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事知多D】脷底丸 = ???(一)
不論是什麼劇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以下劇情呢?
舉例說,一個人不知道受到什麼刺激,例如被嚇到或者氣到,便會突然心臟病發。
然後這個人便會面容扭曲,進而一手用力抓緊心臟,一手慌忙打開藥罐,想盡辦法拼命倒裡面的藥出來救命,不過最後一定會事與願違,既可能是倒翻,又可能是被倒翻,甚至被倒翻後還會被踩碎。
總之這個人就是服不了藥,結果當場死亡。
至於這到底是什麼藥呢?
唔……其中一個可能便是「脷底丸」。
「脷底丸」其實便是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
硝酸甘油是一種心臟藥,作用原理,簡單說,在體內進行活化,最後釋放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出來,一氧化氮能夠促進一種稱為環鳥嘌呤苷單磷酸(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cGMP)的產生,提高體內cGMP的水平,增加因為cGMP而導致的血管平滑肌鬆弛,舒張血管,從而能夠迅速舒張冠狀動脈,增加心肌的血流量,從而能夠紓緩心絞痛(Angina)。
至於常用的劑型主要有舌下片劑(Sublingual Tablet)、舌頭噴霧(Lingual Spray)、穿皮貼片劑(Transdermal Patch)。
其中較常用的主要是舌下片劑,俗稱「脷底丸」,顧名思義,當然是舌下含服,直接繞過腸胃進入人體,從而能夠促進硝酸甘油的吸收迅速KO心絞痛。
所以「脷底丸」主要在迅速紓緩因為心臟病發所誘發的心絞痛,避免情況惡化,構成性命之虞。
這就是說,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脷底丸」是一種「急則治其標」的救命藥。
不過大前提是口腔需要分泌足夠唾液促進「脷底丸」進行溶解、分解,從而能夠迅速釋放裡面的硝酸甘油出來,所以如果口腔的唾液分泌不足的話,舌頭噴霧便可能是一個較理想的選項。
至於穿皮貼片劑一般往往可能會仿傚緩釋片(Sustained Release),慢慢釋放裡面的硝酸甘油出來延長時效,所以一般主要用來預防心絞痛。
值得一提,硝酸甘油往往可能會有一個弱點,便是「耐受性(Drug Tolerance)」,較常見於穿皮貼片劑。[1]
所謂「耐受性」,是指使用一種藥物一段時間後,藥物的功效便會慢慢減弱,時效便會漸漸縮短,往往需要透過增加劑量達到相同的療效,簡單說,就是「愈食愈無效」。
所以一天不宜連續24小時使用,一般建議每天騰空至少6至8小時[2],目的在盡量避免過度頻密使用,停一停,抖一抖,過一過冷河,減少出現耐受性的機會。
(如欲了解更多用藥資訊,歡迎看看「小小藥罐子」網誌。)
💊💊💊💊💊💊💊
BLOG➡️http://pegashadraymak.blogspot.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pegashadraymak/
YT➡️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OMojMd6q7XnESMWwldPhQ
📕📕📕📕📕📕📕
著作➡️藥事知多D、用藥知多D、藥房事件簿、家居用藥攻略(各大書店有售)
Reference:
1. Rutherford JD. Nitrate tolerance in angina therapy. How to avoid it. Drugs.1995;49(2):196-9.
2. Robert L. Talbert.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n: Koda-Kimble and Young's Applied Therapeutics: The Clinical Use of Drugs, 9th e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8:217-247.
舌底丸原理 在 小小藥罐子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錦囊妙藥?〉
原來,有時候,一些藥物真的可能見不得光,需要收藏在一個錦囊裡面,待到真正需要服用的時候,才拿出來亮一亮相、露一露面,不到最後一刻,絕不派上用場。
為什麼?
其實,背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
第一,有時候,一些藥物,在光線的照射下,便可能會吸收色光、紫外光,產生光化降解(Photolysis)的化學反應。所謂「光化降解」,簡單說,就是「見光死。」不難理解,光化降解,便會導致藥物進行分解、流失,破壞藥物本來的藥性,讓藥物不能如常發揮百分百的藥效,大大減低藥物的生體可用率,削弱藥效。
舉例說,Sodium Nitroprusside是一種血管擴張劑(Vasodilator),顧名思義,作用原理,在舒張血管,降低血壓,在劑型上,主要是針劑,目的在加快舒張血管的速度,促進降低血壓的效率,增強藥效,加速藥效,盡量在最短的時間內,降低最大的血壓,所以適用於治療高血壓危象(Hypertensive Crisis)。但是,這種藥如果曝光的話,便會促進藥物進行光解,還可能會進一步產生氫氰酸(HCN),俗稱「山埃」,除了可能會破壞藥性外,削弱藥效,還可能會釋出毒性,增加副作用,構成危險,賠了夫人又折兵,用藥者,豈能不慎?
第二,光除了會帶來光外,還會帶來熱,實際上,一些藥物十分怕熱,就是受不了熱,為什麼?
舉例說,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是一種心臟藥,俗稱「脷底丸」,能夠迅速舒張冠狀動脈,增加心肌的血流量,從而立刻紓緩心絞痛的症狀。
在用藥途徑上,不難想像,脷底丸,顧名思義,當然是舌下含服,同時,在藥性上,這種藥,擁有很大的揮發性,目的在讓裡面的藥物能夠盡快釋放出來,透過口腔內壁黏膜,加快藥物在體內被吸收,從而能夠迅速發揮藥效。
所以,這種藥,在光線的照射下,除了發亮外,還會發熱,在這種情況下,藥物便會很容易揮發出來,從而減少藥量,削弱藥效,便可能會構成性命之虞。
在貯存上,一般建議,這些藥物,見不得光,需要存放在一個不見天日的環境裡,遮一遮光,防一防曬,避免藥物受到陽光的照射,進行光解,破壞藥性,廢掉武功,削弱藥效。簡單說,就是「關黑房」。
所以,有時候,跟人一樣,藥物同樣需要做好防曬措施。
關於防曬措施,一般而言,主要離不開以下三種方法:
一、戴寬邊帽、撐開雨傘、穿著長袖衣服
這種方法,簡單、直接,目的在盡量減少皮膚曝光的機會,避免皮膚受到光源的照射,從而預防皮膚受到紫外線的傷害,達到防曬的效果。
在用藥上,這就是說,採用一些不透光的物料,不管是黑紙,還是鋁箔,不管是吸光,還是反光,目的在製造一個黑暗的空間,讓藥物根本沒有機會,能夠接觸外面的光源,見不到光,自然便會達到「防曬」的效果。
實際上,在上述的例子裡,一般而言,在正常的情況下,Sodium Nitroprusside大約只有4小時的壽命,但是,如果用鋁箔密封的話,包一包,蓋一蓋,便可以延長壽命,大約12倍,長達48小時。
當然,這個方法,有利有弊:裡面固然看不到外面,但是,外面一樣看不到裡面,所以,有時候,不到倒出來的一刻,便不會知道裡面的情況,例如有沒有變質、夠不夠劑量,所以,在使用上,可能會構成不便。
二、戴墨鏡
對,戴寬邊帽、撐開雨傘、穿著長袖衣服,固然適用於皮膚這些位置,但是,總不適用於眼睛吧?難道要蒙起雙眼嗎?
在這個情況下,戴墨鏡便是第二個方法。
這種方法,不難想像,不管是吸收、反射,還是分散,主要的目的,在過濾光源裡的紫外線,達到減少紫外線直達眼睛的效果,減少對眼睛的刺激,構成傷害。
實際上,在用藥上,藥物還是可以戴一戴「墨鏡」的。
這話怎麼解?
其實,在包裝上,藥廠還會採用一些琥珀色(Amber)的藥罐、藥樽,儲存藥物,一般而言,這些琥珀色的容器,如同墨鏡一樣,能夠過濾大部分的紫外線,所以,在相當程度上,能夠產生「遮光」的效果,達到「防曬」的目的。
三、塗抹防曬產品
當然,塗抹防曬產品,是第三個常用的方法。
在皮膚表面塗抹一層薄薄的防曬產品,不管是吸收、反射,還是分散,過濾紫外線,減少紫外線直達皮膚,產生防曬的效果。
在用藥上,這就是說,有時候,在設計上,一些藥片,還可以在外層的膜衣上,塗上一層薄薄的紫外線吸收劑(Ultraviolet Absorber),不難理解,這層薄膜的功能,顧名思義,在吸收紫外線,作為一種保護層,過濾紫外線,避免藥物進行光解,從而削弱藥效。
舉例說,Sulfasomidine是一種抗生素,如果在外層的膜衣上,添加一種稱為「Oxybenzone」的紫外線吸收劑,便可以大大減低藥物出現光解的機會。
舌底丸原理 在 梁幼祥的食趣天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瘋食味--冬天裡的一鍋粥】
#煮廣東粥為什麼要用大火
#北菇滑雞粥做法
廣東粥大致分兩類,一是「白粥」,另一則是「齋粥」。
「白粥」多半是給老人小孩和大病初癒的人吃的,因為沒甚麼料、好消化,亦可直接用湯匙喝,也有加少許鹽、撒些薄脆、或油條,講究點的在粥滾快好時加些腐竹、白果來滋粥潤味。(薄脆是將餛飩皮切成小片,在油鍋中炸成金黃色,形薄味脆。)
「齋粥」就講究多、也多元得多了,但我可要先說,這「齋粥」並不「齋」,它還葷得很,問過許多老人家「齋粥」從何而來,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但這「齋粥」是煮其他粥的底子,絕對錯不了。
齋粥是煲粥的同時,放了豬大骨和大地魚干來提鮮,貴氣的人家會放更好的干貝來增色,其實這齋粥加些鹽就夠香的了,但要應付嘴饞的老廣,是絕對不夠的。
台灣一般看到的只是豬干粥、皮蛋瘦肉粥、及第粥、海鮮粥等,如果您去了香港,那菜牌會看得您瞠目結舌。菜牌上豬類的有豬心五彩粥、叉燒拔絲粥、粉腸粥、豬丸粥……;雞鴨類的有北菇滑雞粥、雞片白果粥、燒鴨栗子粥、雞雜粥……;海鮮類就更多了,魚生粥、魚雲粥、鮮蝦粥、瀨尿蝦粥、魚腸粥……。總而言之,一段時間您沒到香港,又會多些粥品出來,老廣愛粥、識粥,可見一斑了!
小時候我那老廣爸爸為了煲粥用的老瓦罐,特別到屏東找一個同鄉,因為同鄉的老媽媽過世,那從大陸帶來的老瓦罐沒用了,爸爸用支老母雞換了回台南家裡,就為了煲粥給我吃。那粥一煲就三小時,他每回看那瓦煲,就得意地咪著眼,若有所思,是得意自己的「求煲記」,還是憶起過往種種,我無從知悉……。
【煮粥的火候】
老廣煲粥,水多、火大,而且要求煲的時候不能攪動它,煲三小時後米融成糜,不像台灣的粥或稀飯般,米粒形在。為甚麼煲粥不能攪呢?因為一攪就會焦鍋底,至此您會覺得奇怪吧,我們台灣人煮粥,不是要隔一段時間就去攪動它一下嗎?我也就這個問題,問過中泰賓館的鄧師傅、故宮晶華的蕭師傅,他們也是說老人家傳下來就一直這麼煲,中大火、不能攪云云,但我研究了之後,發現,這得用烹調原理來解釋才能懂得箇中道理。
台灣人煮粥,時間約五十分鐘,水煮滾了之後改小火,約十分鐘用杓攪動一會兒,如此攪個四、五次,粥即成,而且因為攪動數次,不會沾底焦鍋。
廣東的明火煲粥,得三小時,如果每十分鐘攪一下,我想廣東人會因為嫌麻煩都不煲粥了;但,想想,這粥在鍋裡煲著,不時時刻刻攪動它,真不沾底嗎?
道理就在那「火候」,因為水煮滾了,米徐徐下鍋,水再滾了,只攪動這第一次,以後一直到粥煲成,都不攪、也不能攪,一攪動了反而會沾鍋底,原因及巧妙的是廣東煲粥一直用大火,這火大水滾,米在水中沈沈浮浮地竄著,只要這火候不變、水份也夠,這硬梆梆的米粒,會被火煲到無形。老人家還說,如果用碳火,那煲的粥更香。但是不能攪的原因到底在哪兒呢?道理就在這杓子是冷的,下鍋一攪,把冷空氣攪到了鍋中,整個鍋中的滾熱效應停頓,這時,米粒所散發出來、釋放在水中的澱粉質開始沈澱到鍋底,在鍋底遇熱後產生第一層澱粉膜,加上吸著作用,除非一直不停攪動,不然澱粉一層層黏附上、焦底是一定的了。
過去台大對面的「大聲公」門口有裝著玻璃的小廚房,老闆的媽媽就煲得一手好粥,可惜他們擴張太快,加上經濟不景氣,經營不下而關店,自此便少了個吃粥的好地方。
【北菇滑雞粥做法】
我自己最愛吃的是北菇滑雞粥,雞腿肉去骨切成小塊,用蠔油、香油、糖、紹興酒、胡椒粉、薑末醃一小時;香菇我選有裂紋的,水泡開後,淋少許醬油、一點酒、放一支蔥帶著香菇水入鍋蒸十分鐘;粥底加熱煮滾後將雞塊、香菇下鍋,先別動它,等粥滾了用杓攪一下,即可,不能煮久,煮久雞老了就不能叫滑雞了!上桌前撒少許蔥或一些切碎的榨菜末,再加一根油條,那一匙一匙熱騰騰地就口,雞的嫩、粥的潤,加上菇的飄香,柔柔地在口腔形成了一譜好的樂章。
廚師或主婦,學了一手好廚藝,但許多地方只知道做卻不明究理,這不能怪他,因為他們的師傅也是承傳而來,承傳的是經驗而非學理。其實我們在教孩子也一樣,在孩子面前所做所為是一種身教,可是孩子要領悟很久;如果我們常能和孩子聊聊天,告訴孩子我們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也不要求孩子一定照著做,但久了孩子會悟中其理,重要的是和孩子建構出一個溝通的渠道,跟孩子做朋友,像煲粥一樣,看似簡單,但深有學理。
照我的方法煲個北菇滑雞粥吧!用傳統的台灣粥來煲也行,讓孩子分享一下您新學的廚藝!
#廣東粥 #北菇滑雞粥 #白粥 #齋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