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102】李泰祥離世 流浪遠方|史上第一個太空探測器|美國副總統安格紐訪華
✍️1959年1月2日:蘇聯以火箭載送月球1號探測器升空;月球1號是人類史上第一個發射成功的太空探測器,同時也是第一個接近月球的太空飛行器。
✍️1970年1月2日:美國副總統安格紐抵臺訪問,隨行的太空人賽南代表尼克森總統,將一塊太空人阿姆斯壯從月球寧靜海帶回來的月球岩石,贈給蔣中正總統。
✍️2014年1月2日:對抗帕金森氏症26年,之後又罹患甲狀腺癌的李泰祥病逝,享年73歲;阿美族的李泰祥,具深厚古典樂素養,在七零年代創作民歌時,得以融合藝術與流行元素,他在1988年罹患帕金森氏症,但仍於2009年發表原住民樂章「狩獵」交響樂版;李泰祥因積欠巨額醫療費,經濟窘境才為人知,兩岸樂迷踴躍捐款,大陸樂迷更說「為我們的青春付一份版稅」。
穿越時空60秒:http://udntime.piee.pw/3bpudj
❤️喜歡報時光的影片,記得開啟youtube訂閱的小鈴噹通知
你就能在報時光推出新影片時收到👉https://reurl.cc/Y6jv3X
#月球1號 #安格紐 #李泰祥
#歷史上的今天
#報時光UDNtime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蔣 中正 尼克 森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名人堂
台灣親美的另類「芬蘭化」?
黃介正
蔡英文執政下,台灣民意逐漸「親美離陸」。本報資料照片
在中華民國第十五任總統即將就職之際,世界知名的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公布針對台灣對美國與中國大陸整體觀感的調查報告,顯示台灣對美國的總體正面觀感幾近是對大陸的兩倍,台北、華府、北京三方的決策人士,都應該仔細審視並認真思考。
比起四年前第一次就職,蔡總統面對的國際形勢已有極大變化。致力「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川普,對上了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習近平,強權爭霸預判將持續甚久;尤其在今年新冠疫情大爆發後,美中關係不斷惡化向下探底,台灣被迫在美中之間選邊,不只是政治與軍事安全,經貿與產業的壓力也愈來愈大。
去年秋末所進行的一次性民意調查結果,又在我們總統立委選戰趨於激烈的時段,實不足據以推估未來四年的美中台關係,應也不致主導蔡總統的形勢判斷。然而,該項沒有明顯機構效應的調查結果,確實也反映了總統選戰策略、政見主軸,與今年一月投票結果的關聯性:不只是政治上,包括經濟層面,民意趨向「親美離陸」。
自從政府遷台,美國因韓戰而將台灣納入協防體系,使中華民國得以銜接抗戰時期建立的中美合作,延續在台灣發展。尼克森總統在蔣中正總統時期,背著正式邦交關係與共同防禦條約,仍然前往北京會晤毛澤東。七年後卡特總統決定「斷交、廢約、撤軍」,但也在國會強勢推動下,簽署至今還功能不減的《台灣關係法》。及至今日,美國仍然是唯一最能頂住北京壓力,持續並擴大對台軍售的強權。
美國與台灣的特殊關係以及台灣民眾對美正向之觀感,固有其歷史淵源;然而我們也必須坦承:美國對台政策,既有援助保護、濟弱扶傾之仁惠,也有強勢干預、逆我者裁之狠絕。美國對台既存王道,也行霸道。
「一個強權對於一個獨立弱小的鄰邦,使用有形的或無形的、直接的或間接的壓力,迫使某些弱小國家,懾於其威力而不敢做出逾越其容忍限度的行為。」詮釋了上世紀冷戰時期東歐的芬蘭,為求在蘇聯霸權威懾下自保,採行此種「順應默從」以圖存的政策思維選擇。在國際關係研究中,「芬蘭化」可解讀是「一個弱國為了維持它本身的自主,而迫使自己配合強國的利益」。
恰在十年前美國學者季禮在《外交事務》期刊發表〈不太危險的海峽〉專文,副標題為「芬蘭化的台灣如何有助於美國安全」,意指台灣倘能仿效芬蘭,因不挑釁中國大陸設定之紅線,而獲得高度自主並且自保,則和平穩定的台海當符合美國的利益。其實在台灣學界,此類議題早已討論廿年以上,但從未成為政策選項。
環顧近年升高的美國友台聲量與政策,漸增的大陸對台敵意與壓制,參考「親美離陸」的民調結果,台灣夾在兩強選邊脫鉤的壓力,更不會採行對中國大陸的「芬蘭化」,反而有不敢忤逆華府,屈從美國利益的另類「芬蘭化」趨勢。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蔣 中正 尼克 森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尼克森幫助百事可樂進入台灣市場的軼事
謝謝網友 Kan Chen 分享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尼克森(Richard Nixon)於1953年11月拜訪他的外曾祖父位於臺中市臺中港路三段71號的住家時所拍攝的三張照片。下面是他對於照片的說明:
第一張照片的最左邊是我的外公,畫面中間站在尼克森右後方的是我的外曾祖父,抱著小孩(我的大舅舅,我的外公的長子)的是我的外曾祖母,站在外曾祖母後面的外國人是尼克森夫人。
第二張照片是我的外曾祖父跟尼克森握手。
第三張照片是當時的某位政府官員陪同尼克森參觀我外曾祖父家。
合照裡沒有看到我的外婆,是因為當時外婆剛生了大阿姨(四個月大),還在休養中。
《認識尼克森兩次訪臺》
1953年11月7日,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尼克森首次訪問臺灣。當時韓戰剛結束不久(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臺灣的戰略位置顯得更重要,尼克森奉美國總統艾森豪「保證臺澎安全」之命而專程飛到臺灣拜會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此為決定中美兩國往後半世紀友好關係的重要時刻。1954年,中美兩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1955年,美國國會通過「臺灣決議書」。
然而,當過兩任美國副總統的尼克森在1960年代表共和黨參選美國總統時,竟不敵民主黨籍的國會議員甘迺廸,以些微票數落敗。於是,尼克森返回加州老家重操律師舊業。1962年,尼克森被共和黨拱出來競選加州州長,結果再次敗選。
1963年,尼克森擔任百事可樂公司的律師,並讓百事可樂成為共和黨及親共和黨人士的指定氣泡飲料,而這個舉動讓民主黨及親民主黨人士刻意選擇百事可樂之最大對手~可口可樂來飲用。
60年代的全球可樂市場,大半遭到可口可樂壟斷,而臺灣這個美軍逐漸增多的地方,自是受到可口可樂的覬覦,於是可口可樂在臺灣將「可樂」兩字登記為其獨享之專利商標,禁止其他公司使用,此舉導致其他想販賣可樂的飲料廠商只得將「可樂」更名為「可祿」、「果露」或「果樂」等其他發音近似的中文,例如黑松公司生產的「黑松果露」與來自美國的「榮冠果樂」(RC Cola)。
不過,當時欲進軍臺灣市場的百事可樂並不願因此改名,便拜託與臺灣關係良好的尼克森在其1964年東南亞之旅拜訪臺灣時,以百事可樂律師身份與相關單位進行協調,希望可以讓百事可樂順利在臺灣上市。
1964年4月7日,尼克森以美國前副總統的身份再次拜訪臺灣。尼克森此行不負百事所託,成功地化解了可口可樂在臺灣的惡意壟斷行為,讓百事可樂得以使用「可樂」之名在臺販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