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日】
終於開學了,VV正式成為小一生!但她開學這週,還沒享受到自由,我也在9/1開始了第一期五天的 #RYT200瑜珈師資培訓。
這原本在去年初就要開始的師資培訓因疫情經歷了無限次的延期、取消、重新搜尋選擇、延期到這週終於真的展開了。
—
師資培訓為期半年,分為五階段。這週的學習重點在於【#身體覺察】(就是感受身體)。我們平時在寶寶課程中給寶寶各種五感體驗,但卻自己漸漸忘了如何感受。
有趣的是,我發現瑜珈跟 #親子教養 太多一樣的地方了!
在培訓練習中,老師說:
「如果你這個動作覺得探索夠了,那你可以前往下一個動作或是就停留在此。」
➥ 當下聽到,直接聯想到 #蒙特梭利 的理念
「先感覺一下,但不要嘗試控制它。如果你願意,或許你可以試著_____(調整),你可能會感覺不一樣」
➥ 這不就是我們在面對孩子情緒時常說的:#接受當下的自己、#接納情緒。冷靜後,再邀請孩子嘗試調整,但不勉強。
「過程比目的重要,保持好奇」
➥ 在 #薩提爾模式,親子溝通不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而是保持 #好奇心 的詢問與連結。問題通常在對話中自然而解。
是不是很相似呢?
#瑜珈即是生活,這就是人生啊!
—
這次培訓,透過身體感知、靜坐練習、瑜珈經,似乎又開悟了一些。要提醒自己的是, #實際練習 和 #身體力行,這些才會成為自己的。
—
#RYT200 #瑜珈師資培訓
瑜珈療癒師 Yoga Therapist - Janus Tsai 蔡士傑
瑜珈療癒師 Yoga Therapist- 王旭亞 Jelly Wang
—
#敲碗成人瑜珈的媽媽們請再等等
#下週我要喘口氣!
蒙特梭利 師資培訓 在 意在育兒 mind4parent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生的下一個旅程】
自己親身經歷成為媽媽對我這個本來很怕小孩的人轉變是有多大。這是一個常常很有收穫的旅程。收穫在於,如果能練習比較有意識的去體驗育兒,去從過程中觀察自己,它提供了自我理解與心靈療癒。但是要練習有意識的生活,要一直去了解自己的過程,常常確是幸苦又痛苦。
我們都帶著某種兒時的創傷在過成人的生活。因為在找尋如何能更有勇氣去面對,我開始上課,也尋求了不同心理師與心靈老師的協助。
當時開始 #意在育兒 ,開始 #媽很想聊,就是希望能支持,跟我一樣想要過有更有意識生活,但是在過程裡也感到幸苦的人。
.
.
同時,因為小孩讀的幼兒園,我認識了蒙特梭利這個教育方式。蒙特梭利醫生透過自己的研究、觀察、資料綜合,提供了一套很完整的教育方法。
不過再探究才知道,蒙特梭利醫生說:要執行這套理論,其實最重要的是執行者對自己的觀察,要如何預備好我們自己。就因為我們帶著太多過往的傷、對愛與想被認可的渴望,所以我們一不小心就會將我們自己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很矛盾的,我們會帶著很多愛,但又注定成為育兒與教育最大的阻礙。
我喜歡蒙特梭利,因為她其實就是一種有意識的生活方式。
於是,明知自己不會去當老師,卻對蒙特梭利理論的全貌好奇到決定去上蒙特梭利的師資培訓課程。只是在上課過程中,我一直質疑。蒙特梭利明明在強調成人自己轉變的過程,我們才能運用這套理論好好的支持孩子長大。可是在如此傳統授課方式的課程中,成人的轉變會(能)發生嗎?🤔
我自己覺得,能夠完成這個極為挑戰培訓的人,通常有兩種:
1)非常擅長寫筆記與背誦的專業學生,但這樣的人透過課程能被轉換的機會並不大
2)自己正開始轉換而發現理論跟自己的心靈追求契合,一般來說,幸苦但是因為有更強的心靈追求,這樣的人比較能咬牙撐過去,收穫也越大
但是有一種正在轉換或已經轉換好的成人,對上課方式會感到無比的痛苦,中途放棄的可能很大。可是這樣不是很可惜嗎?有一群持證但沒有轉換的成人,而又有明明很適合執行的成人卻已經放棄。
.
.
基於自己成為媽媽與成為蒙特梭利學生的體驗,讓我一直思考,是不是有什麼方式能啟動與支持成人更有意識的生活,去經歷心靈的轉換?也因為心靈轉換,我們才能做個有意識的父母。因為心靈轉換,我們才能做個有意識的導師。因為心靈轉換,我們才能更有意識的去體驗人生。
宇宙是不是會呼應我們的尋求?有一天我突然收到了一個 Ted Talk 的推薦,是一個有關 matrescence ,這個我從來都沒聽過的字的影片。20分鐘後,我明白,原來這個字代表女生轉換成母親的巨大轉變過程。因為實在太貼近自己的經驗,我完全能呼應影片中提到,這個階段的女性需要更多支持、理解與陪伴的倡議。於是我又繼續上網研究。
結果帶我找到了近年主要做 matrescence 研究與推廣的Aurilie Athan醫師,然後帶我找到了她就職於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系的Spirituality Mind Body Institute 。這是常春藤學校中,第一個以科學結合身心靈的中心。
不過常春藤不是重點,而是有越來越多重視身心靈的科系與學校,因為我們的世界真的很需要!
於是不愛唸書,從大學畢業超過 20年的我,在一週後要回研究所去當學生了!如果這個期間比較少 post 小文,希望是因為我正在經歷轉換中。😂
去年一波的疫情讓我延後課程一年。今年突然襲擊的疫情帶來了更多未知與恐懼,但或許要相信這是這個階段的我需要去的地方。
帶著怕怕與期待,準備迎接下一個人生旅程的開始!💪🏻
.
.
.
.
#身心靈補給站
#生活中的修行
#蒙特梭利在我家 #montessoriathome
#關係 #relationships
#育兒 #mindfulparenting
#意在育兒 #mind4parenting
蒙特梭利 師資培訓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對蒙特梭利教具示範的提問】- 內容深入,非蒙好者慎入
以下是一位有蒙特梭利背景的老師詢問羅老師的問題;老師有感普遍蒙氏老師都有這方面的疑惑,所以特地在此分享他的經驗與看法。
……………
羅老師:
冒昧請教您,請問新生進入蒙特梭利教育,是否一定要從日常生活區的教具開始操作呢?
另外,想跟您請教五大領域是否否有一定要依照日常生活區、到感官區、到語言區、到數學區,最後再到文化區的順序學習操作教具呢?
感謝老師~
……………
你好我是羅老師。
「依照日常生活區、到感官區、到語言區、到數學區,最後再到文化區的順序學習操作教具」 - 是在蒙特梭利教育師資培訓課程裡,指導成人時的順序。但嚴格來說並不全是受訓過後的老師,以後在教室教授孩子時必須遵照的順序,這是一般蒙特梭利老師容易誤解的地方。依照引導者本身的經驗與對孩子的觀察,引導者可以做出適當調整,我也不建議完全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地照著上述順序授與孩子。
絕大部分時間來講,在蒙特梭利3-6歲環境裡讓新進孩子開始進入的,都會從日常生活練習區開始,因為此區域最能回應孩子與生俱來的人類傾向與敏感期,因此孩子通常會對此最感興趣。
而且引導者必須注意的是,感官教育的基礎乃來自日常生活練習,數學教育的基礎來自感官教育,而語言的基礎則是來自日常、感官、與數學。文化教育與上述四個區域息息相關,故對一般師資培訓課程而言,會照著你說的順序來授與,這是為了讓老師瞭解箇中之道理與基本脈絡。
但實際面對孩子時,有了這層基本概念以後,配合學習到的兒童發展理論授與同時,成人也可以適當做出一些調整,來配合孩子的發展需求。至於調整是否正確,就要靠有經驗的人來判斷了。
對我而言,當一位三歲孩子進入我教室時,我會先給予他日常區和語文區的工作;工作了一段時間後,當我觀察到他動作已經比較精鍊,穩定性稍微成熟了些,自主操作意願比較明顯、並且會出現重複練習與專注的現象時,我會開始引導他進入感官區的第一組工作。但在孩子感官還沒有比較精鍊、懂得辨識細微的感官差異以前,不會貿然讓他進入數學的工作,因為數學教育比較講求孩子的精確性與穩定性。與此同時,有些文化區的工作也是適合這年紀的孩子的,我也會給予,通常會以口語和簡單的配對、分類方式進行。
與你分享我的經驗,希望幫助到你。
祝福。
更多蒙特梭利教養方式請看:https://cplink.co/yab6nz9d
蒙特梭利 師資培訓 在 蒙特梭利基金會師資培訓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蒙特梭利 基金會師資培訓. 蒙特梭利基金會師資培訓. @m318888. @m318888 3.26K subscribers 64 videos. Subscribe. Home. Videos. Playlists. Community. Channels. ... <看更多>
蒙特梭利 師資培訓 在 中華台北蒙特梭利培訓中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0-3、6-12同時開課,三位AMI培訓師同時在台灣, 應中華民國蒙特梭利教師協會邀請,參與疫情以來睽違 以久的國際研討會,真得很興奮喔! 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喔!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