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巨獸艾克森美孚被「政變」,22人小公司如何顛覆百年石油業?(06/08/2021 天下雜誌網路版)
曾經呼風喚雨的石油巨獸,竟因為低碳轉型太慢,被22人小資產公司,聯合其他大股東,攻佔四分之一席次董事會。資本市場對石化業的反撲,正帶來一場產業巨變。
這間千禧年全美市值最高公司,如今被踢出道瓊。
文:鄧凱元
華爾街高度關注,美國指標的石油巨擎,艾克森美孚石油董事會改選暫時落幕了。倡議氣候變遷的美孚小股東Engine No.1,在耗時1週的董事會投票攻防戰中,一舉拿下12席董事中3席的席次,「政變」成功。這個結果,將顛覆美國百年歷史、最大的石油公司,也代表金融業與資本市場,已成為全球企業減碳的最大推力。
去年12月,資產管理公司Engine No.1發起號角,宣布將提出4席董事名單,競爭改選的9席董事會名單,原因是不滿艾克森美孚公司,過度投資石化能源,佈局再生能源與減碳的速度過慢,導致債台高築,影響投資人獲利。
時間回到1999年。總部位在德州的艾克森與美孚合併,成為2000年初美國市值最高的公司,開啟了艾克森美孚石油的黃金10年,也被華爾街視為大到不會倒,而且回報最穩定的公司。
但2020年盛世結束了。已經名列道瓊工業指數90多年的老牌石油公司,卻被踢出道瓊工業指數,並迎來鉅額虧損。
這讓大股東對公司前景十分擔憂。
Engine No.1成為董事會「政變」的領頭羊。Engine No.1是一家只有22位員工,持有艾克森美孚0.02%股份的資產管理公司。去年12月,Engine No.1對管理階層宣戰,發出聲明表示,「埃克森美孚仍大幅投資石油與天然氣,這也代表公司必須仰賴高油價與天然氣才能維持損益兩平,並且減少了可以佈局新商機的資源。這樣的經營策略,讓公司無法有效降低碳排,並且未能在轉型中的能源產業,維持良好戰略地位,導致股東的長期回報可能受損」。
於是,Engine No.1提出4位兼具再生能源、基礎建設、綠色產品開發背景的董事名單,競爭將改選的9席董事,就是要逼迫公司轉型。
被拿下3席董事,邁向低碳轉型
半年來,Engine No.1積極遊說艾克森美孚的各大股東,成功獲得貝萊德、先鋒資本與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等的支持,一口氣攻下3席董事,等於佔據了四分之一的董事會席位。《金融時報》形容,Engine No.1的舉動,猶如華爾街版的大衛戰勝歌利亞。
董事會被政變後,艾克森美孚執行長伍茲只好發出聲明表示,「我們期待與我們的所有董事合作,在我們現有的基礎上繼續前進,以提高股東長期的回報,並且在低碳經濟中取得成功。」
在全球如火如荼邁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時刻,企業訂出明確的減碳目標,以及佈局低碳新經濟,已經從企業管理的配角成為主旋律。而資本市場、投資大戶成了促成轉型的最後一根稻草。
近幾年,大型的機構投資人,紛紛將被投資公司的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績效,例如減碳、佈局再生能源等等成果,納入他們評比這家公司,甚至威脅撤資的關鍵指標。
被Engine No.1策反成功的貝萊德,也在投票前發出聲明指出,「雖然艾克森美孚去年投資了碳捕捉技術等新興科技,但我們認為,不管是短期或長期的目標,公司都可以更積極,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採取適當的措施,減緩氣候變遷,並且確保投資人長期的投資回報」。
不只在美國,貝萊德去年10月就加入一群寶僑(P&G)投資人行列,逼寶僑對它的印尼棕櫚油供應商侵佔農地、破壞環境展開調查。貝萊德也和新加坡投資公司淡馬錫合資成立專門投資減碳技術的基金,今年更開始對亞洲石化業的減排作為,升高壓力。
這樁由資本市場所發起的「政變」,代表資本市場、投資大戶已經成為推動企業減碳與轉型的最大推力,因為他們擔心,連曾經呼風喚雨的石油公司,都無法抵擋轉型的壓力,除非逼迫他們大幅調整公司經營方向,否則自己手中的投資將付諸東流。不少人也認為,資本市場有望成為推動全球企業減碳的終極武器,因為沒有任何企業會想得罪自己的金主。(責任編輯:曹凱婷)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5148
♡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立法委員林佳龍今天在教育文化委員會質詢文化部部長龍應台,林佳龍說,龍應台接任文建會主委後的表現,可說是「口號多、行動少;出國多、下鄉少;兩岸多、本土少」,儘管今年文化部所編列的預算已增加至163億,但錢未用於重要的地方,僅重視文化交流,儼然成為散財童子;另外,文化部交流司司長王振台上週向立委簡報時竟...
華 視 董事名單 在 新新聞周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層峰考量,江春男熟悉國際媒體生態,有助為台灣創造發聲管道對抗中國大外宣!
🔔 加入新新聞Telegram頻道,熱門資訊一手掌握!→ bit.ly/3c6Pi5b
💥 國際政經強強聯手,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給您最權威的中英日全球新聞!→ bit.ly/2tehBg1
華 視 董事名單 在 股民當家 幸福理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4/30理財周刊-邀稿】 什麼股票最飆,董監改選,借殼上市最飆
➤2020上半年動盪不安,新冠肺炎疫情產業重創,觀光、飯店、餐飲…..破產,停業層出不窮,不過,有些產業逆風飛揚,新的商業模式,反而成為受惠產業,例如,電子商務龍頭亞馬遜(AMZN),今年四月創下歷史最高2460.998元,網飛(Netflix)線上訂閱用戶數大增,也剛創下歷史高449.52元,製藥公司-禮來製藥(LLY)162.93元,阿里拉姆製藥(ALNY)145.63元,製造血糖監測系統公司(DXCM)332.44元,都創下歷史新高,誰說新冠肺炎來襲沒有飆股?
➤台股-恆大(1325)國家隊口罩廠,4/24漲停板,創歷史最高69.8元,瑞基(4171)搶搭新冠肺炎檢驗商機,通過台灣衛服部醫療器材專案製造,4/20宣告取得歐盟CE IVD認證,自動化核酸分析儀,樣本置入後85分鐘即可得知檢測結果,4/24股價178元創新高。
➤去年雙十一狂歡購物節前,股民當家團隊【LEO早報】介紹富邦媒(8454)旗下momo購物網結合電視購物台,大搶雙十一商機,成交量小鮮少人注意,當時股價才285元,今年二月新冠疫情增溫,宅經濟發燒,電視購物取代實體商店,4/24日股價485元,創歷史最高,一張整整200元價差,相當驚人!緊接著母親節檔期將至,營收助攻下,可能再創新高!
➤12月股民當家群組介紹博智(8155)高階伺服器用PCB板,1/30日跌停收88元,股民當家團隊研判錯殺,他沒有設廠在湖北,工廠在台灣,重點是營收會逐月攀高,英特爾與超微兩大伺服器業者競爭下,他就是最大受惠者!我們當機立斷買進,一路從88元買到100元附近,三月中台股跌3600點後,我們完全無損因為成本太低了,後來更兩度進場作價差,波段累積獲利超過120%,4/17股價來到183元,創掛牌新高!
➤另外,同樣被團隊鎖定的伺服器商機受惠股,(5274)信驊,4/24(五)收盤1230元創歷史新高,團隊追蹤多次的中華電信小金雞(6561)是方,4/6日創歷史新高301元,這些股票都多次在股民當家LEO早報、晚報分享過。
➤三月、四月,我們兩度買進豪展(4735),全球額溫槍代工王,德國百靈牌代工廠,4/24(五)79.5元創歷史新高價,就算全世界解封、復工、拚經濟口罩、額溫槍暫時都不能丟掉,因為疫苗還沒正式研發成功,防疫要更用心、更謹慎,這就是為什麼4/23(四)19元附近,買進9919康那香的原因,隔天4/24(五)立馬攻上漲停板,收盤21元,距離2007/6/30歷史高,26.1元,其實也沒差多遠。
➤說明一件事,不管什麼時候,只要用心,就能找到飆漲股,緊接著6月份股東會旺季,新冠肺炎影響下許多公司股價被低估,容易吸引有心人士進駐,尤其是當年度剛好是董監改選年,吸引市場派進駐爭奪公司經營權,引爆委託書大戰,股價波動就會特別劇烈。
➤泰豐(2102)今年進行董監改選,爭取9名董事席次,南港(2101)四月兩度買進泰豐2.5萬、1.9萬張,累積達4.5萬張,取得9.59%股權,據最新公告持股比重已達10.25%,南港提名爭取3名董事席次,泰豐在4/24公告,「更正」股東會紀念品,原本擬贈送50元商品卡,加碼十倍為500元,可能有意藉此拉攏小股東支持,說明經營權大戰開打!
➤(2530)華建,手握大安區懷生段一小段121-4地號等19筆土地(即忠孝東路SOGO復興館對面)都更案,鄰近正義國宅都更案,華建的自有土地面積共158.23坪,另外地主參與都更土地面積為117.35坪,總開發土地面積共275.58坪。
➤另外一塊耕耘十多年位於台北車站附近「太原路案」,距離台北車站雙子星聯合開發案只有一百公尺,基地面積為740.52坪,開發時程與雙子星開發案接近,預估總銷金額可能上看百億,光是這兩塊黃金寶地,預估2022年前有機會取得建照,開發利益讓許多市場人士垂涎三尺。
➤3/27董事會通過華建成立以來最大規模增資案,辦理15.5億元現增,擬募資20億元,讓人不經聯想是否是公司派對市場派出招,有意稀釋股權,不過就時程上來看這次現增應不影響本次董監改選股權。
➤萬安生命吳家自2014年、2017年,當時市場盛傳入主後結合陰宅事業,複製龍嚴入主大漢建設模式飆漲超過十倍,但兩次叩關均失敗,今年逢董監改選,吳珅篁家族已非吳下阿蒙,擁有華建股權已逼近40%,還有昔日戰友,晟楠科技董事長林朝榮個人與旗下榮志投資,今年雙雙提名7席董監事,與林文亮家族爭奪董座來勢洶洶。
➤吳珅篁提名董事名單,竟然見到和築投資公司法人代表鄭斯聰,和築是寶佳機構副董事長林家宏旗下公司,之前大買永豐金(2890)意欲與何壽川爭奪經營權、今年更大買東元(1504)高達22%股權,成為最大單一股東,看上東元龐大土地資產,今年與公司派各自在市場徵求委託書,寶佳集團實力相當雄厚,大戰一觸即發!
➤這次改選,市場解讀寶佳集團將支持萬安生命吳家,而晟楠旗下榮志投資提名人選,更見到今年代表鴻海郭董郭家軍參選立委的李縉穎,兩派人馬叫陣公司派,4/17日盤後鉅額轉帳交易1.68萬張,4/22日盤後鉅額轉帳1.22萬張,總金額高達4.35億,剛好趕上4/24日最後過戶日,這筆帳背後的故事想必非常精采,而6/23日這場股東會鐵定是全市場最矚目的焦點。2020/4/24➤LEO筆。
➤想知道更多,更精采的故事,下週介紹沉寂許久有機會成為下半年最飆的產業,敬請期待。
➤【加Line群組】🎉在手機上點→ https://lihi1.com/jjjwf
華 視 董事名單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立法委員林佳龍今天在教育文化委員會質詢文化部部長龍應台,林佳龍說,龍應台接任文建會主委後的表現,可說是「口號多、行動少;出國多、下鄉少;兩岸多、本土少」,儘管今年文化部所編列的預算已增加至163億,但錢未用於重要的地方,僅重視文化交流,儼然成為散財童子;另外,文化部交流司司長王振台上週向立委簡報時竟說,中國一再催促辦理「兩岸文化前瞻論壇」,林佳龍痛批,台灣的文化部已經淪為中國文化部的台灣局!
林佳龍質詢時說,今年的流行音樂及視覺藝術預算大量減少,流行音樂僅剩一億七千多萬,視覺藝術更僅剩五千三百多萬,反觀兩岸交流預算增加了四倍 ,可見政府的價值觀,正朝文化一中的方向推動。
林佳龍舉出蔣友柏所說的「若當首長,先裁文化部」為例,文化部若只將錢用於交流用途,而無法讓文化深耕,談再多國際化、泥土話及雲端話,最後只會剩下口號化。
林佳龍指出,兩岸交流的預算中,新增編列觀摩中國媒體環境之費用,令人擔心中國的國台辦可以直通台媒並干預報導,香港正因新華社的進駐,才控制了香港媒體,不成比例的增加預算,令人震怒。
關於大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目前執行率僅達45%,林佳龍表示,計畫不斷延後,然而預算卻一職增加,儼然是一個爛攤子,招標11次卻全數流標,如同另一個古根漢;林佳龍表示,不反對由文化部接手大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希望「龍應台救救胡志強」,尤其是完工後的營運,龍應台也允諾林佳龍的提案,於一個月內提出臺中大都會歌劇院工程落後改善與未來營運方式檢討評估報告。
另外,林佳龍也要求龍應台在一個月內提出新的公視董事名單,並表示自己就任新聞局局長時,儘管當時政治局勢為朝小野大,公視董事依然過關,提醒龍應台「溝通」的重要性。林佳龍並在當場提案通過若文化部於一個月內重新提出公視董事名單,教委會將暫停審查公視相關預算。
最後,林佳龍也針對央廣的節目質詢龍應台,在2008年政黨輪替後,央廣大幅減少針對中國播放的短波民主節目,更舉例說明,表示日前他至美國會見陳光誠時,陳光誠說,幾年前在中國收聽央廣,是他的精神支柱,林佳龍要求央廣檢討改進,恢復民主節目!
華 視 董事名單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華視工會因為不滿董事會在看守階段,大動作更換由工會背書推薦的現任代總經理,並準備通過新的人事案,短短幾天,吸引了四百多名員工連署表達不滿,今天工會更號召多位員工,在華視大門口舉牌抗議,他們要求董事會人事決策應該透明化,也應該當面跟員工溝通,華視的公共化該何去何從.這也讓公視新一屆董監事名單,已經延宕兩個多月無法順利產生的問題,再度浮上檯面.
上午十點,華視員工暫時放下手邊工作,集合在大門口舉牌抗議,表達對董事會,在換屆看守期,卻換下現任總經理王麟祥,並另外提名新任總經理周建輝這項人事案的不滿。
公視第四屆董事會,任期去年12月3號就已經屆滿,但第五屆董事名單卻遲遲無法順利產生,由於同屬公廣集團的華視董事會,佔多數的公股代表都是由公視董事會指派,也連帶影響到華視董事會的運作。身兼公華視董事長的陳勝福,二月八號帶領公華視兩位代總經理請辭,不過後來陳勝福被留,但由華視工會推薦的代總經理王麟祥,卻還是被公視主導的董事會,以""階段性任務完成""的理由換下來,引發華視工會與員工反彈.但董事也有話說.
公視九位董事,昨天聯名向華視員工發出公開信,表示將提名具有實務經驗的公視董事周建輝,接任華視總經理,落實華視公共化.不過華視工會認為,董事會決策不透明,呼籲董事們在一個星期內,和員工面對面溝通.明晚華視董事會將開會討論新總經理的人事案,工會也嗆聲,到時候將攔轎喊冤,要董事們當面表達訴求。記者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