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預報颱風不是夢!本校海洋所團隊浮標觀颱研究登頂尖期刊】
本校海洋研究所研究團隊今日(4/26)於科技部召開記者會,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在科技部、臺灣大學、氣象局等多個單位的支持下,研究團隊布建的海氣象浮標,收集到史上第一回超級颱風中心沿路掃過的海洋浮標觀測資料,在此一研究領域裡,這是首次完全由本校團隊、本土人才完成並發表在2019年4月《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也將被轉譯成電腦程式語言,植入颱風數值預報模式,朝準確預報颱風邁進一大步。
當前颱風預報對於颱風路徑的預報已有長足進步,但因對海洋與颱風互動的觀測仍相當缺乏,在颱風強度的預報依然面臨很大的挑戰,尤其如何把握時機在颱風撲臺前派研究船到海上「守株待兔」進行觀測或布放測量儀器,無異是老鼠給貓掛鈴鐺,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若能事先到選定的海域布放錨碇式的浮標去「堵」颱風,用各種先進的探測儀器自動量測大氣和海洋的關鍵性質,並以最快的速度傳回陸上的實驗室進行預報分析工作,安全又有效。然而,市面上並沒有這種能一邊準確測量海氣性質、一邊又能快速回傳資料的商品化浮標,即使能夠重金購得,也還需要一筆請廠商布放、維護的龐大經費。
為了挑戰這個艱難、近乎不可能的任務,海洋所憑藉數十年養成的研究實力輔以海研一號貴儀中心精良的探測技術,2015年 (莫拉克6年後) 由時任所長的魏慶琳教授集合海洋物理專長的教師和電子、機械、錨碇探測和資訊專長的技術人員組成浮標團隊,突破技術瓶頸,拆掉海氣象浮標上的舊品,換裝運用省電科技自力研發之中控系統與即時資料衛星傳輸,連年由楊穎堅副教授領軍於颱風經過最頻繁,而現場觀測資料最缺乏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布放此進階版浮標,捕捉颱風肆虐下的海氣象變化,研究狂風猛浪下的海氣交互作用。兩組浮標在2016年成功地挺過超級颱風「尼伯特」颱風眼掃過前後的摧殘,成功紀錄了「尼伯特」來襲時的資料,不負眾望地即時傳回現場精準的海氣象實測數據,幫忙研究人員解析瘋狂海象下大氣與海洋互動的細膩過程,在夜以繼日進行數據分析後,研究人員發現了限制颱風成長的機制,達成此艱鉅任務中的不可能任務,可謂以小搏大立大功。
另值得注意的是,此篇論文的六位作者有五位是畢業自該所的碩博士,顯示臺灣已有培養海洋科技高階人才的能力;海氣象浮標的應用涵蓋災防、環保、社教與學術研究,甚至在拓展臺灣國際活動空間層面上都能扮演角色,值得政府相關單位關注與支持。浮標團隊計劃將於今年6月前往西北太平洋布放兩組浮標再戰颱風。颱風、海嘯、氣候變遷預警防災不能靠喊口號,決戰第一線也不在陸上,讓海上浮標成為護衛臺灣的前哨!
#NTU #海氣象浮標 #海洋研究所 #颱風預報 #海研一號 #巾幗不讓鬚眉 #讓颱風損害降到最低 #莫忘莫拉克颱風教訓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