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每日一則的「早安圖」,其實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
對於年輕一代的接收者來說,對於早安圖的理解是「蓮花、美景等空靈底圖,加上勵志格言、道早問安,最後來句『認同請分享』。」這也反映在「長輩圖」上。
不過,這可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研究發現,印度相較於其他國家,智慧型手機的記憶體消耗的速度很快,且在早晨常發生網路當機的問題,原因就在於龐大的「早安圖」:
#早安圖 #長輩圖 #全球化 #印度
蓮花底圖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06/10 星期三 絕對音樂】
「許多人都做了歲月的奴,匆匆地跟在時光背後,忘記自己當初想要追求的是什麼,
如今得到的又是什麼;其實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與其以一幅落魄臉示人,不如
換以清新,明朗的形象,反倒更讓人信任,更能得到成長的機會…」
SO~~用加法愛人,用減法怨恨,用乘法感恩,用除法解憂。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fm997.cityfm.tw
*************************
《看不懂「長輩圖」? 其實是你不懂長輩的心…》
「登登登……」打開手機訊息,一張張蓮花、樹林、佛祖、風景照的底圖,搭配早午晚安或勵志格言,不回好像不禮貌,但又不知道能回些什麼。每天接收的訊息已經很多了,還要應付長輩們的「長輩圖攻勢」,看似沒什麼大不了的一張圖,有時卻令人無奈,然而,若細探長輩圖中所承載的情感,或許就能用不同心情與方式回應。
一位年約60歲的陳爸爸分享到,以前都是打電話或家庭拜訪朋友,有時卻不見得有時間跟這麼多朋友保持聯繫,「一天如果想跟100個人保持聯繫,即便一個人講2分鐘的電話,也要200分鐘的時間,現在一秒鐘傳一張圖,幾分鐘就可以跟一群朋友簡單的聯繫!」
陳爸爸強調,想保持聯繫的人很多,但因為生活圈的轉變,不一定每天都能找到合適的話題,就算能打電話聊天或見面,一天的時間最多也只能和幾個人聯繫;但傳一張圖跟老朋友或家人問好,雖然快速卻能保持人和人之間的連結,有種「見面三分情」的感覺。
長輩圖裡的每一個字都代著父母不知道如何表達的愛
陳爸爸說,以前朋友都住很近,很容易可以打招呼,但現在大家都因生活或退休而四散各地,聯繫起來也不容易,有了這些通訊軟體的輔助,反而大家都更能聚集起來,他說:「我都會挑選每天要傳的圖,比如傳給我媽媽的可能是『早安吉祥』,但要傳給朋友或是小孩又會是不同的,會特別挑選比較合適的。」一張看似「無聊的長輩圖」,其實充滿了對一個人的心意。
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曾分享過對長輩的觀察,她認為「長輩圖」提供了一種比較間接且緩和的溝通方式,長輩能把自己想「嘮叨」的內容用圖文的方式傳達,一來能表達對對方的關心,二來能避免面對面說話產生的壓力,又能抒發自己的想法。
事實上也越來越多研究學者認為,長輩透過社交軟體,更容易與親友聯繫情感、建立連結,對長輩的精神心理健康有幫助。蔡佳芬認為,善用通訊軟體反而能「保持好的關係」,例如:若爸媽將想分享的事用「傳」的,孩子就可以不用立刻回覆,等到忙完再回較能有喘息的空間;孩子的一個簡單貼圖回覆也能與長輩互動,更能保持親密的關係。
打開心去看見沒有說出口的關心
成大心理學系學生莊霈淳曾在網路發表《不懂長輩圖? 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一文更是提到,在她的觀察中,長輩圖的分享和年輕人愛在社群軟體上分享自己生活,兩者背後的心理是很類似的,都希望找到認同和歸屬感,或是希望能被關心和互動。
雖然長輩圖有時令人無言,或是你正打算已讀不回時,多想想這些長輩圖中「真摯的情感」,或許你就會想給些回應了,可能你順手點的一個貼圖回覆,都能讓這些長輩們的生活充滿被愛的滿足感和生活的動力!
(文章來源:http://www.fruitsmedia.net/?p=5071)
***************************
蓮花底圖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沈旭暉隨緣家書📖] 其實藍色長輩圖的傳訊功力也不能小覷,值得精研。好人一生平安。🙏🏻🙏🏻🙏🏻🙏🏻🌸🌸🌸🌸
曾幾何時,網絡被認為是年輕人的世界,但近年長者成為網絡新移民的主要來源,乃至壟斷了不少論述,衍生了形形色色的「長輩圖」。在這個年代,只要我們在虛擬世界有一個身份,就會被拉進各式各樣的家庭群組,繼而收到不少由長輩轉發的圖片。雖然很多人都對這類圖片一笑置之,但只要仔細研究,長輩圖其實表達了很多訊息,對各地社會也有深遠影響。
長輩圖當然沒有劃一定義。美學上,常見的底圖是風景、動物、蓮花、各種「漂亮的事物」,並配上一兩句文字;內容上,通常是「好人好事好說話」,例如各種祝福語,近日大熱的「好人一生平安」就是例子,還有「認同請分享」也是熱門。長輩圖中的文字,通常與底圖顏色毫不和諧,有時文字亦過多、難讀,完全不符合年輕網民心目中的美感,但符合上一代的閱讀習慣。
長輩圖的背景,源自上世代的環境,當時資訊相對稀有,要付錢才能得到,容易被大機構壟斷;不像今日,資訊爆炸得令人厭惡,一切本末倒置。昔日讀小說是不少人的最大娛樂,因為內容多,感覺很實惠,結果長輩到了網絡時代,依然試圖硬塞很多文字,就是基於上一個世代的閱讀習慣。但現世代的網民,都是在圖像和動畫中長大,他們更受Bauhaus、蘋果、Google、IKEA的簡約美學影響,所以年輕設計師製造的圖像,圖片和文字的比例都有嚴格限制。例如「彩虹色文字」絕大多數只出現在長輩圖,因為多顏色代表奪目,這是不少長輩的審美標準,卻和新一代截然不同。
這種簡陋的美工風格,據說是因為長輩圖本身就是長輩自己製作。2016年,台灣有一篇很有趣的報道,指當地的「社區老人電腦班」,就是長輩圖的其中一大源頭,之後自然有很多人仿效這種製圖風格。據報印度也極流行長輩圖,包括現任總理莫迪,也會投訴為何收到「早安圖」的議員不回覆。現在網絡上已經有「長輩圖生成器」,連photoshop都不需要,只要自己上存圖片、鍵入內容,就會生成,製作門檻更低。由於考慮到很多長輩已被下一代同化,機不離手,長輩圖的製作和發佈,更開始直接在手提裝置進行;長輩圖的呎寸,也越來越適合智能手機閱讀。
功能上,長輩利用發圖來溝通和維持關係,所以功能先行,美學次之,所以慢慢變成製式化的大量製作,變成一種新的「文字」,這跟新一代的emoji微言大義異曲同工。如果智能手機沒有出現,沒有將手提上網的門檻,降到今日的最低點,網絡原住民和網民移民的界線,仍會十分明確。製作資訊圖的權力,會掌握在網絡新世代手中,而長輩只是被動的接受者。然而上網和收發訊息,已經因為觸控操作和系統的成熟,而變得十分容易,最後令大量長輩也投入網絡,自己製造了一個新規範,而他們的數量絕對比得上年輕人,又有現實的社會資源,形成網絡世界一股強大力量。長輩圖可說是長輩建構地顛覆「年輕人霸權」的證明,這種文化可說是反攻了年輕人,最終使得後者為了向長輩傳播訊息或政治動員,也要自己製作長輩圖風格的資訊圖,嘗試「統戰」他們,也就是今天我們看見的現象。
昨天談及「長輩圖」的顛覆性,將之與年輕人之間流行的meme對比,能看見更多有趣的時代差異。Meme通常是娛樂化,或是表達一種意見、理念;相較下,長輩圖更多是用來維繫關係,較少在「公海」出現,更多在半私人群組中傳播,服務家庭、家庭、鄉親、同事、朋友這樣的現實關係網。
例如「好人一生平安」,「一生平安」是一種祝福,用來表達「我想關心你」,而「一生平安」則表達「物質世代」的上一輩的基本世界觀:物質和生命是主流最看重的東西,因此這類標語大多數不會有「希望世界大同,人人平等」這樣的理念宣示,而是關注家人「平安」,而這平安更多是指向衣食住行、而不是心靈的平安。
又如另一長輩圖金句「你只想到你自己」,這通常出現於幾句「勸世良言」之後,其實是勸接收者「不要只想到自己」,勸人要合群,不要太自我,暗示現實不可能因為個體努力抗爭而改變。但這勸說,當然與新一代的價值觀相衝:正如建構主義者認為,雖然某些目標不可能輕易達到,但在爭取過程中,會產生新的思想和文化,繼而以另一種方式影響所謂主流,最終以不一樣的方法,令各種持份者之間的關係鬆動,進而影響大局,這就不是「你只想到你自己」足以涵蓋。
在新一代眼中,他們最想突破的,就是那個持續「勸說不要只顧自己」的世界,而自己的意見不被重視的無力感,在香港上下、乃至全球都不斷出現。例如英國不少留歐派是青年,可能也會認同「不要只想到自己」,還要看整個歐盟;但英國的不少中老年卻不是這樣看,當中的不少選民就算知道脫歐會影響經濟,仍然支持。
透過長輩圖進行的政治動員,也令網絡動員從網絡原住民擴散到其他年齡。回想十年前,透過高登號召遊行示威,是極小眾的事情,最後通常出來的,也是推post者等極少數;但現在的網絡動員,卻進化到可以推動銀髮族上街。由於資訊圖和短片的盛行,令訊息的流傳更跨階層。說到底,網絡是全球化、無國界的,有年輕人反向地製作長輩圖,促進世代之間互相理解,希望體現網絡令人connect的一面,於是青年動員長輩,也得到全新工具。
但我們也不得不正視,長輩圖也是Fake News溫床。例如香港不久前,發生沙田新城市廣場的警民衝突,在長輩群組中就有大量圖片,指有警員被夾斷手指,配上的斷指圖,卻是來自2015年台灣一宗新聞的圖片。同樣透過長輩圖形式發放的,也包括一些偽科學,例如誇大疫苗的副作用,或食鹽可以防輻射等。在政治爭議劇烈的時候,「政治長輩圖」成為各大陣營的宣傳機器,由於科學或有客觀標準,政治卻很難「Fact Check」,要動員仇恨甚至不需要一個群組,只是一張低像素圖片,就能完成。結果,很多偏見在政治長輩圖的日積月累中形成,這對社會兩極化的影響,可能比年輕網民的潛規則更明顯。每次家中長輩傳來長輩圖,然後根據一段fake news質問這質問那,我都感到予欲無言,平行時空的固化,亦是難以逃避。
小詞典:英國脫歐老人
2016年,英國舉行脫歐公投,最終獲通過,民調顯示支持留歐的以年輕人為主,例如18-24歲的一代,反對脫歐的高達73%;65歲以上的長者支持脫歐的,則高達60%。不少英國年青人認為歐盟身份有助他們就業、升學和自由居住,長者沒有這些需要,也不大需要承受脫歐的後果,卻令他們受累,屬於不負責任。
小詞典:《老人恐怖份子》
日本作家村上龍的小說,故事設定在2018 年前後,講述一群事業有成、步入人生暮年、但對社會極度不滿的老人,希望通過恐怖主義,「變革社會」的故事。小說中的老人有資源、有經驗、有人脈、還有掌握網絡的能力,真的成為恐怖份子,能量可能比年輕人更大,反映了日本當下面對的少子化問題之餘,也透視了網絡社會的未來現象。
信報財經新聞2019年7月31日至8月1日
https://simonshen.blog/2019/07/31/「長輩圖」的前世今生與政治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