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東詩作後設敘事技法探討 ──以〈窗龕〉、〈旅行小說〉、〈未裝修〉為例 ◎楊凱丞
前言
陳東東是1980年代中國當代詩歌的代表性詩人之一,藏棣稱其為「漢語的鑽石」、楊小濱則關注其詩作中的後現代都市寓言,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詩作呢?在2020年7月的一則訪談中,他如是提及他的創作觀:
寫作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從世界之內去想像世界之外,去發現世界之外,把世界之外納入世界之內,擴展我們的世界之內,然後又從新的世界之內再次出發,投身進新的世界之外。
訪談中關於邊界、自我與世界之間層層包裹的結構想像,令筆者聯想到後設敘事的作品特色:透過自我指涉(self-reflexivity)凸顯其內容的虛構性,打破虛實的邊界,邀請讀者跟著作品一同進入作品嬉戲。
觀察陳東東於2001-2003發表的詩作,其中不乏出現近似於後設敘事的作品,本文試圖以〈窗龕〉、〈旅行小說〉與〈未裝修〉三首詩作進行分析,看陳東東如何將後設敘事技巧應用於詩創作中。
陳東東的後設敘事技巧分析
〈窗龕〉:框景邊界的建構與破壞
何謂窗龕?「龕」,是牆壁上的凹陷部分;「窗龕」,則是牆上凹陷的一扇窗戶。在詩的第一節是如此描寫窗龕:「現在只不過有一個窗龕/孤懸於假設的孔雀藍天際」讀者彷彿置身在一個建築內部空間,抬眼可見這個牆上的窗龕,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孔雀藍的天空,然而,要注意的,這是一個「假設的孔雀藍天際」,我們不禁要懷疑,此刻從窗戶外面看出去的窗框中的藍天是真正的現實嗎?或著這個藍天很可能是作者,也就是詩作第一節末行中的「建築師」,透過窗框,建構出一種「駭人風格」的景象?
在第二節,讀者化身為詩中的角色「你」,從建築師(作者)建構出的框景中,看見「另一個自己,笨拙地騎在翼指龍背上」,這似乎是一個超現實的虛象,而這個虛象的自己「衝鋒般地隱沒在大湖的玻璃鏡中」,湖面如同鏡面,主角看見自己衝進另一個鏡面世界中,然而下一秒卻「坐到梳妝台邊上」,帶著睡意回到現實。原本讀者以為窗龕外如鏡的大湖是虛象,但這個大湖卻又是通往現實世界的交界,那麼現在窗龕的兩面,到底哪邊是虛象,哪邊是現實?
同樣地,第三節中「你」又再一次「透過窗龕」,看見「一堆錦繡」、「內衣褲凌亂」、「一頭無聊偃仰的母獅」、「幽深的後花園」,隨著這些零碎的、蒙太奇式的、帶有性意味的畫面接連閃現,在第三節末行至第四節首行,「你」終於明白,窗龕外的景象是「你」「能預料、能虛擬」的,是被建構出來的虛象,是「魚池的反光」、是「一個倒影」、是「一個被幻想的幻想回憶錄」罷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詩的第五節中提到「語言與世界的較量」,「較量」帶著比較、對照的意味,好比是一條界線、一道介質將語言與世界這兩者劃分開來,而劃分的動作就如同窗龕隔開的「你」所認為的虛象與現實,如同詩人所說「窗龕的超現實/現在也已經是你的現實。」你透過窗龕所見的,並無孰虛孰實。但「你」感到困惑,在第六節「你」向設計窗龕的建築師(詩人)求證,建築師回答:要「自己俯瞰自己」,只要拉高視角,脫離窗龕之外,「你」就會發現,你窮極一生觀察、對照、試圖分辨的虛象與現實,語言與世界,一切都是「詞的蠻荒」,一切都混同在白日夢裡渾渾噩噩,無法分辨清楚。
如詩題名,「窗龕」是陳東東意圖在詩中建立真實與虛構交界。「窗龕」從本詩開頭被建立,一面暗示著其虛構性,一面又呈現種種無法分辨虛實的框景,在詩末最終被超越,瓦解,這種「自我指涉性」與「企圖消抹真實與虛構界線」的作法,是後設作品常見的特色之一。
〈旅行小說〉:時間之流的往返
詩的第一節開頭:「探勘者來信說不過是冰。」,暗示詩作中存在兩位角色,一位是探勘者,另一位是說出這句話,彷彿正讀出信件內容的收信人。
緊接著下句「不過是冰──」,破折號彷彿電影運鏡,讀者跟隨信件上的文字,進入探勘者的世界。詩人旁白提醒讀者:我們所見的「一艘破冰船」、「白晝」和「宇宙之光」並不是讀者所處的真正現實,僅是一封信件裡的「故事」、「紙張」與「言詞」所構成。
第二節中,這一封信在被閱讀、被「炫耀展現在現在」的過程裡,卻裂解出雙重的時空。一個時空是屬於探勘者的,是由「走馬燈」、「往昔盡頭」、「舊詞句縫隙」、「幻燈片」構築成的「過去時空」;另一個是讀信人專注閱讀信件的「現在時空」。
起人疑竇的是,在第二節倒數第二行提到這個「現在時空」是誕生在「記憶的晚境」,是誰的記憶?且在讀信人的專注中,竟包含著「探勘者蒼老的驚訝、恐慌與滿足」,我們不禁懷疑,讀信人與探勘者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時間關係,會不會其實這兩個角色根本是同一個人呢?
第三節詩出現了第三個角色,是一隻龍。這隻龍源於讀信時「驚訝、恐懼與滿足」的情緒,它是探勘者過去的歷險經驗,它從信件活了過來,跨越虛構(信件)與現實之間的「魔山刀鋒」、「彎曲的窟窿」,來到「閱讀的天窗」,以上帝的全知視角觀察那位正在讀信的人,竟是「當初未將自己捕獲的男主角」。
透過「龍(經驗)」的第三方視角,我們得以將「探勘者(過去時空)」與「讀信人(現在時空)」的身影重新疊合,原來讀信人即是過去在冰上歷險的探勘者,「讀早年的信」這動作意味著一種記憶的回溯,然而信裡提到的「冰」,其透明脆弱、會逐漸消融的性質也表現了記憶逐漸崩解、消逝的狀態。
詩題名作「旅行小說」,借著以上的線索,我們最終能拼湊出這個故事的全貌(圖一):一位垂垂老矣讀信人在書桌前,讀著自己早年在冰上探險的經驗:白晝下與嚮導犬的八萬里長征,沿岸看見的一艘破冰船,然而腦中逐漸衰退的記憶裡,卻只剩下一片白茫的冰,什麼都記不得了,只能發出咕噥的問句:為何……只剩冰。
( 圖一)
這種往返於時間之流的後設技巧,讓人聯想到張大春的《將軍碑》,讀者跟著失智(記憶逐漸崩解)的主角一同觀看、穿梭於現在與過去的記憶中。
將詩題與詩作整體來看,《旅行小說》呈現出一個故事(讀信人讀信)中包裹另一個故事(信中的冰上歷險),而這種如同俄羅斯娃娃層層疊套的敘事結構技巧,在《全裝修》中有更成熟的演示。
技法三:拉軌鏡頭(Dolly out)的視角轉變
在上一節中,我們提到故事包裹故事的敘事結構,《全裝修》的題記即引用W·史蒂文斯《彈藍吉他的人》的詩句:「詩是這首詩的主題。」開宗明義揭示這首詩本身帶有的後設性質。那麼在敘事層面上,詩人是如何處理一首主題為詩的詩?容我借用電影鏡頭術語「拉鏡頭(Dolly out)」來形容這首詩的後設敘事技巧。
「Dolly out」,意指攝影機架設在一條軌道上,逐步遠離被攝物的鏡頭運動,能夠呈現被攝物與周圍環境的關係,被攝物帶有渺小感、孤獨感與悲劇性。除此之外,這個鏡頭運動還能有後設敘事的功能,以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痛苦與榮耀》為例,在(圖二)我們所見是一對母子露宿於牆邊,但隨著鏡頭dolly out,在(圖三)我們改變對既有現實的認知,才意識到原來母子露宿只是一場戲,整部《痛苦與榮耀》其實是一部電影中的電影。
(圖二)
(圖三)
由上述舉例再看〈未裝修〉,從詩作的第一節的第一段到第三段,我們可以看見一個「月全食之夜的沙漠」,一名色目人正騎馬奔馳,讀者以為我們正身處在一個異國西域的世界裡,但在第三段末行,我們才意識到原來先前所見,只是在「衛生間牆上這片瓷磚的/裝飾圖案裡」,映照在磁磚上的「落日之光」,反射在客廳的「那個人」身上,第一節詩最後的畫面,定格在「那個人卻正以更為誇張的霓虹腰身/將腦袋頂入液晶顯示屏」。
在詩第一節,詩人利用空間的轉換,彷彿架設一條軌道,攝影機從一塊沙漠圖案的磁磚開始緩緩後退,接著衛生間逐漸進入畫面視線,攝影機持續後退,離開衛生間,進入更外層的客廳,看見一個彎下腰的身體,接著是整個人,攝影機繼續dolly out,我們最終能看見一個人沉迷在電子產品居家生活全貌。
第二節則在描述客廳裡的「那個人」,在魔幻虛擬世界(「帝國時代」、「海盜」、「追風馬忽必烈」)與現實居家生活(「溫州炒房團、衛生間、浴缸)兩者間來回穿梭,詩人透過「一個遜於現實之魔幻的/魔幻世界是他的現實」,這種循環結構的句法,讓讀者在第一時間閱讀時容易為了分辨其語意上的差異而感到混亂,達到了現實與魔幻無法分辨的效果。
到了第三節「這情形相當於一首翻譯詩」,我們原先認知的現實再度被推翻,攝影機再度dolly out,我們在前兩節認知的居家生活,是被翻譯過的,來自更外層的世界:「溜著小狗忽必烈的那個人/將一頭短髮染成了金色」。在這層世界中,染成金髮的「那個人」卻發現自己是「被設想的」,暗示了好像在這層世界之外,還存在著一位隱藏的作者正在虛構他。我們得以知道整體故事結構(圖四):
(圖四)
在第三節第二段到第三段,染成金髮的那個人,離開有電腦的客廳,走進浴室,凝視著牆上的那幅磁磚畫,彷彿又進入了「魔幻記憶」裡,但這個記憶會是誰的?是色目人的記憶裡嗎?於是騎馬的色目人、客廳裡的那個人、溜小狗的那個人,這三個角色原本看似各自獨立的現實,在此刻形成了空間輪迴的結構,也呼應了「現實之魔幻、魔幻之現實」的概念。
同時,我們也因為這種軌道鏡頭推移的敘事方式,認知視角必須跟著不斷轉變,無法判斷每一個閱讀當下是否為「最後真正的現實」,讀者只能跟著詩人進入他的敘事迷宮裡一同遊戲,如同詩末發出的那一聲驚嘆:「天啊,我在哪兒。」
結語
陳東東透過抹除真實與虛構的界線,帶領讀者穿梭時空,並不斷改變讀者的認知視角打造了一座後設敘事迷宮樂園,邀請讀者一同嬉戲,然而只有嬉戲如此簡單嗎?世界之外還有世界,彷彿一則當代中國「全面監控」的社會情境隱喻,或許,他的詩作隱隱呼喚著當代中國人,去意識到那條看不見的邊界的存在,試圖消抹與解構,才能在時空歷史的洪流之下保持自我的精神性。
參考資料
專書
臧棣,《後朦朧詩:作為一種寫作的詩歌》,《中國詩歌 九十年代備忘錄》,(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論文
楊小濱,〈驅力主體的奇境舞台:陳東東詩中的都市後現代寓言〉,臺灣詩學學刊第三十一期,2018年5月
姜濤,〈一首詩究竟又在哪兒──陳東東〈全裝修〉解讀〉,《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2期
電子媒體
譚智鋒,〈陳東東:我不會允許我談論自己的詩歌寫作〉,《明報》,(來源:http://www.cnpubg.com/book/2020/0722/52204.shtml 2020.07.22)
--
美術設計:游佳真
圖片來源:游佳真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15.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陳東東 #窗龕 #旅行小說 #未裝修 #後設敘事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60的網紅林lillian_lin1029常容,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基隆市八斗高中 2019年度「小小導覽員培訓班」 張惟晴老師 白聰富老師指導 咕咾厝:根據許焜山先生論文中於2014年統計,目前還有七斗子8間.八斗子7間 這裡是基隆市八斗街96巷4號 這間咕咾厝應該有180年歷史了,根據屋主之一的杜家媳婦杜陳美女口述:「他們祖先應該姓劉.因為招追兵追殺而改...
舊建築再利用論文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答案就在說與不說之間——以也斯〈除夕盆菜〉談其「食物詩」的蒙太奇敘事 ◎賴奕瑋
0. 也斯、九七、食物詩
0.1
如果香港詩歌如其環境在都市中聳立著層巒疊翠的群山,我想有一座容易親近但難以登頂的山,那是著名的香港本地詩人也斯(1949—2013)。也斯是香港戰後第一代作家的代表,其詩從早期的現代主義漸漸得回向以香港為題材的本土抒情,從其作品中對於香港這塊土地的認同,展現了香港文學在其複雜的文化脈絡下,亦東亦西的特性。除小說外,以詩為人所稱讚,在去年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的「香港詩選」中也曾以一週的時間介紹也斯。也斯一生的著述眾多,在出版的詩集中以書寫香港的《形象香港》、以詠物、食物詩為主其中間雜許多游詩的《帶一枚苦瓜旅行》、《東西》、《蔬菜的政治》,而〈除夕盆菜〉則來自出版於2002年的《帶一枚苦瓜旅行》。
0.2
也斯與其食物詩,或許就如黃禮孩所述:
「很少有人像梁秉鈞(也斯)一樣對食物充滿熱忱,他是一位可以與事物對話的詩人,在對食物做細膩的描述之時,他已解讀了食物與文化之間的謎語。他把養活人類地上糧食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他看到的不僅僅是日常生活,的詩意,他也看到自我的人生,他的人生,還有低層的艱辛和人間多變的世相。」
這樣的詩作可以在我們曾經介紹過寫於一九九七年的〈鴛鴦〉中看到:「還能掌握得好嗎?若果把奶茶/混進另一杯咖啡?那濃烈的飲料/可是壓倒性的,抹煞了對方?」用奶茶的製作過程寫九七回歸前夕東西混雜多元的香港文化,末句:「散漫的......那些說不清楚的味道」,香港的味道是未定的、是模糊不清,而香港學者李小良、陳清僑、王宏志(1997)以「否想(unimaged)」的懸而未決來定義香港文化無法溯源自單一源流的歷史以及未來,自身獨立於中英之間、漂浮於塵土之上的獨特過去與未來(陳國球,2016),而也斯關於九七的作品時常也透露出香港這種妾身未明的感發,而接著要介紹的〈除夕盆菜〉即完全的展現了九七回歸前夕香港的不安、未定,但又期待著遠大前程的駁雜景緻。
1. 敘事蒙太奇
1.1
「蒙太奇(montage)一詞源自法語,指一個物體或建築體被「組裝」起來、「建構」起來的意思。用於電影上,指的是特別具有藝術表現力的電影剪接手法,可以帶領觀眾跳脫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並向觀眾傳達更為深刻的情感或思想。」
1.2
文學的寫作手法時常與電影的敘事高度貼合,同時現代詩意象的經營、回行、意象的組合與敘事畫面的跳接多是在討論與分析現代詩的一環,而也斯「生活化」的詩歌主張和其散文化的句式書寫出一種介於普通話與廣東話之間可以被閱讀的書面語(周蕾,1995),這樣便於唸讀的語體使得在其詩作呈現意象與文字的蒙太奇,得以如電影畫面般順利的拼裝嫁接,在〈除夕盆菜〉這首長詩裡就可以觀察到也斯的文字如何在不同意象間流轉,同時保持言說者順暢的語法。
2.
2.1除夕家中桌上的盆菜
從一堆肉中間翻出一片蘿蔔。
不要問我九七。我回答過許多次了。
九七就在門檻外。就在進來和離去的人身上。
黄金海岸要放煙花,我們塞了四個小時的車。
村長一定已經吃過了。現在開始有人燃放爆竹。
有人拉開橫額。去年不是這樣的。
盆菜為宋代以來流行於中國珠江流域的菜餚,而香港盆菜則來自新界圍村的原居民過年過節餐桌上的傳統雜燴菜式,多用木盆或銻盆盛裝,上層多擺放名貴的魚蝦肉類,下層則擺放能吸附湯汁的菜葉類食物。這首詩的第一句描寫的就是過節團圓人們從市區回到新界屯門圍村的景況,但第二、三句寫的是「九七回歸」、第四句寫過節返鄉的塞車、第五、六句寫的是除夕時村子的氣氛,也斯的敘事策略則是藉由這幾個在不同時空的場景的拼接來充實「食物」本身的意涵,在上開提及的也斯透過詩與食物的對話,讓書寫食物本身,添加了背後的敘事結構與文化厚度,又猶如中後段的:
你在一堆深褐色的東西裏不知嚐了一口甚麼。
是肉?是菜?這裏面可有我想吃的菜?
煙花。特首。冬菇。炸頭腩。髮菜。金針。
都混在一起了。香港協會新界西地區委員會。
和航運界舉行除夕餐舞會。慶回歸。
迎九七。錦繡年華。風雲羣英會。
前段用的是畫面拼貼的蒙太奇,而到了這一段,則是利用物件的隅舉將兩個不同時空場景的畫面巧妙地如同電影的「轉場」將餐桌上的場景轉至在香江上政商歡慶九七回歸的除夕晚宴。同時,在也斯的詩作中時常去用品嚐食物的味道、色澤、作法等方式提出懸問,製造出在「說與不說之間」之間懸而未決的提問,而這樣的提問同時也連結著其詩中對於香港主體意識的提問,如本文一開始提到的〈鴛鴦〉,和「你在一堆深褐色的東西裏不知嚐了一口甚麼。/是肉?是菜?這裏面可有我想吃的菜?」那個「不知嚐了一口甚麼」的味道即是香港的味道,即是混雜在本土與東西方視野的香港文化自身的隱喻。
2.2塞車的除夕
車沿着彌敦道前行,滿街的聖誕燈飾猶未拆去。
新的排樓豎起來了。我們回答同樣的問題許多次了。
青山還是那麼塞車。屯門還是那麼塞車。
這兒是過去的十七咪半?叫做黄金海岸還是那麼塞車。
我們一直不知甚麼時候才來到你家的祠堂。
翻修的文物徑。許多代人走過,看事物換了名字。
牆上掛滿橫匾。長者都退席了。
塞車的場景若照著「直敘」的邏輯,似乎這段應該擺在詩的一開始,然而在詩的第四句已經提及了在黃金海岸塞車的場景,也斯所使用的敘事蒙太奇的技巧讓敘事的組成不再是平舖直敘,讓塞車的敘事夾在食用盆菜的動作中,這樣的扭曲敘事本身所造成的帶狀畫面為詩製造出詩意。也斯寫塞車,同時也在寫香港的街道,從九龍的彌敦道到連結新界的青山公路,從80年代開始的古蹟保育運動的挫折看到歷史的消逝,規劃於1993年的元朗屏山文物徑多了觀光,景色依舊,但人事已非。
3結語:說與不說之間的九七敘事
一個坐在車廂裏的人。一個走路的人。
一個露宿的人。一個有粉紅色勞斯萊斯和馬桶的。
一個在牆上塗鴉自稱九龍城皇帝的人。手舉起。
筷子舉起在半空。有些說不分明的甚麼就在門檻外。
造成詩意的技巧,在詩中很常以重複句式來達成,詩的最後一段以不同的面貌香港人,拼貼出共同面臨「門檻」的所有人,那門檻是什麼?是詩中開頭第三句的:「九七就在門檻外。」,「就在門檻外面。外面攤子燈火澄亮。/吃東西的人照舊吃。做買賣的人照舊做買賣。」是除夕前攤販街坊在外互動等待過年的場景,九七在即,「離開一個舊的關係。進入新的。快樂嗎?/教徒集會為香港祈禱。怡和照舊子夜鳴炮」,敘事者友人的情感關係作為香港從殖民地變成特區的新關係,詩中的「門檻」對於香港的未來意味著什麼,「應該向前看的。」「明天會更好的。」敘事者這樣說,但沒有人知道。這是在1984、1989後香港社會在九七前瀰漫的不確定感,鄧小平說「五十年不變」、「馬照跑,舞照跳」,整首詩也感染了這樣的氣氛。
也斯這樣蒙太奇敘事手法的跳接,除了使得「除夕盆菜」這個「食物詩」的主角在詩中仍舊處於主題的中心,但除了在描述食物外,食物本身的故事、作者自身的經驗都可以透過詩的敘事展開,然在詩的進行中破碎的片段意象經過組合後形成了有別與僅僅談論食物本身,更加展現詩人企圖在「食物」講一個更大的敘事,而那敘事就在蒙太奇的碎片裡如「說與不說之間」之間的懸而未決,這首詩所面對的即是那否想未來的香港,也斯在其詩裡從不為其發問提供解答,也斯在詩的第二句寫道:「不要問我九七。我回答過許多次了。」與其他首詩不同的是,當時也斯在寫這首詩的九七除夕,恐怕沒有人知道這鍋盆菜嚐起來是什麼滋味,這也是也斯說的:「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的原因。
4.參考資料
周蕾:《寫在家國外》(香港:牛津出版社),1995年。
谷淑美:〈香港城市保育運動的文化政治:歷史, 空間,及集體回憶〉收於呂大樂、吳俊雄、馬傑偉編:《香港・生活・文化》(香港:牛津出版社),2011年,頁89-103。
陳素怡編:《僭越的夜行:梁秉鈞新詩作品評論資料彙編:從雷聲與蟬鳴(一九七八) 到普羅旺斯的漢詩(二○一二)》(香港:文化工房),2013 年。
蕭欣浩:〈也斯的跨文化飲食地圖――以其詩作為研究核心〉,《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第 53 期(2013 年),頁 105-137。
吳風編:《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也斯卷》(香港:天地圖書),2014 年。
王家琪:〈抒情與寫實:重釋也斯的「生活化」詩歌主張〉,《中國現代文學》第 28 期 (2015 年 12 月),頁 129-148。
陳國球:《香港的抒情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 年。
徐詠欣:〈從也斯看飲食文學的後殖民書寫 : 以《蔬菜的政治》、《帶一枚苦瓜旅行》為例〉,輯於嶺南大學中文系編,《考功集2019-2020 : 畢業論文選粹》(香港 : 嶺南大學中文系),2020年,頁249-263。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05.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也斯 #除夕盆菜 #食物詩 #九七 #蒙太奇敘事
舊建築再利用論文 在 法學博士石人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華民國眷村資源中心在龜山揭牌,將串聯全國眷村文化,打造眷村串連交流平台
桃園市長鄭文燦在10月9日上午前往龜山區憲光二村,出席中華民國眷村資源中心揭牌儀式記者會。鄭市長表示,眷村文化是台灣重要的歷史資產,市府積極進行各項保存及活化工作,獲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肯定,挹注250萬元合作設立「中華民國眷村資源中心」,將以「蒐集、教育、交流、推廣、跨域」為使命、教育推廣為核心,提供全國性眷村知識串連及交流平台,以桃園為基地出發串聯各地眷村,為眷村歷史記憶注入更多新的生命力。
鄭市長指出,中華民國眷村資源中心將在憲光二村設置創意眷村貨櫃,規劃閱覽與講座空間,並蒐集眷村相關專論文,於臺北、臺中、高雄及臺東舉辦眷村實驗室串連講座暨小論壇;同時亦進行全臺眷村色彩調查與採集,及出版以眷村為主題的繪本,並將透過教育推廣活動及跨域合作、串連,經營線上與線下,打造眷村數位平台,將全臺眷村故事、影像保留下來。鄭市長提到,明(110)年市府已編列500萬元預算,將持續推動眷村相關系列活動,盼與榮眷基金會繼續合作,共同為眷村文化保存與傳承而努力。
鄭市長表示,桃園在眷村文化保存上具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包括中壢馬祖新村修復再利用第三期工程已完工,將馬祖新村幼兒園修復為親子館,並以「馬幼藝所」為名,未來馬祖新村將成為大龍岡地區的文創聚落,能提供文化產業進駐、文創特展使用、職人村進駐實施計畫、民宿餐飲以及影視培育基地;此外,於大溪太武新村規劃狂想劇場移動式展演、創意市集,「823砲戰故事館」也將於今(9)日正式開幕;龜山憲光二村正進行第一期工程,預計於明(110)年完工,將結合劇場、體驗活動、創意市集及展覽等,體驗更多移民、憲兵等歷史故事,後續亦會積極爭取前瞻二期計畫,盼將憲光二村重新改造完成。未來亦會持續與退輔會及國防部合作,延續桃園過往保存與推動成果,將更多眷村文化傳承保存下去。
鄭市長提及,桃園自2001年舉辦眷村文化節以來,已邁入第20年,今(9)日也正逢眷村文化節首日,將連續舉辦10天、共64場大小活動,結合桃園三大眷村文創園區,包括龜山憲光二村、中壢馬祖新村以及大溪太武新村,同時也結合8個由眷村改造的國宅及1個商圈,打造「桃園眷村鐵三角」,歡迎市民朋友一同體驗眷村文化氣息及享受眷味美食。
鄭市長也說,桃園目前約有86座列管眷村,眷村文化可說是許多在地居民及台灣重要的歷史記憶,也是台灣文化重要的組成,因此市府在進行活化、保存工作時,秉持「修舊如舊」原則,致力保存在地居民最原始的歷史記憶,也感謝在地居民及大學協助提供眷村歷史資料,讓眷村文化更豐富、眷村故事保存更加完整。
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表示,桃園是全台灣眷村比例最高的城市,非常榮幸能與桃園市政府共同合作設立「中華民國眷村資源中心」,未來將成為全國眷村資源最重要的整合交流平台。感謝市長以及市府團隊,不僅在推動眷村保留及活化工作上的用心,也積極照顧榮民朋友的權益,未來退輔會會持續致力保存眷村文化及照顧榮民朋友,盼將更多歷史記憶傳承下去,更完善台灣的多元文化。
文化局長莊秀美表示,眷村實驗室串連講座預計於10月24日在臺東富岡新村舉行,歡迎各界先進一同來激盪與交流。更多活動資訊及最新消息請上「眷村故事蒐集站x中華民國眷村資源中心」臉書粉絲專頁(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Ystoryhome)或洽03-3322592#8207陳小姐。
今日包括立委湯蕙禎、鄭運鵬、市議員林正峰、林俐玲、陳美梅、黃婉如、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桃園市榮服處長虞思祖、市府文化局長莊秀美、龜山區長呂緣等均一同出席活動。
馬祖新村修復再利用第三期完工,結合歷史記憶及兒童美學,注入全新的生命力
桃園市長鄭文燦在2020年10月8日上午前往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出席「馬祖新村修復再利用案第三期工程 」完工啟用典禮。鄭市長表示,馬祖新村為桃園市保存最完整的三大眷村之一,自101年起獲國防部選定為全臺13處眷村文化保存園區之一,市府採分年、分期的方式投入各項保存及活化工作,共分三期打造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第一、二期工程已於107年4月起對外開放,第三期活化工程已於109年6月底竣工,耗資2,900萬元,將配合10月底的「2020桃園文創博覽會」開放營運,盼讓更多人體驗傳統眷村氣息。
鄭市長表示,馬祖新村經過市府分年、分階段修復再利用之後,已成為大龍岡地區的文化亮點,從缺乏活動的眷村保存區,到現在經活化再利用之後,提供文化產業、文創特展及市集進駐,吸引大批人潮參與。鄭市長也說,桃園升格之後,市府積極針對歷史建築基地進行活化再利用,而針對桃園三大眷村保留區,皆提出不同計畫及目標定位,包括馬祖新村規劃與影視、文創、民宿及兒童美學相結合;太武新村將轉型為「823炮戰紀念館」及國際藝術家駐村;憲光二村將結合劇場、體驗活動、創意市集及展覽等,體驗更多移民、憲兵等歷史故事。未來市府亦會持續盤點、修復相關的空間,並活化再利用,透過歷史記憶的保存,將其轉型為現代的文創園區,賦予每個歷史基地及眷村更多新的生命力。
鄭市長指出,「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第一期工程及第二期工程分別於106年及107年完工,107年4月正式開放營運,提供文化產業進駐、文創特展使用、職人村進駐實施計畫、民宿餐飲以及影視培育基地;本次第三期活化工程,主要修復範圍為馬祖新村幼兒園、婦聯會公園及眷村B區,現階段已將婦聯會公園轉型為鄰里公園,幼兒園則以「馬幼藝所」為名,結合親子館的型態打造為兒童美感教育基地,並延續當時幼兒教育的精神,保留眷村原有樹木造景氛圍,未來亦可規劃為舉辦親子藝術體驗活動、小型集會、音樂會及美學教育展覽的場地。
鄭市長提及,為發展兒童美學教育,將由文化局串連兒童美術館、南崁兒童藝術村及位於馬祖新村的馬幼藝所等三處兒童美學基地,並策劃相關活動,讓孩子從小養成美感,加深對藝術文化的體會,讓美學教育自幼扎根,打造適合親子共學的美術教育空間。
鄭市長也說,眷村文化是台灣珍貴的歷史記憶,來自大江南北、歷經戰亂的許多人,最後落腳台灣,培養患難與共的特有文化精神,更留下手工藝、美食、戲劇等傳統眷村文化,成為台灣最重要的歷史資產。未來市府也會持續保留眷村的文化氣息,同時引進各種活動,盼拉進彼此感情,產生新的火花。
文化局長莊秀美表示,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空間活化分為4大區域,包括藝文展演、主題故事展、文創業者進駐及眷村民宿,隨著第三期工程完工,園區將在今年底試營運眷村民宿,共規劃出8間眷舍,打造時空旅人眷村特色民宿,將以青年旅舍的方式經營,開啟眷村文化保存生活化的創新模式,提升桃園眷村保存及在地旅遊的品質。
莊局長提及,「2020桃園文創博覽會」活動,將於馬祖新村文創園區舉辦,並以「走桃花」為名,從「自然山林」、「人文記憶」、「產業創新」、「文化轉譯」等視角重新詮釋地方的文化土壤,邀請各地朋友一起來到桃園體驗眷村文化及文創力量。
舊建築再利用論文 在 林lillian_lin1029常容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基隆市八斗高中 2019年度「小小導覽員培訓班」
張惟晴老師 白聰富老師指導
咕咾厝:根據許焜山先生論文中於2014年統計,目前還有七斗子8間.八斗子7間
這裡是基隆市八斗街96巷4號
這間咕咾厝應該有180年歷史了,根據屋主之一的杜家媳婦杜陳美女口述:「他們祖先應該姓劉.因為招追兵追殺而改姓杜」。 八斗子漁村「咕咾厝」充分展現台灣早期建築就地取材的特色,層層疊疊的「咕咾厝」也形成八斗子漁村特有的聚落建築和文化景觀。 八斗子漁村杜氏族人為建蓋房屋常就地取材,利用咾咕石質地輕、多孔隙的特性,將大 小不一的咕咾石以石灰、海砂黏著物相互嵌合,形成牆面,部分的縫隙則用貝殼填補。有些咾咕石的牆面會再用泥土抹平,有些則無,保留原始凹凸不一的樣貌,還有一些咕咾石厝,會用紅磚開幾扇可愛的窗戶。一般而言,咕咾厝都是單層居多,但也有少數二層樓的建築;每一棟咕咾厝,各有巧妙不同。咕咾厝的屋頂多以瓦片為頂,有的則是用俗稱黑紙的油毛氈(ㄓㄢ),每隔一段時日,必須重新刷上柏油,才能防雨、防潮。 現今,八斗子漁村還有幾間破舊的「咕咾厝」,有些牆壁、窗戶還很完整,清楚看到咕咾、石灰、砂石、貝殼、泥土等材質的混合結構。 107年7-8月由海大洄遊農村駐村學生跟社區志工,一起將已經閒置且荒廢40-50年的廢棄堆積物,經過6次清理,清除7台3.5頓的垃圾車終於清乾淨也由志工設計將清出的咕咾石做一個木製籃框放置作為圍牆,並且將此取名為『八斗子咕咾厝義診站』。
舊建築再利用論文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同學詹翠珊、曾于珊畢業製作 藝南忘:化南新村改建再利用) #中國科大建築系51屆畢業作品 指導老師:胡聰寶建築師 化南南保存運動四年來,來訪問過化南萬興願景團隊的 同學很多,大多數要我們提供資料以便寫學校的報告 或是論文,也有些就是單純好奇來聊聊化南議題。但 能持續兩三年的關注的,最後都會有令人驚艷的成 果,比方說發展成為畢業製作,這些例子去年有政大 傳播學院的BB團隊,今年有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的詹 翠珊與曾于珊同學。 兩位同學安安靜靜的,幾次訪問時都是準備充足,該 讀的背景資料、該想像的建築樣貌,想來都已經在心 中過了一遍。每次見面都是非常愉快的經驗。我猜兩 位同學跟化南團隊的人一樣,也是被住過老靈魂的那 種,因此有畢業製作上的解說文字: 「 憶化南、南忘故人;藝舊村,難忘新村。 穿越了喧囂擾壤的馬路、高樓,和灰白相間的水泥城
忽然, 我們走進了安靜的巷弄裡,這個看似平凡不過的社
區, 但醒目的紅磚和鮮綠的樹交錯著光影,晃進眼中, 仿佛越深入巷弄內,時光就越倒流.........」 今天,他們把自己的作品呈現在中國科大第51屆的校 外成果展中,在松菸的展區,跟所有中科大建築系的 畢製作品一起閃閃發光。 兩位同學的作品對化南基地充滿無限想像,而且毫不 畏懼對它展現更多開創的可能。(資料來源 化南新村 是家粉專)
舊建築再利用論文 在 林lillian_lin1029常容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咕咾厝:根據許焜山先生論文中於2014年統計. 目前還有七斗子8間.八斗子7間。
1.台灣早期的建築,最重要的特色與精神,便是取材自環境,更為適應環境而發展出不同的建築型態。八斗子漁村「咕咾厝」充分展現台灣早期建築就地取材的特色,層層疊疊的「咕咾厝」也形成八斗子漁村特有的聚落建築和文化景觀。
海洋中的珊瑚死亡之後,其骨骸沈積於海底,經年累月,隨著地殼變動逐漸隆起於海面,成為潮間帶的咾咕石群。咾咕石,又稱為咕咾石,前身是海洋中的珊瑚。珊瑚的英文名稱為coral,發音近似河洛語的「咕咾」,咕咾石應是由此得名。幾經口耳相傳到現在「咕
咾」或「咾咕」已是混用的狀態。
2.八斗子漁村杜氏族人為建蓋房屋常就地取材,利用咾咕石質地輕、多孔隙的特性,將大小 不一的咾咕石以石灰、海砂黏著物相互嵌合,形成牆面,部分的縫隙則用貝殼填補。有些咾咕石的牆面會再用泥土抹平,有些則無,保留原始凹凸不一的樣貌,還有一些咕咾石厝,會用紅磚開幾扇可愛的窗戶。一般而言,咾咕厝都是單層居多,但也有少數二層樓的建築; 每一棟咾咕厝,各有巧妙不同。咾咕厝的屋頂多以瓦片為頂,有的則是用俗稱黑紙的油毛 氈(ㄓㄢ),每隔一段時日,必須重新刷上柏油,才能防雨、防潮。
現今,八斗子漁村還有幾間破舊的「咕咾厝」,有些牆壁、窗戶還很完整,清楚看到咕咾、石灰、砂石、貝殼、泥土等材質的混合結構。
舊建築再利用論文 在 舊建築再利用案例之分析方法初探 -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的推薦與評價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試圖以案例分析解讀舊建築再利用設計手法,其能彰顯舊建築既有的無形價值、設計賦於它的新價值及銜接世代材料的轉變外,亦提高舊建築發展的可能性,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