宥:
趁機重新來溫習諾蘭的【敦克爾克大行動】。
這部片在諾蘭眾多電影裡的特殊性就是,向這部片去「看」,看一個場景、感受一個空間,甚至是去聽種聲音,是以往諾蘭電影較少給予觀眾的。
我想,諾蘭那種「你們看,這些都是用真實的道具、場景拍的,都不是CG特效哦!」的拍法,反而成就了【敦克爾克】這部片的美麗。
重評【敦克爾克大行動】-技術狂的極簡戰場與寫實美感
(Dunkirk,2017)
趁著近日去朝聖【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2008)重映的機會,也來複習這部當初對諾蘭並不怎麼滿意的【敦克爾克大行動】。
而我必須承認,放下了一些成見與期待,確實對此片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首先,我的立場依然不變,我們口中的「神導」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少了弟弟強納森(Jonathan Nolan)的劇本,【敦克爾克】的故事性,包括劇本結構的嚴密程度與故事深度,都遠遠不及以往的作品。(這點也是當時我對這部片最大的不滿意之處)
但如今看來,卻覺得諾蘭其實特別厲害,能夠把如此單薄的劇情、鬆散的幾條故事線,打碎重組後,編排的如此緊湊。電影展示了一件又一件戰場上發生的「意外」,觀眾可以感受到戰爭時,生命隨時可能受到威脅的那種猝不及防,以及人對於無法掌控自己處境的那種恐懼。而搭配上寫實的道具及場景、精心設計的音效,還有漢斯季默極富渲染力的配樂,諾蘭確實成功地在「感官層面」讓人體驗了(諾蘭所想像的)戰場上的混亂與無常。
(老實講,在場景方面,這戰爭場域有點太極簡風、太乾淨了)
音效方面尤其令我驚艷,刻意強調了納粹戰機尖銳的引擎聲,不管是戲中的士兵還是戲外的觀眾,聽到那尖嘯聲逐漸逼近,神經也就緊繃了起來。
再來,諾蘭拍攝空戰的鏡頭,這次特別引起了我的注意。
當麥可·貝(Michael Bay)、J·J·亞伯拉罕( J. J. Abrams)等人都在追求拍出「飛機纏鬥」(Dogfight)的緊迫、「速度感」時,諾蘭看到的卻是戰機在空中飛翔時的輕盈、自由(即便他們趕著去救人)。
片中不少空戰場面,都是空靈、緩慢的遠景,跟著飛機一起左右擺盪、穿越雲層,安靜地等待敵機進入自己的射擊範圍。更多的時候,我們甚至就與飛行員一起看著遠方的海天一線,或是腳下大西洋的波光粼粼(以及沉船中的隊友)。
這樣樸素、極簡,卻美麗的畫面,我想若非諾蘭對於「實景」、「實物」的寫實追求,其呈現出來的風味就會完全不一樣,可能就不會讓人看起來如此心曠神怡了。
(個人認為,侯孝賢在【刺客聶隱娘】裡所展現的也是這種現實的寧靜美)
我甚至可以這樣說,在【敦克爾克】中,諾蘭找到了(或是更好的凸顯了)屬於他自己的美學,一種追求「技術」到極致之後所發展出來的特有的視覺美感。
(攝影Hoyte van Hoytema與剪輯Lee Smith也都功不可沒)
而我在此片裡強烈接收到的「視覺美」,正好就點出了【敦克爾克】在諾蘭眾多電影裡的特殊性。
由於強納森諾蘭的劇本,要嘛劇情複雜(如【頂尖對決】),要嘛故事格局龐大(如【星際效應】),以往諾蘭的電影中幾乎是必須每個鏡頭、每段情節都要塞入大量的資訊,而故事進展也必須馬不停蹄地前進,持續給出線索。這就造成了「有的時候」,諾蘭的電影剪接會顯得太過倉促、甚至有一點生硬。
這樣的小缺點到了【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2012)時似乎是高峰,已經開始讓某些觀眾出戲了。
這點,在故事單純簡潔的【敦克爾克】則有了明顯的調整、改善。
雖然在某些「災難場景」上,依然會用快速的剪輯來增強生命受威脅的張力;但電影的整體來說,講故事的節奏是相對緩慢的。這不僅強化了士兵們等待救援的「遙遙無期」;更是可以讓觀眾有喘息的時間,好好看看那散落著士兵的蒼涼海灘、好好欣賞湯姆哈迪與敵機纏鬥的蔚藍天空。
這樣的「看」,看一個場景、感受一個空間,甚至是去聽種聲音,是以往諾蘭電影較少給予觀眾的,因為光要接收那麼多線索、資訊,跟上故事的腳步,我們可能就應接不暇了;而諾蘭電影即便以往也有不少壯觀的、史詩般的場面,其剪輯方式也讓人覺得導演的耐心不在於此。
而這次呢,諾蘭那種「你們看,這些都是用真實的道具、場景拍的,都不是CG特效哦!」的拍法,反而成就了【敦克爾克】這部片的美麗。
某種程度上,這也使我更加敬佩了電影創作者為了「真實」而下的功夫。
我們都知道,「寫實主義」並非目標,而是手段;有時甚至「美」與「寫實」會背道而馳。因此我特別無法諒解一些因為追求「真」而迷失的創作(例如【雙子殺手】)。
但是「真實」所帶給觀眾的「身歷其境」,卻又如此的難能可貴。
我猜測,【敦克爾克】的意圖與用心便在此處,讓觀眾哪怕只有一刻,感受到這群士兵、這些小人物所面臨的危險處境與道德難題;同時也看到這電影人所眼見的,這真實經驗世界的迷人之處。
#宥影評 #Dunkirk #ChristopherNolan #FionnWhitehead #TomGlynnCarney #JackLowden #HarryStyles #AneurinBarnard #JamesDArcy #BarryKeoghan #KennethBranagh #CillianMurphy #TomHardy #HansZimmer #HoyteVanHoytema #LeeSmith
延伸閱讀:
【敦克爾克大行動-不講故事講過程】
https://www.facebook.com/…/a.13747545358…/1604758096224697/…
【電影名人堂-克里斯多福·諾蘭】
https://www.facebook.com/…/a.23331224867…/2457825967584568/…
宥事典【山姆·曼德斯真的在學諾蘭嗎?】
https://www.facebook.com/…/a.14320876868…/2978615552172271/…
【1917-救人,永遠來得及!】
https://www.facebook.com/…/a.17294567670…/2975124125854747/…
【刺客聶隱娘-「隱」不住的「空」】
https://www.facebook.com/…/a.17294567670…/3149197705114054/…
藍 迪 強 森 名人堂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李維拉是我最愛的球員(沒有之一,只有唯一)
他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有多特別呢?
我想,他的存在必須要讓人替他們在大聯盟(MLB)之上另外設一個超級職棒聯盟(SLB),才能容納他、生涯前十年的普侯斯、鈴木一朗,還有現在的天使隊楚奧特(Trout)。
把這些人放在現在的大聯盟,實在太虐待其他選手了。
---------------
李維拉的特別在於"誠實"。
當然,對信仰極為虔誠的他自然是絕對誠實的一個人;但他的誠實還體現在棒球比賽上。
棒球比賽,用一個極為簡短的比喻來說是一個"騙人跟不被騙的拉鋸"。
身為一個打者,要努力的就是在打擊區裡建立自己的節奏;但身為一個投手,要做的就是努力破壞打者的節奏。
努力破壞打者節奏的方法有很多種,在球速上的快慢做文章、在球種的變化做文章、在進壘點的高低內外做文章、在好壞球上面做文章(讓好球看起來像壞球,讓壞球看起來像好球),也有人會在出手點上做文章、在藏球點裡做文章。
總之,在這大大小小的文章裡,投手打者都在努力欺騙對方已取得對自己有利的局勢。
但李維拉,就是那個唯一特別的存在。
他誠誠實實的讓你知道他就是會丟"卡特球"(Cut),差別就是內外與高低而已。
"看在上帝的份上,我不騙你,也不會混淆你,我就是投卡特球,然後祝你好運"
但誠實的他,用誠實的球會讓對方產生同樣上當的效果。
-----------------
從位置來說,他對右打者投內角球,會讓打者覺得球會砸到自己身上;但是投外角球時,就會讓打者覺得前半段還在好球帶裡待鎖定的球,卻在最後一刻轉了出去。
而對左打者來說,當他投內角球的時候,打者會覺得位置在好球帶中間的球,持續的向自己逼近,造成很大的觸身球壓力(因為如果真的打到手腕,可能會躺幾個月傷兵)。
但是投外角球時,會認為很可能掉到好球帶外的球,竟然會來削到好球帶,甚至掉到正中間(心理打擊就大了)。
-----------------
而如果沒有被騙的人,依舊會出棒嘗試打擊;但那只是另一個挫折的開始。
因為一般投手將球投出後,球(以95英哩)飛行將近19公尺後進到捕手手套的時間差不多是0.4秒;所以打者只有不到半秒鐘的時間來決定要出棒還是要放掉(出棒也不一定能打好,因為球面是圓的、棒面也是圓的)
而李維拉的卡特球變化又來的相當遲,都會在最後三分之一的距離才開始產生大幅變化(會產生大約8英吋的位移)。
而打者在面對最後的0.1秒多的時間,在最後十幾英呎才開始產生的、高達8英吋的位移,一般只能出棒試看看(反正連獨眼龍都知道他九成會投卡特球)
但問題是,8英吋的位移足以讓球飄移出(球棒打擊最好的)甜蜜點;所以一旦打到靠近棒頭的地方,就只能擊出軟弱的球;要是一旦打到靠近手把的縮細處,那球棒就很有機會被打斷。
#還記得1999年世界大賽G4在單一打席打斷3根球棒的Ryan Klesko嗎?
------------------
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這就是李維拉的卡特球。
所以要擊敗他,真的只能靠一點運氣;所以洋基在2001年世界大賽G7輸給響尾蛇隊的那一球就是軟弱的內野上空飛球,那高度剛剛好足以飛過游擊手基特的頭頂。
而"運氣"不會總是出現在最希望的關頭裡,於是李維拉就靠著"實力"碾碎許多人的"運氣"、"希望"與"自尊"(前光芒隊外野手克勞佛就曾說過他遇到李維拉時不會挑最近最順手的球棒,會挑一根舊的老的棒子,打斷也不心疼,然後盡快結束那個打席......)
最終憑著一手卡特球走過19個年頭,並且毫無疑問的以全票之姿跨進名人堂。
------------------
而李維拉的傳奇性又比一干球星更出神入化。
因為幾乎所有球星都在生涯的後期受到傷痛與年齡老化所累,放眼望去普侯斯、A羅茲里奎茲、鈴木一朗、小葛瑞菲、藍迪強森等一干傳奇都已經在生涯晚期被年齡或傷痛追過了,而讓輝煌的球員生涯留下有些慘澹的尾聲。
史上第二的終結者--(地獄喪鐘)霍普曼,在後期也是跌跌撞撞的結束球涯;但李維拉在生涯最後一年(2013)出賽了64場,投出依舊頂尖的2.11自責分率。
也就是說,只要他肯留下來投,他依舊是聯盟頂尖的終結者,只是他選擇在能投之年來個華麗轉身,進入人生的下個階段。
他的離去不是因為他已經力不從心而走下坡,或是被人拋棄或行情變差,單純是覺得:已經夠了,那就退休吧。(即便他還是要命的強)
"不是我投不下去了,是我覺得夠了,不想投了",光是這點,就足以成為傳奇中的傳奇。
------------------
他受傷的2012年,其實我是非常痛心的(任何球員受傷我都只是惋惜,但只有李維拉會讓我想幫他受傷.....);而當我聽到2013年將是他的最後一年,我真的千百個不願意。
還好,我在那幾年有計畫的錄下洋基隊的比賽,也如願蒐集到他四十幾場的比賽實況,好讓我在日後想他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看看。
現在他退休了,我對MLB的熱情也隨著他的離去而死去了一部分;現在的我依然會看球,但也經少了一份特殊的期待。
在此希望他能永遠健康順利,並感謝他帶給我美好的那些年。
PS:2017年美聯分區系列賽G4,洋基請來李維拉開球;只見穿著牛仔褲的他隨手投出了他的至尊一球,變化弧度居然依舊驚人,我心裡總想,要是我有他的電話號碼,我真的會打去給他 : "欸欸~卡特球還是這麼犀利,不考慮再出來投幾年嗎? 手一定很癢吧???"
.
.
.
.
====
#別說什麼無人出其右_連望其項背都難了
#這樣的傳奇以後肯定不會再有了
#最後一個身穿42號的男人
#UnaniMOus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5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