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相信所有特殊兒,無論其疾病類型如何,都需要並想要有歸屬感。尤其對難以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的孩子來說,在一個支持他,並滋養他的社群中,建立「#歸屬感」至關重要。
.
四歲的艾倫口語能力極為有限;除了父母外,他很少與其他人互動;他不像其他同齡的孩子一樣愛玩玩具;當聽到某些環境音,或當人們離他太近時,他會顯得警戒或不安。艾倫的學區評估小組確認他符合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標準,並和他的父母一起決定,將艾倫送至公立小學中的早期特教幼兒園,學校將能滿足他的教育需求。
在一開始的兩個星期,當艾倫到達學校後,會握著母親的手從車子走向教室。但每當穿過學校大門後,他就會開始靠在母親身上,然後停止走路。他的母親口頭提醒他要自己走路,並輕輕地拉著他。他的身體則經常往相反的方向移動。然後他會坐到走廊地板上,用手掌反覆敲打地板。有幾天,他母親的回應方式是將他抱起來背著到教室。還有幾天,她試著拉他站著,讓他的腳著地,自己踩過走廊,然後踩進教室。大多數的時候,他都被動地讓母親背著他或帶他「走路」。有時,他會很大力地從她身上掙脫開來,抓傷她的手臂,然後坐在地板上尖叫和哭泣。
.
這種行為只會發生在特殊兒身上嗎?
不。在幼兒階段,無論是否有特殊需求,孩子最初表現不想上新學校的這種情況很常見。在學年開始時,一個充滿陌生人的新教室對於任何幼兒來說,都是令人害怕的經歷。在班上認識的人少,可能讓孩子沒有歸屬感。在待在教室裡的時間還不太多的情況下,任何孩子最初都無法了解上學的目的,也不會在那裡感到自己的價值感。結果就是,他可能會試著以「對社會無益」的方式來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當孩子有特殊需求時,由該需求所產生的限制(例如:溝通遲緩、感覺統合障礙、認知障礙等)會加重他的不適感,因此孩子表現的行為會因為兩個原因而更顯誇張。首先,在陌生的新環境中,孩子會非常擔心如何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其次,對於周圍的人來說,他表現不適的方式看起來不太尋常,甚至令人害怕(例如一名不說話的孩子,突然發出很大的聲音;一名感覺統合障礙的孩子,以奇特的方式移動身體;一名認知障礙的孩子,無法迅速反應或理解)。
正向教養的觀點,將每個孩子視為獨特且有價值的孩子,同時考慮孩子的強項,以及在學習上面對的挑戰。對父母和老師來說,重要的是以你對待任何孩子完全相同的方式,來確認特殊兒行為背後的原因。從這個角度來看,孩子的特殊需求只是一個考量因素,因為任何孩子都會發展並表現錯誤行為。
在上面的故事中,艾倫是否需要歸屬感和價值感?
有人可能會說:「不,艾倫不需要歸屬感。他患有自閉症!」並繼續相信這樣的迷思──自閉症兒童無法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沒有表現需要歸屬或在尋求歸屬感。同樣地,他們可能會說:「不,艾倫不需要,也不懂得什麼叫價值感,因為他發展技能的能力遲緩,加上有感官障礙,阻礙了他對價值感的理解。」
透過正向教養的視角,我們相信艾倫需要並想要有歸屬感。尤其對難以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的孩子來說,在一個支持滋養的社區中建立歸屬感至關重要。
此外,與人有效互動能力因其特殊狀況而嚴重受限的孩子確實有歸屬感。我們觀察到,自閉症幼童在放學後父親來接他時,會朝著他的方向跑去,並且開始跳躍、揮舞雙臂並發出開心的聲音,儘管在整個過程中,他的眼睛都沒有直接看著父親的臉。患有焦慮症的孩子,在一起拜訪鄰居時緊緊靠著母親的現象也是。我們也會看到患有多種嚴重殘疾(視覺障礙、骨科障礙、嚴重智能障礙)的孩子,在聽到父母的聲音時會微笑或將頭朝照顧者的方向轉去。在上述故事中,艾倫握著母親的手,緊靠著她,讓她抱著或幫他「走」過走廊。這些都是特殊需求兒童許多表現歸屬感的小例子。
我們知道去分辨孩子的行為是否在表示他需要並想要尋求歸屬感有其困難。然而,孩子努力透過行動來滿足這種對內在歸屬感的需求並未改變。作為這些孩子的父母和老師,我們必須像對待任何孩子一樣,將他們所做的事情視為追求歸屬感的表現來加以回應。然後,我們必須幫助他們以更清晰和對社會更有益的方式來表達這些努力。
.
在艾倫的故事中,他的媽媽想幫助他更獨立、更輕鬆地進入校園。她決定在上學日晚十五分鐘到校,避開其他孩子在校門口附近製造的所有噪音和活動,練習正向教養工具讓她感到賦能,知道如何教導艾倫在這種困難的情況下保持冷靜。她在決定做法時表現耐性—慢慢地帶著艾倫走向教室,基本上一次踏出一小步,同時讓艾倫有時間表達自己的感受,並處理所有的感官訊息。
她保持溫和堅定的態度,在艾倫停下來時停下來,在他準備好繼續走時跟著走。她沒有「跟他爭吵說話」,也沒有屈服,她保持安靜,只在艾倫想辦法融入學校環境時,偶爾表達對其感受的重視。她利用每天的到校時間,以相互尊重的方式來訓練艾倫的自我管理和自主性。
.
在幫助特殊兒時須遵循以下步驟:
(1)列出你擔心的行為。
(2)了解和孩子互動的大人,對這些行為有何感受和反應。
(3)根據大人及孩子的感受和反應,確認與每種行為相關的錯誤信念和目的。
(4)針對那些與孩子的特殊需求有關、但不具社會動機的無辜行為,提供適當的治療或指導,以改善問題。例如:擅長評估自閉症兒童感官需求的職能治療師,可能建議父母和師長為孩子定期進行感官訓練,以減少其自我刺激的行為。
(5)對於與錯誤信念有關的挑戰行為,使用正向教養工具,制定專屬的預防和應對計畫,幫助孩子表現更多對社會有益的行為。
.
以上文字摘錄自《#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特殊需求兒童篇》
作者:簡.尼爾森, 史蒂夫.佛斯特, 艾琳.拉斐爾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在這篇摘文中,我試著把特殊需求兒童的案例與正向教養的基本價值觀點,作了簡單的連結。因為篇幅的關係,中間跳過了錯誤目的的分析與應對。
我希望這篇摘文,讓父母理解,認清孩子的無辜行為與錯誤行為,可以幫助我們採取有效的應對策略,並且能同時給孩子相當的尊重。即便在短時間,不一定看得到像處罰與獎賞般的教養,那麼快速收效。但長期來說,我們更能滿足孩子的歸屬感與價值感。
特殊需求兒童的父母,常擺盪在過度保護與過度嚴格之間,真的很糾結掙扎。所以我特別擷取書中文字圖片,作為提醒。
有些教養作為,到底算不算是過度保護,還是只是針對孩子的情緒較為包容,這需要經過討論。但有覺察,就有機會多些內省,儘管得要忍受不一定有標準答案的不確定感。
祝願您,能看見孩子的受挫與自己的受傷,並且溫柔以對!
.
以上文字摘錄自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特殊需求兒童篇》
博客來:https://reurl.cc/1goGQV
誠品:https://reurl.cc/8y2NGX
金石堂:https://reurl.cc/4y3WR2
MOMO:https://reurl.cc/8yoEKb
讀冊:https://reurl.cc/jqgvgy
大好書屋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自 閉症譜系障礙 四 類 在 好色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咕咕咕,各位大家好!今天黑糖希望透過簡短的篇幅,來介紹獸人文化的文化內涵哦。也歡迎大家分享給身邊非獸圈的朋友!
1. 「獸迷」皆認為自己喜歡「獸人(furry)」。但每個獸迷的審美偏好(例如:公/母獸、純獸/獸人)不見得相同。
什麼是「獸迷」?獸迷就是「認為自己喜歡獸人」的一群人,因此在獸人文化裡,絕大部份的人都認同自己喜歡「獸人(furry)」。不過「獸人(furry)」只是一種雨傘名詞,裡面囊括了許多不同類型的擬人動物。
因此在獸人文化裡,我們通常會根據擬人化的程度,以及獸人本身的性別做區分,分為「純獸/獸人」、「公獸/母獸」等不同的分類。雖然獸迷都喜歡獸人,但對於獸人的審美偏好卻不盡然相同。
也有許多獸迷喜愛現實生活中的動物,並從事與動物有關的工作或關注動物相關的社會議題。
2. 獸迷通常會做一些實踐活動(穿著獸裝、圖文創作、攝影拍片),來延續獸人的世界觀。也滿足部份獸迷「想成為獸人」的慾望。
由於獸人是虛構的生物,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因此,獸迷通常會做許多創造性的活動,像是穿著獸裝、圖文創作或是拍攝影片,將獸人重新帶回現實生活中,以延續獸人的世界觀,也滿足一些獸迷「想要成為獸人」的慾望。
3. 延續上條,因此獸人文化十分強調「自主創作」的可能性,而不像其他動漫迷文化,跟著特定作品二次創作。
在大部份的粉絲文化中,大多都是追隨著特定的偶像明星、動漫作品、影集劇作、音樂,而當原作完結以後,這些粉絲就會消散而去。而獸人文化與其他文化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並不是隨著特定「對象」(object),而是隨著獸人這個「概念」(concept)而凝聚社群。因此獸人文化迄今為止已經有約四十年的歷史,而台灣也發展近二十年,且獸迷的數量逐年增加。目前台灣粗估約有四、五千個獸迷。或許,你的身邊朋友們就有人是獸迷呢!
4. 許多獸迷會創作屬於自己的「獸設(fursona)」來做為自己的身份形象。獸設可以將現實自我的特徵帶入獸人裡或做為理想化的自我,或者只是擁有獸設者在審美觀上比較喜歡特定毛色/特徵/種族而設計。
獸設(fursona)最簡單來說,就是自己在網路上的形象。而為什麼被稱為「獸設」?因為獸迷之間在網路上互動,經常以獸人的形象來彼此交流,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身份形象。
「獸設」對於獸迷的意義很多元:可能是將自己的現實生活形象帶入到動物的外觀裡、也可能是將「獸設」當作理想化後的自己、或把創作出來的獸設作為自己的「孩子」。也有獸迷將獸設當作與其他獸迷互動的敲門磚。
不過,也有獸迷沒有屬於自己的獸設,而這樣的人也不在少數。而一位獸迷可以擁有不只一個獸設,也有獸迷同時擁有多個獸設。依照自己的心情變化或喜好隨時更換。
5. 既有文獻指出,獸人文化確實吸納更多性少數(甚至是任何無法順利融入主流社會的人),也使得這個社群有相當多元、具包容性。
在國外,有許多學者都對於這個次文化感到好奇,因此參與獸迷的聚會活動,進行田野調查;或是在聚會活動上發放問卷。他們發現獸人文化確實比起一般同齡人的性別認同更為多元,不乏有許多非異性戀的獸迷在其中(如:跨性別、雙性戀、同性戀、泛性戀、無性戀‧‧‧‧‧‧);也有學者認為,獸迷的多元包容性,有助於那些擁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的人學習如何與人社交互動,而不致於在主流社會中被處處排擠。
以上五點希望可以幫助圈外人了解獸人文化的文化內涵。如果對以上內容有任何不了解或感到疑問的地方,歡迎在底下與我們討論呦!我們也歡迎其他獸迷朋友替我們補充自己想多說一點的地方!🦉🦉🦉
/
自 閉症譜系障礙 四 類 在 王意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收到《不讓你孤單:破解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固著性與社交困難》再版1000本的作者贈書,再次感謝各位的支持。
這是一本關於亞斯伯格症的書,關注對象包括:
(1)現行《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被歸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在光譜較輕微一端的孩子。
(2)未符合ASD的診斷,但伴隨人際溝通與社會互動困難、固著的想法與行為、興趣狹隘等特質的孩子。
(3)《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中,被診斷為亞斯伯格症的孩子。
無論你的孩子屬於以上哪一種類型,這本書的重點在於讓孩子接納自己的特質,學習與這些特質相處,終至不再受這些特質所束縛。
過去,或許你來不及認識亞斯伯格症,現在透過這本書,將是一次絕佳的機會。過去,或許你對亞斯伯格症認識有限,或苦於不知如何與孩子相處,現在有了這本書,你將擁有全新且完整的概念,並得以有效地加以執行與運用。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除了上述三類孩子的父母與老師,也包括精神醫療、心理輔導、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特殊教育、社會工作、幼兒保育、早期療育等領域的專業人員,以及任何關心亞斯伯格症議題的朋友們。
2013年,DSM-5移除了「亞斯伯格症」此一名稱,將診斷光譜轉為界定較趨於嚴格的ASD。
讀者一定會好奇,既然「亞斯伯格症」在診斷上已不再被使用,為什麼我還要繼續談亞斯伯格症,甚至為了亞斯伯格症寫一本書?
我的終極目的,是預防這群孩子因「亞斯伯格症」在診斷上不再被使用,而被疏忽、遺忘或不合理對待,甚而失去他們應有的協助與權益。
我們一定要記得,雖然「亞斯伯格症」在DSM-5中不再被使用,但是孩子原有的問題與特質依然存在,不會因為我們不使用這名稱就消失。
❤️感謝
沈雅琪(神老師&神媽咪)|資深教師
陳佩琪|臺北市長夫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神經科醫師
──專文作序
卓惠珠(花媽)「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伯格」版主
趙家琛|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蔡昭偉(蔡傑爸)|作家
劉增榮|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執行長
──聯手推薦
(依姓氏筆畫序排列)
❤️親愛的朋友,您可以在下列網路書店,及實體書店等,找到《不讓你孤單:破解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固著性與社交困難》這本書。期待讓更多需要的朋友們看見。
❤️購書資訊
博客來:https://goo.gl/cYfg66
金石堂:https://goo.gl/jgmv41
誠品:https://goo.gl/bMDe5L
讀冊:https://goo.gl/Zk4G8H
自 閉症譜系障礙 四 類 在 仍然有大部分的父母不知道診斷自閉症譜系障礙時,兒童一定 ... 的推薦與評價
現在為大家簡介治療自閉症個案必須要照顧到的社交溝通能力,下面分4部分説明。 ... 仍然有大部分的父母不知道診斷自閉症譜系障礙時,兒童一定同時有兩類症狀,分別是 ... ... <看更多>
自 閉症譜系障礙 四 類 在 #自閉症譜系障礙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孩子容易情緒失控+ 亂發脾氣】可能是不同程度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引申的問題! ... Load)過高,例如單吃澱粉類食物,蛋白質和纖維攝取不足,如果合併腎上腺壓力,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