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京都] #都市型災難的復興節慶:神戶Luminarie – 光之殿堂
.
#光之饗宴 #神戸ルミナリエ #也來台北喔 #現代城市
.
知名的關西三大光祭之一,神戸Luminarie,2019年的春節期間(2/5-2/19),也來到台灣展出,地點於市民廣場與仁愛路四段,將有絢爛奪目的光之殿堂,讓你體驗神聖光輝的沉浸。
.
不過,在去「#2019光之饗宴」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已經在神戶舉辦了24回的Luminarie,究竟是在展示甚麼?而這城市的燈光節又是怎麼來的?
.
▓ #從那一場阪神大地震開始
.
1995年1月17日早晨,震度7.3的大地震突然侵襲大阪、神戶地區,而神戶是受災最嚴重的區域,共6433人罹難。在今天,神戶有許多地方仍保有阪神大地震時的災難遺跡,例如神戶港畔特地保留當時遭受破壞部分,供人了解自然力量的巨大,人們必須謙卑。並且,從1995年開始,神戶市便舉辦了「#神戶Luminarie」,其目的在於「#鎮魂」,一方面讓犧牲者安息,另方面則意味著都市的復興與希望的重振。
.
▓ #夜景成為日本現代都市的一種審美
.
都市增添豐富的夜間燈光裝飾,除了照明功能,「#夜景」變成為都市「#現代」魅力的來源之一。1989年,東京鐵塔第一次照明,開啟了日本都市運用夜間照明來增加注目的作法。1992年京都清水寺,1993年京都觀永堂,1994年京都高台寺,都加上了「夜間參拜」的項目,漸漸成為一種審美的觀點(根本忠明,2014)。
.
1995年12月,為了阪神大地震之鎮魂而舉辦「神戸Luminarie」,第一年就吸引了250萬人進入神戶,振興神戶地區觀光事業。東京也在1999年引進相同作法,舉行「#東京ミレナリオ」(東京Milenario)。
.
與奈良「#節分萬燈籠」的幽暗燈籠、「#二月堂お松明」的滾動火球、三鄉町「#龍田大社風祭」的猛爆煙火等的傳統火光不同。這些都市的「光」,更像是在標示著人的聚集與資本的流動,現代城市的神聖,像是法國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面對現代巴黎時的那種驚奇。
.
▓ #朝聖之路與光的教堂
.
2017年冬季為了見見這華麗的夜景,也去到神戶。夜間的神戶,溫度驟降到3度,步行至遊園地,才發現人潮早排到元町的大街。踏著前人的腳步,緩慢前行,兩旁的小店早已精心佈置,足以抵擋寒流的各式溫馨聖誕裝飾,彩燈、琉璃球、金蔥、絲緞帶在聖誕樹上閃耀著光芒,讓人想把臉貼在玻璃櫥窗上好好瞧瞧。
.
在大丸百貨旁的一個U型轉彎,群眾們進到了一條光廊大道,兩旁的楓樹與棲樹上裝點著數萬顆鵝黃色的燈,舊居留地的老式洋樓像是創造了什麼情境,但也說不上來。忽然間,葛利果聖歌從隱藏在樹間的音響裡傳出,簡單的旋律、簡單的歌詞、清唱的方式,營造了一個安靜莊嚴的世界,人群原本的興奮、焦躁、不耐像是被平息。
.
這是朝聖之路,是眾人前往聖地的儀式,是尋覓靈性意義的過程。在共感冥契間,我看到大道的盡頭是一座「#光之教堂」,人群遙望著光暈,發出讚嘆聲。在進入光之教堂前,速度又更緩慢了,我們都舉起了雙手,手機螢幕與教堂的光交融在一塊兒,像是集體儀式中緊密的社會凝聚感,有一瞬間,我們都消失在「#共同體」之中。面前巨大的光牆,閃耀著神聖的光芒,#聖歌充盈耳膜,#心也隨之共振。
.
▓ #台北希望更好
.
2019年,神戸Luminarie要來台灣了。此次「2019台北光之饗宴」是由廊(Galleria)、面(Façade)、架(Spalliera)三種結構所構成,利用233,990顆LED燈泡構建出長達300公尺、高20公尺的光廊,呈現出華麗、壯觀、雄偉的光之盛宴。策展方期望轉化神戶在地災難都市復興的意義,透過「#2019台北光之饗宴」的內涵精神:「#希望。#更好」,為新的一年帶來新希望。
.
▓ #2019台北光之饗宴 資訊
.
#限定期間:2019/02/05(二) ~ 2019/02/19(二)
#點燈時間:2/5大年初一 18:00點燈儀式、假日18:30-22:00、平日19:00-22:00
#地點:市民廣場及仁愛路4段 (逸仙路至光復南路口)
.
▓ #參考文獻
.
根本忠明. (2014). 夜景観光の活性化と街興し. In 経営情報学会 全国研究発表大会要旨集 2014 年秋季全国研究発表大会 (pp. 57-60). 一般社団法人 経営情報学会.
.
.
攝影/ 文字:李長潔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 Ave Maria 2.Silent Night 3.When a Child is Born 4.Sweeter the Bell 5. In the Bleak Midwinter 6.Peace on Earth (Little Drummer Boy)7.Child in a Mang...
葛利果聖歌歌詞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308#~本日冷知識~
你知道嗎?【Si的悲劇】
俗話說得好:三八阿花吹喇叭,Do So La C Fa。
你可能知道,我們一般熟悉常用的自然音階唱名是Do Re Me Fa Sol La Si,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唱名所代表的含意到底是什麼呢?難道就如同霹靂卡霹靂拉拉波波莉娜貝貝魯多一樣是某種拗口的咒語嗎?
據傳11世紀義大利聖本篤修會的修道士奎多(Guido of Arezzo)是現代唱名的創造者。身為音樂學者的他將8世紀倫巴底(Lombards)的歷史學家保羅迪耶肯(Paul the Deacon)所寫給聖約翰的讚文《Ut queant laxis》套入音樂作為教會所使用的葛雷果聖歌(Gregorian chant),而這篇拉丁文讚美歌的首段是這麼寫的:
Ut queant laxis
resonare fibris,
Mira gestorum
famuli tuorum,
Solve polluti
labii reatum,
Sancte Iohanne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ugtS3tqsoo
發現玄機了嗎?前六個段落的開頭,正好就是Ut、Re、Mi、Fa、Sol、La,而配合上面連結內的音樂就可以聽出這幾個音節坐落的點,不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音階嗎?(也可參考今日圖片)
奎多為了方便讓剛加入合唱團的菜鳥能夠快速上手記下歌詞和音調而想出這個辦法,因此成為了現代唱名的最早始祖。當然我們知道Ut後來變成了Do,這是17世紀時的音樂學家東尼(Giovanni Battista Doni)把自己的姓氏Doni加入音階的私心建議(不過的確Do比Ut容易發音並且好記)。
原來如此啊!那麼我們今天的每日一冷就到這邊結…
欸?是不是漏掉什麼?那Si呢?
在奎多那個時代所處的中世紀教會,所使用的其實是所謂的六聲音階(hexachord)。因此Si其實是要到18世紀才會被加入現代唱名的行列,而聰明的你一定也發現了,上面《Ut queant laxis》的最後一句Sancte Iohannes兩個字的第一個字母湊起來不正是Si嗎?雖然感覺像是硬湊出來的,但事實上Si其實是聖約翰的簽名縮寫唷(XD)。不過到了19世紀,又有人提倡要把剛加入的Si換成Ti,為的是讓所有的唱名皆有不同的開頭字母來區分。這樣的觀念因為《真善美》這部音樂劇而聲名大噪,不過大部分的人還是接受Si = T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IjobdArtiA
唱名演變至今,不得不說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實用而且方便記憶的系統。而在音樂呈現如此多樣性的現代,七個音的唱名似乎也不敷使用,因此許多音樂學者開始以原先的唱名系統為基底,創立了各門派「含有升降」的唱名。小編在圖中列出了比較基本的五升/五降音階唱名,大家不妨試試看隨便找首歌來套入唱唱看吧!
想不到歌的話,試試這首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bQwQetKm2g
順便練繞口令,我們明天見!:D
[Mr. Friday]
葛利果聖歌歌詞 在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星期天,
大家現在都還在睡覺,
躲在被窩裏,
但有一群人,
現在正準備要出門,
有的還比平常上班更要早出門,
那就是基督徒,
因為他們要去作禮拜了,
去教堂唱詩讚美上帝了。
我們來聽一首葛利果聖歌,
這首聖歌很特別,
整首曲子只有一句歌詞,
哈和路亞而已,
很特別的曲子,
我們來聽這美麗的葛利果聖歌!
葛利果聖歌歌詞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 Ave Maria 2.Silent Night 3.When a Child is Born 4.Sweeter the Bell 5. In the Bleak Midwinter 6.Peace on Earth (Little Drummer Boy)7.Child in a Manger 8.Greensleeves 9. Miracle of Love
教皇合唱團Gregorian來自英倫島嶼的Gregorian(教皇合唱團),全部由受過專業美聲訓練的歌手組成,以天籟般的優美和聲演繹流行音樂,別有滋味。他們的專輯據說全都是在大教堂中完成錄音,加之成員都有參加教會唱詩班的經歷,在流行音樂的範疇中,總多出一份聖潔的意味"Engma"團員、"Time To Say Goodbye"作者兼製作人Frank Peterson所精心籌劃的"Gregorian教皇合唱團",集結10位來自英國各地的格里高利權威男聲,一同用傳承600年的古典美聲,詮釋了20世紀膾炙人口的西洋流行歌曲,結果造成了極大的迴響,全球幾百萬的銷售成績,證明了Peterson的理想絕非空想。Gregorian Chant以極簡單、極低沉的管風琴為背景(或完全無背景音),壓抑的男聲如潮水般連綿起伏,時而徘徊於幽沈的低音部,時而又突然攀升至難以想像的高音區,音域跨度之大和對人聲要求之高,是其他Early Music所不能比擬的。Gregorian Chant格林高利聖歌只用人聲,沒有和聲和對位,旋律簡單,不用變化音和裝飾音,音域也很窄,一般不超過八度。雖然它的旋律沒有明顯的節奏重音,速度徐緩,但較好地配合了拉丁文歌詞的抑揚頓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