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回合經濟談
〔##歷史上的這幾天 #亞洲金融危機24週年〕
上週政經八百跟壯士們介紹了貨幣危機的三代模型,在最後有提到 2008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Paul Krugman 對亞洲金融危機情有獨鍾(忘記的請跟我來 #貨幣危機的前兆)。
今天就讓政經八百來帶大家回顧一下,1997 年 7 月初的這幾天,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簡介一下許多金融危機最關鍵的辣個人物:索羅斯。
▌ 歷史正在不斷重演
20 世紀後,金融危機接二連三的在新興市場爆發。
包含了:
📌1929 年秋天從美國蔓延到拉丁美洲造成的全球大蕭條
📌1982 年始於墨西哥宣布無法按期還債的拉丁美洲經濟危機
📌1992 年歐洲匯率制的黑色星期三
還有 1994 年的墨西哥、1995 年初的阿根廷、1997 年的東亞、1998 年的俄羅斯、2001 年的阿根廷。
也因為不斷重演的歷史,經濟學家們便想辦法去分析、解釋、及預防金融危機,希望不要再發生類似事件。
▌ 金融危機的共同點
經濟學家們發現,金融危機的發生通常有幾個共同特色:
1️⃣ 資金流量的變化
2️⃣ 不可預期
3️⃣ 會使債務人所在國陷入嚴重的經濟緊縮
並且幫這些危機們做了簡單的分類:
📌國際市場的劇烈動盪
📌國內政經環境的巨變
📌自證危機(self-fulfilling crisis)
前兩個是偏向基本面的因素,而第三點 Self-fulfilling crisis 在上週的貼文中有稍微提及(請看VCR #貨幣危機的前兆)
在這裡主要是描述國際間借貸的不確定性,雖然所有人理性地做出行動,卻造成了市場的恐慌。
▌ 亞洲金融危機的前前奏
在 1990 年代初期,亞洲經濟蓬勃發展,造成各國金融服務的需求增加。
後來金融產業限制逐漸鬆綁,例如曼谷國際金融中心(BIBF)為了能夠與其他國家競爭,便開放能夠借貸外幣的金融機構,能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冒出來,也因此這些國家就更容易受到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影響。
然而,當時快速擴張的金融服務們並沒有符合監管措施的要求,為日後的危機埋下了伏筆。
▌ 亞洲金融危機的前奏
由於經濟蓬勃發展,東亞各國放寬資本管制,使得資本大量流入。
而這些國家在當時使用的是固定匯率(固定匯率看這邊 #匯率制度大解析),把貨幣釘住美元。
在 1994 年時,人民幣貶值,使得東亞各國的出口優勢下降、出口成長放緩,1996 年時的出口暴跌。
再加上當時的為了延續經濟蓬勃發展,政府允許本土銀行大量放款,於是資金一路流呀流地流到了房市及股市。
另外,這些國家向外國借的錢,通常是短期融資,也就是說,當這些債務到期但還不出來且外國不願意延長期限的話,事情就大條了。
▌ 號角響起
1996 年底,泰國的房價大跌。
1997 年初,泰國的大建商(Somprasong Land)無法償還外國債務,表示當時的泰國資產市場非常脆弱。
同一時期,韓國有數間鋼鐵公司接連倒閉,讓外國借款較多的商業銀行們壓力倍增。
▌ 讓各國聞風喪膽的金融巨鱷:索羅斯
索羅斯出生於 1930 年,今年 90 歲,是個商人、貨幣投機客、慈善家、股票投資者。
在 1992 年時,索羅斯隻身把英國逼到退出歐洲匯率機制,一日淨賺 10 億美金,一戰成名後,人們便稱他為「擊敗英國央行的男人」。
之所以外號是金融巨鱷,是由於索羅斯只要輕吐一口氣,各國市場便風雲變色。
▌ 你攻擊了我的泰銖?
索羅斯發現泰國的問題後,便開始攻擊泰銖,不斷的借泰銖、拋售換美金,手法非常兇狠。
泰國政府反應過來後,與新加坡組成聯軍,用行政命令禁止銀行借款給索羅斯大隊,大幅調高利率使得借款成本上升,最終反圍剿成功,索羅斯損失 3 億美元。
▌ 第一聲槍響
金融巨鱷索羅斯並沒有就此作罷,他還是認為泰國政府的外匯準備太少了,於是一邊囤積貨幣,一邊在市場上放話泰銖即將貶值,影響人們的預期。
同時,他把美國國債賣掉,加上槓桿融資,手上擁有了大量的外匯。
接著,索羅斯在股票、期貨、外匯即期市場、遠期市場、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全面出擊。
然而,泰國只有 300 億美金的外匯準備。
1997 年 7 月 2 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
▌ 戰火蔓延
如果泰國政府在索羅斯開始攻擊時,便發現手上的外匯其實沒辦法撐過這麼猛烈的炮火,採取捍衛以外的其他決策,或許事態就不會發展到這麼嚴重的程度。
1997 年 9 月,菲律賓、印尼和馬來西亞貨幣相繼貶值超過 20%。
索羅斯在整個亞洲金融危機一共賺了 20 億美元。
▌ 小結
今天政經八百向壯士們介紹了 24 週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人人聞風喪膽的金融巨鱷索羅斯。
索羅斯創辦的「索羅斯基金」近期傳出開始投入了比特幣以及其他加密貨幣的交易,不曉得是不是聞到了什麼不尋常的氣息呢?就讓我們繼續見證歷史吧!
菲律賓投資環境簡介 在 龔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銀香港最壞時間已過】
中銀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BOC HONG KONG (HOLDINGS) LTD.
股票代號:2388
市盈率:8倍
每股盈利:$3.04
市值:$2700億
業務類別:銀行業
主要股東:中國銀行(66.1%)
集團網址:http://www.bochk.com
5年業績
年度:2015/2016/2017/2018/2019
總經營收入(億):536/539/667/677/797
淨利息收入(億):257/260/348/395/405
盈利(億):268/559/312/321/322
每股盈利:2.53/5.28/2.95/3.03/3.04
每股派息:1.22/1.88/1.40/1.47/1.54
總資產回報率:1.19/2.36/1.25/1.14/1.08
ROE:14.5/26.4/13.2/12.8/12.0
--企業簡介--
中銀香港於2001年9月12日在香港註冊成立,合併了原中銀集團香港 12行中10家銀行的業務。
中銀香港是香港主要商業銀行集團之一,通過設在香港近200家分行,約270個自助銀行網點、逾1,000部自助設備,以及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等高效電子渠道,為個人、各類企業和機構等客戶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及投資理財服務。
中銀香港分別於2016年5月及2017年3月完成出售其持有的南洋商業銀行及集友銀行的全部股權,同時積極推進區域化發展,拓展東南亞業務。
分支機構已遍及泰國、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柬埔寨、老撾及文萊等多個東南亞國家,長遠希望建設成為一流的全功能國際化區域性銀行。
中銀香港是香港三家發鈔銀行之一,亦為香港人民幣業務的唯一清算行。透過與母行中國銀行的聯動,為跨國公司、跨境客戶、內地「走出去」企業,以及各地央行和超主權機構客戶提供全方位及優質的跨境服務。
--獨特角色的優勢--
由於中銀香港的獨特角色因素,使其擁有行業中獨有優勢,在長遠發展中處於相當有利的位置。
首先是品牌價值,大型銀行可以利用其知名度,以更低成本吸引客戶,因此在行業中有更大的競爭優勢。而中銀香港為三間發鈔銀行之一,再加上是中國銀行的子公司,在品牌認知度上,無論在香港還是中國,都擁有相當優勢。
使中銀香港在發展中港相關業務時,擁有在行業中最具優勢的競爭力。另外,大型銀行擁有龐大的客戶群,對於銷售各種產品都有幫助,賺錢能力比中小型銀行較強。
由於中銀香港獨特的地位,加上其作為香港唯一的人民幣清算行,令到集團在發展人民幣業務上,比香港任何一間銀行以及其餘兩間發鈔行匯豐及渣打,都有更絕對的優勢。
隨著中國金融市場逐步開放,人民幣不斷國際化,往後人民幣相關產品亦會不斷深化,長遠計中銀香港必能受惠。憑上述各項要點,已能推斷到中銀香港是一隻優質股。
--穩中求勝--
由於香港的銀行業發展已十分成熟,自身增長只能平穩,不能有太大期望。而人民幣業務是當中的發展亮點。以持續經營業務計算之每股盈利,每年都有增幅,情況理想。而在收入組合當中,無論是傳統的利息還是非利息業務,在過去數年,大部份時間都錄得增長。
中銀香港連續超過10年,保持港澳銀團市場最大安排行地位,私人住宅按揭、安老按揭等業務都領先市場,反映客戶基礎強勁,而這些客戶基礎又可以進行延伸的產品銷售,創造更多收入。
收入結構中,非利息收入佔總經營收入逾4成,當中包含了淨保費收入、淨交易性收益,以及淨服務費及佣金收入。
當中信用卡業務、保險及證券經紀的服務費收入亦錄得增長,是其中動力。中銀香港進一步擴展離岸人民幣業務,成功提升其作為參加行的人民幣業務收入貢獻,亦成為帶動盈利上升的因素之一。
【圖1】 --淨服務費及佣金收入結構
銀行的非利息收入業務是其增長動力的來源之一,但同時亦有潛在風險,因銀行太進取去開發新產品,往往在不知不覺間埋下了風險。
所以,當銀行太急去發展這些業務,該業務盈利有太快增長時,反而更令人擔心。而分析中銀香港在過往收入的貢獻,各方都能取得平衡,非利息業務增長亦沒有過快。加上,非利息收入佔總經營收入比重已從過往多於一半,下降至近年逾4成,故風險不高。
--盈利能力不差--
就算不計算早年因出售南洋商業銀行和集友銀行的一次性收益,股本回報率(ROE)大致也處於12%以上水平,算是不差,而過往的回報率大致算是穩定。資產回報率數年間維持約1.2%水平,不過不失。
【圖2】--中銀的資產配置
中銀香港在資產配置上合理平衡,風險不高,算是做到穩中求勝的效果。另外,要看一間銀行的真正實力,其實不是分析好環境,而是要看她怎面對差環境。故現在再看早一點,檢視金融海嘯時中銀的情況。
當年金融海嘯對銀行造成相當的打擊,而中銀亦是,不過其恢復的程度理想。2008年受金融海嘯影響,中銀盈利下跌至只有33億。其實以當年銀行業的情況來說,中銀香港仍有錢賺,已算做得不錯;到2009年,中銀的盈利更快速反彈至137億。
該兩年金融市場出現巨大動盪,而中銀有這樣的成績,反映其風險管理得宜,這是銀行優質與否的重要指標。而盈利反彈的速度之快,反映其盈利能力很強。
而近5年,集團盈利每年都有增長,這都源於中銀香港擁有較多的競爭優勢,而這會是盈利能力強的其中一個因素。除非行業出現較大變化,又或者中銀香港出現重大不利因素,否則這些競爭優勢都能一直維持,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
--銀行業無過往好賺--
整個銀行業,的確沒有過往年代好賺,息差,銷售金融產品,都不及過往的賺錢能力。加上金融環境更複雜,監管方面的問題,都令銀行的風險與成本增加。
整體來說,銀行業最好賺錢的年代已過,之後將進行平穩增長力期,有基本的利潤,但不是高利潤,不是高增長,投資者要明白這點。
--中銀香港最壞時期已過--
比起其他銀行,在本地銀行股中,中銀香港及恆生(0011)是較優質的銀行,這兩間算是較可取。
經濟最壞時期相信已過,之後慢慢好轉,對銀行有利,加上息差長遠慢慢向上,相為銀行帶來好轉的利潤。因此大訊分銀行,基本上已過了最差時期,中銀香港亦是其中之一。
--投資策略--
綜合而言,中銀香港因擁有其獨特優勢,故投資價值比其他銀行為高。而其擁有的品牌及大量的客戶基礎,就是其優勢;由於中銀香港由10間姊妹行合併而成,故客戶基礎很廣泛,在延伸推廣產品時更為有利。
人民幣業務發展亦是中銀香港的前景所在,雖然銀行業有本質性的風險,但中銀香港亦算穩健,加上母公司為中國銀行(3988),故當中的風險不大。
此股雖然有增長力,但往後發展並不會爆炸性增長,只會以平穩發展去形容。
故此,此股適合較穩健型、長線型的投資者,無論是平穩增長還是收息,都是可取的,現價合理,可以分注作出長線投資。
(本人為證券業持牌人士,未持有上述股票)
菲律賓投資環境簡介 在 龔成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銀香港最壞時間已過】
中銀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BOC HONG KONG (HOLDINGS) LTD.
股票代號:2388
市盈率:8倍
每股盈利:$3.04
市值:$2700億
業務類別:銀行業
主要股東:中國銀行(66.1%)
集團網址:http://www.bochk.com
5年業績
年度:2015/2016/2017/2018/2019
總經營收入(億):536/539/667/677/797
淨利息收入(億):257/260/348/395/405
盈利(億):268/559/312/321/322
每股盈利:2.53/5.28/2.95/3.03/3.04
每股派息:1.22/1.88/1.40/1.47/1.54
總資產回報率:1.19/2.36/1.25/1.14/1.08
ROE:14.5/26.4/13.2/12.8/12.0
--企業簡介--
中銀香港於2001年9月12日在香港註冊成立,合併了原中銀集團香港 12行中10家銀行的業務。
中銀香港是香港主要商業銀行集團之一,通過設在香港近200家分行,約270個自助銀行網點、逾1,000部自助設備,以及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等高效電子渠道,為個人、各類企業和機構等客戶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及投資理財服務。
中銀香港分別於2016年5月及2017年3月完成出售其持有的南洋商業銀行及集友銀行的全部股權,同時積極推進區域化發展,拓展東南亞業務。
分支機構已遍及泰國、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柬埔寨、老撾及文萊等多個東南亞國家,長遠希望建設成為一流的全功能國際化區域性銀行。
中銀香港是香港三家發鈔銀行之一,亦為香港人民幣業務的唯一清算行。透過與母行中國銀行的聯動,為跨國公司、跨境客戶、內地「走出去」企業,以及各地央行和超主權機構客戶提供全方位及優質的跨境服務。
--獨特角色的優勢--
由於中銀香港的獨特角色因素,使其擁有行業中獨有優勢,在長遠發展中處於相當有利的位置。
首先是品牌價值,大型銀行可以利用其知名度,以更低成本吸引客戶,因此在行業中有更大的競爭優勢。而中銀香港為三間發鈔銀行之一,再加上是中國銀行的子公司,在品牌認知度上,無論在香港還是中國,都擁有相當優勢。
使中銀香港在發展中港相關業務時,擁有在行業中最具優勢的競爭力。另外,大型銀行擁有龐大的客戶群,對於銷售各種產品都有幫助,賺錢能力比中小型銀行較強。
由於中銀香港獨特的地位,加上其作為香港唯一的人民幣清算行,令到集團在發展人民幣業務上,比香港任何一間銀行以及其餘兩間發鈔行匯豐及渣打,都有更絕對的優勢。
隨著中國金融市場逐步開放,人民幣不斷國際化,往後人民幣相關產品亦會不斷深化,長遠計中銀香港必能受惠。憑上述各項要點,已能推斷到中銀香港是一隻優質股。
--穩中求勝--
由於香港的銀行業發展已十分成熟,自身增長只能平穩,不能有太大期望。而人民幣業務是當中的發展亮點。以持續經營業務計算之每股盈利,每年都有增幅,情況理想。而在收入組合當中,無論是傳統的利息還是非利息業務,在過去數年,大部份時間都錄得增長。
中銀香港連續超過10年,保持港澳銀團市場最大安排行地位,私人住宅按揭、安老按揭等業務都領先市場,反映客戶基礎強勁,而這些客戶基礎又可以進行延伸的產品銷售,創造更多收入。
收入結構中,非利息收入佔總經營收入逾4成,當中包含了淨保費收入、淨交易性收益,以及淨服務費及佣金收入。
當中信用卡業務、保險及證券經紀的服務費收入亦錄得增長,是其中動力。中銀香港進一步擴展離岸人民幣業務,成功提升其作為參加行的人民幣業務收入貢獻,亦成為帶動盈利上升的因素之一。
【圖1】 --淨服務費及佣金收入結構
銀行的非利息收入業務是其增長動力的來源之一,但同時亦有潛在風險,因銀行太進取去開發新產品,往往在不知不覺間埋下了風險。
所以,當銀行太急去發展這些業務,該業務盈利有太快增長時,反而更令人擔心。而分析中銀香港在過往收入的貢獻,各方都能取得平衡,非利息業務增長亦沒有過快。加上,非利息收入佔總經營收入比重已從過往多於一半,下降至近年逾4成,故風險不高。
--盈利能力不差--
就算不計算早年因出售南洋商業銀行和集友銀行的一次性收益,股本回報率(ROE)大致也處於12%以上水平,算是不差,而過往的回報率大致算是穩定。資產回報率數年間維持約1.2%水平,不過不失。
【圖2】--中銀的資產配置
中銀香港在資產配置上合理平衡,風險不高,算是做到穩中求勝的效果。另外,要看一間銀行的真正實力,其實不是分析好環境,而是要看她怎面對差環境。故現在再看早一點,檢視金融海嘯時中銀的情況。
當年金融海嘯對銀行造成相當的打擊,而中銀亦是,不過其恢復的程度理想。2008年受金融海嘯影響,中銀盈利下跌至只有33億。其實以當年銀行業的情況來說,中銀香港仍有錢賺,已算做得不錯;到2009年,中銀的盈利更快速反彈至137億。
該兩年金融市場出現巨大動盪,而中銀有這樣的成績,反映其風險管理得宜,這是銀行優質與否的重要指標。而盈利反彈的速度之快,反映其盈利能力很強。
而近5年,集團盈利每年都有增長,這都源於中銀香港擁有較多的競爭優勢,而這會是盈利能力強的其中一個因素。除非行業出現較大變化,又或者中銀香港出現重大不利因素,否則這些競爭優勢都能一直維持,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
--銀行業無過往好賺--
整個銀行業,的確沒有過往年代好賺,息差,銷售金融產品,都不及過往的賺錢能力。加上金融環境更複雜,監管方面的問題,都令銀行的風險與成本增加。
整體來說,銀行業最好賺錢的年代已過,之後將進行平穩增長力期,有基本的利潤,但不是高利潤,不是高增長,投資者要明白這點。
--中銀香港最壞時期已過--
比起其他銀行,在本地銀行股中,中銀香港及恆生(0011)是較優質的銀行,這兩間算是較可取。
經濟最壞時期相信已過,之後慢慢好轉,對銀行有利,加上息差長遠慢慢向上,相為銀行帶來好轉的利潤。因此大訊分銀行,基本上已過了最差時期,中銀香港亦是其中之一。
--投資策略--
綜合而言,中銀香港因擁有其獨特優勢,故投資價值比其他銀行為高。而其擁有的品牌及大量的客戶基礎,就是其優勢;由於中銀香港由10間姊妹行合併而成,故客戶基礎很廣泛,在延伸推廣產品時更為有利。
人民幣業務發展亦是中銀香港的前景所在,雖然銀行業有本質性的風險,但中銀香港亦算穩健,加上母公司為中國銀行(3988),故當中的風險不大。
此股雖然有增長力,但往後發展並不會爆炸性增長,只會以平穩發展去形容。
故此,此股適合較穩健型、長線型的投資者,無論是平穩增長還是收息,都是可取的,現價合理,可以分注作出長線投資。
(本人為證券業持牌人士,未持有上述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