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台灣--
【海線鐵路的踽踽回味(上)】
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忘了是哪天,莫名其妙就想一個人去流浪,隨興跳上海線鐵道,窗外是開闊的田野、荒地、小站,大海更是忽隱忽現的挑逗你。不想坐車了,沿線盡是幽靜的、適合散步的小鎮…。
臺中、苗栗一帶境內的火車路線有一項特色,那就是與山線平行的海線鐵路。然而海線鐵道的緣由,堪稱台灣鐵道史上不能被忽略的最重要章節之一。
治時期明治四十一年(西元1908年)縱貫線通車後,非常著名的「滯貨事件」,成為鐵道部無可避免的挑戰。在長谷川謹介所謂的「速成延長主義」下,雖然完工的時間提早,經費也盡量縮減,但是也因此造成鐵道大多僅維持在堪用的程度,無法消化逐漸成長的貨物運輸。另外,貨物呈現單向往南運輸的情況也非常明顯--米、糖由高雄輸出;來自日本內地貨物從基隆上岸再往南運送;工業燃料產於北部,卻必須往南送到糖業興盛之地。
不過造成「滯貨事件」的最主要因素是「舊山線」坡度過陡,特別是三義到后里之間達到1/40的陡坡,火車為了爬上勝興車站的陡坡,還必須加掛車頭,以增加火車的推力,或是在軌道上灑煤屑以增加摩擦,且造成行車時間的延誤,大大減損原本預期的運量。為了改善縱貫線山線路段的運輸瓶頸,當時的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決定在地勢平坦的竹南至彰化間,另外興建海線鐵路。
#走讀台灣
#海線鐵道
#舊山線
(......未完待續)
--------------------------------------
更多文章與新知~請上紫丁香官網:
http://www.lilac.org.tw/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