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語錄.動物世界的親情》
* 沒有書籍,就不能打贏思想之戰,正如沒有艦隻不能打贏海戰一樣。
——小羅斯福《名人論讀書》
* 他頓時發現,世上除了索邦大學的思辨哲學,除了荷馬史詩,還存在別的東西;發現人需要感情,人生若是沒有親情,沒有愛心,那麼生活只會成為一種運轉的齒輪,軋軋直響,乾澀枯燥。—-雨果《巴黎聖母院》
* 人們總是習慣用一種特性去評價一個人,比如說善良、聰明、熱情、冷漠,但是人哪能是一成不變的呢?
就像是一條河流,有舒緩的時候,也有湍急的時候;有清澈的部分,也有污濁的部分;有的地方冰涼,有的地方溫暖。—-托爾斯泰《復活》
* 我用什麼才能留住你?
我給你貧窮的街道、絕望的日落、破敗郊區的月亮。 我給你一個久久地望著孤月的人的悲哀。—-博爾赫斯《英文詩兩首》
* 總有一天,我也會變老,時間掩蓋了我的熱情,吞噬了我的純真,收回了我的童趣,但它抹不去我身為女兒的快樂。—露西·莫德·蒙哥瑪麗《綠山牆的安妮》
* 我在每一天裡重新誕生,每天都是我新生命的開始。—-左拉
* 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米奇·阿爾博姆《相約星期二》
* 我不要你風生虎嘯,我願你老來無事飽加餐。——梁實秋
*那是他們的家。父母親胼手胝足建立的家,自己的房子。
沿著家,沿著房子,在四周散步。
沿著孩子成長的軌跡,在四周散步。
雞鳴,狗吠,日昇,日落。
他們選擇在自己熟悉的世界裡,慢慢老去。
.........
我沿路,找了一會。
見一個老人,撐著傘,腳步蹣跚。
我靠近去,從後邊喊他。
喊了第三聲,他才回頭。
黃昏了,夕陽餘暉,映在路面上,我們父子倆的身影。—-蔡詩萍《我父親》
*這個男人從教育界逐漸走入地方政治幕後,結交各路朋友兄弟,也身兼地方媒體主筆,每天憂國憂民剪報寫稿,直到成為花蓮閩、客兩派系相爭,台面下調和鼎鼐的中間關鍵橋梁。
只是我們父子倆一直「八字卡卡」,直到我高一長大後,兩人才慢慢靠近。
但隨即在升高二的暑假八月,他在恆春出遊時車禍過世。
不得不承認他的一些過人賦能,確實印留在我身上。
小時候逼迫我狂背唐詩宋詞元曲、平仄詞牌韻腳,沒背完不准睡覺的惡行種種,後來確實也成為我駕馭文字,連同音韻意象無有阻礙的養分。
家裡書太多了,小一就看完瓊瑤與玄小佛、小三就寫情書給女生,小五就在看李敖;小六因為寫一篇五千字短篇小說投稿報紙副刊,還因此獲得五千元獎金的文學獎。
而且家裡明明那麼窮,他也還是認為我有音樂天份,大方買鋼琴給我彈且學;他自己因為念師專也會彈,經常彈「花蓮港」,我就故意彈「總統蔣公紀念歌」打敗他。
如今一轉眼,我已越過他的人生短短告終於42歲,且又再過了12年了,我比他老了。
年輕當時他在花蓮東部角落努力窮圖、渴切想望的一個「全國視野」的人生目標,好像都被我輕易的、三倍五倍的走完,並且還實踐到了異國天涯。
⋯⋯
「父親」兩字,從小是距離且敬畏的記號,染著無數挨罵與毒打、罰跪與抄寫的光影場景。
他一直是幼年倔強的我每天回家,完全不想看到、不想打招呼的人。
直到高中以後,我們反而開始有許多談話,他溫柔歡喜的向家人描述,今後家境漸上軌道的餘裕,有車有別墅,風華幸福徬彿就在不遠。
一位父親滿眼星光的描繪著前景,可惜他有超能力的兒子當下卻什麼也看不見。
一個多月後,遠方傳來車禍的消息。
其實我沒有什麼「幼年傷痕」,想睡覺時才把詩背出來、挨藤條時一邊哭一邊想著楊麗花歌仔戲。
苦裡長出的孩子,通常都懂得某種「自得其樂」,即使生死無常一時湧來,也都召喚不了我任何一滴畏懼或眼淚。
我也有屬於我自己的巧妙修補,給自己設計人生量身重製的演出。
後來與有緣的多位乾爹乾媽,我總是經常親暱的拉手擁抱親吻,被他們稱讚是同時兼具「女兒的貼心,兒子的牢靠」。
父愛母愛都未曾在我心中失落,沒有欠缺、也無須補償。
也許我始終是一個天生狡猾的孩子,因為擁有抽離的能力,最終只要「人生故事」能比所有遭遇都更精采,那就好。
當時我在恆春殯儀館後面倉庫的三大塊冰塊上見到了僵硬的他,環境狼狽且粗糙,盛夏熱浪中蟬聲焦煩。
檢察官指著胸口致命處的血痕,然後要工人翻動屍體背後,繼續查看撞擊處。
那年我15歲,我蹲下靠近看完,我詢問他身上的皮夾證件在哪,然後繼續對檢察官說:
「我媽媽生病來不了,可是我還未成年,可以簽法律文件嗎?」
雙魚座有一片含蓄孤獨的大海,也有另一片熱情豐盛的汪洋。
我人生最早被融化的冰山,是所有的軟弱與堅強。——王尚智
—-圖片: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動物世界的親情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原泉滾滾:臺師大噴泉詩社50周年詩選」新書介紹 專訪:顧蕙倩老師、康書恩同學、曾映泰同學 內容簡介: 民國54年師大國文系進來了一批新鮮人,這些文學青年雖來自四面八方,沒多久就發現有一個共同的興趣:耍弄文筆。其中年紀最大的是退伍老兵秦嶽(貴修),因為比較年長,且已有...
花蓮 高中 文學獎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邊界——與母親、外婆在志學車站 ◎李修慧
午餐過後,走到志學車站
花蓮香的味道
鹹鹹的沿路飄進
小小候車亭
外婆信步來去
沒幾步便走到邊界
「這麼偏遠,不要讀了」
她又要求一次
母親盯著時刻表
透過近視眼鏡
吃力地算:一班、兩班、三班
幾個世代
沒有多少女人能在此下站
她們累了,坐在
車椅第一排
正對我,像是小學時代
空襲抵達外婆的教室之前
像是中學時代
母親懷上我之前
而我在她們面前,巍峨站立
像是老師
識字的,與不識字的
都曾用眼淚與汗,換取
菜肉、童書,和我遠行的鞋
車票,我已經買好
她們坐在候車椅上
忍受別離的苦鹹蔓延,寄望我
致志於學
遠遠地,跨過世上所有邊界
--
2020後山文學獎社會組新詩優選作品
--
◎ 作者簡介
李修慧。畢業於台大中文系,曾任關鍵評論網記者,專長原住民、性別議題,目前就讀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班。曾獲鍾肇政文學獎小說獎、新北市文學獎、後山文學獎新詩獎。
--
◎ 小編小令賞析
八:一首明朗而私密性極高的詩作。
蔓:直接就結論了嗎?
薛:很像一支輕短的MV。詩名「邊界」與「母親、外婆、志學車站」並置時,彷彿也同時劃分出三位女性之間的界線。即使近如血緣,卻也受阻於不同肉身和時代差異的邊際,而沒說出口的也是三者同為女性在社會上的隱性既定命運感。
八:並列其中的第三者是志學車站,不是女性吧。
蔓:去過志學車站嗎?那不是舊舊小小、不起眼而靜謐的一個小站嗎?
薛:有意思的是敘事者在母親、外婆後,接著將自己的定位,設定在一個求學所需的小車站,車站的存在本身是中性的,也不會因為尚未定型身分與責任的敘事者是女性,就斷論未來也將會接續獲得母親、成為外婆這樣的家庭稱謂。不是沒有可能,但車站的解讀空間、能動性,都比前面兩者的母性成因,更為開放。
八:這首也沒有什麼技巧層面需要討論。
蔓:如果整首有達到想要的經營效果,何須非得要展現任何技巧?技巧不是達成效果的工具嗎?如果沒有動用任何技巧,還能達成效果,不也是一種技巧?
薛:其實還是有的,但是是從心理層面去編排讀者在進入詩作時,情緒地圖跟起伏的走向,以及可以如何達至餘韻足夠迴盪許久的效果。
八:也是。或正因為沒有什麼難句,或長篇幅、大結構,其實會讓人絲毫不介意一看再看地深入感受,反而就達到敘事者一再於眼前緩緩運鏡的情境至情緒。
蔓:「午餐過後,走到志學車站//花蓮香的味道//鹹鹹的沿路飄進//小小候車亭」詮釋空間很大,內在想像跟外在輻射都很有開放性潛力的文本。
薛:明明看起來就只是那麼簡單的幾句話。
八:人生有時候也只是那麼簡單的幾句話。
蔓:所以難的是什麼?
薛:難的是反抗,難的是拒絕;「外婆信步來去//沒幾步便走到邊界//『這麼偏遠,不要讀了』//她又要求一次」,看看,可能嗎?可能就因此不讀嗎?而且是「又要求一次」,代表前面早已經不知道要求幾次。更玩味的是「沒幾步便走到邊界」,究竟是外婆心理層面的邊界,更甚於真實世界根本無人得以劃分的邊界嗎?
八:「母親盯著時刻表//透過近視眼鏡//吃力地算……//沒有多少女人能在此下站」,此處亦即母親也不是能夠在此下站的女性之一,而因為敘事者的緣故,獲得可以暫時在此下站的機會,明明是吃力地算數火車時刻表的班次,班次少之又少,連同隱喻短短幾個世代間,女性來此的數量亦少之又少。
蔓:「她們累了,坐在」看看,這樣就累了,心理的疲憊完全反應在身體的層面,心理為何疲憊?因為不是她們熟悉的世界,總習於侷限女性,關於遠行或求學。場景在「車椅第一排」,開始展演三個女性間的各種世代對照,直到最後一段。
薛:第五段很簡單,但效果很好,尤其最後一行:「菜肉、童書,和我遠行的鞋」,三個元素即表示:「外在(滋養身體需求),內在(滋養內心糧食,而且是不太有年齡限制皆能一再回頭翻閱的童書),移動能力與需求(遠行的鞋)」
八:其實滿討厭這種只有一種解釋的解釋,可以不要這樣嗎?
蔓:識字跟不識字的狀態差異,不是那麼容易感受或想像,不識字的人究竟如何在生活中讀取資訊?只能用「換取」的,用「眼淚與汗」去換,換來的也是直接可以理解的「菜肉」就吃,「童書」可能有圖不需解字,「鞋」就鞋。
薛:最後一段的開頭:「車票,我已經買好//她們坐在候車椅上」這兩句,將世代間的權力關係交接於此。位階轉換期間的「忍受別離的苦鹹蔓延,寄望我//致志於學//遠遠地,跨過世上所有邊界」結語收束在此,情緒節制而引人遐思,因為受到寄望的敘事者並沒有同意或反對這份寄望,單純是描述事實地傳達出自己被寄望了這樣子的一件事情,而這件事情之所以能夠瞬間獲得讀者的認同,則因於最後一句:「遠遠地,跨過世上所有邊界」。
八:跨界用講的都很快很容易,彷彿就在隔壁,腳伸出去就跨界了。
蔓:但這裡是指邊界,邊界與邊界間的橫跨究竟需要時間空間,「遠遠地」同時帶出空間,空間又有賴於時間支持,故此一次傳達出現在進行式的「致志於學」,怎麼跨呢?學海無涯,世上所有的邊界,是高遠的想像,但只要一直持續在路上,只要自己沒有喊卡,就沒有人可以因此斷論成敗,因為尚在前進,只是快慢或遠近,但這些都將是敘事者自己後來的事了。邊界指涉的可能想像確實無遠弗屆。
薛:情感細膩到位,敘事不疾不徐,倒是很像車子駛進跟駛離志學站的感覺呢。
--
美術設計:吉兒
圖片來源:小令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台灣其實曾經有「即席創作」的文學獎?金車文藝中心曾舉辦過「高中生限定的現代詩即席創作」比賽!
——小編P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後山文學獎 #邊界 #李修慧 #多少女人能在此下站 #對話體賞析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3/20210328.html
花蓮 高中 文學獎 在 張美慧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助藝術文學種子發芽茁壯 公部門責無旁貸
本週我參加了兩場大型藝文活動,包括花蓮縣文化局舉辦的「2020石雕藝術季戶外創作營」閉幕典禮,以及文化部台東生活美學館主辦的「後山文學獎」頒獎典禮。
花蓮石雕藝術季已經發展25年,進入第12屆,本屆16件作品也將延續以往,移置花蓮各風景區與公園,讓創作於花蓮的大型石雕品融入在花蓮地景中。
後山文學獎邁進第七年,今年首度移師到花蓮頒獎,獲獎者感言均認為有機會參加且獲得評審青睞,對創作生涯是很大的鼓舞。今年考取師大,花蓮高中畢業生「方捷」,曾獲新詩組首獎,今年得獎詩作〈你一定要洄瀾〉,希望讓大家看見他所熱愛的花蓮。
花蓮各類藝文活動眾多,藝文愛好者、專業創作者人才濟濟,最需要的是能被看見的機會與舞台。
不論是大型石雕品或是寫作與閱讀文學等,創作之路艱辛甚至孤獨,公部門有責任建構、連結平台,讓才華洋溢的創作者發光發亮,也讓藝術文化與閱讀文學推廣,有機會茁壯長成大樹🌳,豐富城市內涵。
花蓮 高中 文學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原泉滾滾:臺師大噴泉詩社50周年詩選」新書介紹
專訪:顧蕙倩老師、康書恩同學、曾映泰同學
內容簡介:
民國54年師大國文系進來了一批新鮮人,這些文學青年雖來自四面八方,沒多久就發現有一個共同的興趣:耍弄文筆。其中年紀最大的是退伍老兵秦嶽(貴修),因為比較年長,且已有社團經驗,就帶動了同班及校內同學一起籌組詩社:同班的凡有林秀燕、古添洪、黃癸楠及李弦(豐楙);而英文系陳慧樺(鵬翔)、美術系藍影(建廷)等,也都惠然肯來。校內課外活動雖有文藝社,大家也會參加,但組詩社的意義卻不一樣:既能因應臺北詩壇的文學氣氛,也可以和其他大學的詩社交誼,如文化大學的華崗詩社。大學詩社不像「創世紀」、「藍星」等,強調文學主張的一致性,而較重以文會友的創作活動。當時臺北的大詩社、詩刋均已沒落,唯街頭奇景的周夢蝶詩攤猶在明星咖啡屋前。詩壇後生既不畏一切,當時政治氛圍雖則嚴峻,在校內只要和課外活動組溝通,仍可召兵湊齊人數籌組社團,通過時間正是民國56年,到今年(106年)剛好正滿50年。
詩社成立後的第一目標:出詩刊?窮學生的辦法就是大家湊錢、出力,《噴泉》詩刊創刊號就是這樣出爐的。當初取名「噴泉」,既因紅樓前圓環有此一景,也謙喻只是滴水成泉而期待將來的巨流。創刊號所訂的黃道吉日:民國57年1月1日,指導老師當然搬請「藍星」名星:余光中先生,秦貴修當社長、美編則靠梁建廷,我們這一小群都在噴泉中匯成一股湧泉。社長就代表大家寫了〈創刊的話〉,其中有些話現在不容易體會,當時卻有諸多真實感受:如強調不躭心「蔑視的眼光」、不畏懼「冷冷的譏嘲」,就曲達了中文系未能正視新詩、現代詩;而關鍵句的「難懂、費解」,乃至不標榜主義、不依附流派,則是反映當時詩壇的困境:「創世紀」提倡的現代主義、「笠」刊登的圖像詩……,都曾被文學界所批評。當此之際,噴泉湧現的涓涓細流,既實踐於早期的詩刋中,也在畢業後持續噴湧,如成立「大地」詩社,和「龍族」、「主流」等彼此呼應,印證了大學詩社就是搖籃的作用。
在大學詩社的文化生態中,與噴泉相前後的詩社、詩刊也不少,為什麼只有噴泉竟然延續了五十年?縱使其間頓挫起伏,仍能持續迄今。期間和噴泉結緣的,後來離開校園後也續有發展,既有詩壇長青樹如陳黎,也有從社會到學院持續播種如陳義芝;最關鍵的則將新詩從大學帶入中學。在文學素養的培育中,新詩詮釋的方式愈來愈多樣化,從文本細讀到音聲朗誦,都能曲盡現代詩之美。記得林秀燕在新竹高中期間,從課內到課外,既詮釋新詩也帶動朗誦,如此播下種子而引發學子的興趣,在政大曾有學生提起:他對新詩有興趣閱讀、創作,就是在竹中被林老師啓發的,這樣的例證比比皆是。此即噴泉詩杜的創社目標,既對彼此的創作形成激盪效應,也將新詩的愛好帶入中學、大學及社會。五十年,整整半個世紀,今天文學世界早已被改變:中小學有朗誦詩比賽、臺北捷運上貼掛新詩獎作品,絕不會出現蔑視的眼光!這就表示臺灣的師範教育不「保守」,文學和社會也非斷裂。相信噴泉還會連噴五十年,這樣的精神從創社持續至今,願大家共同禱祝:噴泉精神永在。
主編簡介:
康書恩
1995年生,臺灣花蓮人。逐漸明白生活是為不斷辯證,時刻擁有更新穎的說詞與假設。國立花蓮高中畢業,臺師大國文學系百六級。曾任師大噴泉詩社第48屆社長、第49屆顧問長;《詩生活》現代詩報創辦人暨發行人。現為太平洋文藝營營隊總籌及授課講師。曾獲臺積電文學獎、師大紅樓現代文學獎,並著有詩集《潮海印象》。
曾映泰
1987年生。噴泉詩社第48屆社員,49屆創作股股長,50屆社長。曾任教於國中,現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班。多向人類以外的事物學寫詩,但沒得過幾個獎。習慣寫給愛情,寫給人類社會,寫給身邊的人類,希望他們重新成為人。曾經編過幾本書,目前努力將文學結合桌遊中。
策畫簡介:
顧蕙倩
噴泉詩社第19屆創作組組長。1965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學士、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編輯、國立師大附中教師、現任臺灣師大及銘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獲師大噴泉詩獎、臺北詩人節新詩即席創作首獎、2014教育部特色課程特優獎、2016國家文藝基金會文學類創作補助、第51屆廣播金鐘獎「單元節目獎」。
許碧華
1966年生。噴泉詩社19屆副社長、20屆社長。師大國文系畢業、師大國文系研究所結業、輔大宗教系在職專班碩士畢業。板橋高中專任教師、導師、國文科召、訓育組長、社團活動組組長、教師會理事長、退休教師聯誼會會長(現任)。曾任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教學部主任和新北市分會副會長、台北市公私立中等學校詩歌朗誦比賽評審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