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誔樹下的防暴警察]
華人社會裡,香港因為其殖民地歷史,生活方式較西化。香港有一成人口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孩子都送到教會學校,校內有宗教活動慶祝聖誕節,亦會舉行聖誕派對。
老一輩港人更會記得,港督會在聖誕於電視上說幾句祝福大家的說話,西方文化裡,平安夜代表家庭溫馨,普世歡騰的價值觀,也略有感受。
數十年來,記者採訪平安夜,新聞點子離不開報導天主教堂的子夜彌撒,或到鬧市去直擊市民到尖沙嘴海旁觀賞商業大廈外牆懸掛的聖誕燈飾。即使有商業味道,香港的聖誕節氣氛也相當濃厚,一家大小上街去趁熱鬧,是這個節日的常態。
昨日是12月24日,我們習慣把Christmas Eve喚作「平安夜」,在反修例運動下的「平安夜能否平安」成為了大家心目中的一個懸念。
昨晚的尖沙嘴,瀰漫着詭異的氣氛:既有節日的輕鬆,混集着抗爭曠日持久的疲憊,大家似乎對街道上站滿防暴警察,大時大節要嗅催淚彈這回事有點習以為常,面對警察延綿無盡的封鎖線,說一句「粗話」洩一洩憤,似乎大家已經孕育出一種面對荒誕場面的心理韌性。
晚上十時,尖沙嘴一帶滿街是防暴警察的封鎖線。穿戴醒目的一對中年男女,向記者查問交通狀況,他神情輕鬆,頸上還掛着紅色的彩帶,手上拿聖誕小鈴,還有興緻地把玩搖鈴,兩人剛吃完酒店的聖誕晚餐,這些都是餐廳送的小玩意。
吃完一頓飯,出來發現鐵路站封掉了,穿西裝的男士一臉輕鬆:「怎會覺得掃興?我們香港人這半年來,習慣了。」語氣裡有種底氣:「我們不會害怕,說實話,走在街上,若你是黃色一方不會怕(支持運動的人),另一方的人或許會不安。」他反問:「現在又不是戒嚴,香港人,無有怕!」離開前,還頑皮地跟我們說:「hohoho!」那是聖誕老人傳說中,坐鹿車離開時會喊的一句話。
聖誕前夕,警方曾揚言,他們會懂得分辨誰是出外慶祝的普通市民,誰是滋事分子。但昨晚街頭所見,穿戴漂亮,頭戴聖誕帽的男女,拿着閃閃汽球的孩子拖着父母,滿街也是,全身黑衣者卻不多,甚少人戴防具,眾人混和在一起。
有拖着六歲女兒的父母,在防暴警察前後找去路,那個母親說,她信主耶穌的,內心有平安,說下去,父親指一指燈光一片漆黑的半島酒店:「你看,房間燈都不亮,沒有人住了!」香港經濟低迷,旅館沒生意,父親卻沒批評示威者,反而對警察感到不滿,他拖着女兒逃難一樣避走,還是忍不住指罵警察。
政府一直宣傳,香港有「好市民vs暴徒」的分野,這種說法在街頭卻站不住腳。你看到的是,拖男帶女出街的,對反修例運動都是同情的多,他們選擇在這一晚出外吃飯、消費、慶祝,就是一種曲線抗爭,他們生活要如常,在街上聽得最多的話是:「聖誕節行街犯法呀?」
在高檔的海港城商場,遊客好奇地駐足觀看,便衣警員在商場內跟市民起衝突,大量防暴警察進入商場,名店還是照樣營業,以年輕人為主的服務員好奇地透過玻璃橱窗向外張望。
海港城中庭的聖誕樹下,有可愛的士兵娃娃,商場內響起火警警鐘,雖有個別黑衣示威者攤開雙手迎向防暴警的大光燈,但眾人不慌不忙,駐足喊口號或罵警察,穿着熊本熊人偶裝的人士,向防暴警察舉倒手指,或以屁股向着警察示威,圍觀者哈哈大笑。
走在街上,碰頭都是防暴警防線,人潮雖有繞路到地下隧道。一名賣藝的伯伯戴着紅白色的聖誕帽,拉奏着二胡,曲目卻不是聖誕歌,而是「願榮光歸香港」,地上攤開的樂器盒裡,堆滿了打賞的紙幣。他是為了錢而拉奏,還是為了這晚尖東的人潮口味而選曲,已經不重要。
香港人知道,當傳媒要播一次這首「願榮光歸香港」,也惹來權貴們喊打喊殺,每一次這首歌響起來,都有標誌意義,一寸的自由,也是自由。
這個聖誕前夕的晚空,街上空氣中飄盪着的氣味有:美女身上散發的香水芬芳,水炮車刺鼻的化學味,催淚彈的煙醺灼熱,打翻垃圾筒做成路障的腐爛臭氣,混和起來的味道縱使如此難受,人們還是要出來,走一走,比留在家中更舒暢。
在尖沙嘴,防暴警察推進,一位戴着口罩的婆婆,站在樓梯口向外張望,她說,自己住在老遠的將軍澳,原來計劃到尖沙嘴看燈飾,遇上防暴警察,她一樣不願意歸家:「看燈飾也好,看警察也好,一樣有意思。」我們好奇問,有甚麼好看?「你看那些警察?多奇怪?全世界都看着他們的奇怪行為。」婆婆的意思是,看着警察在大街上衝來衝去,指罵別人,和看燈飾一樣有看頭。
抱着這種心態的人很多,在警察防線前,有外國遊客相遇擁抱,然後指一指旁邊一排的警察,眉頭一皺,意思是:「你看?難以置信,我們相遇在大時代。」兩個來港已五年的美國人,在彌敦道的路障上,找到一張沙發,他們拿了啤酒,舒閒地坐在沙發上,防暴警察趕到,怨憤地用腳踢地上的障礙物,兩名美國人才施施然站起來,祝福大家:「Merry Christmas!」
兩名美國人頸上掛着一串鮮黃色的錬子,他們說「這些鎖鍊別有意思」,那些塑膠鎖鍊的出現述說了時代的怪異,話說示威者不斷把路邊欄杆拆下來,欄杆只剩下光秃秃的柱,政府部門抓破頭皮,想出用塑膠鍊串連柱子,裝個欄杆的樣子,然而它們脆弱得一扯就破。街頭上,處處可見甩皮甩骨的黃色鎖鍊。
在香港現在的非常時空,「裝着樣子」似乎是不少人的策略。一對年過五十的老夫老妻,打扮得像紳士淑女,太太頭上戴着鹿角頭飾,頸襯大紅圍巾,穿戴配合了聖誕氣氛。兩人老遠從港島東出來,心裡只有一個願望。
在五星級半島酒店前,年輕人舉起傘陣,防暴警用劣質的擴音器咆吼,衝向前開布袋彈橡膠彈,水炮車裝甲車穿梭鬧市,太太說,這麼多年的平安夜,這一晚最難忘:「這是一個讓我心情最沉重的平安夜。這個晚上吃了幾只催淚彈,那是等閒事,年輕一輩前仆後繼付出,他們老一輩承受這些不算甚麼。」
太太續說:「如果六月我們百萬人出來和平遊行,政府反應快一點,一切就不會發生,到現在,半年以來,年輕人人犧牲太多,付出太多代價,我從未試過為不認識的人流了這麼多的眼淚。」
這個晚上,這位太太或許仍要流淚,兩名少年人分別在元朗商場及旺角的餐廳二樓天台上,為了逃避警方追捕從高處墮下,幸好送院救治時清醒。因為周梓樂的離世,每次我們聽到「有年輕人墮下」,大家都心跳加速。
在旺角,我遇到另一個爽朗的婦人,凌晨三時,她還是在街頭駐足,在新開張的日式牛肉飯店門外排隊,她還讓我看牛肉飯餐拍下的照片:「好便宜,數十元就吃到全餐,有湯有菜。」深夜凌晨,平安夜的旺角街頭,大家一邊吃催淚彈,一邊排隊吃牛肉飯,說着說着,這位女士告訴我,這半年是如何過渡的。她說,自己住在旺角樓上:
「有時深夜時分,我會被催淚彈爆炸的聲音驚醒,有時會嗅到催淚彈的刺鼻味道從夢中醒來,我留意到,催淚彈的味道慢慢改變,中國製的催淚彈,升起來的煙的形狀,和英美製造的有別。」她娓娓道來,半年以來,自己的人生如何改變。
半年來,這位旺角街坊,不忍不看:「我的血壓颷升了很多,上壓160,我去看醫生,醫生說,不讓我再看新聞,不讓我下樓去看。我跟醫生說,這可不成呀!怎能不出來,看到這些事發生,怎也要幫一幫手吧?」
新聞也是照看,牛肉飯照食,催淚彈照吃,旺角阿姐,和眾多香港人,渡過了這場運動的第二百天,迎來了一個不平安的平安夜。
街頭賣藝犯法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聖誔樹下的防暴警察]
華人社會裡,香港因為其殖民地歷史,生活方式較西化。香港有一成人口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孩子都送到教會學校,校內有宗教活動慶祝聖誕節,亦會舉行聖誕派對。
老一輩港人更會記得,港督會在聖誕於電視上說幾句祝福大家的說話,西方文化裡,平安夜代表家庭溫馨,普世歡騰的價值觀,也略有感受。
數十年來,記者採訪平安夜,新聞點子離不開報導天主教堂的子夜彌撒,或到鬧市去直擊市民到尖沙嘴海旁觀賞商業大廈外牆懸掛的聖誕燈飾。即使有商業味道,香港的聖誕節氣氛也相當濃厚,一家大小上街去趁熱鬧,是這個節日的常態。
昨日是12月24日,我們習慣把Christmas Eve喚作「平安夜」,在反修例運動下的「平安夜能否平安」成為了大家心目中的一個懸念。
昨晚的尖沙嘴,瀰漫着詭異的氣氛:既有節日的輕鬆,混集着抗爭曠日持久的疲憊,大家似乎對街道上站滿防暴警察,大時大節要嗅催淚彈這回事有點習以為常,面對警察延綿無盡的封鎖線,說一句「粗話」洩一洩憤,似乎大家已經孕育出一種面對荒誕場面的心理韌性。
晚上十時,尖沙嘴一帶滿街是防暴警察的封鎖線。穿戴醒目的一對中年男女,向記者查問交通狀況,他神情輕鬆,頸上還掛着紅色的彩帶,手上拿聖誕小鈴,還有興緻地把玩搖鈴,兩人剛吃完酒店的聖誕晚餐,這些都是餐廳送的小玩意。
吃完一頓飯,出來發現鐵路站封掉了,穿西裝的男士一臉輕鬆:「怎會覺得掃興?我們香港人這半年來,習慣了。」語氣裡有種底氣:「我們不會害怕,說實話,走在街上,若你是黃色一方不會怕(支持運動的人),另一方的人或許會不安。」他反問:「現在又不是戒嚴,香港人,無有怕!」離開前,還頑皮地跟我們說:「hohoho!」那是聖誕老人傳說中,坐鹿車離開時會喊的一句話。
聖誕前夕,警方曾揚言,他們會懂得分辨誰是出外慶祝的普通市民,誰是滋事分子。但昨晚街頭所見,穿戴漂亮,頭戴聖誕帽的男女,拿着閃閃汽球的孩子拖着父母,滿街也是,全身黑衣者卻不多,甚少人戴防具,眾人混和在一起。
有拖着六歲女兒的父母,在防暴警察前後找去路,那個母親說,她信主耶穌的,內心有平安,說下去,父親指一指燈光一片漆黑的半島酒店:「你看,房間燈都不亮,沒有人住了!」香港經濟低迷,旅館沒生意,父親卻沒批評示威者,反而對警察感到不滿,他拖着女兒逃難一樣避走,還是忍不住指罵警察。
政府一直宣傳,香港有「好市民vs暴徒」的分野,這種說法在街頭卻站不住腳。你看到的是,拖男帶女出街的,對反修例運動都是同情的多,他們選擇在這一晚出外吃飯、消費、慶祝,就是一種曲線抗爭,他們生活要如常,在街上聽得最多的話是:「聖誕節行街犯法呀?」
在高檔的海港城商場,遊客好奇地駐足觀看,便衣警員在商場內跟市民起衝突,大量防暴警察進入商場,名店還是照樣營業,以年輕人為主的服務員好奇地透過玻璃橱窗向外張望。
海港城中庭的聖誕樹下,有可愛的士兵娃娃,商場內響起火警警鐘,雖有個別黑衣示威者攤開雙手迎向防暴警的大光燈,但眾人不慌不忙,駐足喊口號或罵警察,穿着熊本熊人偶裝的人士,向防暴警察舉倒手指,或以屁股向着警察示威,圍觀者哈哈大笑。
走在街上,碰頭都是防暴警防線,人潮雖有繞路到地下隧道。一名賣藝的伯伯戴着紅白色的聖誕帽,拉奏着二胡,曲目卻不是聖誕歌,而是「願榮光歸香港」,地上攤開的樂器盒裡,堆滿了打賞的紙幣。他是為了錢而拉奏,還是為了這晚尖東的人潮口味而選曲,已經不重要。
香港人知道,當傳媒要播一次這首「願榮光歸香港」,也惹來權貴們喊打喊殺,每一次這首歌響起來,都有標誌意義,一寸的自由,也是自由。
這個聖誕前夕的晚空,街上空氣中飄盪着的氣味有:美女身上散發的香水芬芳,水炮車刺鼻的化學味,催淚彈的煙醺灼熱,打翻垃圾筒做成路障的腐爛臭氣,混和起來的味道縱使如此難受,人們還是要出來,走一走,比留在家中更舒暢。
在尖沙嘴,防暴警察推進,一位戴着口罩的婆婆,站在樓梯口向外張望,她說,自己住在老遠的將軍澳,原來計劃到尖沙嘴看燈飾,遇上防暴警察,她一樣不願意歸家:「看燈飾也好,看警察也好,一樣有意思。」我們好奇問,有甚麼好看?「你看那些警察?多奇怪?全世界都看着他們的奇怪行為。」婆婆的意思是,看着警察在大街上衝來衝去,指罵別人,和看燈飾一樣有看頭。
抱着這種心態的人很多,在警察防線前,有外國遊客相遇擁抱,然後指一指旁邊一排的警察,眉頭一皺,意思是:「你看?難以置信,我們相遇在大時代。」兩個來港已五年的美國人,在彌敦道的路障上,找到一張沙發,他們拿了啤酒,舒閒地坐在沙發上,防暴警察趕到,怨憤地用腳踢地上的障礙物,兩名美國人才施施然站起來,祝福大家:「Merry Christmas!」
兩名美國人頸上掛着一串鮮黃色的錬子,他們說「這些鎖鍊別有意思」,那些塑膠鎖鍊的出現述說了時代的怪異,話說示威者不斷把路邊欄杆拆下來,欄杆只剩下光秃秃的柱,政府部門抓破頭皮,想出用塑膠鍊串連柱子,裝個欄杆的樣子,然而它們脆弱得一扯就破。街頭上,處處可見甩皮甩骨的黃色鎖鍊。
在香港現在的非常時空,「裝着樣子」似乎是不少人的策略。一對年過五十的老夫老妻,打扮得像紳士淑女,太太頭上戴着鹿角頭飾,頸襯大紅圍巾,穿戴配合了聖誕氣氛。兩人老遠從港島東出來,心裡只有一個願望。
在五星級半島酒店前,年輕人舉起傘陣,防暴警用劣質的擴音器咆吼,衝向前開布袋彈橡膠彈,水炮車裝甲車穿梭鬧市,太太說,這麼多年的平安夜,這一晚最難忘:「這是一個讓我心情最沉重的平安夜。這個晚上吃了幾只催淚彈,那是等閒事,年輕一輩前仆後繼付出,他們老一輩承受這些不算甚麼。」
太太續說:「如果六月我們百萬人出來和平遊行,政府反應快一點,一切就不會發生,到現在,半年以來,年輕人人犧牲太多,付出太多代價,我從未試過為不認識的人流了這麼多的眼淚。」
這個晚上,這位太太或許仍要流淚,兩名少年人分別在元朗商場及旺角的餐廳二樓天台上,為了逃避警方追捕從高處墮下,幸好送院救治時清醒。因為周梓樂的離世,每次我們聽到「有年輕人墮下」,大家都心跳加速。
在旺角,我遇到另一個爽朗的婦人,凌晨三時,她還是在街頭駐足,在新開張的日式牛肉飯店門外排隊,她還讓我看牛肉飯餐拍下的照片:「好便宜,數十元就吃到全餐,有湯有菜。」深夜凌晨,平安夜的旺角街頭,大家一邊吃催淚彈,一邊排隊吃牛肉飯,說着說着,這位女士告訴我,這半年是如何過渡的。她說,自己住在旺角樓上:
「有時深夜時分,我會被催淚彈爆炸的聲音驚醒,有時會嗅到催淚彈的刺鼻味道從夢中醒來,我留意到,催淚彈的味道慢慢改變,中國製的催淚彈,升起來的煙的形狀,和英美製造的有別。」她娓娓道來,半年以來,自己的人生如何改變。
半年來,這位旺角街坊,不忍不看:「我的血壓颷升了很多,上壓160,我去看醫生,醫生說,不讓我再看新聞,不讓我下樓去看。我跟醫生說,這可不成呀!怎能不出來,看到這些事發生,怎也要幫一幫手吧?」
新聞也是照看,牛肉飯照食,催淚彈照吃,旺角阿姐,和眾多香港人,渡過了這場運動的第二百天,迎來了一個不平安的平安夜。
街頭賣藝犯法 在 Sasha趣哪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Sexy Asian in the metro of Vienna😂
電車痴女@維也納
今天我們六人繞了一天,
最後搭電車回家,
發生了小插曲。
一位非德奧籍的街頭藝人上電車彈吉他賣藝,
我兩位德國朋友一男一女(愛與和平雷鬼嬉皮派)
給予他零錢與鼓勵,
街頭藝人提著他的小筒子穿梭人群,
乘客隨意捐獻,
此時一位奧地利中年男人認為這是犯法要求他下車,
跟他起了口角,
甚至動手將他的小錢筒打翻,
(當時我們正在聊天直到聽到零錢灑落才發現)
同一時間‼️
我兩位嬉皮派朋友超級生氣立馬上前跟奧地利人爭吵,
認為他不尊重他人並種族歧視,
奧地利男人甚至也對朋友們說「滾回德國」
好笑的是奧地利人本身就是講德語
(朋友們說其實較傳統的奧地利人並不喜歡外來族群但維也納是個大都市啊)
我們幫忙撿起散落的零錢
交還給街頭藝人(電車藝人?)
表明我們的抱歉與同理心,
我們知道這個小插曲將在他的心上留下一道疤,
而我們在異鄉生活的人也完全能體會他所受的負面感受,
同時我也想著,
我兩個仗義直言的朋友忿恨上前,
這世界果然需要更多這樣的人,
而非冷漠,
即使我們已無法阻止傷害,
至少傳遞給他最終一抹人性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