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們辛苦了!教師節快樂🌸
#時尚設計除了天賦還有不斷學習
因為英式禮帽真的很美,所以參加了英式帽的製作,從認識帽楦,製作帽子的素材,帽胚定型,如何捲出漂亮的結或玫瑰,學習的過程非常有趣。
「設計是天馬行空,不是制式的安排,制式的設計很俗氣!」
簡建興老師,高超手藝,創意無限,信手拈來都是藝術,從年輕就赴歐洲學習,至今也都定時到歐洲考察,希望未來有更多機會跟簡老師學習製作帽子,大家到巴黎兔就有手工帽可以購入啦😂
有興趣的朋友👉 https://jcmillinery.qdm.com.tw/
學習的路上,無論是學校還是職場,必然會有很多老師,大家有印象深刻想要感謝的老師嗎?
歡迎底下留言分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這就是英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了解英式生活」介紹 訪問作者: 胡蕙寧 內容簡介: 英國皇室禮數繁瑣眾所周知,而人民卻堪稱歐陸最幽默、最愛搞笑開趴的族群。 第一手的社會觀察資訊、揭露38個英國人的真實面貌,讓你一掃對英國人的刻板印象, 深度了解這個有趣、多...
英式禮帽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盧斯達:曾蔭權—赤地上最後的港英餘孽--上報】
在網絡上有一些以「球」來象徵國家的「國際關係」漫畫,例如德國就是德國球、荷蘭就是荷蘭球,自然也有中國球、台灣球(顏色也有分中華民國或者綠色)甚至黃龍旗的「清朝球」。
說到香港的時候,也有「香港球」。香港球通常被繪畫成一個頭戴英式禮帽,穿著西裝,架著半邊古董眼鏡,身上或許還有一個袋錶(懷錶)的紳士。剛剛被判下獄的前特首曾蔭權,他也許已經是最接近那種形像的人。曾蔭權是華人政務官,英治時期從低層爬到高位,在英國撤走之前,他還得到英帝國官佐勳章(O.B.E.),以及英帝國爵級司令勳章,所以客氣一點,我們叫他曾爵士。
現在爵爺身陷囹圄,香港早就不是英國人的地方,英國的夕陽,在曾蔭權的身上多照了20年,但太陽最終也要下山。當我們聽著新聞報道,講到這個崛起自英治Good Old Days時期的曾蔭權,下場如此悲慘,「英治」這東西好像才在我們眼前真正終結。
曾蔭權的罪名是一項「公職人員行為失當」,涉及利益申報的問題。最大罪的「行政長官收受利益罪名」則告不入。我無意研究法律條文問題,曾蔭權的貪污案,就像中國的貪污問題,絕對不只是法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無視雙非中國人入侵香港
曾蔭權如此收場,香港人想起他統治的7年,真的百感交雜。一方面想起他這個自由市場右派,尤其是對樓市近乎完全放任自流,導致樓價失控,泡沫至今不滅;我們也看見他對民間疾苦的無感、無視雙非中國人入侵香港,謀取港人福利,甚至在任內大量推動「中港融合」政策。
但另一方面,香港人又記起他相對於梁振英,始終是溫和一點;政圈的故事又流傳著,指曾蔭權這個香港仔,一方面向中國效忠,但暗地裡又用自己的方法暗中頂住一些中國的侵略。這些政圈傳聞,繪影繪聲地說,中國想要重啟《國家安全法》(廿三條),而曾蔭權用各種政治耍太極的方法,將事情拖死至今,橋段十分奇情。
曾蔭權不只有爵士的貴名,他似乎也是美國能夠接受的人。曾蔭權推動2010年政治改革,但由於方案保守,受到大量香港人反對;與美國千絲萬縷的民主黨,以及形象上親民主的《蘋果日報》,最後倒戈支持通過政府的倒退方案。事後美國領事館還出面道賀,可見曾蔭權以及他提拔的港英餘孽,當時與美國及西方的關係極好。究竟曾蔭權是否與美方長期有一定溝通,導致中國開始不信任他,最後被更加忠心、更加「一邊倒」的梁振英取而代之?
港英餘孽
四年前與梁振英競爭特首寶座的唐英年,跟曾蔭權也是一個集團的人,至少首富李嘉誠都支持他們。當中國最後決定選擇梁振英做特首,那就像說:他不再信任曾爵士那一種港英餘孽。
香港仍然有很多老一輩的人記得英國人在這裡的歲月,他們的確有戀英的情結,親歷中國統治香港20年之後,這種情結固然會繼續下去,餘歌不絕。但是中國對港英餘孽、對無間道式的雙面間諜,只會繼續草木皆兵和清算下去。
香港人在中國人眼中,本身就是原罪,本來就是不可信。曾蔭權這類人,以及他正在競逐特首寶座的朋友曾俊華,中聯辦強力支持的林鄭月娥,慘遭冷待的葉劉淑儀、前法官胡國興,全都是港英政府精心培養出來的人。沒錯,中國掌控大局,但又很諷刺地必須用香港人,而且是英國人培養出來的人。
中國心裡希望剷走英國人留下的古蹟、制度和觀念,曾蔭權被收押那一幕,濃縮了北京的慾望和暢快。曾蔭權風流了大半生,就像香港也曾經很威風;曾蔭權在八十年代,得到英國政府資助,到美國讀書,廣見世面,也就是在那裡認識到在美國生活的曾俊華;香港在1841年落入英國手中,卻幸運地避開了中國的內陸亂蕩,與歐洲、美國、東南亞諸國貿易交往,由寂寂無名的寶安縣一角,變成世界的香港,大放異采。
中國的心魔所在
公事公辦好、政治清算好,總之頭號的港英餘孽,被用完即棄,對北京都是暢快的。理性上,這班人很好用,可以幫助中國統治香港,甚至進行殖民和各種融合,但感性上中國不喜歡這群人,不喜歡香港與外國有各種老關係。香港一有任何事情,中國官方就指控香港人在搞顏色革命、是外國勢力介入。中國對香港的理性和感性,是香港的兩個派系,兩套自相矛盾的對港政策。這種矛盾將長期存在,甚至是解讀大部份政治事件的鎖匙—中國一點也不理性,香港充滿外國勢力的鬼影幢幢,是中華帝國上世紀崩潰的序幕。香港的裡裡外外,都是中國的心魔所在。
所以無論局面如何,他總會在香港找到敵人,一場為了奪取香港,而永不終結的解放戰爭。無論如何,中國都會認為香港陰謀獨立、叛服無常,這是非理性的,即使中共滅亡,內陸中國的這種心理範式也會繼續存在。因為香港就是那麼格格不入,心事重重,而且擁有歷史悠久過新中國(國民黨或者共產黨)的古老文明。
持續「革命」,才能控制香港;不斷大亂,才能在臨界點保持大治,這有一點共產黨式辯證的味道。即使最後殺到自己的人,也沒所謂了,這次打倒了曾蔭權,一個港英餘孽,這是一個勝利。德國的保守主義法學家施密特(Carl Schmitt)說,政治是恆常的緊急狀態,並且持續區分敵我兩邊。一些中共的學者熱捧著施密特的很多理論,事實上,曾蔭權也就是一個要維持緊急狀態,而必須被輾碎的其中一個齒輪。
英式禮帽 在 邱伃汝-整體造型Ju make up studi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黑蕾絲有著不同的氣質氛圍.梳著低髮髻 在戴上小英式禮帽
臉紗也帶些出神秘感了!
...............................................................................................
攝影: Wei
彩妝造型: ju
ju make up網站: http://ju-makeup.com/
線上預約: http://ju-makeup.com/wedding-reservation/
禮服:自備
英式禮帽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這就是英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了解英式生活」介紹
訪問作者: 胡蕙寧
內容簡介:
英國皇室禮數繁瑣眾所周知,而人民卻堪稱歐陸最幽默、最愛搞笑開趴的族群。
第一手的社會觀察資訊、揭露38個英國人的真實面貌,讓你一掃對英國人的刻板印象,
深度了解這個有趣、多元化、具備包容性與多重面向的國家。
本書特色:
[食] Eating
「來杯茶嗎?」英國人不只愛喝茶,也有各種以「茶」來與人溝通的話語。他們也很愛三明治,在英格蘭、威爾斯稱為「sandwich」,在蘇格蘭卻叫做「pieces」,而北英格蘭還有地方風味三明治「butties」或「sarnies」。酒館是他們的社交中心,客群不分男女老少,許多地方還會在22:55撞「酒鐘」,提醒記得去買當晚最後一輪酒!
[衣] Clothing
英國上班族上班穿套裝和西裝是尊重工作的象徵,但下班後,英國男人喜歡把上衣外放,女人變身性感辣妹,即使冷冬寒天,也照樣短衫肚兜就出門。沿襲貴族服飾傳統,英國人相當重視帽子,從散步扁帽、大宴禮帽、女皇帽到擋風帽等,在婚喪喜慶時戴上是為了顯示特別的尊重。
[住] Housing
如果你認為倫敦是英國的一切,那就錯了!真正的英國在村莊小鎮,到那裡才聽得到正統英文、看得到英國的「原樣」,也更能發現真正具有階級性的英國風情跟品味。修繕自宅不是英國人的強項,但以低價買入舊房子、改裝後轉賣卻大有市場;當地租屋一定要知道terrace house、detached house、bungalow等差異,且讓作者為你解析。
[行] Transport
英國的火車鐵道系統、倫敦的地鐵都是全球最古老的「交通史蹟」,裡面滿載著英國人對過往緬懷的驕傲。英國人開車算猛,最令人吃驚的是公車也拼高速,這在歐盟國家裡可不多見。在英國一遇球賽街頭就不安寧,走在街頭,除了要小心左駕跟左走之外,好心人還會警告你:「小心足球迷。」
[育] Education
英國家長到學期末都會接到一份孩子的年度報告,報告內容凸顯出英國早教尊重每個孩童不同的特色,裡面沒有分數評比,通常也不會列等級。英國的私校系統發達,不少家長為了孩子的前途,也會讓孩子補習說話、儀態、數學等等,一些權貴父母無暇照顧,就喜歡把孩子送去提供住宿的「全居教育」學校當哈利波特。
[樂] Entertainment
蘇格蘭話的新年叫「霍格莫內」(Hogmanay),是每年固定在西曆除夕舉行到元旦的年度慶典,除了用火光迎新外,他們也很重視「跨年第一步」(First Footing),這習俗也傳至英格蘭,成為一種希望來年昌榮好運到的習俗。英國人很能、也很愛開玩笑,非常具有幽默感,電視上不只有很多優質搞笑劇,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也很喜歡重金製作各種主題的好節目。
作者簡介:胡蕙寧
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與台灣首位台大經濟、法律系雙學位畢業生。曾獲勞工文學獎、寰宇旅遊文學獎。通中、德、英、台語,旅居德、英25年。曾任教職、採編、特助、德國法院暨各大特展口譯、駐歐洲特派記者。德文著有《競爭自由在德國憲法上的保障與原則》論文集,中文著《這就是德國人》、《開始當記者就上手》、《法律企業家──林敏生傳》。合著《胸有成竹說成語》、中研院《管制革新》論文集。譯有《大法官之旅》。現任台媒駐歐特約作家、英國社區義工太極拳老師、老人院活動、藝術畫課、社區園丁等特助,獲頒2018年英國義工組織最高榮譽女王獎義工狀與國家鑑定社區發展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