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抗疫日記 #留言送SNUGGLE擴香瓶
【使用擴香瓶的5個小技巧, KT的不藏私大公開】
線上這裡買👉https://bit.ly/2yJwQkj
網站好讀版: https://bit.ly/2AkIX7T
在家裡時間越久,真的會開始忍不住幫家裡做個大改造, 這次的改造重點是玄關, 浴室還有客廳的角落. 這三個地方都是我每天除了廚房外待最久的地方, 除了漂亮的陳設之外, 這次還加上了香氣佈置, 讓每個角落都有不依樣的味道,讓自己的心情也跟著轉換一下 (很想忘記自己一直被關在家的命運 XDDDD)
我想分享使用擴香瓶的幾個小技巧:
擴香瓶的味道和擺放位置, 可以試著用心情和使用習慣來決定
在香氣選擇上,KT則是根據不同的空間來選擇適宜的香氣,這次試用的SNUGGLE擴香有三個味道,就是依照我平常的生活和工作習慣來選擇適合的味道。平時我喜歡坐在玄關附近的廚房中島做事, 帶有甜甜果香與香草氣息的「氣質小蒼蘭」放在玄關,營造淡淡又優雅的香氣記憶,透過氣味讓思緒逐漸緩和下來。 在浴室, 我喜歡在超過半世紀以上的古董檯面上放置一瓶「清新茉莉」擴香,讓頂級凝香萃取技術完美保存的天然茉莉花香氣, 縈繞在有著古典風格和歷史的浴室裡。而經過一整天的忙碌後,「沉靜雪松」沈穩溫潤的香調放在客廳裡,或是任何需要獨處思考的空間中都最適合不過了,在木質調的雪松香氣圍繞下,這讓我感覺到頭腦清醒又放鬆。
2. 可以隨空間大小,來決定放擴香棒的支數
擴香棒是利用毛細現象吸取香氛精油再揮發到空氣中, 如果空間小的地方,比如浴室,就可以稍微調整擴香棒的數量, 讓小空間有剛剛好的香味, 而不至於空氣太濃郁. 如果空間大的客廳,就可以擺放5支以上的擴香棒, 讓空間可以均勻散步香氛
3. 擴香瓶的擺放高度
高度也是一個使用擴香瓶的訣竅, 放太高或太低都不適宜, 建議是以頭部以下, 膝蓋以上的高度範圍內最合適, 這樣就能讓香氣是在鼻子能聞到的範圍之內
4. 選擇擴香瓶精油, 以天然不添加酒精,色素為佳
SNUGGLE室內擴香強調蘊含天然植萃精油,無添加色素、酒精、防腐劑,讓家裡有兩隻咪的我可以放心使用,因為畢竟是放在家裡每天都會呼吸到的香氛, 成分和品質都是非常重要不能忽略的喔
5. 不要跟電器放在一起: 很多人可能在使用擴香時, 或想放在電風扇或是空氣清淨機旁邊, 但因為擴香本身的主要成分是精油, 這會造成精油的油質容易吸附在電器的葉片上面. 建議可以離電器有段距離為佳
好啦! 這樣大家對擴香的使用技巧有沒有更清楚了呢? 希望在這個非常時刻, 希望大家能找到專屬於自己的紓壓方式, 享受生活更自在的面對每一天唷 ~
============================
❤【按👍+留言】「SNUGGLE擴香瓶+1 」就有機會得到【SNUGGLE擴香瓶】* 1名(共三個香味唷)
=============================
💡活動小提醒💡
1. 活動截止日:5/13(三) 23:59止
2. 得獎公佈日:5/15(五) 18:00前
3. 請勿以多個帳號重複留言,情節重大者將不能參加活動囉(哭哭)
4. 主辦單位保留修改、終止、變更活動內容細節之權利
===================
#SNUGGLE #依偎香 #擴香 #KT的白色客廳 #矽谷抗疫日記 #矽谷美味生活日記
蒼 蘭 訣 細節 在 徐老師的男宿育兒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為人父母都該看看的紀錄片】
BBC有一部【人生七年】紀錄片,從1965年開始經歷半世紀、記錄來自不同階級的14位孩子的人生,此紀錄片有四個結論:
1.眼界和視野決定一個孩子的格局,並不是錢
2.教育是家庭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3.性格決定命運,也是通往幸福的關鍵
4.人格的養成完全在後天因素,與階級並無直接關係。
細節可見文茜的世界周報,這14位孩子的人生故事可以教我們一些事...
BBC一部名為《人生七年》的系列紀錄片,耗費半個世紀取材、拍攝、製作,目前為止共有8部,透過記錄14個孩子的人生軌跡,不只呈現了英國社會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也看到了什麼叫做命運,它不是小說,是人生,結局令人嘆為觀止。
孩子們來自不同階級,有的家境優渥,有的出身貧寒,在英國社會階層幾乎操控一個人所有的人際關係和機會時,這些人,仍然譜出了不同的故事。有的令人唏噓,有的拍案叫絕。
紀錄片從1965年開始啟動,從他們的7歲,14歲,28歲…一直至56歲,在螢幕上我們窺見參與了他們半生的縮影。或許有一部分,也看見了自己。
歲月不只流逝、變化何只滄桑,真正的人生現實比任何虛構作品都更殘酷。
1)紀錄片的第一個結論是:階層壁壘的確存在 這裡主要的不是錢而是眼界和視野 將決定一個孩子的格局
「我們把這些孩子們聚到一起,因為我們想在2000年時看看英格蘭的一個縮影,2000年時的工人和主管,現在都只有七歲。」(該片拍攝於1965年)
在私立學校讀書的三人,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清晰的規劃,他們每天有著規律的作息,明確知道自己會上哪所中學,進入牛津劍橋然後成為社會精英。
當富家的三兄弟每天閱讀《金融報》、《觀察家》、《泰晤士報》的時候,倫敦東區的工人階級三姐妹則「自由」多了。
這三個女孩在倫敦的同一所小學上學,雖然學校需要上舞蹈課,但是其實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的自由活動,普通小學老師並不會管她們。
7歲的女孩子們,湊在一起主要談論喜歡的男孩,興高采烈地說以後要生幾個孩子,幻想未來生活的景象。
與此同時,窮人區貧民窟長大的孩子,甚至不會談家庭或夢想,有人希望當馴馬師賺錢,有人希望能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爸爸,還有人希望能夠吃飽飯少罰站少被打。
西蒙是片中唯一的少數族裔。父親是黑人,母親是白人,從小在孤兒院長大。
英國階級文化被認為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架構,如同英國人對下午茶的熱愛,融入了血液。
2)紀錄片的第二個結論是:教育是家庭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首先在父母的引導下,雖然金錢幫助孩子有了更多瞭解大千世界的機會,但精神層面的耳濡目染,比物質更為深遠。
從小富家三兄弟就瞭解社會競爭,懂得合理規劃。這些孩子更早掌握了出類拔萃的訣竅,一直走在求學路上的他們,有的成了律師,有的成為電視製作人,過著上層的優渥生活,受人尊重。
中下層的孩子們並不懂得教育的意義,打架是他們最大的娛樂,對未來沒什麼打算,夢想就是少挨打,不挨餓。他們隨意地輟學,早早地進入社會,經歷了輟學、早婚、多子、失業等等底層命運。
步入中年,那些因各種原因放棄求學的採訪者,多數會感慨上學時如果好好學習,就不至於為生活所迫,延長退休,靠政府救濟金為生,也會有更好的出路。
富家三兄弟之一的安德魯,在鏡頭前說:「人無法確定能留給下一代什麼財富,但是至少可以確定,一旦給了他們好的教育,他們終生都可以受用」。
在這14人中有一位名叫Nick的幸運兒,是唯一一個從階級跨越的案例,他既是打破階級壁壘的特例,也是教育改變人生最好的例證。
鏡頭前的Nick並不其他孩子那般引人注意,他出生在鄉村,每天需要走3英里的路去上學,從小缺少與社會的互動,顯得十分害羞。
14歲時的他一直把腦袋埋起來回避鏡頭,厚厚的玻璃眼鏡下,還滿是對未來的憂愁和迷茫。
然而,教育正在逐漸改變他。
在一本關於行星的插圖繪本里,豐富的色彩和有趣的故事,喚起了Nick對科學的興趣。
一天同學們正熱烈地討論航天知識,老師熱情地鼓勵Neck說:「你平時那麼愛看書,一定很瞭解飛機的零件」。
老師一小段不經意的話語,卻讓Nick感受到了信任與鼓勵,從此越發痴迷各式各樣的科技書籍,用心專研科學知識。他說,是這位老師的引導促使他進入了科學的大門。
21歲那年Nick順利考入了牛津大學就讀物理系。28歲時,移民美國進入核電研究,並來到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教書。
曾經害羞,不自信的Nick在走出牛津校門以後成為了一個充滿自信,令人如沐春風的學者,見證了他從鄉村小子到大學教授的轉變。
當一個人擁有了自信及知識,他的視野變得開闊,他擁有了更多的機會,他可以輕鬆地發現限制他的天花板也就只有方寸大,向前走一段,頭頂就是廣闊的天空。
所以小時後的老師,往往比父母更重要,決定孩子怎麼看自己。
3)紀錄片第三個結論:通往幸福的關鍵:性格決定命運
工人階層三姐妹中的Sue,和她的另外兩位朋友一樣,成年後的她們遭遇了貧窮、離婚與單親的苦難。
然而不同於其他兩位Jackie和Lynn,滿腹惱騷地抱怨,Sue總是帶著樂觀的心態,她珍惜和孩子們相處的時光,同時也積極尋找機會提升自己。
年輕時,她為孩子的成長犧牲了自己的夢想,放棄了工作機會,但孩子也在她困難時給予了很多希望。
家庭的原因讓她沒有上過大學,但Sue努力找到了大學圖書管理員的職位,在校園中工作。孩子成年後,她重拾舞台劇的愛好。熱愛生活、熱愛工作,自信樂觀的性格讓她平凡的人生,閃亮著耀眼的光彩。
最後,我們看到Sue越活越美,事業愛情雙豐收。
而Sue的東區貧窮朋友Lynn, 7歲是的她,可以說是幾個女孩中,最美最天真浪漫的一位。
但當她14歲時,已不想面對鏡頭。她不知什麼原因,可能是家庭的不快樂,她開始退縮害羞。
19歲那年,Lynn匆匆結了婚,然而婚姻生活並沒有為她帶來更多的改變。21歲時,Lynn做了流動圖書館的管理員,但圖書也沒有增加她的氣質,她對很多事情不滿,認為這個國家的教育一敗塗地,每日謾罵,臉色越來越差。
再往後,人們發現Lynn是所有人物中老得最快的,才35歲的她,已經有了一張蒼老的臉。
接著她開始被疾病纏繞,她早早接納了自己的命運的不幸,不做更多的改變。再往後,她有了更多的疾病,2014年,她因病離世,才58歲。
4)紀錄片結論四:人格的養成完全在於後天因素,與階級並無直接關係。出生中產、並不貧窮的Neil便是因人格問題,而導致人生悲劇的例子。
Neil出生於教師家庭,小時候活潑可愛。21歲時因考試失常,進了一個自己和爸媽都看不上的大學,待了不到一年就退學,到工地打短工。
採訪中他回顧過往,身為教師的父母早早就為他做好了職業規劃——成為大學講師或銀行經理,認為他的人生必須按這個模式去走,然而除了學習,父母從未教授他任何社會及人際關係知識。
父母親的這種強勢,造就了他自卑、壓抑、焦慮的性格,而父母過高的期望也讓他變得眼高手低,在學業失敗後,他和父母都無法面對現實與理想的落差。
事實上他的父母親對他非常疼愛,但長期被父母過度保護的他,進入殘酷和複雜的社會後,沒有應對能力,而後父母的失望與憤怒,更讓他感到無比的孤獨與自責,並且變得憤世嫉俗。
他甚至覺得自己不配生孩子,因為孩子會遺傳他的失敗。
最終他罹患憂鬱症,失業後也不願讓父母知道,28歲時成為了一名依靠社會救濟金為生的流浪漢,終生未婚,一個即使中產階段家庭出生的孩子,就這樣沒落至底層。
蒼 蘭 訣 細節 在 酒類專家 王 鵬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鑄鐵鍋裡的美味】
今天晚上接受法國在台協會商務處的邀請,前往La Cocotte –Bistrot Fabien Vergé小酒館試餐。我在最近一個月,與主廚Fabien Vergé見了三次面:首先是在推廣歐洲豬肉的廚藝示範會上,我擔任他的現場翻譯;第二次是上週的亞洲最佳法國酒侍酒師決賽,我擔任評審,他則負責準備一道料理,作為餐酒搭配的考題;第三次是在今天晚上,我是他的客人。
從台灣的標準來看,La Cocotte小酒館有餐廳的水準,但卻謙稱小酒館。它以法文的鑄鐵鍋為名,這是個讓我感到格外熟悉的名字。我前年在法國進修的時候,就買了兩個Staub的鑄鐵鍋, 美麗又賢慧的太太尤其喜歡用來燉煮一鍋料理,這間名為La Cocotte的小酒館,其實並不是只有鑄鐵鍋料理,但是用餐經驗依然充滿法國風情。
之前在廚藝示範會上,我就特別喜歡主廚Fabien親手製作的馬鈴薯泥,當天是搭配肉派,但若是單吃,我應該也可以吃上一整盤,那是一種簡單樸實而不蒼白無聊的平民美味。今天席間再次嘗到,挑起我曾經兩次旅居法國的味覺回憶。
葡萄酒搭餐,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養成的品味。葡萄酒不見得適合搭配所有的料理或菜色,但是你絕對可以找到適合搭配餐點的葡萄酒。今天晚上,我品嘗了這次「Tchin Tchin餐酒生活節」特別準備的餐酒搭配套餐,第一道前菜是酥炸脆豬皮,有點蝦餅的感覺,非常脆,一咬下去大概有25分貝,搭配一款年輕新鮮的波爾多白酒,白蘇維濃85%、榭密雍15%,立體但不銳利,非常適口易飲。接下來的煎烤秋姑魚佐奶油南瓜魚肉醬汁(其實更像是鮮魚高湯奶油南瓜泥),點綴乳酪南瓜脆餅,整道菜有點固態馬賽魚湯的感覺,也很適合搭配這款波爾多白葡萄酒。
百里香牛小排算是意料之外的美味——主廚Fabien不按照牛小排烹調慣例,端上桌的牛小排,只有三至五分熟,口感相當多筋,但卻精心切成半公分厚,厚薄適中的薄片,既部分保留了咀嚼的韌度(我自己很喜歡),又依然可以輕易咬斷。牛小排的煙燻風味,搭配紫色蘿蔔、馬鈴薯泥與紅酒蔬菜醬汁,是讓這道菜風味豐盛卻平衡、質樸卻又細膩的秘訣。這道料理搭配2012法國波爾多左岸格拉夫產區的Château Callac紅葡萄酒,風味絕佳,這款酒本身品質就很不錯,很可以單喝。很會點餐的太太,選了紅酒燉澳洲和牛牛頰,上菜的時候,用鑄鐵鍋盛裝的整塊牛頰肉,入口即化,我們一起交叉搭配比較一下,發現牛頰肉比較適合搭配波爾多白葡萄酒。
我們最後品嘗了主廚Fabien太太乃茵親手準備的甜點,她也是位留法的甜點師傅,見面一聊之後,才發現以前在法國食品協會的葡萄酒課程裡曾經見過面。聊到最後,主廚邀請我們一起喝些Cognac Leyrat Fins Bois干邑白蘭地作為餐後酒,過了十一點才離開。
今天的晚餐,像是一個時光機,也像一個任意門,帶我穿越時空,回到法國。La Cocotte這間小酒館的許多服務細節,包括外場服務員與侍酒師的表現,都讓我感到振奮。如果台北的每一間小酒館、餐廳、飯店,都能有這樣的水準,那會是個怎樣的景況呀!但是更重要的,是你我都能珍惜如此品質水準的小酒館的存在,並且懂得欣賞這樣的品味與生活方式。
Merci Fabien, c’était très b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