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裡的女士穿著粉紅緞面長袍,白色披肩顯得優雅大方,我猜一定是要去參加宴會.......等等,這裡不是市場嗎?女士身上那隻大公雞,到底是寵物還是食物 🤔
本季《牽小手玩博物館》最後兩集,主持人朱家琳將帶大家前往台南「 奇美博物館 Chimei Museum」欣賞充滿戲劇效果的西洋繪畫與雕塑作品,探索「藝術廳」與「羅丹廳」,與孩子來一場「尋找抓馬表情」的小遊戲!
接著再到「樂器廳」和「兵器廳」看看經過人類幾千年研發改良的器物,有哪些藏在細節裡的設計巧思?創辦人許文龍先生的博物館夢,又是什麼樣子呢?
美麗的奇美博物館總散發著濃濃歐洲氛圍,周末就與孩子來趟說走就走的博物館之旅吧!
現在就來聽:
EP09 | 挖掘最抓馬的表情,讓藝術作品說出你的心內話!- 奇美博物館 (上集)
► https://pse.is/3de9uf
EP10 | 挖掘藏在細節裡的設計巧思,讓器物說出他的故事!- 奇美博物館 (下集)
► https://mirrorvoice.pse.is/3d3kal
老派博粉的謬思藝享 #台南 #博物館 #奇美 #藝術 #文化 #歷史
西洋樂器有哪些 在 陳德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時你想做一件事,你甚至不完全清楚自己想做這件事情的原因,起先,它只是一個單純的想法,慢慢在心裡醞釀著。
然後你問了幾個朋友,沒有一個人要你解釋「為什麼」,他們就是這樣爽快答應了;那種「不問」,其實是在說:我懂。
最後,他們幫你一起完成了這件事。
我說的,是前幾個月在一些場合中提過,但當下心裡其實並不確定可以真的實現的一系列關於90年代的講座。
我邀來七位曾經深刻走過那個年代的朋友,他們是我尊敬的前輩、喜歡的朋友、影響我的人,而每個人都是一隻會發光的獨角獸。
他們,是馬世芳、陳陸寬、阿舌、豬頭皮、瑪莎、任將達、張四十三。
這就是我心中那份最初始的夢幻名單。
雖然他們每個人都好忙好忙,我們依然在今年夏天,安排了五場我真心覺得「不容錯過!」的講座,每場我會身兼主持人和對談者。
謝謝共同策劃的青鳥書店大力促成,我把講座資訊貼在下面;購票方式請點活動頁面,有限量20個套票名額,可參加一場90 Party。
再真心說一次(配上很強的吉他破音),不容錯過!
「我們的1990s — 重回那個自由躁動的年代 Memory Tapes Rewind」
20世紀進入最後十年,台灣剛結束全世界最長的戒嚴令,束縛的島嶼被鬆綁了,它氣血活絡、耳目大開,準備邁向未知的90年代。
台股首度攻上萬點,公民終於可以直選總統,許多人第一次連上了Internet。西方的MTV頻道和TOWER RECORDS同步上岸,帶來自由的思潮、誘人的娛樂聲光,也帶來比從前更喧囂的搖滾樂 — Nirvana、Oasis、Smashing Pumpkins,一個樂團像一座狂歡的星系,和海島上新興的文化景觀相互輝映,那是新台語歌喚醒的本土意識、地下音樂掀起的主流 vs 非主流論戰,也是香港來的《阿飛正傳》、美國來的《南方四賤客》、英國來的《猜火車》。
Choose your future, choose life.
一整代人就在騷動的、可以放膽作夢的十年裡揮霍他們的青春,聚集在一個個叛逆不安的場所。那是理想仍會發光的時代,包容的土壤孕育出一顆顆甦醒的種子,島嶼重生的工程在公元2000年的政黨輪替完結,誰知,幻滅是成長的開始……
當時的青年,後來走到了哪裡?他們選擇的未來,是否延續到現在的生活?這系列講座邀來七位深具代表性的時代青年,藉由五個不同的主題,來豐富理解90年代的精神內涵,並梳理出個人啟蒙和社會轉型之間的關係。
這些人,如今仍在各自的崗位上奮鬥著。今年夏天,他們將打開記憶的卡匣,回播幾段消逝的聲音和畫面,世紀末那座曾經充滿希望的島嶼,也許會再次浮現於你我的眼前。
7/07(六)馬世芳(知名廣播人、作家)— 當音樂仍是危險的,談我們的「地下搖滾」年代
從音樂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到《昨日書》,從廣播節目《音樂五四三》到《耳朵借我》,馬世芳的文字、聲音以及他的品味,陪伴著一代代愛樂青年們長大。
關於「地下音樂」,他曾經這麼寫道:那和當年「後解嚴」風行的「地下舞廳」、「地下錢莊」、「地下電臺」一樣,暗示著一個邊緣的、危險的、被當權者和正經人目為眼中釘的、從「正常社會」溢出來,或者掉出去的「另一個世界」。這場講座,讓我們跟著他的耳目,重返那迷人的「另一個世界」。
7/14(六)陳陸寬(貓下去敦北俱樂部主理人)— 從苦悶青年到勞碌中年,談前樂手的不華麗轉身
陳陸寬,朋友都叫他「阿寬」,數年前在徐州路展開貓下去計畫,讓西方餐飲的精髓融入在地的飲食習慣,「貓下去西餐快炒小館」一炮而紅,成為藝文人士聚會的首選。後來,他從徐州路征戰敦化北路,「貓下去敦北俱樂部」替台北城的餐酒館樹立起一個新的高標。
對於食客,阿寬是為人海派的餐廳老闆,但在90年代,他原先是個在舞臺上嘶吼的樂團主唱,玩的是生猛的Nu Metal。從搖滾現場轉進廚房戰場,阿寬是什麼時候決定放下麥克風?他又如何將搖滾精神帶進他的企業文化裡?這場講座,他會特別準備一些「貓下去風」的小食,讓聽眾們一邊吃喝,一邊聽他說故事。
7/21(六)阿舌(Legacy總監、前Channel V頻道製作人)╳ 豬頭皮(創作歌手、前MTV頻道主持人)— 那些聲光轟炸的夜晚,音樂頻道重開機
早在YouTube和Netflix出現以前,MTV和Channel V是島國青年的救贖,兩個音樂頻道被系統業者安排在隔壁,對新音樂求知若渴的樂迷,手拿遙控器在兩台之間轉來轉去,成為90年代「新新人類」接受西洋文化洗禮的必經儀式,而VJ也成為年輕人心中的夢幻工作。
《另類酷樂》、《萬國音飆》、《優Rock》,一個個天馬行空的節目同時安撫著也刺激著電視機前蠢蠢欲動的賀爾蒙。這場講座邀請到前Channel V的製作人阿舌與前MTV的主持人豬頭皮同台,兩人將用超展開的方式,回味那些荒唐又有趣的節目。還記得那句slogan嗎?MTV好屌!你能招架?
7/29(日)90秘密派對(套票購買者參加限定)
8/19(日)瑪莎(五月天貝斯手)— 我如何成為一個90年代青年,談我們的次文化啟蒙
我第一次「看見」瑪莎,是1998年一月在荒涼孤絕的華山廢酒廠,那是角頭音樂舉辦的「華山論BAND」樂團發表會,綿綿冬雨中,他站在舞台側邊,彈著〈愛情萬歲〉轟轟隆隆的貝斯,一身90玩團青年的打扮,不太招搖,就用手裡的樂器說話。
20年後,從人生海海走入後青春期再邁向第二人生現在跨入可以寫自傳的年紀,瑪莎與他的四個團員,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身為一個不折不扣的90青年,他當時吸取了哪些養分? 而那些多樣的音樂、電影和書本,在他體內留下什麼神奇的物質,如何構成現在的他?這場講座我們將一起探向更早的記憶之所,回顧一代人共同的來處。
8/25(六)任將達(水晶唱片創辦人)╳ 張四十三(角頭音樂創辦人)— 把一代人的青春掏出來,獨立廠牌的樂與路
水晶唱片是陳明章、趙一豪、雷光夏等傳奇歌手的搖籃,角頭音樂則挖掘了陳建年、四分衛、夾子電動大樂隊等舉足輕重的創作隊伍。翻開這兩家獨立廠牌的歷史,幾乎等同於整個90年代台灣獨立音樂、地下樂團那部風起雲湧的斷代史。
任將達是水晶唱片的創辦人,1998年便獲金曲獎頒發終生成就獎;張四十三是角頭音樂的創辦人,率領旗下藝人獲獎無數,替台灣的獨立廠牌立下另一種典範,而且,他也出過唱片呢!這場講座邀請到江湖地位崇高的兩人同台,談世紀末的音樂場景、媒體環境,也談那股「台灣新生的力量」,勢必是一場讓人重燃熱血的重量級對話。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9765477754031/
西洋樂器有哪些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老ㄕ的音樂碎碎念】試用版1
星期一我們談下課鐘聲
今天我們談談「放學鐘聲」
老ㄕ相信
很多學校放學時都會播放這一首歌曲
「Going home」(中文名:念故鄉)
這首旋律優美的歌曲
其實
有著令人悲傷的往事......
___________________
話說自18世紀末
西方(尤其是歐洲)工業化以來,迅速強大了實力
為了獲得更多資源
歐洲強國開始向世界擴展殖民地
非洲
這個距離歐洲極近的豐饒之地
自然無法在這殖民化風潮下逃脫
象牙、黃金、熱帶作物(咖啡、橡膠、花生......等)
除了貪婪的榨取這些高價值物品外
歐洲人竟然把做生意的念頭
動到了「非洲黑人」身上
當時
中南美洲也是西方重要殖民地
但人力極度短缺
(因為原本的土著─印地安人
要嘛在戰爭中喪生
要嘛被歐洲人傳染天花
在毫無抗體的狀況下,大規模得死去......)
所以
「奴隸販賣」趁勢興起
歐洲的人口販子
不管是用騙的、抓的、還是廉價購買
讓成千上萬的非洲黑人居民
被迫離開家鄉
前往毫無盼望的大海彼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前往美洲
就一定要橫越大西洋
眾多黑人搭上「奴隸船」開始為期30多天的生活
「奴隸船」
其實並不大
構造大概可粗分為
甲板之上
甲板以下
這兩大部分,僅相隔一片木板的距離
卻是區分無情報玲跟悲慘度日的天壤之別
我說過
奴隸船其實並不大
通常容納人數約在50人左右
但在甲板底下
卻被硬塞200多位的黑人男女老幼!
(一次運比較多人,賺得多又省成本
至於這些人的舒適程度,就不是商人所要顧慮的了)
而且
那30多天,這200人就是活在這擁擠的空間之下
休想上到甲板以上!
(這樣奴隸商就能避免黑人暴動或逃脫)
注意喔!
30多天,就、生、活、在、甲、板、以、下!
想上廁所?
請便,隨地解決吧!然後好好跟那坨(或那攤)相處吧!
想喝水吃飯?
沒問題,水手會一天2次(或只有1次)
從甲板的空隙間倒食物及水下來
記得盡力張開雙掌及嘴巴接住,不然若是掉到地上......
對了
甲板是有眾多空隙的
所以黑人們可以被迫享受:
一天多達10小時以上的超毒辣太陽浴
有時則可以被迫享受到:
氣勢滂沱的天然大雨spa
另外
船底是很容易晃動的
絕對可以讓黑人朋友們體會
何謂「地心引力抓不住我」的震動感
诶!盡量別吐喔!
要是吐出來
還是那句老話:然後好好跟那坨(或那攤)相處吧!
就是在這種非人待遇下
其實搭上奴隸船的生還率大約只有5成......
(這還是在沒有船難的正常狀態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脫離了奴隸船
只是從一個地獄,走進了另一個地獄
經過美洲人口販子得挑選後
黑人朋友們去到各種不同地方做工
吃不飽、穿不暖、沒啥薪水就算了
奴隸主動輒拳打腳踢的惡劣待遇
還有
充滿歧視眼光的精神凌遲
甚至
當黑人卑微的要求:
「可以讓我們休息時演奏樂器,娛樂一下嗎?」
奴隸主會惡狠狠的說:
「如果你們有力氣彈音樂,就給我做更多的工作!」
奴隸主或許還會加一句:
「另外,為了避免你們用樂器做為聯絡暗號
從今往後,禁止你們使用任何樂器!」
那是一個毫無盼望的光景
所以另一種生機卻開始興起
沒有樂器
那麼簡單的拍打也可以!
許多黑人開始敲打著眼前能打擊的物品
其中不知是哪些個仁兄
特別喜歡敲打裝載貨物的木箱
然後......木箱鼓(Cajon)的原型就這麼誕生了!
不想黑人用暗號聯絡
嘿嘿!
辦法是人想出來的
歌聲、敲擊聲、腳步聲
各種錯落的拍點,都可以傳達我們黑人的心聲
就這樣
在那特別強調反拍的躍動感中
爵士樂,就此萌芽
或許此生無望
或許困難無解
可哪怕只有一時,心靈卻不受現實的綑綁
始終,追求那渴望的希望
懷著如此心情
最沒有未來的黑人奴隸卻創造出期待未來的靈歌
Going home
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歌曲
____________________
值得注意的是
歌詞中的home,其實不是指「家」或「故鄉」
而是指「天堂」
畢竟,如果地上的生活沒有絲毫可以留戀
為何不直接把眼光投注在想像中的天堂呢?
(唉……所以我才說這首歌其實挺悲哀的)
隨著時間之輪不斷的邁進
我想當時的黑人朋友怎麼都沒想過
這首出自絕望境界的歌曲
卻成為現在國中小學象徵回家的悠揚鐘聲
或許
我不應該提這些?
這樣聽到這首歌氣氛搞得挺凝重地
但當我每次
聽到Going home的鐘聲響起
學生露出欣喜的表情並且快活地離開學校
整個校園充滿著一股喧鬧但喜樂的場面
雖然過往的悲傷真實存在
但我想
時代的持續進步,足以使這些悲傷不會只是枉然
昔日的絕境
如今,成為了希望
今日音樂欣賞:黑人靈歌Going home
容許老ㄕ最後雞婆一句
「同學們聽到放學鐘聲就趕快回家!不要在路上逗留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1:Going home原文歌詞
Going home, going home
I am going home
Quiet light, some still day
I am just going home
It's not far, just close by
Through an open door
Work all done, care laid by
Never fear no more
Mother's there expecting me
Father's waiting, too
Lots of faces gathered there
All the friends I knew
Morning star lights the way
Restless dreams all done
Shadows gone, break of day
Real life just begun
There's no break, there's no end
Just a living on
Wide awake with a smile
Going on and on
Going home, going home
I am going home
Shadows gone, break of day
Real life just begun
I'm just Going home……
附錄2:李抱忱先生所做的中文詞
念故鄉,念故鄉,故鄉真可愛,
天甚清,風甚涼,鄉愁陣陣來。
故鄉人,今如何,常念念不忘,
在他鄉,一孤客,寂寞又淒涼。
我願意,回故鄉,重返舊家園,
眾親友,聚一堂,同享從前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iLL6btx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