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看法白才知道:今天是律師節
今天是 9 月 9 日,也是「律師節」,你知道這個節日怎麼來的嗎?
——
我們先來說一個律師的故事。
1880 年 9 月 16 日,台灣第一位法學博士:葉清耀,在台中出生。
👨🏻⚖️ 他是誰?
葉清耀出生在經濟不好的家庭,從公學校畢業後,放棄升學從事樟腦油的工作。但是學校老師認為他很聰穎,不升學實在可惜。在老師鼓勵下,考上當時的台中師範學校。畢業後先在公學校教書,後來又在法院擔任通譯。1910 年,葉清耀決定繼續深造,由於當時台灣沒有大學,於是前往日本明治大學法科就讀,半工半讀之下大學畢業。
然而,當時日本政府不允許台灣人考辯護士(律師),在他和司法大臣請願抗議後,日本政府開放台灣人應考,葉清耀也順利成為台灣史上第一位辯護士。1932 年,葉清耀以《刑法同意論》為題的論文,取得明治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也成為台灣史上第一位法學博士。
👨🏻⚖️日治時代的美麗島事件:治警事件的辯護律師
日治時代的台灣人,在武裝抗日失敗後,為爭取一定程度的自治,所以林獻堂等人進行「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而第二次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失敗後,蔣渭水等人深感結社的重要,遂於請願運動進行到第三次時,組織「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但是,當時日本政府統治下的台灣,根本沒有結社自由,申請案直接被台北州警務部打槍。
1923 年,於是他們藉由前往東京進行請願的機會,向東京早稻田警察署申請成立獲准,「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在東京正式成立。台灣人繞過台灣總督府,跑到東京組成政治團體,總督府非常生氣,於是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為由進行全台大逮捕,總共 18 人遭到起訴,其中包含大家熟悉的蔣渭水、蔡培火等人,史稱「治警事件」。
於是,葉清耀決定挺身而出,擔任他們的律師。
👨🏻⚖️奮力一搏,一審無罪,但二審失敗⋯⋯
當時,檢察官在庭上這樣指責被告:「台灣人竟不知感恩,反對同化政策,要求自治權利,是不自量力!」 在葉清耀等人的辯護下,台北地方法院一審判決被告通通無罪。法院認為,他們的行為並沒有違法,此外,如果判決他們有罪,反而會使他們「英雄化」。而這個無罪判決,也使得葉清耀一戰成名。
可惜的是,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二審推翻一審判決,蔣渭水及蔡培火被判 4 個月有期徒刑,剩餘等人分別被判 3 月、罰錢、無罪。
——
👨🏻⚖️ 組織台灣地方自治聯盟
1930 年,葉清耀組織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爭取台灣人直選地方公職,然而,葉清耀卻在 1942 年不幸病逝,享年 63 歲。
葉清耀見證了台灣人在日治時期的反抗,並且自己也參與其中。台灣人的民主,大概就是不斷一直拚搏而來的。因為民主自由得來,從來就不是理所當然。
——
👨🏻⚖️為什麼今天是律師節
為什麼律師節訂在 9 月 9 日?流傳兩種說法,1948 年全國律師公會在南京召開第一次大會的時候,為了「紀念國父提倡法治、實施民主憲政」,以 1895 年第一次廣州起義——10 月 26 日(農曆 9 月 9 日重陽節)作為律師節。
不過,後來因為一些原因,轉了幾圈以後變成陽曆的 9 月 9 日。
而根據全國律師聯合會的資料,1948 年 9 月 9 日,全國律師公會在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因此將這天訂為律師節。
但你覺得這天適合嗎?
究竟是台灣第一個弁護士葉清耀出生日 9 月 16 日,還是遠在南京的 9 月 9 日更適合當「台灣的律師節」呢?
——
#法律白話文運動 #律師節
蔣渭水家庭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忘記歷史,悲劇就會重演!#千萬不要忘記二二八尚未過去
先說個笑話:與中國統一就不會有戰爭。#兩岸一家禽_中國是活路系列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55943854545692&id=584986081641475
王翔:二次大戰結束前
台灣有一群覺青,因為想要脫離日本殖民所以反而憧憬回歸祖國
當時有一派熱衷學習唐山語(普通話)讀漢詩(唐詩)
有些去參加三民主義青年團
蔣渭水就是這一派
日本放棄台灣的占領權,台灣仕紳當時分兩派,一派主張獨立一派主張回歸
結局是大家都讀到的,228大屠殺
那些三青團,沒有一個活口留下來
【回顧】
一「[HI-ON] | 1949.12.7 中華民國決議來台」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522805751192832&id=584986081641475
方川頁:一輩子受中國教育、效忠中國、不會說自己母語的東突厥女性,甚至還當過線民舉報過自己族人,依然被丟進集中營。
這個故事獻給所有嘲笑亡國感跟台灣價值的藻礁青年。
ChungChih Li : 紐約客這篇值得細細讀完。假如台灣成為中國東邊的「新疆」(new frontier), 我覺得我 95% 網友的行為都比 Anar Sabit 還符合被再教育的標準。
Anar Sabit,生於新疆的哈薩克人,出身良好的家庭,父親是醫生,母親是化學教授,中國占領後出生的 Sabit 完全漢化,不問政治,一口標準北京話,不諳哈薩克語。新疆情勢惡化後不願隨父母移民哈薩克共和國,事實上她不以為然,她認為她的前途在中國,而中國是她通往世界的捷徑。Sabit 成績優異,2004年高中畢業即到上海讀大學。中國對少數民族的戒心沒有引發她相對的戒心,雖有小委屈,但深信她的能力可以克服。她熱愛上海,畢業後在上海的貿易公司工作,因業務足跡遍及歐亞。
2014後至溫哥華從事會計工作,2017年父親因心臟病突然過世,Sabit 前往哈薩克奔喪,之後暫時辭掉在溫哥華的工作,準備多陪一下傷心的母親,也打算陪母親回新疆老家處理父親遺留的事物。朋友立刻提出警告,認為此時進入中國十分危險。Sabit 自認不涉政治,不會有問題,於是不顧親友的警告,回到新疆。果然進得去,出不來。
在烏魯木齊的機場準備出境回哈薩克時,人生驟變,她被逮捕了。沒有罪名,看來只是到過可疑的國家,必須送勞改營(再教育學校)一年半。出來後還屢屢被威脅她的教育似乎還不夠,意思是政府隨時能讓妳進去補學分,連拒絕上面安排的工作都可能引起懷疑。Sabit 做出各種效忠宣示,還答應當線民,舉報宗教與分離份子的活動。2019年三月,Sabit 終於拿回被扣留的護照,但不敢由機場離境。 Sabit 冒險搭上巴士越過邊界,逃離中國。半年後開始見證中國在新疆的所作所為,成為她後創傷症候群的心理治療。 不久前我討論了moral witness, 這就是。
紐約客的文章品質我不必多說,這篇除了Sabit 個人的經歷,一半是中國控制新疆的政治情勢與歷史演進。之間還引了一個很好的故事:100年前,一位亞美尼亞青年在柏林刺殺前奧圖曼帝國的內政部長,此前奧圖曼的大官主導了對帝國境內亞美尼亞人的屠殺,手上沾滿亞美尼亞人的鮮血,包括青年的母親。
青年被捕受審,在法庭上宣稱,『我是殺了一個人,但我不是謀殺者 (I have killed a man, but I am not a murderer)。』 ( Killer 是殺人行為者的通稱,但 murderer 則特指經過慎密、有系統計畫的謀殺者)。這句話觸動了一位猶太裔的波蘭檢察官 Raphael Lemkin,帶給他極大的震撼,他問,『這位兇手必須面對殺人罪的審判,但他殺的對象是一個主導殺害一百萬人命的屠夫,而這樣的屠夫卻無任何法律的責任,這是什麼樣的正義?』
Raphael Lemkin 發此大哉問後的歲月並不平靜,親自經歷了另一場自己族人的屠殺。1944年 Lemkin 見證納粹罪行,為現代法學創造了genocide (種族屠殺) 這個新字。他進一步說,對某一族群集體的屠殺固然是種族屠殺,但種族屠殺不限於此,它是一個計劃,強化各種互相配合的不同行動,以徹底消滅一個族群賴以生存最重要的(文化)基礎 (It is intended rather to signify a coordinated plan of different actions aiming at the destruction of essential foundations of the life of national groups)。 紐約客接著寫到,這樣的一個計畫正在新疆展開,正如啟發 Lemkin 發生在奧圖曼帝國的種族屠殺,它正以國家主權之名在新疆上演。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79124859805665&id=100031244654221
蔣渭水家庭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特輯──臺灣也有藝妓?賣藝不賣身的 #臺灣藝妲 們|
說起藝妓,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京都的花見小路上,踏著優雅步伐,穿著和服,妝容精緻的藝者、舞妓或花魁。
臺灣雖然沒有「藝妓」,但曾有過非常蓬勃的「藝妲」文化。那麼臺灣的「#藝妲」,又是個怎麼樣的存在呢?
✨#藝妲的興起
在清領初期,臺灣男多女少的「羅漢腳」狀況下,女性常被貧寒的家庭賣為「#養女」,更甚者被賣為娼妓,因此一開始在清朝時,藝妲和娼妓的界線並不明顯。
藝妲真正被區分開來要到清末時期。隨著各地通商發達,商家開始廣宴賓客,酒樓也越來越多,除了吃喝以外,也需要一些餘興節目。
因此風月場所中,便出現了一批「#賣藝不賣身」的藝妲。
藝妲通常是在宴會中表演戲曲、流行樂曲的女子,因此有好歌喉、懂得詩文、會樂器、能交際,也成了當時藝妲的必備條件。
✨#如何成為藝妲
通常藝妲的來源,與娼妓一樣,皆是從貧寒人家買來的「養女」。
而想要成為「藝妲」,則需要一系列辛苦的培訓與競爭。「養女」們大約從九歲時,就會被送到私塾學習識字,或是到「#社館」與酒樓,鴇母會聘「校書先生」來「#請先生教曲」。
「#校書先生」是指精通樂理戲曲的南管或北管老師,準藝妲們則必須要學會「#藝妲曲」的所有曲目,並通過「校書先生」的考驗,才有成為藝妲的資格。
而到日治時期,藝妲的分級與訓練方法也越來越完整。除了請校書先生來磨練藝妲們的技藝以外,藝妲們十四、五歲時,鴇母會帶她們到中南部的富貴人家遊歷,俗稱「#飲墨水」,讓準藝妲們開闊眼界,並訓練臨場反應與交際手段。
✨#藝妲的考試標準
日本政府將當時風月場所的女子區分為三個等級:「藝妲」(賣藝不賣身);「#藝娼」(賣藝也賣身);「#酌婦」(陪酒女子)。
而成為哪個等級,就要看女子們在審核中的表現了。
原先的審核標準除了校書先生的鑑定以外,更出現了一套「#取鑑札」,就是請往來各地的客人們,評鑑準藝妲的「#聲色藝」(歌喉、容貌、琴藝),而酒量交際、猜拳,也在評比的範圍內。
「取鑑札」中,最重要的就是「#點唱」制度了。
準藝妲們必須精通大調小曲,客人們任考不倒,才能成為「藝妲」。若是失敗了,則有可能淪為「藝娼」或「酌婦」。為了能成為有名的藝妲,女伶們經歷著真正的名媛生死鬥。
能成為藝妲的女子,交際手腕與才藝絕對都是佼佼者,因此日治時期不少電影、歌手,都是由藝妲擔當。
✨#流行尖端的藝妲
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藝妲們也永遠站在流行的第一線,日本或上海的時裝流行,會非常迅速的反應在她們的服裝上,甚至還會高金聘請中國的「#外省婆」,來幫她們梳頭化妝。
(根據我們看老照片的大致經驗,藝妲們的流行趨勢,會比該服裝在臺灣普及,早個五到十年左右。)
而不只在服裝上講究,藝妲的思想也往往前衛新潮,像是1937年時,全臺灣的藝妲們,就曾組織過工會「#稻華會」,彼此交流才藝,並給予幫助。
在我們的「臺西混搭裙」一文中(https://reurl.cc/6lOW26), 介紹過的蔣渭水革命戀人「#陳甜」,也是藝妲出身。她就在風起雲湧的1920年代,展現了不凡的見識與氣度。
✨#藝妲的沒落
藝妲雖然風光且時髦,但卻是一個沒有保障的行業。如果遇人不淑,或是財產遭受蒙騙,甚至是染上毒癮,便有可能在榮華逝去後,窮困潦倒,甚至淪為私娼。
而在戰後,隨著時代與政策改變,藝妲也逐漸沒落,有些風塵女子,也開始冒用藝妲之名,招攬客人。這也造成許多人把藝妲與娼妓劃上等號,然而綜觀歷史,要成為藝妲,絕對不是一條簡單的路。
雖然如今,臺灣的藝妲已經成為昔日的名詞,然而許多見證過那個時代的人們,偶爾還是會感嘆一聲:
「巧早的藝妲,不是一般普通人開得起的,是真高尚的……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作的啊!」
參考資料:邱旭伶《臺灣藝妲風華》
蔣渭水家庭 在 #分享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聲明 - 時事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轉貼自蔣渭水文化基金會FB:文化使人凝聚,政治使人分裂,本會為文化基金會,期盼各界能文化凌駕政治,這也是渭水先生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 ... <看更多>
蔣渭水家庭 在 用生命守護家園,英雄典範-蔣渭水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110.1.21今(110)年是 蔣渭水 先生成立「臺灣文化協會」100周年。遙想100多年前的日治時期,臺灣有識之士深刻瞭解到採取武裝方式抗日的流血代價太大, ... ... <看更多>
蔣渭水家庭 在 台灣服飾誌- Posts 的推薦與評價
在大稻埕最繁華的1920年代,年少的陳甜從清貧家庭來到台北,容貌清秀的她便在高級餐廳「東薈芳」擔任藝旦。而與友人聚會的蔣渭水,也正巧來到東薈芳聚餐。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