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走大目降 青創老街屋🌿
始於1920年代的新化老街完好保存了日治時期都市計畫手筆,以當地人俗稱「#大目降三十六擔」的新化市場為中心,比鄰的傳統街屋仍可見拱窗、柱頭、山牆等華麗藻飾,散發出濃郁的時代氛圍。近幾年更有拾荒流工作室、湛露工作室、塔比比多咖啡館等青年創業家相繼移入,為新化區注入新的活力。
🍚在米糧行創生 在市場開藝廊
走在熱鬧的老街上,最吸引目光的莫過於擁有148年歷史、以秤重零賣各種白米的老米糧行。投身社區工作多年的許明揚,以一名外地人來到新化創立「#拾荒流工作室」,並與日治時期新化第一任「#街長」(相當於今日的區長)梁道的後代合作,重整其故居,以此為基地示範老建築保存與再利用。於2017年成立山海屯社會企業後,他陸續完成郡九街庄(原長泰西藥房)、晉發米穀商店等5座故事街屋保存,自己也為了修復晉發米穀商店的百年檜木碾米機,意外學習起米糧行經營的技術,成為延續老店經營的另類第六代。
晃入菜市場,沿途可見添福藥局、共益冰菓室、金花點心攤,老字號保留新化不變的生活記憶,但走到市場的側巷,窄小街屋當中的一格,卻是開起了一家像藝廊又像工坊的「#湛露工作室」。隔著玻璃門窺見一只只陶器,炫耀著色彩,彷彿春天驕傲的花。
這個藝術之屋是由陶藝家黃歆淳所經營,她出生於臺東,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陶瓷組,卻因新化的迷人魅力而留下。如今,她在市場裡生活與創作,示範以「色土絞胎」技法拼成聖誕老公公、財神爺等圖案,在市場安靜角落綻放出豐富的色彩。
🦋老宿舍有文化景觀 街角有人情咖啡館
走到老街頭,興建於1925年的新化武德殿,為日治時期軍警習武的道館,如今已修復成為歷史展示空間,不時策辦展覽活動,偶爾也見劍道社團借用練習,老建築活化後更加充滿了生命力。續行來到日式軍警宿舍群,昔日破落屋舍已被修復,並轉型成為「#大目降文化園區」,古色古香的建築裡藏著不少風格清新的小店,如:找春文創食堂、真心食府等,而轉角街屋則是在長榮大學USR計畫下整頓為「大目降故事館」,展示新化早年生活記憶及歷史小故事。
漫步感受優閒氣氛,轉入巷弄來到返鄉青年經營的塔比比多咖啡館(Cafe tabibito),充滿人情味的老闆原只想販售外帶咖啡,不料本人太好聊天,導致客人買完咖啡賴著不走,使得小店漸漸成為當地青年的聚所,若是想深入認識在地,來這裡點一杯咖啡準沒錯。
文/李佳芳 攝影/王士豪 插畫/kin lee
[文字及圖片版權屬臺南市政府所有,請勿任意下載及重製]
👀更多悠活台南精彩文章 請線上觀看:https://is.gd/YVKmEY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東大學附屬體育高級中學 #蔡俊彥校長專訪 主持人親赴台東,專訪了國立臺東大學附屬體育高級中學的蔡俊彥校長,訪問從蔡校長求學之路開始談起,蔡校長自小好運動,愛打球,只要是圓的球他都特別愛好。他自認對讀書並沒有天份,反而對球類運動特別有資質,考高中也是苦讀才考上屏東高中,三年的...
臺東大學宿舍 在 饒慶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次在綠島,不僅有綠島衛生所的落成,綠島國小的老舊宿舍改建,也開始展開,進行奠基動土儀式。
綠島國小原有宿舍因年久老舊,加上耐震係數偏低,縣政府與我們便計畫,對舊宿舍進行全面改建,並建置成提供綠島國小,以及公館國小教職員居住的聯合宿舍,期能改善偏鄉離島地區教職員的生活品質。
慶鈴過去曾擔任空中大學的教師,有時必須到金門、馬祖等外島去授課,也有類似的體驗,因此慶鈴相當了解,偏鄉離島的學校宿舍的改善,對於教師來校授課環境,以及教學品質提升至關重要。儘管歷經6次流標,很開心在大家通力合作下,現在有這個機會把這個目標完成,改建綠島國小的老舊宿舍。
臺東偏鄉的許多問題,需要從臺東的角度,量身訂做屬於我們的解決方式;因此,慶鈴在醫療、教育、社福、就業等各方面議題上,都會繼續努力引進各方專業、努力改善臺東的軟硬體環境,逐步將臺東打造成為,最宜人居的城市。
#綠島國小 #宿舍重建
#臺東 #不只是臺東
臺東大學宿舍 在 幸福.原來在這裡-池上鄉福原社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春耕-池上小旅行】
關於你的家鄉,你認識的有多少?
當友人前去拜訪你的家鄉時,你又會帶他們去何處遊玩?
或許是在外地觀光客炒作下,所形成的某個連當地人也不熟悉的新景點。
又或者是在哪個看似不知名的景點,
但你卻滔滔不絕地說著童年過往在這此處發生的點點滴滴。
-
在三年前曾參加一場由陳樂人導演所帶領的中興興村小旅行後,
我便深深的愛上這樣小旅行,由住在此處的在地人,
帶你走進專屬於他與這片土地生命連結。
-
關於我與池上的連結,開始於我的教職工作,
自兩年前的暑假被分配來到花蓮富里任教,頭一次前往學校應考時,
那是我第一次來到池上火車站,
我始終記得在那個黑夜裡與夥伴帶著一顆忐忑的心,走進這陌生的村落。
儘管至今已在此生活近兩年,每每在連續假期結束後自西半部,
再次回到池上,踏出車站的那一瞬間,
那樣的不確定感總回到我身上。
我到底在哪裡?哪裡才是我真正的家?
-
因學校正位於花蓮最南端,
平時下班後的生活總穿梭於富里與池上間。
偶爾在閒暇時光渴望出門蹓躂的我,亦獨自一人騎著學校的腳踏車,
就這麼穿梭在田野間,享受著大自然的美好。
我所想像的自己與這片土地的連結,若以朋友的交情來比擬,
稱不上是摯友,但至少關係是恬淡,值得更入探索彼此。
-
在這一趟的池上小旅行中,
全程由在這片土地上「土生土長」的邱大哥,
帶著我們細細解說關於他與池上生命交織的故事。
邱大哥一家為客家人,早年一代自竹東搬遷至池上開墾,從事著務農的工作。
看著邱大哥曬的一身黝黑的皮膚,厚實且粗大的手指,
我相信這些是他與這片土地所產生的印記。
-
當旅程的開始,
邱大哥先是由池上著名的觀光景點大波池為我們開啟了今日的導覽。
他興奮的介紹著,在他國小時期,大波池這一片的範圍不像現在那麼小,
附近沒有農田,一大片的爛泥巴沼澤,範圍擴及至台九線上,
這裡就是天然的湖泊。
-
邱大哥說起幼時的回憶,他經常在下課時間,
與同學相約跑到沼澤裡採茭白筍回家吃。
想要度過這一片的湖,當時哪有橋,要就繞一大圈走過去,
否則直接游過去也是個辦法啊!
-
當我們踩著鐵馬,穿梭在池上鄉間小路時,
我開始懷疑著這裡真的是我認識的池上嗎?
有好多好多的地方,儘管已在此處生活了好一陣子,我從未來過。
-
當邱大哥帶著我們抵達池上圳水利公園附近時,
細細的介紹水利會是如何將自山上留下的溪水分流,
避免淤沙產生,並將清澈未受污染的水源
一一送往池上鄉民賴以為生的稻田之中。
-
在一旁魚梯更重視大自然的永續經營與保育,
邱大哥說著因溪水中孕育著許多魚群,
每年到了春季魚群總會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繁衍下一代,
因此在此處,儘管設有分流、預防溪水暴漲的設施,
但在一旁仍設有個給魚群專用的水道(即為魚梯),
每到繁衍季節,魚群便能依著生命的慣習逆流而上,
回到水源頭,持續孕育下一代。
-
經過田邊時,邱大哥更分享著過往的農業時代,
少了機械的幫忙,人們皆須仰賴牛隻的協助。
人與牛是工作夥伴亦是朋友,
「不能一直操啦,時間到了,就要放牛去休息吃草,
不然他們會生氣不工作!」邱大哥認真地說道。
-
直到這一刻我才知曉,原來在伯朗大道上那棵鼎鼎有名的金城武樹,
以前是用來綁牛,讓牛在樹下乘涼吃草,
而農人在一旁亦能遮蔽豔陽的曝曬稍做休息的場所。
-
在田邊頭尾種的一顆一顆樹,
更是為了讓農人自遠處及能辨認那是誰家的田,方便辨認所做的「記號」,
當然另一大功能即為提供農人喝茶、吃飯包的「休息室」。
-
在稻田邊騎乘鐵馬的我們,
在邱大哥的詳細解說著關於種稻應注意的事項,
更知道了稻田不是多施肥就好,更應該保持一乾一濕,
稻葉需維持在淺綠與深綠之中的色階,
以預防施太多肥,所造成的稻熱病。
-
聽著過往所未曾接觸池上的樣貌,
在每個從邱大哥口中聽聞到關於池上不同風貌的片段,
我是如此的驚奇,原來我對於池上我是如此的一無所知。
-
在旅程的最後,因獨自一人報名小旅行,
在半天的活動結束後,更認識了不少來自異鄉的新朋友。
有自台北來的上班族,與我同鄉同為彰化人的會計等等,
在相互道別時,他們對我說著:「你好好喔,你就住在這裡。」
在那一瞬間,莫名的衝突感湧上心頭,
是啊,我住在這裡,但我也即將與此處道別。
不知該如何回應這一切的我,只能微笑揮著手告別新朋友。
-
在回到宿舍後,便迫不及待地與室友分享這今日一早經歷的這一切,
我是多麽興奮渴望掏出一切分享著
我所重新認識的「新池上」!
-
同時安也向我分享著前一週前去池上某間咖啡店時,
老闆對他說在這邊發展的大多是外地人,
令他也有些心動思索著或許能留在此處。
同樣相似的問題,這也令我突然想起中午用餐時,被無心的問道
:「你一定會很捨不得離開這裡吧?」
-
在段日子裡,與這片土地所產生的點點滴滴確實令我難忘,
甚至在這我更擁有了一群深愛的孩子們,結識了一群善良的人。
縱使再不捨,但有個聲音告訴我,
我仍會離開,我該回到我的家鄉。
-
當然我不認為每個不同選擇,背後會有著正確答案評論著。
但我想自己總會被這樣的小旅行所吸引,著迷於分享者的言語,
都是因為看見他們對於這片土地的認同與願意全心投注的奉獻與愛。
-
那片土地有可能是你的家鄉,
有可能是你在慎重的審思後所選擇的土地。
身為彰化的孩子,自大學後離家至台中求學,
出社會工作後,來到離家數百公里的花蓮。
至今年暑假後,我將再次搬遷至嘉義展開新生活,
未來若嫁作人婦的那一刻,我又會遷徙至何處?
(當然我不認同過往嫁雞隨雞的論點,婚姻該左右女性對於家鄉的限制,
但我想當兩人決定在另一塊新的土地上生活時,
它始終會影響地域上的限制。)
-
在經過池上小旅行後,
我再次思索屬於我的那塊土地在哪?
不論她在哪,我想這片孕育生命根源的土地母親,
都值得被好好的感謝與真摯細膩的對待。
-
註:關於小旅行中的文字敘述皆源自於我那不可靠金魚腦的記憶力,
倘若在理解上有誤,歡迎各位不吝惜指教。
文蛤在此大力推薦
臺東縣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所舉辦的小旅行 ,
雖然朋友都說我根本已經變成邱大哥的腦粉,
但因為不是業配,有意者歡迎自行聯繫XDD
-
p.s目前正計畫如何帶著班上的七矮人一起來場池上小旅行!
我相信跨世代的農家子弟若能夠有對話的平台相互交流,一定很棒啊!
臺東大學宿舍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東大學附屬體育高級中學 #蔡俊彥校長專訪
主持人親赴台東,專訪了國立臺東大學附屬體育高級中學的蔡俊彥校長,訪問從蔡校長求學之路開始談起,蔡校長自小好運動,愛打球,只要是圓的球他都特別愛好。他自認對讀書並沒有天份,反而對球類運動特別有資質,考高中也是苦讀才考上屏東高中,三年的高中生活,一直熱衷球類運動,到了考大學時卻不順利,補習二年,第三次才勉強考上逢甲大學機械系。
但因為蔡校長從小在模範教師家庭中長大,家族中很多人都是教師,所以他自然也一直想當老師,但成績考不上,於是他仍想辦法繞一大圈,也要達到他當老師的目標。
畢業後就先去私立中山高職當教師9年,同時再去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經過多年才終於拿到教師證。在中山期間也認識了現在的太太,後來又考到國立澎湖海事水產職業學校,除了因為太太是澎湖人也想順便養病。結果待了半年,又被商調到國立屏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結果一待就是18年,去年5月才考上體中校長。
台東體中因為地緣的關系,所以很多原住民的小孩念,中間也有很多弱勢家庭,帶領著他們,除了耐心更要愛心,他們運動場上拼命十足,但一下運動場,因為原生家庭的關系,學生生活作息上自然就也較散漫,宿舍的管理是很大的挑戰,所以蔡校長有一套特別的管理辦法,讓他們慢慢的調回正常軌道。
結束專訪後,在學校的一角,有一群學生正在練舞,也訪問了其中二位原住民,一個是卑南族的9年級 #溫祐瑜 一個是阿美族的 9年級 #林子琳,都是住宿生,聽聽他們讀體育學校國中部三年的心得和感想,還有對直升高中部或是改念外面的高職,有什麼想法,歡迎大家鎖定收聽這集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