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
《美國身心科醫師教你如何陪孩子度過疫情期間》
這是位在美國的身心科醫師,封城十五個月後加州終於準備下個月解封。拋磚引玉和各位分享一下這一年多的心得,希望能夠盡綿薄之力!
去年三月,加州灣區在陽性率15%的狀況下封城(shelter in place),此後一到兩個月陽性率快速上升,但在嚴格的封城措施下終於壓回5%以下。封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對身心靈都有很大的影響,一開始我們忽略了這不只是一場身體,更是心靈的馬拉松,但很快就發現大人,小孩和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壓力源。我們都需要每日儀式感以及紓壓方式,來撐過這場艱苦的病毒戰爭。
因為職業屬性的關係,我們能很彈性地轉為全線上看診。第一個月看診量大量下跌了將近六成(The Commonwealth Fund的數據),但過了兩三個月就急起直追,甚至超越過去的看診量最高峰。線上看診也反而提高某些病患的照護品質。例如有些病人是自閉症或發展障礙,或是住得離都會地區很遠,都因為線上看診才比較能固定回診。有些兒童心理疾病在COVID期間很容易惡化,例如焦慮症,憂鬱症,自殺風險高的病人,注意力不集中與過動症等等。自閉症,強迫症和其他焦慮症狀有時反而因為一直待在家裡而暫時變得比較不明顯。
另外,美國身心科醫師們快速集結投入同儕支持團體(支持,而非直接醫病關係),例如Physician Support Line (PSL)跟NYC COVID Care Network, 免費提供第一線的COVID醫護人員心理支持,否則醫護人員的burnout跟次級創傷也會很快對防疫能量產生相當大的影響。不知道台灣是否也可能組織類似的熱線服務呢?
《家長和孩子如何調適-》
#1._每天固定的schedule-
可以寫在小黑板小白板或是可愛的壁報紙上,可以做為家長孩子間的art project。Schedule要有一些彈性,與孩子每天要有溝通的時間,孩子要能清楚知道你在這期間對他們的要求。重點:
1)枯燥課程要跟輕鬆的活動交錯
2)要有一些彈性,安插孩子可以自由選擇活動的時間
3)每天都要有運動放電的時間
4)看電視或玩平板的時間會比以前多,應事先約好這段期間的每日上限,但盡可能不要多太多...
#一個很粗糙的範例如下,
* 8-9點 早餐
* 9-10點-運動- 室外無人空間或是室內跟著Youtube影片, apps或Switch健身環/Just Dance運動
* 10-11點- 學校課程
* 11-12點- 音樂/藝術課程
* 12-2點- 午餐+午休
* 2-3點- 學校課程
* 3-4點- 自由時間
* 4-5點- 學校/校外課程
* 5-6點- 晚餐
* 6-7點- 電視或電動或iPad
* 7-8點- 其他活動
* 8-9點- 就寢時間
#2_誠實面對彼此感受-
如果孩子覺得很難受,很痛苦,請讓他們知道你“看見”了他們的感受。有時候家長會因為防疫或經濟壓力覺得煩躁沮喪,面對孩子吵鬧跟抱怨會覺得”我比你更辛苦!”而陷入“來比誰比較慘啊”的競爭,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同樣真實。在power struggle中家長有可能暫時佔上風,但長期下來孩子也會大崩潰給家長看。
#3_盡可能與孩子分享你知道的疫情狀況-
孩子很敏感,即使不完全清楚今天狀況,也看得出家長的壓力變化。他們不見得會問會說,但是可能自己偷偷躲起來擔心。家長知道的部分可以以孩子年齡能夠理解的方式解釋,而不知道的部分則誠實地跟孩子說不知道,但是”xxx(科學家,學校,機關首長, etc)正在努力~”。
#4_大人的self_care-
現在是辛苦的時期,要對自己好一點,固定每天或每週花一些時間在自己身上,讓自己有"持之以恆的小確幸"。我喜歡運動跟meditation/mindfulness,特別是walking meditation跟body scan,每個人可以找尋適合自己的方式。對於第一次接觸的人,很推薦Netflix上Headspace製作的meditation影片:
正念冥想指南https://www.netflix.com/title/81280926~
附上一張去年COVID剛開始時自己工作上需要而做出來的圖。翻譯成中文,或許不見得符合台灣的需求,但也可以參考看看~
發現打了好久還沒有打到成人的部分,希望之後有機會能再分享。在台灣的大家加油!
藝術平板磚 在 豪華朗機工 LuxuryLogic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沒有人這樣做!」對知名設計團體豪華朗機工、光雕藝術家陳怡潔、虛擬實境藝術家陶亞倫而言,這句話並不陌生;但看似否定的一句話,對藝術家、設計師乃至科學家而言格外重要。
豪華朗機工創辦人之一的張耿華指出,自2016年參與世大運聖火台製作,到團隊進入導演群,再到2018年台中花博會製作巨大球型的「聆聽花開的聲音」,每每與公部門乃至製成加工單位溝通時,常聽到的就是「沒有人這樣做!」且業界往往有著「合作成功被收割,失敗被切割」的說法,但從公部門勇於背書到連結在地企業驕傲地說「這是台灣做出來的」,一如「豪華朗機工」的英文名「LuxuryLogico」,把藝術、科技等不同領域豪華地組合,「在有限的框架下展現最大的自由度」,實為跨領域製作公共藝術最有意思的部分。
近年陸續在北門、中山堂、總統府等古蹟建築創作光雕投影作品,並參與了台北世大運開幕,101跨年煙火秀,被譽為「光雕女神」的陳怡潔指出,自己從純藝術創作者到公共藝術展演的光雕,除了開始思考新展演型式與公共空間的結合,更意識到這是藝術、設計在聚合的時代,而核心都在於集體文化記憶編碼。例如若把台北101視為大的平板,可傳遞什麼訊息?她把台灣的花磚、花窗、花玻璃等在生活中消逝的記憶,透過光雕展演呈現。
嘉義美術館館長,也是知名策展人賴依欣則舉例,呼應嘉義「畫都」之名,美術館嘗試以「畫都少年」AR實境遊戲,讓2到4人的群體,在美術館中一邊發現陳澄波、林玉山等嘉義畫家的故事,一邊獲得展品資訊。亦是在資源、空間有限的情況下,運用策展思維跨界創造出民眾另一種參與、再詮釋與再想像的可能。
台灣科技藝術先鋒陶亞倫指出:「藝術和科技的共通動機在於人會死亡!藝術是把動人的瞬間記錄下來,科技是為身體和意識建立副本。」他認為虛擬實境這樣的藝術形式並不是歌頌虛擬現實的好處,而是提出現象;探問若人類不再是主體,當虛擬的事物已成為新的真實,人類是否已準備好?他也大膽預言,假設未來人類每日的生活就是戴上眼鏡進入虛擬世界,是否將改變未來的建築空間?或是未來人們必將通往不在場的空間?
創造相同強度真實
在解構的時代思考跨界重構,呼應著「豪華朗機工」成員張耿豪病逝前電腦桌面上,存在主義藝術家傑克梅第的一句話:「藝術品不是再現真實,而是創造相同強度的真實」。
引自中時新聞網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1102000407-260114
#2020遠東建築講座「藝術.重構.設計」國際論壇
#豪華朗機工 @ 豪華朗機工 LuxuryLogico #張耿華 #林昆穎 #張耿豪
#陳怡潔
#賴依欣
#陶亞倫
#曾志偉
#王澤
#王明蘅
#范承宗
藝術平板磚 在 凌宗湧 Alfie Lin 花藝生活美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日本上勝町 一群65歲以上的老人靠撿樹葉年入千萬 這是一個地方創生活的傳奇故事
在日本四國德島縣有座叫「上勝町」的小鎮,它隱藏在茂密群山之中,和許多偏遠的山村一樣,交通不便,人口外流,半數居民都是65歲以上的老人。但是,他們卻每年人人創收千萬日元!
是的,你沒看錯!
這裡65歲以上的居民超過一半,兩成的人口已經80歲高齡,這裡的養老院卻因為沒有老人而關門了,真的就是賣樹葉!
生長在大自然裡平凡無奇的樹葉!
這裡的老人們靠賣樹葉收入豐厚,不得不令人稱奇,什麼樣的小山村能有這樣的奇蹟,在老齡化社會問題嚴峻的日本,他們不但不必領取政府補助金,還個個歡天喜地地為國家納稅,連微軟和日本最大移動運營商 Docomo,都來尋求合作機會開發老人平板和軟件,實現電子化流程,節省人力收益最大化,而在過去,這裡以林業和種植橘子為主,隨著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
,木材進口量急劇上漲影響本地銷量,1981年一場罕見寒流帶來毀滅打擊,整個小鎮經歷包括觀念的巨型轉變,這裡就是,如今日本極富盛名的「上勝町」小鎮,被評為了日本最美的十四座村莊之一,雖然缺少系統化垃圾回收體系,也沒有先進的垃圾處理技術,但是,小鎮十幾年來卻率先解決了,令全世界都頭疼的垃圾問題,上勝町的居民幾乎不生產垃圾,這裡街頭,也找不到公用垃圾箱,全鎮只設有一個垃圾回收中心,並要求所有回收須經分類處理,就算是剩飯剩菜
交到回收中心前,也只能堆在家裡,而他們分類垃圾的細緻程度令人歎服,鋁罐、鐵罐、噴壺、金屬瓶蓋、衣服,上勝町的垃圾可回收類下有45個小類,礦泉水瓶蓋、貼紙、瓶身份開歸類,連玻璃也得分有色玻璃和無色玻璃,口紅膏體屬於「可燃物」,
口紅管則是「小金屬物」,一隻襪子算是「可燃物」,兩隻襪子屬於「舊衣料」,就連牛奶盒也必須,折平、洗淨、晾乾,垃圾回收中心工作人員時刻監督,居民的垃圾回收是否有投遞正確,除了嚴苛的垃圾分類,小鎮還鼓勵重複多次使用物品,比如小鎮開設 Kuru – kuru 店舖,居民們可以免費交換閒置的舊物,Kuru – kuru 工廠僱傭了不少工人,利用廢棄物製作袋子、衣服和玩具,解決部分就業同時讓資源充分利用,鎮上還有一個零廢棄學院,是一個專業培訓和宣傳垃圾分類的學校,會舉行許多宣傳零浪費、零垃圾的活動,不得不提小鎮標誌性建築零垃圾啤酒廠,涵蓋倉庫、啤酒廠、酒吧、BBQ 功能的,回收再利用生態體現,釀酒廠所使用的建築材料,幾乎都是來自回收的廢料,其中一面高達八米的牆壁,由村民家廢棄的窗戶製成,餐廳中庭懸掛著
,五彩繽紛的吊燈,來自回收的瓶子,建築外立面的木材用的是,小鎮木材工廠加工邊角料,
地磚從廢棄房屋裡收集來,「回收」、「再利用」、「垃圾分類」可以說這些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概念,已經完全融入了上勝町人的血液之中,已成了這個環保小鎮的日常生活方式,但是,小鎮的環保事業,一開始進展得並不輕鬆
90年代時的上勝町,並無垃圾回收概念
和大多數農村一樣,居民處理垃圾方式
有兩種:要麼燒掉,要麼直接扔進山裡,然而,再潔淨的環境也禁不住糟蹋,尤其垃圾焚燒過程中會產生各種有害氣體,使原本自然秀麗小鎮
青山不再、河水污濁,居民們有了清醒的意識
為小鎮的生態環境而戰,
2000年
小鎮將僅有的兩個焚化爐關閉,
從此徹底杜絕污染的垃圾焚燒,
2003年然而設想很美好,實際操作卻很難
得知垃圾分類系統後,作為幾十年家庭主婦
Hachie Katayama 的第一感覺就是很「懵」
以前從不在意垃圾回收,全堆在院子裡一燒
小鎮正式發表「零垃圾」宣言,致力於在2020年前不產生垃圾,這個習慣一堅持,就是15年
漸漸地,垃圾分類從最初的負擔,變成了上勝町人獨特的生活方式,居民們也對「垃圾」有不同看待,連外地來的廚師也被慢慢同化了,所有東西廢棄時都必須可回收,「零垃圾」的概念,目前小鎮上80%的垃圾,被回收再利用或成堆肥,嚴苛的垃圾分類不僅僅,改變了居民的垃圾觀念,改善了惡化的環境現狀,更解決了許多社會問題,環保是一種良性的循環,也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上勝町當地有許多溫泉,賓館使用生物燃料取暖,每年可節省 7.6 萬美元,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環境及溫泉吸引遊客紛至沓來,大大提升了上勝町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隨著日本料理,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點綴的花葉頗受追捧,日本料理講究「五感五色」眼鼻耳觸舌,黑白赤黃青,特別地注重視覺上的美感,尤其是堪稱藝術的懷石料理,會應四季時序不同的花和葉,上勝町有著幹淨的水源和空氣,所生長的樹葉沒有雜色和污染,全年共有320種可食用的葉子,落葉數量繁多以致曾堵塞河道,
於是這些樹葉被售賣至日本各地料理亭,甚至還出口到北美和歐洲的酒店和餐廳,採摘樹葉企業年營業額可達130萬英鎊。
日本80%的點綴花葉來自這裡,千萬可別小看這一片片點綴的花葉,高級料理亭對花葉選擇有嚴苛要求,諸如形狀、大小、色澤、季節感等
得天獨厚的上勝町才能產出這麼優質的花葉,採摘樹葉並非是一項耗費體力的活兒,只需採摘、洗淨、篩選就好,交給退休老人來做再合適不
而這也順利解決了老年人的就業,當地老人們對採摘樹葉這項新工作
抱有極大的熱情
他們建立了專門的樹葉檔案
什麼季節該摘哪種樹葉
主動種植和銷售
作為配菜的樹葉、松針、花卉以及蔬菜
甚至主動學習IT技能
通過計算機簡化業務
如今,樹葉成了小鎮老人們的
可觀的收入加上純淨的環境
令老人們每天都對生活充滿期待
他們在這充實的工作中
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社會價值
最令人稱道的是文化輸出
一個垃圾回收分類的改變
解決的不僅僅是環境問題
連帶解決老齡化社會擔憂
上勝町老人們的故事
甚至被改編成了電影《多彩人生》
2012年在院線上映
其實解決社會問題往往是這樣
如果一開始就說不可能
是沒有機會改變的
當你也像上勝町的居民們一樣
從改變思維模式努力實踐開始
當參與垃圾分類的人越來越多
這也就變成了一場革新的運動
這個故事和介紹來自於網路 真心和大家分享地方創生,不見得再需要外來的美學和硬體的建設,一個最純樸真實美麗的鄉鎮 ,就是它最有價值的特色
https://forgemind.net/media/archives/9542
藝術平板磚 在 平板磚#空心磚#圍牆磚#植草磚- 浩林水泥製品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現貨"" 各式磚類:#平板磚#空心磚#圍牆磚#植草磚 施工簡便迅速、耐壓、耐磨。適用車道、公園步道、人行道、觀光景點、園藝植栽、工業風設計等。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