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討論過很多想養的寵物:薄荷角蛙、蜥蜴、蘇卡達象龜、貓咪、兔子、小狗、魚…
但沒有想過螃蟹。
鬍子哥去海港買海產,買回很多的紅蝦、馬頭魚、白帶魚,以及,兩隻活跳跳、眼睛咕嚕嚕轉的螃蟹(沙公)。
螃蟹!我的最愛。
我好興奮,這麼新鮮,我想吃!
小子跟小妞更興奮,他們說:這麼可愛,我們要養!
他們一直叫、一直跳,兩張小臉紅撲撲。
哥哥說:「爸爸,我決定一天花一塊錢買飼料養他們。」
妹妹說:「讓他們住在廁所裡面….媽媽,好嗎?好嗎?」
拗不過兄妹倆熱切的眼神,兩隻螃蟹就這樣在浴室橫行,住了下來。
牠們手上還綁著繩子,我不敢拆。
晚上,我不敢進去洗澡,換去客廁洗。
晚上哥哥妹妹都睡了,我有些不安。
我問鬍子哥:「埃,要是螃蟹死掉怎麼辦?還吃不吃?」
鬍子哥:「吃啊!」
我:「那就變成吃屍體了啊!」
鬍子哥:「那我們平常吃的肉本來就是屍體啊,不然妳吃過活的牛?」
我:「…..但是感覺不太一樣嘛!」
鬍子哥:「還是,我們趁牠們還沒死的時候先冰起來?」
我大驚:「那就是活活把牠凍死耶,我不忍心!」
鬍子哥:「那妳到底要怎樣啦?」
我:「我也很矛盾,我不知道啦!現在牠們倒底是「寵物」還是「食物」?如果是寵物我們怎麼可以當食物吃掉?」
鬍子哥:「但是牠們遲早會死啊…….而且這兩隻很貴耶!」
小孩因為有螃蟹,早上很早就跳起來。
小妞:螃蟹還活著嗎?
我:在在在,還有動來動去。
為此,我們認真上網查,螃蟹吃些什麼?
小子把菠菜切碎碎拿去給螃蟹吃。
但看起來螃蟹也沒有要吃。
小子説要給螃蟹取名字,他們班上有同學養寄居蟹,取名「蟹蟹」跟「大家」。合在一起變成「謝謝大家」。
我們這兩隻叫做:小螃跟小蟹。(不智之舉)
隔了一天,小螃跟小蟹漸漸看起來體力很弱,我想,如果要煮,一定要等小孩下課前,不能被看見活生生被煮。
我看著小螃跟小蟹,
想著不知道該先處理小螃,還是先處理小蟹?
痛苦萬分。
最後我隨機拎了一隻,不知道這隻是小螃還是小蟹,我一邊念著阿彌陀佛,一邊料理:小螃啊還是小蟹啊,對不起啊,我覺得你最好的結局就是在我們的肚子裡,還可以跟我們在一起,不然啊,你啊,死在浴缸,然後又臭臭的,變成垃圾被丟掉,你一定會更傷心。你啊,如果被小子或小妞吃掉,至少是被曾經愛過你的人吃掉……..(越説越覺得自己三觀不正,乾脆開始念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最後小螃或是小蟹,變成又香又濃的螃蟹粥。
又隔一天,另一隻被清蒸。
想起我的小時候
老媽在院子養了一隻雞咕咕,我每天都跟雞咕咕玩。
有一天,老媽趁我不注意,把雞咕咕抓去市場殺了。
我為此生氣好久,一把眼淚一把鼻涕,怨老媽殺了我的雞咕咕。
當天晚餐,端上好大一鍋當歸雞,又香又濃。
我懷著十分矛盾的心情喝了一碗湯……
臉上掛著淚水……
啊,好好喝啊!
我哭得更慘了,我怎麼可以覺得好好喝啊!
那天,我喝了兩碗。
既滿足又愧咎。
不知道是不是年紀大了,煮了小螃小蟹之後,我有幾天,不太敢吃肉。
佛家説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
大概是我都犯了,所以連著幾天心裡難受。
那,就怪鬍子哥好了,誰叫他那麼好心去買了新鮮螃蟹回家…….
(沒辦法放小螃或小蟹的照片,總覺得像遺照。)
(是不是年紀大了?對養過兩天的螃蟹都覺得不忍)
(那平常蛤蠣買回來泡水怎麼辦?)
(我是不是想太多了)
蘇卡達一天吃幾餐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金融時報】疫情之下的年輕人處境不佳
儘管年輕人罹患新冠重症的風險較低,但他們在經濟上受到更沉重打擊。FT全球調查顯示,疫情之下的年輕人對父輩產生不滿。
今年3月,27歲的瑪麗•芬尼根(Mary Finnegan)和22歲的妹妹梅格(Meg)離開她們在布魯克林的公寓,回到父母家。當時她們帶了足夠穿兩周的衣服。
結果一待就是幾個月。瑪麗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這就像是回到了在家上學的年代:沒有男孩子,沒有一起玩的夥伴,沒有地方可去——除了家和賣酒的商店。」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即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加劇,大學停課,繼瑪麗和梅格之後,另外三個兄弟姐妹也回到家中。用他們的母親洛麗(Lori)的話來說,他們把父母在新澤西州華盛頓的四居室房子變成了一個「美食廣場、麵包店和健身房」。
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世界各地有數百萬年輕人搬回父母家,芬尼根家只是其中之一。在美國,18歲至29歲的年輕人與父母住在一起的比例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
數據顯示,儘管學生和年輕員工罹患嚴重COVID-19的風險較低,但與其他人群相比,他們受到疫情引發的經濟衝擊波的更沉重打擊。新冠疫情還放大了過去的一些趨勢,包括低工資、就業市場停滯和學生債務上升。
英國《金融時報》進行的一項全球調查——800多名16歲至30歲人士回復了調查——顯示,這些困難正轉化為對老一輩人與日俱增的不滿,後者不僅境遇更好,而且在政治上擁有更大的影響力。
「我們並不是共同面對困難,千禧一代不得不在當前處境下付出最大的代價,」來自加拿大蒙特利爾的30歲的波琳娜•R(Polina R)說。「如果你們不注意,不去確保我們最終不至於失業和變窮,我們為什麼要保護你們?」
以下是他們向英國《金融時報》講述的疫情期間的經歷:
「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
自今年8月畢業以來,來自韓國大邱的25歲的李菊妍(Juyeon Lee)遞交了幾十份工作申請。儘管她接受過幾次面試,但她對空缺職位不斷減少日益不安。
「我不想被感染,因為如果我感染了,找工作就更難了……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永遠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儘管在面試時我是一個自信的大學畢業生。」
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數據,25歲以下人群因疫情而失業的可能性是26至64歲年齡段的2.5倍。研究還表明,在經濟衰退期間畢業可能會對工資產生持久的傷痕影響。
根據經合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數據,在仍在工作的人中,近一半的人報告收入減少,其中年輕女性和從事低收入工作的人受到的打擊最大。許多寫信給英國《金融時報》的人表示,他們不得不放棄商業計劃,並動用自己的儲蓄。
在發展中國家,失業往往意味著無法養活家裡的幾代人。來自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的28歲的科馬爾•卡達姆(Komal Kadam)是家裡唯一掙錢的人——直到今年3月她失去工作。
「我害怕一切……我能找到新工作嗎?我怎麼償還貸款?現在我有很多煩惱,」她說。
「我拒絕停止享受生活」
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調查的許多人表示,他們害怕感染或傳播新冠病毒,但也有其他人承認自己抱有一種比較無所謂的態度——政治領導人已經批評這種行為是夏季過後歐洲和美國疫情復燃的原因之一。
在春季封鎖的高峰期,蒙特利爾的波利娜曾經讓來訪的朋友留宿。「我沒有遵守建議。」她說,「我兩次出國旅行,去過十幾次酒吧、餐館和劇院。」
「我的風險承受力很高,在沒有人拿得出一份計劃、而掌權者並沒有與人民同甘共苦的時候,我拒絕停止享受生活。」
在許多地方——尤其是美國,但也有歐洲和南亞——許多調查回復者指出,違反公共衛生規定的往往是老年人。
28歲、來自印度欽奈的阿吉塔(Ajitha)表示:「老一輩人相信互聯網告訴他們的一切。他們被WhatsApp轉發和YouTube視頻誤導了。」
年輕人的原話
「我確實違反了規定。疫情期間,我和一個女孩約會過好幾次。我不知道哪一個更可怕,是我媽媽發現我和其他人見面,讓所有人都暴露於感染風險,還是害怕被警察抓住」
胡安(Juan),25歲,哥倫比亞
「大家的態度讓我想起高速公路上司機的態度:比我快的人是瘋子,比我慢的人是弱智」
托阿德爾•馬特奧克(Toader Mateoc), 28歲,美國
「就在我剛剛認識『現實世界』時,卻不得不逆轉一切,感覺有點突兀」
馬克•安吉洛•費利扎爾多(Marco Angelo Felizardo), 22歲,菲律賓
「我們都因為一場領導力危機而受到指責」
許多調查回復者表示,他們對本國領導人失去了信心,並認為抗疫方式很糟糕——除了一些歐洲人和亞洲部分國家的回復者。
來自法國阿訥西(Annecy)的23歲的安東尼(Anthony)告訴英國《金融時報》:「我們都因為一場領導力危機而受到指責。」
從巴西聖保羅家裡的廚房餐桌兼辦公桌上,29歲的達尼洛•文圖拉(Danilo Ventura)看著他的國家自疫情爆發以來換了三位衛生部長。他說:「全世界都在說A,而巴西政界卻在喊Z。」
這種方向感缺失造成了代價:巴西的死亡人數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達尼洛和他的妻子按照地區政府的指示在家隔離,即便巴西的民粹主義總統雅伊爾•博索納羅(Jair Bolsonaro)仍出席擁擠的活動。
經合組織的數據顯示,自2016年以來,發達國家的年輕人對政府的信任度有所下降。經合組織公共治理局(Directorate of Public Governance)的負責人埃爾莎•皮利霍夫斯基(Elsa Pilichowski)表示:「他們對公共機構的信心,以及他們對於自己是否擁有政治影響力和決策代表權的觀感都停滯不前。」
尤其是在美國和英國,許多人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他們覺得政府自相矛盾,行動遲緩。
「機場開放時間太長了。有關口罩的訊息傳達簡直丟臉。我直到6月中旬才得到一個口罩,」來自蘇格蘭格拉斯哥的28歲的約翰(John)表示,「我認為,雖然比美國強一點,但我們的抗疫工作實在做得很糟糕。」
益普索(Ipsos)高級研究副總裁瑙米•哈克(Naumi Haque)表示,新冠疫情加深了政治上的希望幻滅。他說:「Z世代和千禧一代比老一代人更有可能覺得自己國家的情況正在失控。」
「很多非常複雜、強烈的感受」
聯繫英國《金融時報》的很多人聲稱,他們考慮過自我傷害。「失業、精神健康問題,以及有關這一切何時結束的不確定性,都讓人對前景非常絕望,」來自倫敦的30歲的詹姆斯表示,他補充說:「我一度考慮過自殺。」
公共衛生專家警告稱,新冠疫情造成的精神健康影響,在持續時間上將超過新冠病毒造成的感染威脅,數百萬人在對付抑鬱、焦慮和孤獨。英美開展的研究顯示,與其他年齡段的人相比,18至29歲的年輕人在此期間經歷的痛苦更嚴重。
回到新澤西,自從疫情開始以來,在芬尼根家的10個子女中,有5個開始接受治療。瑪麗表示:「有人差不多每周崩潰一次。」
25歲的瑪利亞•羅德里格斯(Maria Rodriguez)來自西班牙,但住在波蘭的克拉科夫(Krakow)。她表示,她決定寧可冒感染COVID-19的風險,也不要因為孤獨而陷入抑鬱。
「我不怕去咖啡館,也不怕見很多人,因為我不會感染家人,」她表示,「我選擇精神健康,而不是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感染新冠。」
5月,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教育心理學講師奧拉•德姆科維克茨(Ola Demkowicz)對數百名英國青少年進行了調查。其中很多人表示,在適應人生中的這些不確定性時,他們經歷過「很多非常複雜、強烈的感受」。她表示:「對於那些本來就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這似乎確實是一項巨大挑戰。」
年輕人的原話
「當我與上了年紀的父母一起在家裡生活時,我對自己要求嚴格。如今,在做了6個月喝酒的修女之後,我要冒著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再次約會」
瑪麗•芬尼根(Mary Finnegan),27歲,美國
「每天都要通過Zoom收看數小時的大學課程,學費一分不少,但學位卻貶值了,就業前景黯淡,擔心年邁的長輩,見朋友或結交新朋友的機會(如果有的話)變少。這足以讓任何人都覺得有點毫無意義」
威爾(Will),23歲,美國
「老師的期待大幅上升,我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須比平時好上好幾倍,因為考官會懷疑——而且預期——有作弊行為。過去六個月,這種壓力越來越大,但我希望當一切結束時,壓力也會消失」
Alistair Woo,16歲,香港
「年輕人希望做一番事業,每一個年輕人都希望變得更優秀,但這場疫情毀滅了一切,限制人員流動,學校關閉,一些企業破產」
維多利亞•希迪貝雷(Victoria Chidiebere), 22歲,尼日利亞
「通向很多新天地的大門」
不過,幾位調查回復者表示,疫情讓他們得以與家人和大自然重新建立聯繫,也讓他們勾掉了願望清單上的一些事項。
26歲的約書亞(Joshua)來自英國。他表示,8月的一個早晨,他把行李裝上汽車前往西班牙,告別一間小公寓和有毒的辦公室環境。
「我現在一個人租了一間靠海的三居室,而租金是工資的不到三分之一。有兩個朋友來看過我,但我基本上過著遠離社交的單身生活。」
今年2月,泰國研究人員對新冠病毒始發地中國武漢的一群大學生進行調查,以了解他們如何應對抗疫封鎖。他們發現,其中一些人表現出較強的韌性。
德姆科維克茨博士在英國也發現類似的證據:首次封鎖讓青少年有機會決定如何規劃他們的一天,而不必理會社會義務和學校作業,她表示:「他們可以……探索他們想從人生中得到什麼,自己去發現成長和發展的途徑,並重新評估他們的人生方向。」
在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中,來自澳大利亞阿爾伯里(Albury)的30歲的安德斯•弗茲(Anders Furze)表示,他發現,疫情之前他在透支自己:「我以前每周有5個晚上出門:吃飯、看電影、看話劇演出。」
最近,他反思了自己的事業,報名攻讀了一個法律碩士學位。他表示:「感覺好像它打開了一扇通向很多新天地的大門。」
#社會 #人生 #衛生 #家庭
蘇卡達一天吃幾餐 在 觀光客不知道的倫敦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追病毒週記]11月16日週一
🇬🇧LD1.0第238天/英格蘭🏴LD2.0第11天
Lockdown2.0第11天,首相府開了四次電視記者會📺。上週是商業部長主持,但是記者追問他首相府內的人事風波 #劃錯重點 。
這個風波燒了幾天,結局是強森的大幕僚康明斯走人。他和他派系的助理們與強森未婚妻凱莉不合,私底下叫她「瘋瘋公主」Princess Nut Nut,在Whatsapp 上的代號就是👸🥜🥜。�
康明斯是主導脫歐戰役的主將,作風非常強勢,英國疫情剛開始時傳說他主張要保經濟不要LD,已惹一群人生氣。
他隨著強森染疫後,開車到四百哩外的父母家休養(他說去那邊可有親戚幫忙照應),以及附近旅遊(他說是測試視力是否恢復),大眾覺得他違反LD規定,但康明斯拒絕道歉也不辭職,那時強森堅持罩他,叫記者們不要再討論這件事了。
這次康明斯卻提早領便當出局,算是踩到底線吧。�
瘋瘋公主的媒體形象也不算特別好,但是陰錯陽差趕走康明斯,這樣不知道留歐派民眾會不會給她加分。
�其實完整故事是這樣的,凱莉反對首相府晉升Lee Cain為新的幕僚長(Chief of staff),這人玻璃心就請辭了,傲驕的康明斯不依,想幫同盟好友討公道,找強森理論。閉門會議中強森把內心不爽的事情拿出來吵,包括瘋瘋公主綽號。康明斯大概也頂撞強森,惹火上司,馬上領便當。#強森的底線
再補八卦一件,根據強森新傳記《賭徒》指出,很多年前當強森還是個記者時,與康明斯現在的太太是同事,那時兩人曾有過一段心動時刻💘。#樓歪了
回到這週一的記者會,衛生部長主持:
�
💊 Moderna 疫苗 - 這次搭上Moderna藥廠宣布疫苗95%成功的新聞,衛生部長宣布這家的疫苗買了5百萬劑。
英國總共跟七家了藥廠下訂單,共買了三億五千五百萬劑疫苗。#像買股票一樣不能全押同一支個股
💊 Long COVID -全英格蘭將設立43個新冠後遺症門診,由家醫或醫療單位轉介。
估計全英國有6萬人承受著新冠病毒發作後的後遺症,例如嚴重疲勞、呼吸困難、肌肉疼痛、神經問題、腦部病變等,在急性發作過了12週之後,這些症狀仍未消除。這種long COVID 病人分布在各個年齡層,更常出現在50歲以下。
💊過去一週的新增感染者比前一週增加0.06%,但目前還說不準LK2.0的成效,大家能不能好好過聖誕節要等下週的數字才知道。
公衛部主任說嚴重疫區東北、西北可以看出新增人數有降下、二級疫區表現有好有壞、輕疫區看不出LD的成效。
💊利物浦市民進行快篩檢驗已經篩了10萬人,發現約700例無症狀感染者。
快篩也計劃在大學放假回家前對大學生進行檢驗,驗過才能回家過節 #驗不過自己在宿舍吃火雞
…….
記者會外的一些疫情相關新聞:
📌教育部長宣布2021年(英格蘭)中學畢業會考延期,感覺出教育部長不取消會考的決心,但蘇格蘭和威爾斯首長陸續宣布2021年境內的中學會考取消。
2020年全英高中會考因為LD1.0取消,以老師評分 #加上教育部神邏輯的加權計分 取代,大學分發變成一場混亂。#2021入學現在已經開始亂了
📌入境隔離清單新增希臘本島(但有五個離島仍是免隔離)
以下國家則進入免隔離清單:中東的巴林Bahrain、柬埔寨、智利、冰島、卡達、位在加勒比海的土克凱可群島 #你們應該也不想來英國
📌影星休葛蘭透露他在二月時有類似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狀,包括失去嗅覺(那時英國還不清楚COVID的症狀),但是上個月檢驗竟然還驗得出抗體。#有long_COVID也有long_antibody
�
📌強森上週和一群議員在首相府進行早餐會議,後來其中一位議員驗出病毒,因此強森與另外六位議員、兩位幕僚都進行居家隔離。
#小強在家工作
#聚餐是想測試抗體還在嗎?
……….
|疫區日常|
這一次的LD大家都覺得生活比上次便利:取消了絕對不要出門的高風險族群,超市的網購需求稍微降低;
列為民生必需品而開放營業的商店比上次多,可以去逛的地方增加(喂!);
無法在家工作的行業也是可以出門工作,因此大部分的業務仍可以進行;
出門運動和散心要盡量維持在當地活動,但是不禁止搭大眾交通前往,感覺比較輕鬆,而且草地曬太陽、山野健行這些日常活動不再算違反規定;
學校沒有停課,需要出門工作的爸媽們可以專心工作 #我聽到地方媽媽們的歡呼。�
上一次LD剛開始時苗圃和園藝用品店也得關閉,沒做網購生意的苗圃一個月後只能扔掉過了花期的盆栽。LD讓人待在家時間太多,很多人開始整理院子種起花來,苗圃園藝店和DIY工具店列為民生必需品店在英國是一定要的。
#這次寵物用品店也有開
#在義大利則是理髮店
不過LD2.0開始前只知道園藝店會維持營業,其他細節不是那麼清楚,所以有些事要先安排好。上次說了去看獸醫,隔一天也就是LD前一天,我家的洗衣機有點接觸不良,如果洗衣機在LD期間壞了能找人來修嗎?理論上可以,但不知道有沒有師傅願意來。
我家超愛洗衣服洗被子洗鞋子的英國人,覺得沒有洗衣機這件事很嚴重,立馬上網找備案,找到一台半年新二手洗衣機只要£10,£10? £10!他立刻決定要去搬回那一台洗衣機,不然,LD開始後不能進入別人家裏啊。�#超前部署?
�從倫敦二區出發,原本45分鐘的快速道路車程,在下午的尖峰時間估狗預計要一小時,路上施工又下雨,結果花了超過一個半小時才到,幸好回城順利多了。這麼便宜的洗衣機是在大倫敦外圍買的,果然是倫敦物價比較高啊(誤)。
蘇卡達一天吃幾餐 在 淺談陸龜飼養與攝食概論 的推薦與評價
小弟特別針對飼養陸龜的幾個基本攝食問題做解答 ... 台灣南部天氣晴朗乾燥,如果再加上環境允許放養,就非常適合中大型乾燥行陸龜,例:蘇卡達、豹龜、印度星龜..等等. ... <看更多>
蘇卡達一天吃幾餐 在 烏龜吃什麼呢? 幾天餵一次呢?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