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花器太美!3+2 Design 與石材工藝品牌「大藝石代」合力打造「桌上窗景/Table Window 」,將石材剩料、木框、壓花玻璃結合,化為桌上最美的風景。
3+2 Design Studio 大藝石代
#桌上窗景 #TableWindow
-
更多設計生活情報
追蹤 IG → https://goo.gl/GwwA1U
加入 Line@ → https://goo.gl/cwpwqM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起源於1834年日本江戶時代的國家傳統工藝─江戶切子(Edo Kiriko),最初是因仿照英國的雕花玻璃,在玻璃的表面進行裝飾,慢慢發展出屬於日本獨到的細緻工藝文化。切子無法機械化生產,所製圖形也沒有草稿,只能在玻璃表面先作記號,預設出圖案的位置,其後全憑工藝師的巧手慧心,一氣呵成,上千刀的切割才能...
花玻璃 切割 在 豪華朗機工 LuxuryLogic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沒有人這樣做!」對知名設計團體豪華朗機工、光雕藝術家陳怡潔、虛擬實境藝術家陶亞倫而言,這句話並不陌生;但看似否定的一句話,對藝術家、設計師乃至科學家而言格外重要。
豪華朗機工創辦人之一的張耿華指出,自2016年參與世大運聖火台製作,到團隊進入導演群,再到2018年台中花博會製作巨大球型的「聆聽花開的聲音」,每每與公部門乃至製成加工單位溝通時,常聽到的就是「沒有人這樣做!」且業界往往有著「合作成功被收割,失敗被切割」的說法,但從公部門勇於背書到連結在地企業驕傲地說「這是台灣做出來的」,一如「豪華朗機工」的英文名「LuxuryLogico」,把藝術、科技等不同領域豪華地組合,「在有限的框架下展現最大的自由度」,實為跨領域製作公共藝術最有意思的部分。
近年陸續在北門、中山堂、總統府等古蹟建築創作光雕投影作品,並參與了台北世大運開幕,101跨年煙火秀,被譽為「光雕女神」的陳怡潔指出,自己從純藝術創作者到公共藝術展演的光雕,除了開始思考新展演型式與公共空間的結合,更意識到這是藝術、設計在聚合的時代,而核心都在於集體文化記憶編碼。例如若把台北101視為大的平板,可傳遞什麼訊息?她把台灣的花磚、花窗、花玻璃等在生活中消逝的記憶,透過光雕展演呈現。
嘉義美術館館長,也是知名策展人賴依欣則舉例,呼應嘉義「畫都」之名,美術館嘗試以「畫都少年」AR實境遊戲,讓2到4人的群體,在美術館中一邊發現陳澄波、林玉山等嘉義畫家的故事,一邊獲得展品資訊。亦是在資源、空間有限的情況下,運用策展思維跨界創造出民眾另一種參與、再詮釋與再想像的可能。
台灣科技藝術先鋒陶亞倫指出:「藝術和科技的共通動機在於人會死亡!藝術是把動人的瞬間記錄下來,科技是為身體和意識建立副本。」他認為虛擬實境這樣的藝術形式並不是歌頌虛擬現實的好處,而是提出現象;探問若人類不再是主體,當虛擬的事物已成為新的真實,人類是否已準備好?他也大膽預言,假設未來人類每日的生活就是戴上眼鏡進入虛擬世界,是否將改變未來的建築空間?或是未來人們必將通往不在場的空間?
創造相同強度真實
在解構的時代思考跨界重構,呼應著「豪華朗機工」成員張耿豪病逝前電腦桌面上,存在主義藝術家傑克梅第的一句話:「藝術品不是再現真實,而是創造相同強度的真實」。
引自中時新聞網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1102000407-260114
#2020遠東建築講座「藝術.重構.設計」國際論壇
#豪華朗機工 @ 豪華朗機工 LuxuryLogico #張耿華 #林昆穎 #張耿豪
#陳怡潔
#賴依欣
#陶亞倫
#曾志偉
#王澤
#王明蘅
#范承宗
花玻璃 切割 在 大人物 - 創意生活設計好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Fuwan 浮碗採用歷史悠久的「切子」技法,由師傅手工在玻璃表面上切割出不同的花紋,放在光線下折射出美麗的光影,杯身所採用的花紋「七寶」,是和服上常見的圖案,象徵圓滿、結緣。
花玻璃 切割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起源於1834年日本江戶時代的國家傳統工藝─江戶切子(Edo Kiriko),最初是因仿照英國的雕花玻璃,在玻璃的表面進行裝飾,慢慢發展出屬於日本獨到的細緻工藝文化。切子無法機械化生產,所製圖形也沒有草稿,只能在玻璃表面先作記號,預設出圖案的位置,其後全憑工藝師的巧手慧心,一氣呵成,上千刀的切割才能形成一只握在手中,有著美麗圖騰的切子玻璃杯。「極致」,不僅反映在日本人的性格上,在藝術上也有著奇特的表現。有素雅的茶具,簡約,卻耐人尋味,也有如藝術家草間彌生那不可思議的前衛圓點,鋪天蓋地,令人屏息。不過,另有這樣一種工藝、一種器物,能讓人靜下心來把玩,能感受到時間的溫度。
1720年,在長時期閉關鎖國之後,德川幕府發布了「洋書解禁令」:除與天主教有關的書籍外,允許其它洋書輸入日本,並開放日本人向荷蘭人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此後,有一批一批為數不多,卻絡繹不絕的歐洲玻璃工藝流入日本,為江戶切子的發展,埋下了種子。江戶切子的誕生,可溯自1834年,相傳源於江戶(今日的東京)大傳馬町的一位老工匠—加賀屋久兵衛(通稱:加賀久)。他最初只是用金剛砂在冷玻璃表面進行紋樣簡單的雕琢,美化玻璃器皿。不久後,加賀久自行開始了切子的創作事業。明治維新時期,開放的政府對有著西方先進玻璃技術背景的切子,開始支持和大力發展。1873年的明治政府為振興切子產業,特地開設了品川興哨子(哨子意即玻璃)製造所,成為日本近代切子生產的發源地和聚集地。1881年,幾位日本切子工藝師,為自己的手工作坊注入了新生力量—招募了擁有當時最先進玻璃切割技術的英國人,作為店裡的玻璃切割技師。這也確立了近代江戶切子切割技術的轉型和發展。那個時候的匠人,踩著人力研磨的機器,緩慢卻有序地用金剛砂雕琢著手中的玻璃,陰刻著一條一道或淺或深的線條。伴著略微刺耳的摩擦聲、水磨聲,一件件玻璃藝術品在他們手中誕生。200年過去,除了機械磨盤的引入,匠人雕琢的場景好像並無改變。其實,在江戶切子誕生的同一時期,還有一種叫做「薩摩切子」的手藝,是由當時的薩摩(今日的鹿兒島)藩主所培植起來,然而,隨著藩主的去世和戰爭的爆發,薩摩切子在當時僅維持20年,就消滅於歷史中。江戶切子則以其普遍性流傳至今,被譽為「庶民培育的文化」,這也是它幾經地震、戰爭,卻依然延綿至今的生命力所在。江戶切子的傳承也很有章法,新的工藝師,是誰的弟子,又是在哪裡學習,都清清楚楚的記載在譜系之中,讓珍貴的工藝不會斷代。江戶切子,距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起先,它只是在透明玻璃表面上,通過切割、手工打磨等,雕刻各種紋理的工藝。如今,已發展為在釉彩玻璃上雕刻精美細緻的花紋圖騰。相對於脫蠟鑄造法的十二道工序,切子的製作步驟相對簡單。先是利用吹製技法將器皿製作完畢,再於冷卻成型的玻璃器皿上,標記切割的位置(相當於作畫之前的描線)。然而,這樣的線條定位,其實只是粗略的描繪,要使最後繁複華美的圖案能夠呈現,還是需要工藝師長期培養的技藝與美感,以及深諳於心的手藝。一位能夠獨當一面的江戶切子「職人」通常需經過十年以上的培訓,目前在東京約有三十幾位合格的職人。切子的重要工具,是旋轉的圓盤狀切割刀──鑽石砂輪。機器開動,圓盤高速旋轉,玻璃器皿摩擦聲,沙沙作響。技藝生疏者,根本無從下手,各色花紋線條的長或短,深或淺,工匠要掌握毫厘間的分寸感,堪稱「一次性藝術」。純手工的珍貴,不言而喻。熟練的工藝師,心定手穩,膽大細膩,根據深度和形狀的不同,要選擇不同規格的切割刀,從大的線條逐漸到細密的紋路,切割成完美的花紋,最後再經精細拋光,將素材的魅力發揮到淋漓盡致。
花玻璃 切割 在 明順玻璃行MingShun-glass - 【首次公開】瑞芳倉庫,3mm ... 的推薦與評價
裁切的時候,玻璃切割刀的施力程度也是關鍵,太用力切會破片(玻璃平面中間因 ... 比起近年市面上普遍見到的中國製海棠花玻璃,從原片就可以看的出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