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農產銷觀察2
築地市場
日本在東京都的範圍內有11個中央批發市場,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築地市場,也是世界有名的漁獲市場,築地除了漁獲以外,蔬果批發量也是東京第二,只輸給大田市場,一般人卻只知道築地的漁獲,而不知道築地的農產品也是一個值得一逛的區域。
從第一張照片可以看到,右上方是屬於水產部門,右下角是屬於蔬果部門左邊則是一般遊客常來的區域,最左上角有一個
おさかな普及センター 如果想看鮪魚的標售,就要來這邊報名,一天有兩個梯次,一次60個人的見學行程,但要早上5點就要到了,除非你住在附近,不然會花龐大的計程車費。
在市場外圍就先享用一個帆立貝,一顆500日元,很多人買,在市場內的批發價一顆不到200日元,但賣的店家不多,如果在台灣會不會變成一窩蜂都在賣帆立貝,回程的時候經過,還是一樣在排隊,生意相當之好。
築地市場旁有吉野家的創始店,有興趣的人可以來朝聖一下,不過我是從來沒在日本吃過吉野家,也不知道吉野家在日本的味道如何?速食店都吃すき屋居多。
在市場的運輸方面可以看到幾乎都是使用天然氣為主的搬運車,使用天然氣所排放的汙染比較少,如果是使用汽柴油的機器,會有微粒排放以及燃燒不完全的有機氣體,俗稱臭油煙,這些味道對於水產品的影響很大,所以可以用電動或天然氣做為搬運機的能源供應方式。
他們使用過的保麗龍有一個回收地區,他們有專門回收保麗龍加工再利用的技術,在水產部門的入口處,也有一個警示牌,說明禁止徒手搬運用保麗龍莊的漁獲,只允許使用機械搬運,這樣應該可以減少外來的人搬了就跑吧?為什麼有這樣的規定,我就不清楚了。
市場裡面有各式的海鮮,包含現場處理,分切魚肉的部分,
真的相當大。
不過我主要不是來看這些,我跟魚不熟,所以主要的觀察還是在築地市場關於農產品的部分。
一開始先看到了小蘿蔔,小蘿蔔旁邊還有超小的迷你蘿蔔,這大小真的很特別,真不知道應該要如何使用這種蘿蔔。
日本的大蔥的包裝就非常棒,可以看到盒子的中間有兩條藍色痕跡,這兩條藍色痕跡就是判級用,蔥白到底夠不夠長,一對照那條痕跡就清楚,不用拆箱也可以看到蔥的品質好壞,也可以保持通風,減少蔬菜的耗損,目前台灣的包裝依舊是典型的紙箱封裝,送到市場拍賣的蔥往往都有詐底的行為,這種的包裝方式,可以減少詐底的問題,又可以直接看見產品,台灣在分級與包裝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日本有不同品種的白草莓,價格不便宜,吃起來跟草莓的味道有點不同,草莓的香氣較淡,酸甜的味道。
最值得推薦的就是全熟金橘たまたまきんかん,日本現在有許多全熟金橘,價格都不便宜,照片中的一小盒就要300日幣,但到了其他地方就更貴了,聽說在香港一顆要價13港幣,這個全熟金橘是連皮一起吃,皮吃起來很香甜,軟嫩又帶有濃郁的橘子香氣,有些金橘果肉會酸酸的,有些不會,這個在築地買的佐賀縣生產的金橘比在其他地方買的宮崎產的金橘還要好吃,如果去日本強烈推薦買全熟金橘來吃。
她們也提供不同品種的番茄,都是小盒裝,在批發商場已經幫妳分裝好,不用讓菜販或盤商買回之後自己在分裝。
要特別介紹的就是妻物まつもの ,妻物就是日本料理用的裝飾品,講到這個就必須介紹一下,對了,就來賣葉子這本書。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36446
這是一個老舊不到2000人的日本農村,透過妻物這種不起眼的小東西,農業再造的故事。
在台灣雖然知道這些東西,但在築地才第一次看到妻物專門店,販售大量的妻物。
築地市場當初是為火車運輸而設計的,所以並沒有很多貨車的停泊空間,但隨著築地市場處理的漁獲量不斷擴大,相對的設施變的窄小且破舊,經過多年與市場的承銷者溝通跟了解需求,已經決定2016年遷移到東南方的豐洲新市場,足足花了12年的時間,才確定市場的搬遷。
俗稱1市的臺北市第一果菜批發市場已經啟用超過40年,設備老舊,早已經不合需求。現在每日果菜交易量約1,800公噸,早就超過原先規劃600公噸之極限,但這樣的市場卻供應著台北市主要的農產品供應,台灣缺少一個現代化、前瞻性、面積足夠的大型批發市場。
沒有這樣的大型批發市場自然缺少大型的冷藏庫以及蔬果截切工廠,自然無法提供消費者需求的果品,使的農產品的加工及物流仍相當落後。
也缺少對整體區域跟擴充的規劃,市場為什麼要一邊營運一邊改建呢?為什麼沒辦法提前做好規劃,在使用年限到之前,規劃新的市場,這種重大民生設施的重要性遠勝過一堆莫名其妙的文創園區,但卻不斷的被忽略,可能是不夠潮,缺少亮點。
台灣的農產業會落後,那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從生產、採後處理、集貨、銷售,這些過程跟20年前對比有什麼改變?
不去作好長期且通盤的農業規劃,
受害的不只是承銷商與生產者,
而包括吃到劣質農產品的消費者。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