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推的明倫社宅一案為何一出來就被外界罵爆?
我在台北市租房子超過十年,看過上百間房子也住過六、七個租屋處,租屋地點也剛好都在建國北路以西。剛出社會到台北市工作時月薪三萬多,若要不花超過月薪1/3在租屋上,我所能負擔的物件也僅只能抽抽看明倫一房型最低坪數14坪。
明倫一房型,一房一廳一衛,這種格局只有單身或剛結婚還沒生小孩或小孩還不需要獨立空間的個人或家庭能住。一房型有14、16及20坪(皆含公設)三種坪數的空間,最小14坪房型一階實付租金8,900元到最高級數12,900元,最大的20坪房型從一階的實付租金15,400到最高級數18,400元,而如果是一房型當中20坪空間的那個價錢,我就已經完全不會考慮,哪怕家裡再窮可以用一階的15,400價格去承租,只要你月薪沒過5萬的基本上就一定得要有伴侶或其他收入來分擔支援,而且這是以還不用孝親的青年族群薪水來考慮,所以更別提生活更拮据的其他類型弱勢族群,有幸抽到入住也一定非常困難生活,而且租下去絕對無法存錢。
明倫開出來的二房型,27坪2房1廳1衛費用在21,900到24,800。我這幾年在台北生活所找的租屋,大概都是找室友搭找2-3房,我以個人負擔一萬多為上限的價位找,這樣的房型跟價格在台北租屋市場中努力找夠幸運有耐心還是有機會找得到的,通常是沒有電梯高樓層的老公寓,像我回宜蘭前在民權西路捷運站旁離站走路約一分鐘所租的三房30坪無家具公寓四樓27,000,我要說的是,坪數也好裝潢也罷,最終還是在收入能付出多少來租屋做優先考慮,月薪只要是在三四萬範圍的人,在不考慮存錢及孝親的情況下,要活得有「保險」(出意外有錢看醫生不用靠家裡救濟),最多也僅能付一萬上下在租屋上。對我來說,二房型不過剛好能讓一個上班族住得體面一點、少爬一點樓梯,在租屋市場是找得到的珍貴物件,但要說是社會住宅我覺得實在太不要臉。
而這次連柯文哲自己本人被點出來都鼻子摸一摸說要檢討,被外罵翻到不行的三房型,是3房1廳2衛格局,含公設44坪。第一階36,000,第二階36,700、第三階與家庭年總收入140萬以上158萬以下的租金為40,500。老實說,這種天價,我怎麼想都只有做生意不開發票的那種人可以入住,這種價格房型到後面就可能因為沒人承租宣告規劃失敗而打包賣一賣反從買賣房地產獲利而失去蓋社會住宅的用意,如果有人得以用弱勢身份還有能耐以這個價格承租真的拜託務必查一下是不是逃漏稅,不然哪種弱勢付得起。
總而言之,柯文哲濫用了「居住正義」及「社會住宅」的詞彙,在價格上破壞了定義、拉低了社福水平。彷彿做房屋租賃事業的這些職業房東們只要性價比接近【明倫社宅】這案的都是在做社會福利事業,這個價錢以下的就變成大慈善家,租屋價格再加個一兩萬的離譜價格才是市場行情。
公共造產是公共造產(或公營事業)、社會住宅是社會住宅,兩者概念不一樣,就像你去麵攤跟麵攤大叔點:「我要一碗餛飩麵,不加餛飩改拌肉醬。」那你點的就不是餛飩麵而是乾麵啊!
如果建造這個案子是政府看準租屋市場能夠為政府獲利要進場,把當房東當作公營事業,我們稱這種政策做法為「公共造產」,也就是地方政府依其地方特色及資源所經營具有經濟價值之事業,雖然直轄市不直接叫公共造產,且【明倫社宅】的收益要替台北市政府獲利要非常長的時間,但因為大坪數高租金規劃太爛沒有人租得起而政策成效不彰然後順勢轉賣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住宅之所以加上「社會」,在於其有五個特質:國家支持興建、國家補貼、地方政府或非營利組織執行住宅管理、非市場租金、以及低所得家戶居住。[1] 這個案子如果全符合以上條件,那就不會被大家幹爆,柯文哲也不會說要檢討。
關於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模式,供給的對象與方式也有嚴謹定義,是以低於市場租金或免費出租給所得較低的家戶或特殊的弱勢對象的住宅。[2]這包括:
(一)絶對經濟與社會弱勢者:也就是一輩子買不起房屋的人,能有「永續的社會住宅」安居。
(二)相對經濟弱勢者:年輕人出外工作、結婚生子、財務不穩定,可暫住「中繼的社會住宅」安居,待有能力時,始進入資本住宅市場購屋。
(三)一般民眾:藉社會住宅宅數之增加,成為抑制房價之調節閥機制,進而讓一般階級有適當住宅安居。
現在的租屋網站上面有很多我這輩子不會考慮租的天價物件在上面,至於會不會因為明倫案的價格定錨,使得這些離譜價格被定義成市場行情,或是這些離譜價格是要回頭去定義這個案子開的條件就等於社會住宅,這部分得再花更多時間與心力研究調查。但租不起就是租不起,我不認為會因此可以長期炒高租屋價格多少。
台北的租賃住宅市場特別糟糕不是一天兩天,明明台北市政府推出來的明倫案只是一般上班族勉強能夠負擔堪稱正常價格(而且還不是全部的房型),就已經有許多人覺得低於行情,只是他們也不敢提弱勢租不租得起只敢談低於行情啦。
這案的貢獻,就是台北市政府來當房東將出租物件的環境略微提升至現代人生活品質最低標準,在裝潢跟坪數上導正了租屋市場上各種可怕房屋物件的風氣:不是「登王座廁所」 或「陽台放床當房間出租」那種鬼物件。要說履行居住正義就太離譜了,這是社會住宅那我想我們離真正的「租得起,能住人」居住正義還很遙遠。
至於說嫌貴不要住台北市的,我同意啊,那就別叫社會住宅,建議改叫上流社會住宅。
--------------------
明倫公宅的入住分級標準與房型詳細資訊,可參考大同區明倫社會住宅 https://www.public-rental-housing.gov.taipei/Rental/Site/minglun/1
--------------------
引用:
1.林萬億,「論我國的社會住宅政策與社會照顧的結合」,國家政策季刊,2(4),55-82,2003。
2.台灣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整理之「台灣社會住宅說帖」, 2020/11/26 ,http://socialhousingtw.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_04.htm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90的網紅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61106東森 房屋裝潢怕毀損公設 預先繳交保證金、清潔費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UMrDk7wLKWc 裝潢工人忙著釘天花板,替屋主裝潢,施工期間,大型機具,建材和家具進進出出,通常施工單位,都會做好周邊的防護措施。 記者許舒銘、陳儀蓉採訪報導......↓ 記者陳儀...
裝潢 逃 漏稅 在 張金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11/19(二)蘋果日報刊登我第42篇專欄文章「房地產實價登錄價格知多少?」(如下連結,由於蘋果目前閲讀全文需註冊登記,為方便大家閲讀,我也將全文轉貼如下,副標為編輯所下)。
雖然官方的房地產實價登錄網站提供相當豐富且完整的房地產成交價格及相關資料,但是因為有些房價「登錄不實」,還有客觀上不同個案登錄時間、區位與產品的差異,加上備註欄及公設面積比例、停車位,以及主觀上買賣雙方可能買貴或買便宜的議價能力差異,實價登錄的「成交價」應該審慎參考調整,才不會造成錯誤的判斷決策。
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本文內容提到的學術期刊論文,《House Price Dispersion in Taipei Residential Communities》,江穎慧、谷元、劉峰、張金鶚,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REVIEW,2019 ,Vol. 22 No. 1: pp. 109 – 129,可參考下列連結:
https://pse.is/MUGQ2
————
張金鶚專欄:房地產實價登錄價格知多少?
(張金鶚,政治大學退休教授)
房地產實價「登錄不實」的現象,時有所聞。前陣子在嘉義有三名投資客以1600萬買得土地,為能向銀行獲得更多貸款以及未來出售時可以減免土地增值稅。因此地政士及買賣雙方以3200萬作假,以低買高報登錄在官方的「實價登錄」網站,結果被查獲,買賣雙方不只罰款,還被判刑,引發社會關注。
登錄不實誤導房價
換言之,政府實價登錄資料可能有少部分並非成交價格,如此登錄不實的成交價,將誤導房價資訊,進而影響人民對實價登錄的信心。政府雖然訂定查核機制及相關罰則,但受限於人力資源,只能人工隨機抽樣查核,惟因太多實價登錄案件,其成效有限。政府應如何有效率的面對解決此可能的作假行為?
最簡單的方式便是利用大數據資料,以經濟估價模型及人工智慧方式,建立一個房地產大量自動估價模型。例如美國有「Zillow」自動估價系統模型,台灣目前也已有「好時價(House+)」自動估價的公益平台。未來每筆資料申報,若都必須經過此大數據模型檢查過濾,如果發現異常,可立即以人工進一步查核,如此一來,才能真正有效的解決實價登錄可能造假問題。國外實價登錄經驗與一般國稅局稽查逃漏稅的方式,也都如此。期待政府能積極改善此一弊端,建立民眾對實價登錄的信心。
除了實價登錄可能作假外,實價登錄的真實成交個案仍存在許多「備註欄」,包括親友交易、違建、改建等「非正常交易」案例價格,一般人應有基本認知,有備註欄的成交價應更審慎看待,不宜視為正常交易價格的參考。
除此備註欄的問題之外,實價登錄的房價應注意公設面積所佔的比例,以及是否包括停車位面積等問題。然而即便絕大絕大多數實價登錄的價格是真實成交個案,且沒有備註欄,也注意到公設比及停車面積,是否實價登錄就能顯示市場的真實房價訊息?
江穎慧、谷元、劉峰和我2019年最近在《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Review 》學術期刊發表《社區價格分散之分析》。我們利用2012~2017年社區管委會登記及實價登錄兩個資料庫,取得同一社區有4個以上成交案例的台北市1274個社區樣本,然後透過特徵價格模型,調整相同社區成交個案的交易時間、樓層及面積等差異,形成幾乎完全相同的類似房屋產品價格。我們進一步檢視這些相同社區相同類似個案的成交單價都還存在有平均9.54%差異。
當然這有少部分可能是因個案不同的室內裝潢、家具設備及保養維護所造成,但更可能顯示背後這些個案的真實成交價涉及買賣雙方以及仲介人員三方議價能力(討價還價)所造成的差異。換言之,本文研究成交價可能是「買貴或買便宜」的結果所導致,因此買賣雙方立場不同,高低成交價就各取所需了。
從大數據了解價格
根據實證研究結果,我們發現越便宜低單價、越大居住面積、越老舊屋齡的房屋、同一社區越多交易案件、越大型多戶數社區、位於市中心地區,越容易產生相同社區類似產品有較大的價格分散情況;反之,越貴高單價的房屋、政府興建的國宅、上市櫃建商興建的社區,其相同社區類似產品價格分散的情況較小。上述這些產品特徵可以提供消費者進一步認識成交價除客觀產品、區位與時機因素外,還應包括買賣及仲介三方的主觀議價能力。
希望社會大眾能夠清楚認知實價登錄的房價資訊,其登錄的成交價訊息有其侷限,必須要經過審慎的評估判斷,才不會產生偏差,造成錯誤的決策行為。當然,除參考實價登錄資訊外,消費者更需要透過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的科學方式,利用「好時價」免費自動估價的公益平台,了解個案價格,同時也可以在「好時價」網站上,獲得相同社區成交案例、附近相似個案、附近相關鄰里設施及過去到現在的房價趨勢等相關資訊,作為個人掌握房價的參考依據。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daily/20191119/38500666
裝潢 逃 漏稅 在 張金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11/19(二)蘋果日報刊登我第42篇專欄文章「房地產實價登錄價格知多少?」(如下連結,由於蘋果目前閲讀全文需註冊登記,為方便大家閲讀,我也將全文轉貼如下,副標為編輯所下)。
雖然官方的房地產實價登錄網站提供相當豐富且完整的房地產成交價格及相關資料,但是因為有些房價「登錄不實」,還有客觀上不同個案登錄時間、區位與產品的差異,加上備註欄及公設面積比例、停車位,以及主觀上買賣雙方可能買貴或買便宜的議價能力差異,實價登錄的「成交價」應該審慎參考調整,才不會造成錯誤的判斷決策。
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本文內容提到的學術期刊論文,《House Price Dispersion in Taipei Residential Communities》,江穎慧、谷元、劉峰、張金鶚,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REVIEW,2019 ,Vol. 22 No. 1: pp. 109 – 129,可參考下列連結:
https://pse.is/MUGQ2
————
張金鶚專欄:房地產實價登錄價格知多少?
(張金鶚,政治大學退休教授)
房地產實價「登錄不實」的現象,時有所聞。前陣子在嘉義有三名投資客以1600萬買得土地,為能向銀行獲得更多貸款以及未來出售時可以減免土地增值稅。因此地政士及買賣雙方以3200萬作假,以低買高報登錄在官方的「實價登錄」網站,結果被查獲,買賣雙方不只罰款,還被判刑,引發社會關注。
登錄不實誤導房價
換言之,政府實價登錄資料可能有少部分並非成交價格,如此登錄不實的成交價,將誤導房價資訊,進而影響人民對實價登錄的信心。政府雖然訂定查核機制及相關罰則,但受限於人力資源,只能人工隨機抽樣查核,惟因太多實價登錄案件,其成效有限。政府應如何有效率的面對解決此可能的作假行為?
最簡單的方式便是利用大數據資料,以經濟估價模型及人工智慧方式,建立一個房地產大量自動估價模型。例如美國有「Zillow」自動估價系統模型,台灣目前也已有「好時價(House+)」自動估價的公益平台。未來每筆資料申報,若都必須經過此大數據模型檢查過濾,如果發現異常,可立即以人工進一步查核,如此一來,才能真正有效的解決實價登錄可能造假問題。國外實價登錄經驗與一般國稅局稽查逃漏稅的方式,也都如此。期待政府能積極改善此一弊端,建立民眾對實價登錄的信心。
除了實價登錄可能作假外,實價登錄的真實成交個案仍存在許多「備註欄」,包括親友交易、違建、改建等「非正常交易」案例價格,一般人應有基本認知,有備註欄的成交價應更審慎看待,不宜視為正常交易價格的參考。
除此備註欄的問題之外,實價登錄的房價應注意公設面積所佔的比例,以及是否包括停車位面積等問題。然而即便絕大絕大多數實價登錄的價格是真實成交個案,且沒有備註欄,也注意到公設比及停車面積,是否實價登錄就能顯示市場的真實房價訊息?
江穎慧、谷元、劉峰和我2019年最近在《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Review 》學術期刊發表《社區價格分散之分析》。我們利用2012~2017年社區管委會登記及實價登錄兩個資料庫,取得同一社區有4個以上成交案例的台北市1274個社區樣本,然後透過特徵價格模型,調整相同社區成交個案的交易時間、樓層及面積等差異,形成幾乎完全相同的類似房屋產品價格。我們進一步檢視這些相同社區相同類似個案的成交單價都還存在有平均9.54%差異。
當然這有少部分可能是因個案不同的室內裝潢、家具設備及保養維護所造成,但更可能顯示背後這些個案的真實成交價涉及買賣雙方以及仲介人員三方議價能力(討價還價)所造成的差異。換言之,本文研究成交價可能是「買貴或買便宜」的結果所導致,因此買賣雙方立場不同,高低成交價就各取所需了。
從大數據了解價格
根據實證研究結果,我們發現越便宜低單價、越大居住面積、越老舊屋齡的房屋、同一社區越多交易案件、越大型多戶數社區、位於市中心地區,越容易產生相同社區類似產品有較大的價格分散情況;反之,越貴高單價的房屋、政府興建的國宅、上市櫃建商興建的社區,其相同社區類似產品價格分散的情況較小。上述這些產品特徵可以提供消費者進一步認識成交價除客觀產品、區位與時機因素外,還應包括買賣及仲介三方的主觀議價能力。
希望社會大眾能夠清楚認知實價登錄的房價資訊,其登錄的成交價訊息有其侷限,必須要經過審慎的評估判斷,才不會產生偏差,造成錯誤的決策行為。當然,除參考實價登錄資訊外,消費者更需要透過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的科學方式,利用「好時價」免費自動估價的公益平台,了解個案價格,同時也可以在「好時價」網站上,獲得相同社區成交案例、附近相似個案、附近相關鄰里設施及過去到現在的房價趨勢等相關資訊,作為個人掌握房價的參考依據。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daily/20191119/38500666
裝潢 逃 漏稅 在 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61106東森 房屋裝潢怕毀損公設 預先繳交保證金、清潔費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UMrDk7wLKWc
裝潢工人忙著釘天花板,替屋主裝潢,施工期間,大型機具,建材和家具進進出出,通常施工單位,都會做好周邊的防護措施。
記者許舒銘、陳儀蓉採訪報導......↓
記者陳儀蓉:「一般房子要進行裝潢或維修,都得像這樣鋪上許多的防護措施,就怕會影響到隔壁的住戶,也怕會刮傷公共的設施,需要負擔其他的費用。」
會這麼小心謹慎,就是因為在裝潢客戶房屋時,設計公司或者住戶都得先付一筆不小的費用。
大樓管理員:「有收那個清潔費,一個月好像是100元,在裝修的期間。」
清潔費交給大樓管委會來維護環境,另外還要繳交一筆保證金,為的就是怕工人在搬運或者裝修時,不小心弄壞公共設施,就得用這筆錢來賠償。
裝潢設計公司老闆林俊良:「保證金部分的話,最貴有到4萬元,清潔費的話,看各(大樓)樓層不一樣,目前遇過的大概1000~1500元不等。」
4萬元保證金,說多不多,但這筆保證金確實引發爭議,到底該由誰來付?
裝潢設計公司老闆林俊良:「前前後後進進出出的人,有住戶、有工班、有廠商,這也沒辦法真實的去追究說是誰的責任。」
其實,收多少錢才合理?該由誰來付?這些都得依照大樓的規定,因為每間大樓管理規定都不相同,不過平均來說保證金行情大約2~3萬元不等,清潔費每個月大約2000元,如果付的錢太多也有自保方式。
房仲業者陳泰源表示:「清潔費等於是收入,判斷它一個月收入可以超過20萬的話,它就一定要辦營業登記,如果沒有超過20萬,至少4萬元以上的話,通通都要繳1%的營業稅,如果沒有的話,那就是有逃漏稅的嫌疑。」
同意動工之前要繳交保證金和清潔費,就是希望讓大樓住戶和施工的廠商都能有個保障,避免施工後續引發糾紛。
網址→http://blog.yam.com/taiyuanchen/article/18174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