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
【經濟學人本來在2019年年底,曾經對於2020年有一場預測,這個預測裡頭完全沒有伊朗事件,所以我們常常告訴大家歷史的偶然,往往是很多政治人物的一念之間,不過你也不能夠說經濟學人的預測百分之百是錯的,因為他認為2020年第一件全世界重要的大事,就是川普能不能連任。美國這一次決定要殲滅伊朗的第二號人物,而且是軍事上是位階非常高的指揮官,整個任務本身其實冒著非常大的風險。而這起任務的時機點,不能夠說它跟選舉可能完全沒有關係,所以經濟學人認為在2020年大概都籠罩在幾個大事件裡頭。第一個大事件就是川普的連任,為了他的連任,他可能會做哪些事情? 他能不能連任,也關係著美國未來的走向。第二個是美中貿易的戰爭,如果美中貿易的戰爭,在第二階段的談判協議,不能夠持續下去。
川普宣布1月15號,將與習近平會簽訂美中貿易協定,然後進行第二階段的談判,如果後面再升高貿易戰的話,全球的經濟,尤其是德國會陷入危機,他沒有用衰退兩個字,會陷入"危機"。第三件大事情是跨性別的運動,跨性別的運動在全世界正成為風潮。第四個是2020年WHO宣布是The Yea of the Nurse。全世界的護士荒會造成全球醫療照顧、跟許多人基本健康人權嚴重的問題,第五件事情是貝多芬誕辰250週年】
{內文}
(影片旁白)
能夠期待世界會變得更好嗎?2020年 全球迎來十年全新光景,權威財經雜誌<經濟學人>評點五件大事,能決定2020年的趨勢巨流,首先 是美國白宮之戰。
(<經濟學人>專題報導)
2020年最重要之事,將是美國總統川普尋求連任,再度成為自由世界的領袖
(川普\美國總統)
我們要再一次 讓美國再度偉大
川普能否在2020年11月3日的美國大選再度勝出,<經濟學人>分析關鍵有二,一是 2016年川普從民主黨手中搶下的六個選區,4年後能否繼續保住。從民調來看,<經濟學人>認為俄亥俄州 愛荷華州 和佛州,這三州川普應能保得住,但密西根州與賓州兩州,可能重回民主黨囊中之袋,如此一來,目前還極為搖擺的<威斯康辛州>,這個美國中西部小州,將成為兩黨最割喉的激烈戰場。
(普拉迪斯\<經濟學人>美國版主編)
如果2020年川普再次拿下威州,很有可能他將重回白宮再任四年,威州成兵家之地的原因是,它在很多方面都是美國的縮版,如同美國其他各州 各大城市,密爾瓦基(威州最大城市)傾向支持民主黨,但若往外移到郊區會開始轉為共和黨,尤其是鄉村地區 更是共和黨的地盤
1984年以來,威斯康辛州幾乎是民主黨的鐵票倉,民主黨在此贏了整整30年,直到2016年 威州變天。
(CNN主播)
川普將拿下威斯康辛州,這代表希拉蕊團隊已無勝算了
美國兩黨為了爭奪威州人心,2016年以2.2萬票差在威州險勝的川普,2017年宣布成功邀請鴻海集團承諾百億美元投資案,有望創造3千個工作機會
(川普\美國總統)
我真的很愛威斯康辛州
而民主黨也不甘示弱於去年底宣布,2020年全國代表大會 就選在威州密爾瓦基舉行,這是民主黨24年來,首次在中西部舉行全代會。<經濟學人>進一步分析,川普能否勝出2020年的關鍵因素之二就是,威斯康辛州的投票率。
(普拉迪斯\<經濟學人>美國版主編)
開票當晚 最要觀察的事就是密爾瓦基市的投票率若高,民主黨就有勝算,若威州農村和郊區的投票率高,就換共和黨勝算大
換句話說,能影響全球數十億人口的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緊繫於6百萬人口的威斯康辛州投票率。2020年大勢之二
全球經濟會再陷衰退嗎?
(<經濟學人>專題報導)
2020年衰退的可能性 再次籠罩全球經濟,拜一件事之賜
(珊博海根\經濟學人歐洲經濟特派記者)
美國與中國大陸的貿易戰,是全球經濟最大的風險之一,而且很有可能引發經濟衰退
(美國主播)
美國將對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徵稅,中國今天對美國展開反擊,將對美600億美元進口商品徵稅
美中打了長達17個月的貿易戰,拖垮了全球貿易與脆弱的經濟復甦,2019年12月 全球前兩大經濟體,終於宣布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但部分仍不明朗的細節,勢必持續於2020年往來角力,例如大陸承諾對美國農產品採購的數量,以及美國加徵關稅取消或削減的幅度。
(珊博海根\經濟學人歐洲經濟特派記者)
我們還無法預測最後如何收場,目前企業信心低落,且全球經濟在2019年也同步放緩
貿易戰下 每一個人都是輸家。<經濟學人>警告,2020年
德國恐怕繼續成為美中貿易戰下,殃及最深的國家之一。由於德國經濟非常開放 仰賴出口,出口佔整體GDP 高達45%左右,但貿易戰下,全球貿易增長接近停滯,使得出口依存度大的德國 受傷慘重。2019年,德國第一季經濟成長僅0.4%,第二季GDP呈現負成長-0.1%,第三季經濟成長0.1%,等於擦身躲過技術上的經濟衰退。
(萊斯克\德國KION集團CEO)
今天你要繳關稅,明天也許不用,這樣企業該如何做出投資決策
<經濟學人>進一步指出,2020年美國大選年,難保川普不會在貿易之外的科技 金融等議題,對中國大陸"重啟戰端",這個對全球經濟而言最大的不確定變數若持續發酵,殃及程度也將持續擴大。
(經濟學人專題報導)
2020年貿易戰引發的寒蟬效應,可能將擴散到製造業之外
(珊博海根\經濟學人歐洲經濟特派記者)
對貿易戰可能加劇的恐慌,加上可能失序的英國脫歐很可能將使得麻煩,從德國的製造業 擴散到其他經濟體,即使目前仍圍堵的不錯
2020年全球大勢之三,還包括睽違半世紀的七月「東京奧運2.0」
(國際奧委會)
第32屆奧林匹克運動的主辦城市是東京
由於國際奧委會在2016年里約奧運後,修改規定,允許未經變性手術的跨性別者參與女子比賽,條件是賽前12個月跨性別參賽者,須將睪酮素濃度控制在一定標準。<經濟學人>預測,2020年七月東京奧運,加拿大自行車手麥坎納(Rachel McKinnon),很可能將成為奧運史上首位跨性別奪牌選手,一旦如此,也將引發 跨性別者參與奧運,是跨越運動場上的性別障礙,還是有違生物生理與性別的爭論。
(麥坎納\加拿大自行車手)
跨性別女性 就是女性
(戴威絲\英國奧運退役女將)
我認為競賽該本於生物學
而<經濟學人>評選2020年全球大勢之四,是世界衛生組織WHO 指定2020年為"國際護士和助產士年"(the year of the nurse),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世界各國共同慶祝,護理和助產服務為全球人類健康帶來的福祉,但也凸顯了全球護理人員嚴重不足的現實。
(經濟學人專題報導)
到2030年前,全球將短缺760萬名護理人員
(查克瓦\經濟學人醫療特派記者)
各國需加強徵聘與教育,新的地方護理人員,並且留住已受訓完全的護理師,富有國家未來可能無法繼續聘用貧窮國家的護理師,尤其貧窮國家醫療系統,已嚴重受困於護理人員的短缺
(經濟學人專題報導)
新加坡已經提前預警,護理人員短缺的現象
並且已經成功吸引更多年輕人申請入學護理學校,透過戲劇 紀錄片的宣傳,甚至是流行音樂的潛移默化。
(查克瓦\經濟學人醫療特派記者)
展望醫療業的未來,護理人員的重要性將更關鍵,因為更多人壽命更長,他們更需要護理照顧,許多醫療專業人員 可能因為AI工作被取代掉,但護理人員很難被AI取代,因為所謂護理 講究的是治癒的能力,是同理心和安慰觸摸
或許,2020年最讓人感到幸福的重要事件,是讓我們想起他的美好與不朽。
(蘇切特\古典音樂頻道主持人)
貝多芬 絕對是空前絕後
2020年,德國作曲家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他的天賦 叛逆 與意志,成為人類藝術史上最偉大的創造者,革命英雄和時代人民的鼓舞者。
(蘇切特\古典音樂頻道主持人)
貝多芬打破了音樂的規矩,他的創作與眾不同,舉例而言,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英雄>,音樂的起頭為何,是兩個重和絃
在他之前沒有人如此做過,好似貝多芬呼喊著,"看看我能做的 我將與眾不同",結果他在所有的創作上 都打破規矩。
(經濟學人專題報導)
貝多芬的作品,寫於啟蒙運動時代,他的音樂影響政治 淵源已久,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的開頭
在摩斯代碼中就代表勝利(V),於是成為對抗納粹的代號
,而他第九號交響曲的最後篇章,成為歐盟的主旋律。
(蘇切特\古典音樂頻道主持人)
貝多芬深信人民的力量,這也是他創作的原動力
貝多芬把英雄塑造在人民中間,展現為正義而鬥爭的勝利。2020年 貝多芬的第六號交響曲<田園>,更成為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的"田園項目",與桑柏格Friday for Future,號召上億年輕人的共同主軸。
(蘇切特\古典音樂頻道主持人)
貝多芬熱愛自然,他最深愛的,就是在田野鄉間 長時間的漫步,邊走就邊編織旋律,揮動他的雙手在空中,寫下他的靈感,這就是為什麼田園交響曲,成為他非常重要的代表作
250年前的哲人心志 與250年後的景況,巧妙相互唱和,一同祈求一個更豐盛安樂的2020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Fr7g5GjF8Y
英雄交響曲分析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梁鴻:非虛構文學的寫作手法】
這次分享的是中國作家梁鴻,對於非虛構寫作的看法。
他先提到非虛構寫作的定義,以及如何變成現代文學的主流之一。
後邊還以諾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為例,談到複調式書寫。
一起來看看吧~
-
非虛構文學的寫作手法 / 梁鴻
01
什麼是非虛構文學?
「一種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說家的直覺洞察力,去記錄當代事件的文學作品的形式。」。
非虛構文學融合了新聞報導的現實性與細緻觀察及小說的技巧與道德眼光——傾向于紀實的形式,傾向於個人的坦白,傾向於調查和暴露公共問題,並且能夠把現實材料轉化為有意義的藝術結構,著力探索現實社會問題和道德困境。
在非虛構文學流行之前,中國就已經有了非虛構文學,比如報告文學。
80年代,劉賓雁、劉心武等一批作家都在寫關於重大社會問題的報告文學。報告文學在80年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體。它能夠攜帶重要資訊、揭示社會重大問題。但是,90年代以後大家不再提「報告文學」這個稱呼,即便是我自己,在寫作時都絲毫沒有想過我寫的可能是報告文學。
我們再追溯到1920、1930年代。那時有一大批作家在根據真實的人物寫「人物素描」,但是那一批作家並沒有形成影響力,自然「人物素描」也沒有變成一個被重視的現象,而同時代的西方文學界,非虛構文學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回到當下。現在美國、歐洲的非虛構文學作品銷量是遠遠大於虛構文學的,中國的非虛構文學也再次受到追捧,可是中國的非虛構文學還在摸索之中,沒有找到好的寫作方法,也沒有成熟的寫作模式。
所以我想從非虛構文學發源地開始講起。19世紀中期的美國是非虛構文學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那時候美國出現了一大批非虛構文學,比如卡波特的《冷血》,這本書在50、60年代的美國影響非常之大,也帶動了一大批作家去寫這樣的作品。
當時的批評家寫了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叫《非虛構文學》,其中給這個文體進行了界定——這是一種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說家的直覺洞察力去記錄當代事件的非虛構文學的作品形式。
這裡有幾個關鍵字:故事技巧、小說洞察力和當代事件(目前的非虛構文學也可以記錄歷史事件,這個定義只是為了界定當時的非虛構文學)。
大家可能會問,非虛構文學不是強調真實嗎?怎麼還要講故事?其實,並不是這樣。
不論是虛構文學還是非虛構文學,它所要表現的真實跟現實的真實都是不同的。就單一事件而言,文學作品裡面所呈現的真實大部分都是片面的,只在某種程度上呈現了真實。
比如《冷血》的作者卡波特在聽到「堪薩斯州滅門慘案」之後,花了6年時間去調查,他採訪了員警,採訪了被害者的小鎮,採訪了殺人者的家庭,甚至還有殺人者本人,之後才寫出了《冷血》。
這本書的開頭,作者描寫麥地中的麥浪,講麥子是什麼樣的,這完全是小說的筆法,可它不是小說。作者也沒有把任何關鍵的東西虛構進去,所有的關鍵性事件、證詞、結論都來自於他的調查。卡波特是在記錄當代事件,但是任何重大的當代事件中一定有個人性。
個人性,正是我要講的。
大家談到非虛構文學時,千萬不要僅僅關注語言媒介、思想媒介上的真實。還要關注到非虛構文學裡的個人傾向的坦白。這裡的坦白不僅是作家自己,還包括調查者、受調查者袒露傾向的問題。所以,非虛構文學仍然是文學,它不是關於某個事件的流水帳式記錄,它是一個有意義的藝術結構。
真實在非虛構文學中不能成為一個道德標準,作者還必須安排有意義的藝術形式在裡面,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文學。
02
經典非虛構文學作品的寫作手法
在卡波特的《冷血》中,他採用了力求中立的新聞主義寫法,但為什麼要力求而不是真正中立?因為很難,每個人只要是一個人,那麼他的寫作總會多少帶有自己的價值觀、理解力。所以,只能力求中立,力求多角度、多層次地展開調查,進入事件內部。
作者以「客觀」的態度分析了社會、家庭、環境對青年兇犯的生活、思想、感情的影響,他沒有草率地將貝利定義為兇殘無人性的「冷血動物」,而是不勝其煩地帶領著讀者去回顧貝利的成長經歷及其社會環境。
在6年的調查過程中,作者發現兇手並不是天然的殺人犯,無愛的家庭,無人關注的成長環境塑造了他的冷血,所以,「冷血」本身是有雙重含義的,一方面是冷血的兇手殺害了一家人,另一方面是整個美國的社會生活的冷漠。在書中作者不厭其煩地回顧主人公的成長環境,這個也揭示了美國精神的缺陷。
所以《冷血》為什麼始終是非虛構文學裡面的經典?因為作家確實一點一點地抽絲剝繭,進入了事件的內部,呈現它的複雜邏輯。
我們都知道抽絲剝繭非常艱難,並不是每個人都具有這樣的能力,不是說你願意下這樣的功夫就有這樣的機會。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貴州前幾年有個事件,一個男孩把他幾個兄妹殺死之後自殺。
假如說我們以此為素材創作非虛構文學作品該怎麼做?
我們搜集報導的時候需要瞭解他們的教育局在幹什麼,他們生前、死後都幹了什麼,小男孩為什麼要弄死自己兄妹,可是,他本人也死了,那我們該怎麼調查?
假如說由你來做非虛構文學,你怎麼像卡波特一樣寫出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村莊,我們稍微想想就有這麼多話題。
現在的中國正是寫非虛構文學的好時候,中國的生活太奇幻了,發生的每一個事件都可以讓你調查出無數線索,這些都需要一個對社會脈絡瞭解,一個真正的關注人性的寫作者。
20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了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頒獎詞寫到:
「她的複調式書寫,是對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的紀念。」
我想從她的授獎詞入手講解非虛構文學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複調式書寫。
什麼叫複調式書寫?俄羅斯文學理論家巴赫金說,複調式書寫是對我們時代苦難和勇氣的紀念,所以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白俄羅斯的政治事件,比如蘇聯侵略阿富汗、蘇聯崩潰前後的俄羅斯的整個民眾的生活和精神狀況,都是寫的重大社會事件。
她因為寫作付出了很多,包括所謂的政治迫害,包括寫作的艱難,但是她的成就是巨大的。下面講一下她作品的結構特點:
一、
《鋅皮娃娃兵》。當時蘇聯發兵阿富汗,招了一大批青年人過去,其中有戰死的就用鋅皮棺材運回國,一旦哪家的孩子用鋅皮運輸回來的,就知道他在戰場上犧牲了。父母非常悲傷,但是他兒子也是英雄,能夠彌補他的傷心。可戰爭正在進行之時,國內又有一股新的力量出現,阿富汗戰爭被定性為侵略戰爭。在此之前,這些死去的孩子至少還是英雄,現在他們的兒子成了一個死去的侵略者,這還有什麼榮耀可言呢?所以很多父母非常傷心,當一個鋅皮棺材送回來的時候連門都不好意思開。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阿列克謝耶維奇就抓住這個事件做了廣泛的調查,一方面調查這些曾經的英雄母親,瞭解她們內心的悲傷、憤怒和疑惑——我兒子到底是什麼?是英雄嗎?是侵略者嗎?當年去打仗的時候並不是這麼說的,我兒子也不知道是什麼戰爭。
這裡有母親的自述,旁觀者的自述,參與者的自述,也有阿富汗軍人的自述,眾人喧嘩,來自不同角度的不同聲音組成了這部作品。
裡面有沒有主旋律呢?沒有,因為母親說的話跟軍官說的話完全不站在一個立場上,軍人當然要好好的打,可是對阿富汗居民而言,你就是侵略者。
這麼多不同的聲音相互交合、相互碰撞、相互衝突,最後形成一個什麼樣的聲音,我們也不太清楚。或者說碰撞中的思考是開放性,通過一個事件的不同的人,不同立場讓我們瞭解事件本身的複雜性,戰爭的複雜性或者說生命本身的複雜性。
二、
《二手時間》寫的是1991年前後蘇聯的崩潰時期,這本書涉及的人物非常多,像一部由多種聲音構成的交響曲。但是,說來也奇怪,當你把這麼多人的聲音放在一起時,你會發現社會生活內部本來就是非常複雜的,並非用一種聲音就可以涵蓋住的。
我經常說「複調」,這種多重聲音重現,就是消解中心話語的方式,中心話語不能涵蓋每一個人的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怒哀樂的方向,每個人也有自己的生活的方向、嚮往的方向,話語是涵蓋不住的。
所以在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中每個人都是特別重要的,每個小人物,哪怕是一個即將死去的農民,也要傾聽他這一生要講什麼。
英雄交響曲分析 在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呂岱衛
【你要的是完美,還是不完美?】
呂岱衛 l 文
這是個發生在五零年代的真實故事,指揮家與知名鋼琴家共同合作協奏曲錄音。然而在錄音當天鋼琴家狀況連連、不斷出錯,到最後指揮家實在受不了,正準備向團員宣布今天收工不錄的時候,錄音師卻跳出來嬉皮笑臉的說:「沒關係,這兩小節請鋼琴家單獨彈一次就好了,樂團可先解散不用擔心!」。
隔天,指揮家與鋼琴家皆收到了錄音的母帶,此時神奇的事情發生,在母帶中鋼琴所有的錯音全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完美無缺的驚人演奏。此時鋼琴家鬆了口氣,揚起眉毛對著指揮家說:「你看,我其實彈得不錯嘛!」。但指揮家卻只冷冷地回了他一句:「是還不錯,但難道你不希望自己彈得跟『他』一樣好嗎?」
當然,現在的我們都知道鋼琴家能如此扭轉乾坤,全是拜先進的錄音技術所賜。當年新發展的磁帶錄音技術造就了剪接技術,讓音樂可以透過「後天加工」的方式達到完美的境界。但這樣經過加工的成果顯然得不到太多的尊重,除了剛剛故事中提到的指揮家之外,福特萬格勒也是對這技術嗤之以鼻的大指揮家之一。
率領柏林愛樂建立輝煌王朝的福特萬格勒生平極度厭惡錄音室裡不真實的聲音,因此在他的錄音裡幾乎全都是現場音樂會的收音版本。然而與福特萬格勒形成強烈對比的正是他的接班人卡拉揚。在卡拉揚接掌柏林愛樂的卅四年裡,留下了將近七百份的錄音,而這七百份錄音大半都是在錄音室裡完成的。卡拉揚用敏銳的聽覺掌握了錄音技術的精髓,經過高超的後製與剪接,讓柏林愛樂的黃金之聲得以響遍全世界。
其實若將卡拉揚早晚期的兩次貝多芬交響曲全集錄音即可明顯發覺,早期的貝多芬充滿了活力與能量,縱使偶爾可在錄音中聽到些許的嘈雜混亂,但卻可讓聽者充分體驗到樂團在許多激昂樂段中難以控制自我情感的興奮表現。然而到了後期的錄音,柏林愛樂的黃金美聲優雅圓潤,幾乎完美到無以復加的境界,但在早期錄音中所出現的活力與靈光一閃,卻完全消失了。因為卡拉揚要的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樂團中所有的聲音都得經過他的認證才可輸出。
卡拉揚對於音樂的完美近乎苛求,造就了柏林愛樂。但也有一位鋼琴家同樣的追求著凡人難以企及的完美,那就是顧爾德。顧爾德信賴錄音技術,排斥在大庭廣眾前演奏。甚至在他生命中的最後廿年,將心中所想的音樂全都奉獻給了錄音室。在錄音室的時候,他很少完整演奏一首樂曲,多半都是一個樂段甚至一小節一小節的演奏,最後再靠他所信任的剪接師友人與他一同將這些片段剪接完成。當然,這些樂曲都是由他親手所演奏的,同樣也代表著他的詮釋觀點。然而如果不靠這些錄音技術,顧爾德能一氣呵成的演奏出這些只有在唱片中才能聽到的聲音嗎?
當然這個答案值得玩味,但不可否認的,顧爾德的確超越了自己,他讓原本只能存在於他腦海的完美音樂透過先進的科技呈現了出來。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卻也是廿世紀古典音樂惡夢的開始。由於這些表現百分之百的錄音,使得人們對於錯音的容忍度近乎於零,因此演奏家們得花越來越多的精神去練習技巧,以期現場音樂會的演出能完全正確、一音不漏。但也就因為這樣,使得演奏家們少了能分析音樂、構思音樂的餘裕,他們必須先讓自己成為精準的演奏機器,亦步亦趨跟上前輩的腳步,懼怕創新。
不可諱言,這才真正是古典音樂的悲歌。因為聽音樂的樂趣消失了,所有的人演奏的方式都一樣,在以「完美」為前提的條件下,每一首曲子聽來都像是罐頭音樂,了無生氣。若是只聽唱片,那索然無趣之感更是強烈。而樂迷們習於聽到完美之聲,卻對真正有個性、有想法的詮釋嗤之以鼻,如此惡性循環,古典音樂豈不如醬缸般陳腐?
最近,我聽了霍洛維茲1985年在家中錄製的一份錄音,其中演奏了蕭邦的英雄波蘭舞曲,這首曲子由霍老演奏起來簡直像是一場災難,很難想像這樣的錄音若非冠上了霍老的名號,根本不可能會公開發行。然而換另一個觀點,我卻從這份錄音中聽到了英雄波蘭舞曲中那成大事不拘小節的氣魄,更聽到了在兵荒馬亂中英雄仍昂首闊步的行進。如此不完美的錄音,居然讓我渾身舒暢。這究竟是矛盾?還是錯亂?
而我們聽到的完美,難道真的就是完美嗎?下次當你聆聽音樂時,不妨多想一想,或許會有讓你自己也吃驚的答案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