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世銀碳價趨勢報告摘要】淨零競逐下 全球碳價收入達530億美元(06/01/2021 EIC環境資訊中心)
碳價是必要但不能只有碳價
2021年世界銀行全球碳價現況與趨勢報告出爐,開宗指出碳價對於低碳轉型十分重要,但要真正發揮作用,則另需要確保:(1)碳價水準達每噸40~80美元、(2)根據各國不同情況量身設計、(3)低碳轉型需要包裹政策,包含致力於低碳研發、破除減緩措施的非經濟障礙等。
文:倪茂庭(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
1. 關鍵數字
全球61個碳價機制,管制21.5%溫室氣體排放
2021年全球碳價機制成長至64個,包含3個具體規劃中的碳價。其中61個已施行生效的碳價機制,共管制全球約21.5%的溫室氣體,主要的增幅來自2021年2月中國施行的全國碳交易。
全球碳價水準中,僅有3.76%的排放量符合巴黎協定水準
從各國減量自訂貢獻中,全球氣候行動仍不足以回應巴黎協定的目標,這同樣也反映在目前的碳價水準上,目前全球的碳價中僅有3.76%看齊應有的碳價水準,即世銀2017年給予符合巴黎協定2°C目標的碳價建議,分別於2020年、2030年時,每噸碳價應為40~80美元;50~100美元的水準。若要進一步達到1.5°C的目標,世銀報告也引用國際能源研究顧問公司WoodMac的分析,2030年碳價應達到每噸160美元的水準。
2021年碳價水準的典範(下圖灰色範圍),即高於40美元的碳價制度,也從去年的4個增加到9個,但也僅佔全球排放量的3.76%,分別是歐盟碳交易、法國碳稅、芬蘭碳稅、列支敦士登碳稅、盧森堡碳稅、挪威碳稅、瑞典碳稅以及瑞士的碳稅與排放交易制度。
全球碳價收入來到530億美金
2020年全球碳價收入高達530億美金,相較於2019年提高了80億美元,主要的貢獻來自於歐盟碳交易價格的漲幅,管制全境39%溫室氣體的平均價格為49.8美金,收入約計225億4800萬美金。其次,碳價收入排名依序是法國碳稅96億3200萬、法國碳稅96億3200萬、加拿大碳稅34億700萬、日本碳稅23億6500萬、瑞典碳稅的22億8400萬。(※碳價收入的高低涉及該國實際管制的排放量、碳價等因素,排序僅為概況的說明。)
全球500大企業中近半數採行企業內部碳價;9.8%的內部碳價高於每噸80美金
全球500大企業中近半數採行企業內部碳價(共226家,包含預期兩年內施行)。2020年全球也有853家企業採行內部碳價,1159家企業預期兩年內施行,統計約27兆資本額加入。企業內部碳價的採行,主要乃為了強化低碳投資的需求。儘管內部碳價的實質影響受到質疑,但相關研究與具體實踐的經驗中也逐漸優化內部碳價機制設定的標準與分析實際減量成效。
此外,也有許多企業的內部碳價水準已經高於政府碳價機制。雖平均來說企業內部的平均碳價並未符合巴黎協定要求,但有超過16.1%的企業內部碳價符合每噸40美元~80美元的碳價水準,更有9.8%的企業採行更高水準的碳價。
2. 關鍵訊息
碳價的韌性挺過新冠疫情,更為綠色振興創造財源
儘管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經濟活動的同時也影響著全球碳價,影響包含遞延排放盤查的期限、暫緩調升碳價的措施等,但自2020年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全球大流行起開始觀察幾個全球主要排放交易市場中的碳價表現,可以發現絕大多數都有約計40%以上的漲幅,包含歐盟、紐西蘭、美國區域溫室氣體倡議(RGGI)。除整體淨零氣候承諾的維繫外,排放交易制度本身透過其價格供給調整機制(price or supply adjustment mechanisms, PSAMs)支撐碳交易市場。另一方面,仍有如加拿大、愛爾蘭等國如期提高碳稅稅率。此外,自願性額度市場同樣也挺過來了。這些發展都可以看見碳價制度的韌性。
碳價亦扮演著疫情衝擊下綠色振興的重要角色,短期內確保低碳永續的產業維持競爭力、創造就業及維持經濟成長外,長期可實踐淨零目標。此外,藉由碳價的收取可增加綠色振興所需的財源,無論是投資低碳技術或創造低碳產業職缺,例如加拿大2020年12月提出共119億美金的健康環境與經濟計劃中(Healthy Environment and Healthy Economy Plan),即擬利用碳價收入打造未來10年的產業轉型創新的來源,碳價將每年提高每公噸11.94美元,預期2030年達到每噸135.3美元的碳價水準。
碳價的政治經濟分析與政策溝通策略越顯重要
根據2021年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 The Peoples' Climate Vote》民調的120萬份調查中發現,全球調查的50個國家中約計有64%的受訪者視氣候變遷為緊急狀態,特別是小島國家聯盟與高收入國家皆有超過70%的受訪者同意。同意的受訪者中,又有近6成(59%)認同國家應採取必要且立即的氣候政策。然而,6大領域共18項的具體氣候政策中「污染者付費」的政策選項,僅獲得39%的支持,位列第10名應採行的優先措施。相對地,於高所得國家中污染者付費工具的政策支持度則比較高,獲得55%受訪者支持。
這些民調顯示碳價的施行與碳價水準高低維繫於社會接受度,從企業端觀察,過去為主要的反對遊說勢力,但近期因氣候管制的手段已勢不可擋的情況下,也有越來越多企業開始轉向支持碳價政策。至於公眾則比較關注於碳價制度的公平性、碳價收入的使用是否帶來低碳投資、減低其他稅賦或提高社會福利等,例如愛爾蘭碳價用於社會福利保障、德國碳價用於減低電力稅、通勤補貼等措施。據此,相關碳價的推動都開始聚焦政治經濟分析、制度公平性與社會溝通策略。
淨零競逐下,全球碳價前景看好
全球淨零競逐下,結至2020年底已有127個國家、823座城市、101個地區與1541家企業承諾2050年淨零目標。碳價該如何回應各國淨零的競逐?一方面可以發現歐盟碳價創了歷史新高、加拿大、德國、愛爾蘭、紐西蘭等國的碳價也相應的向上修正;另一方面,碳邊境調整機制的想像也預期逐漸落實,包含歐盟、美國、加拿大、日本等主要經濟體,預期今年6月主辦G7峰會的英國,也將強調碳邊境調整機制的落實。
同時,私部門方面,一方面企業加入淨零行動也增加自願碳價機制的量能,但值得注意的是,私部門的碳價參與固然重要,特別是自願的碳價市場多以碳權額度市場為主,涉及高度的異質性、減量真實性與重複計算的質疑,重點仍應擺在實質減量的努力,應視碳權額度的參與為輔助的措施,並更進一步確保額度交易的透明度、減量真實性。
同樣的外,也越來越多金融投資機構,如Goldman Sachs、Morgan Stanley以及Lansdowne Partners等也開始參與碳市場,據統計,2020年43.7%的歐盟碳交易市場碳權由投資機構購入,雖然可強化碳市場流通性與參與碳價誘因,但相對的必須注意碳權及其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金融監管機制。
3. 亮點實踐經驗
中國碳交易
今年度受溫室氣體管制的成長貢獻主要來自2021年2月公布的中國碳交易,預期將於今年6月底前啟動線上交易,預期將初步管制全國2225個發電業者,共計約40億噸的碳排量。目前全國碳交易註冊登記系統(中碳登)也刻正進行開戶手續。受管制的電業今年將首次針對過去兩年的碳排放償付碳價,若未能履行碳價義務則預期將處以高於市場碳價2~5倍的處罰。
然而,根據《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業)》初期尚未有總量的限制,將會視未來更多具體部門別目標設定以及《十四五》計畫的內容後,決定中國碳交易的總量目標。另外,除了已於2020年開始施行的再生能源配比制度外,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也預期將於2021年底,針對「能源密集」產業施以「能源消費配額機制」,這些都將影響碳交易市場的總量設定與運行。
歐盟碳價:碳交易改革、碳邊境調整機制
歐盟綠色政綱宣布以來已經完成氣候法的制定,正式將2030年氣候減量的目標設定於減量1990年標準55%,2050年淨零排放;2040年的目標預期將於全球盤點後6個月內提出。為了回應歐盟新氣候目標,也將連同調整歐盟碳價制度,即包含修訂歐盟碳交易與頒布碳邊境調整機制。首先,針對歐盟碳交易制度,預期修正的方向包含收緊碳總量的設定、重新檢視市場穩定存量機制、強化航空業排放管制,並思考是否擴大排放管制部門,如新增海運、運輸與建築部門。其次,針對碳邊境調整機制方面,首批將針對原先於碳交易制度中屬於亦受碳洩露風險影響的水泥、鋼鐵等產業,同時取消免費核配碳權,改以碳邊境調整機制緩解境內外碳價差異。相關具體調整皆預期於今年6月後公布細節。
歐洲國家碳價趨勢:英國、德國、荷蘭
脫歐後的英國也正式於今年1月停止參與歐盟碳交易制度,取而代之的是英國獨立碳交易市場,相關制度的設計則仍維持歐盟第四交易期的規則,涵蓋電業、製造業、國內航空業等,預期每年減少420萬噸排放,2024年後將進一步重新校正。
德國也針對運輸、建築,兩個非歐盟排放交易管制部門,進行德國境內的碳交易制度,約計管制40%的德國排放量。
再次突破氣候訴訟想像的荷蘭,也於2021年1月開始施行產業碳稅法(Industry Carbon Tax Act / Wet CO₂-heffing industrie),每噸碳稅設定於35.24美元,管制的對象包含原本已包含於歐盟排放交易的產業外,也包含廢棄物焚化等產生氧化亞氮的部門,預期管制235家企業共284個廠址,目標2030年限制產業排放量為143萬噸。原本已包含於歐盟排放交易的產業,針對排放超過歐盟標準的部分,需另外依2030年產業減量目標並計算權重後,額外繳納碳稅(top up fee),若低於排放標準則可獲得抵減碳權(dispensation rights),作為交易或獲得過去五年裡依法繳納碳稅的退稅依據。
亞洲國家重點
日本除現行的地球溫暖化對策稅與東京市、埼玉市的排放交易制度外,日本政府2021年2月起,也分別由環境部、經產省各自展開碳定價機制與低碳成長的策略研究,例如從環境部的《Our Shared Future》報告中,預期2030年碳稅水準達到100歐元(122美金),預期未來10年將有95億歐元的氣候行動基金收入,並規劃其中的30億用於社會福利、避免能源貧窮以及公正轉型;50億用於建築物翻修;15億用於永續農業上。此外,排放交易的部分也會規劃碳底價的制度確保碳價水準。
南韓碳交易則於2021年進入第三交易期,擴大了原本管制範圍,新增大型運輸公司、與營建公司等,管制排放量約計全韓國73.5%;拍賣碳權的比例也來到10%。另外,也鬆綁關於投資機構參與碳權次級市場、以及國際額度碳權使用的限制。
此外,印尼於2021年3月開始碳交易試行,涵蓋80家燃煤電廠,並展開碳交易法制的擬定,預期2025年上路;越南於2020年11月修正通過《環境保護法》,提供排放交易制度的母法依據,預期於2025年試運行、2027年正式施行。
參考資料
“World Bank. 2021. 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1.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 World Bank. License: CC BY 3.0 IGO.”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e-info.org.tw/node/231316
♡
製造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計畫 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昨天是第二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的公聽會,除了訂出2020年至2025年台灣整體以及各部門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額度之外,包括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環境等各部門都提出了各自的減量行動方案簡報。
綠盟呼籲政府在長期目標設定上應積極達到2050淨零排放;能源部門上,則應落實光電環社檢核、盤點屋頂光電潛力,以確保再生能源穩健發展與電力排碳係數下降,並針對「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研擬能源管理機制,對台商企業提出更高的能效要求;針對住商行動方案,應納入與地方政府共推減碳行動之相關經費,在建築節能、老舊住宅翻新上也應有更積極的作為;最後,我們呼籲環保署應該加開公聽會場次,並邀請各領域之專家學者與會,針對部門行動方案在減碳上的可行度與積極度進行檢視並提出建議,切莫以這種過水公聽會的形式,草率地通過將深深影響下個5年減碳行動的階段管制目標與行動方案。
❗️落實光電環社檢核,盤點屋頂光電潛力,再生能源穩健發展
根據能源部門去年公布的第一期階段管制目標成果報告,2018年電力排放係數實績值較目標值高出2.9%,經濟部指出原因之一是光電、風電推動進程不如預期,這背後涉及的問題包括因為溝通機制缺乏、規劃不當所導致的開發爭議、屋頂型光電因為建築法規限制與民眾意願而推動困難等。
我們必須指出,再生能源在這兩年的發展與貢獻確實有目共睹,然而上述問題也確實存在,如果台灣要達到更積極的減碳目標,再生能源發展的量能與機制勢必得更完善,相關部門必須積極推動光電環境社會檢核機制,迴避生態敏感區,進行議題辨識與提出因應對策,以減少光電開發與地方及環境的衝突,各部會更應該加速優先盤點較無爭議的可用土地、屋頂空間等。
❗️工業電力需求成長,抵銷綠能減碳效益,回流台商應加強減碳規範
電力排碳係數降幅不如預期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工業部門的電力需求增加,未來台商回流,台灣恐怕將面臨更大的電力需求成長壓力。倘若整體電力消費持續成長,那麼電力排碳係數下降、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提升所帶來的減碳效益,恐怕都會被抵銷,而目前各部門所提出的行動方案中,在「提高能源效率」與「抑制能源消費」上著墨卻相對較少。
針對台商回流,政府應該加強抑制用電成長,針對「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研擬能源管理機制,提出更高的能效要求,例如要求使用一定比例綠電、採用企業內部碳定價、將能源轉型承諾作為低利貸款與租金優惠的必備條件等。政府也應該盡速制訂碳稅、能源稅等機制,確實反映企業用電之外部成本。
❗️縣市共推減碳不復存,減碳行動恐失地方基礎
在住商部門方面,過去有政府推動的三年期縣市共推住商節電計畫,綠盟所參與的能源轉型推動聯盟長期檢視、評比地方政府的能源治理表現與節電成效。三年下來,其實發現許多地方政府已有所成長,然而今年已是計畫最後一年,各縣市推動能源治理的後續經費卻仍然沒有下文。
溫室氣體減量的實際執行有許多落在地方層級,在第一期住商部門行動方案中,都還可以看到「鏈結地方政府能量,共同推動節能減碳相關措施」的策略,本次住商部門行動方案在這方面卻付之闕如。地方政府自訂的「執行方案」亦缺乏資源挹注、目標要求與稽核機制,更無公民參與及公眾監督,往往淪為濫竽充數。因此我們強烈呼籲,住商部門行動方案應納入與地方政府共推減碳行動之相關規劃與經費挹注。
❗️建築翻新無積極作為,內政部經費挹注僅0.5%
許多國家的減碳行動除了加強建築能效要求,也會針對老舊建築進行翻新,升級能效與綠能設施,拓展永續建材市場、培訓翻修技術,甚至追求淨零耗能建築。住商部門行動方案中卻毫無上述積極創新作為,通篇只有都市更新、危老重建這種毫無新意、濫用容積獎勵的政策工具。
更誇張的是,在住商部門行動方案預計投入的37億經費中,內政部投入的經費只有2150萬元,佔整體住商部門經費僅0.5%。住宅部門佔全國碳排佔比10.97%,主管機關內政部在減碳上投入的經費卻如此之低,實在難以令人置信。
住商部門在本次二階管制目標中負擔最大的減量責任,然而現階段行動方案絕大多數與第一期相同,甚至失去與地方政府協力減碳的策略。在行動方案與策略「因循苟且,一切照舊(business as usual)」的情況下,很難想像住商部門如何可能達成目標。
❗️最後,綠盟要強調:
第二期階段管制除了目標設定過於保守,行動方案了無新意,公聽會召開時間更是太過匆促,各部門提供之資料過於簡化,嚴重限制社會各界審視與討論的時間,根本無助於社會大眾在此等重大議題上的監督與參與。
我們呼籲環保署應該加開公聽會場次,並邀請各領域之專家學者與會,檢視部門行動方案在減碳上的可行度與積極度。切莫以這種過水公聽會的形式,草率地通過將深深影響下個5年減碳行動的階段管制目標與行動方案。
聲明內容詳見:https://pse.is/uygj4
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光電爭議如何解?從「環境社會檢核」找出路
https://pse.is/tuu4h
➤用電大戶要進步,別當綠電釘子戶!
https://pse.is/wy6n7
➤談「綠色振興」
▸G-Times第一期 https://pse.is/lypxu
▸G-Times第二期 https://pse.is/xawwf
▸G-Times第三期 https://pse.is/x88fg
製造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計畫 在 吳佩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吳佩蓉觀點:無尾熊悲鳴的警示 —從溫室氣體管理基金的濫用看台灣氣候變遷治理現況】
本屆總統與立委大選,空汙議題持續在中部發酵,去年底更因燃煤用量超過許可量,盧秀燕市長除下令裁罰中火300萬元,並揚言撤銷發電機組的操作許可證。若以選舉結果論斷,此役空汙議題的發酵程度未如前年底縣市長選戰般威猛,不僅沒有傷及民進黨的選情,甚或連盧市長的大本營北北屯都遭攻下易幟。歸咎原因,可能與盧過去喊出的選舉口號「市長換人、空氣換新」未能兌現有關。
正值總統、立委大選步入後半段,澳洲從去年9月開始的森林大火持續蔓延,吞噬面積600萬公頃,超過1.5個台灣大、其中又以新南威爾斯州最嚴重。高達數千棟民宅被毀,造成28人死亡,全國近5億隻動物在野火中死亡,包括8千隻無尾熊。
澳洲過往的夏季,當氣候過於炎熱乾燥,常會引發野外大火。2019年是澳洲有史以來最熱、最乾燥的一年,比起往年的均溫高出了2°C,12月更曾創下41.9℃新高溫紀錄,加上許多地方連年處於乾旱狀態,伴隨著強風,更加助長火勢。
數月來,澳洲人在各地發起遊行,譴責政府在減少碳排放的政策失敗,要求政府必須採取積極的行動來遏止氣候變遷。不過,澳洲迄今仍仰賴燃煤發電,人均碳排量在全球名列前茅。然而,官員卻堅稱,氣候變遷和這波森林大火並無直接關聯,全盤否認氣溫明顯暖化造成火災發生率提高。
今年夏季,幾個襲台的颱風並未帶來致災型的降雨,但國際間包括美國和印度北部的洪災、入侵日本的超級颱風哈吉貝,以及澳洲燃起的野火,因氣候變遷導致的災害頻傳,前幾天,台中梨山佳陽部落也發生森林大火,燒毀3公頃的造林地。氣候變遷的危害可能已近在咫尺,台灣社會卻鮮少正視相關議題。
事實上,環保署為了因應全球氣候變遷,降低與管理溫室氣體排放,依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設立「溫室氣體管理基金」(簡稱溫管基金),主要用途是「執行溫室氣體減量」各項工作。翻查歷年的補助情形,地方政府的計畫名稱尚且符合用途,團體或個人的部分,舉凡各式球賽、慶元宵、划龍舟、反毒、愛在夏天、遇到春天、竹報平安、瘋年祭及樂活節,不論是對象或辦理內容,多數與「溫室氣體減量」或「氣候變遷」根本是「八桿子打不著」,卻照樣獲得經費補助。
從107年開始,溫管基金的補助案件數和核定金額大幅增加,團體與個人的總經費甚至暴增近十倍,地方政府的部分同樣也倍增。問題是,這些補助案,到底對於溫室氣體的管理產生何等效益?
在台中市府為了空汙與中火、經濟部起爭執時,環保署也發出新聞稿,宣稱燃煤電廠在冬季降載,對於空品有顯著改善,並強調已依《溫室氣體管理法》推動「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6大部門減碳,各縣市政府提出了溫室氣體管制執行方案,共同努力達成減碳目標。
對長年飽受重工業汙染的高雄市民而言,無論四季,均處在對健康有所危害的環境,尤其在小港的沿海工業區,煙囪高達800根,加上大型車輛進出,排放的廢氣,常讓空氣瀰漫一股異味,政府實不該坐視,應更積極採取政策手段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另根據「2020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 2020),台灣的成績連續四年下滑,從2019的56名後退了三個名次,來到第59名,全球倒數第三。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逾13噸,政府的減碳措施顯然未見成效。而這樣的成績單,也令國人臉色無光。
今年的總統大選,「看得見」的敵人(反中)成為選戰主旋律,身處海島,台灣面臨氣候變遷的潛在威脅,實不亞於其他飽受天災的國家。海平面的上升、颱風、瞬間強降雨、森林野火等,對於民眾的生命、財產、居住安全,尤其是沿海養殖業和農漁林牧業,都可能造成巨大的傷害。
蔡總統在選前許諾,在未來四年的時間,一定會留下一個更好的國家給我們,多數國人寄予厚望。除了國家主權的捍衛、經濟動能的提升維持、民主人權法治的維護保障外,對於氣候暖化的因應,更應料敵從寬、禦敵從嚴,審慎看待極端氣候的各種考驗,做好充分的防災準備。
請從停止溫管基金的濫用開始吧!讓相關經費的運用,能真正投入在溫室氣體的減量,並且進一步地擬定具體的期程與措施,讓台灣善盡地球公民一員的責任,也是自保自禦之道。澳洲大火令無尾熊的棲地焚毀超過三成,氣候變遷的危害,殷鑑不遠啊!
全文圖表請參見風傳媒
https://www.storm.mg/article/2212916
#無尾熊
#氣候變遷
#澳洲野火
#溫室氣體
#溫管基金
#空汙
#環保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