半拍,未能超前佈署、滿足這股「逆少子化」的強大需
求?
地方人士則私下指出,原本一片荒煙蔓草的竹北市,有空地卻沒錢,爭取不到設校經費,
加上縣市首長每隔四至八年就換人,看不見長遠的發展藍圖。
移居竹北十多年的夏芸媽媽感慨,從女兒二、三歲上幼兒園就要漏夜排隊,一路國小、國
中都在工地裡上學,總是等到沒學校念的問題來到眼前,政府才急就章趕緊蓋一排校舍,
到底是縣市還是中央該負責?
新竹縣教育局長楊郡慈去年接受《親子天下》時無奈表示,竹北是全國所得相對很高的地
方,但是所得稅屬於國稅,居民努力賺的錢、繳的稅多被國家收走了,而教育、生活等所
有的在地需求卻要由縣市政府出力,認為財稅劃分法不均衡也不公平。
楊郡慈坦言,竹北地區過去10年一直在增校,「無時無刻不在工程中」,也向國教署提供
了很多數據,定義出「教育新興區」的新訴求:凡人口持續增加的教育學區,從國小到高
中都要擴校。
「我們109年做學區重劃時就知道量體不夠,學區再怎麼重劃也不能解決問題,只能同步
修訂總量管制要點、新建校舍,盡量讓孩子可以就近入學」,楊郡慈這樣說。
立委林思銘曾邀請教育部、國發會等中央相關單位下鄉傾聽在地家長心聲,會後國教署副
署長戴淑芬表示,請縣府今年就開始評估現有高中職學校增班的可行性,若後續有新設高
中需求,國教署會盡力支持,提供必要的協助與支援。
吳旭智則代表地方人士回應,短期可從現有高中職增額因應,但勢必壓縮師生活動空間;
長期來看仍應增設國立級高中,同時拉高社區型高中的整體素質,才能留住一年年增加的
高中生人數。
新竹縣教育處則發文強調,縣府已斥資約2.3億元,讓當初設校時規劃每個年級招13班的
竹北市成功國中,逐年拆教室增班,才順利於110學年度招收22班,硬是增加了七成收納
量,大幅減少學區內排不進來的超額新生與抱怨,但仍須入籍該學區6年以上,方可能就
讀。
地方分配到財源有限,且管轄權只到縣立高中;國立高中(如竹中、竹女、竹北高中)不
論新增或擴建,都屬中央職權。
一躍而成全台首富的地方爸媽,不知該向哪個單位陳情抗議,只想問問教育配套措施何時
能趕上?孩子何時可以不用再起個大早搭高鐵上學?
竹北居,大不易。一波又一波的新生代家長隨工作而來,最期盼的是孩子都能安心就學,
擁有合理的學習資源,與不再擁擠的校園空間。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844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9.242.19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eography/M.1689506400.A.6B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