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新聞紀錄片拍攝於1992年10月10日(李慶安主持、陳月卿旁白、同年10月14日在電視首播),就在中華商場動工拆除日(1992年10月20日)前十天,製作單位走訪了中華商場的住戶與店家,紀錄了如今看來彌足珍貴的影像與充滿回憶的過往。(影片來源:國家圖書館)
影片內容包括了早期中華商場的黑白照片、鳥瞰整個中華商場,專訪中華商場的住戶、店家老闆與顧客,以及由中華路東側觀看中華商場的人潮及車流景觀。
在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昔日中華商場特有的景觀,包括電子零件市場、電腦軟硬體及電動玩具店,還有服飾店、鞋店、禮品店、古玩、郵票與錢幣店,以及大門深鎖的真北平餐館。
製作單位還特地訪問了幾家具代表性店家的老闆:點心世界的老闆趙先生、李大吉禮品店的老闆李先生,以及傳統戲劇鞋店的老闆李玉修先生(知名藝人李國修的哥哥),透露出這些在中華商場經營店舖已經數十載的老闆們內心的不捨、辛酸與無奈。
下面是影片旁白的完整內容:
中華商場歷時三十一年,即將面臨拆除的命運,為了配合整個西門地區的重建計劃,整條中華路要開闢成一條七十八米的林蔭大道,並且在原址要興建地下商場,如此一來不但疏通整個西門地區的交通瓶頸,並且可以結合西門徒步區、西門廣場、衡陽路歷史街區,和台北車站特定區,所以商場的拆除,堪稱是重建整個西門的重要里程碑,但話說回來,曾經在五、六○年代,風光一時的中華商場要被拆除,確實也是令人感傷懷念的一件事,在那裡的一千多家商店,曾經是全台灣最輝煌、最繁榮的商業中心,有各式各樣的新舊商品,從國外和中南部來的人,都會被帶到中華商場一遊,表示不虛此行,有人說,中華商場曾經是台北人的驕傲,甚至有人形容它帶動台灣經濟的繁榮,但是現在隨著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中華商場反而沒落了,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更是令人不勝唏噓,本單元走訪這個充滿了無限記憶的地方,做最後一次的巡禮。
十月十日國慶日當天下午,我們從中華路東側的大樓樓頂向下鳥瞰,整個中華商場插滿了國旗,旗海和從北門一路延續下來的國慶牌樓,車陣和人潮共同組成了,西區這一片浩瀚繁榮的景象,如果沒有意外,這將是中華商場為我們展示的最後一次繁華景象,因為再過一個星期,它就要繁華落盡,消失在台北的地平線上,在拆遷之前,且讓我們一起來對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老商場,做一次最後的巡禮。
中華商場從北門延伸到小南門,長達一公里多,從第一棟到第八棟,分別命名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一千六百多家商號所販賣的商品無所不包,越往北邊,商品越現代化,最前面的忠孝兩棟,前店種類繁雜,有藝品、電器傳統木工等等,而後店就專業多了,幾乎清一色是電子零件,這裡所匯集的商家,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子電器零件市場,吸引很多行家和學生到這兒選購,上了忠孝兩棟的二樓令人眼睛一亮,想不到這裡摩肩接踵,吸引了這麼多青年學生在這裡打電動玩具、看電腦、買軟體,顯然這裡也形成一個新潮的軟體資訊中心,熱鬧眩目的情形,使人無法聯想到,這裡一個星期以後就要被拆除了。
這一批學生消費潮從一、二棟的二樓,一直延伸到三、四、五棟的二樓,這三棟可以說是中華商場的精華地段,正好貼近西門鬧區的心臟地帶,並且連接西門圓環,這裡所聚集的學生服飾店,絕對是全國最大的學生服飾大本營,質料花樣應有盡有,而吸引學生更重要的因素是價格便宜,訂製一件長褲只要一、兩百塊。這個老闆才開了三年的店,生意門庭若市,他的哥哥也在隔壁開服裝店,已經有二十幾年歷史了。
有服飾店的地方,連帶的鞋店也應運而生,而款式當然也都針對青年學生的喜好,除了新潮的商品以外,這幾棟也夾雜著幾家傳統商品老店,比如古玩、郵票和錢幣,這幾類商品原本在這裡也是相當出名的,古玩古物的愛好者免不了要逛到這裡來,但是這一類的店現在已經關的關,搬的搬,稀零凋落不復往昔了。
中華商場真正保留傳統風味的商店,要過了西門圓環以後的六、七、八棟才找得到,在這裡還不難發現一些風格獨特的傳統商店。
除了這一位跟我們熱絡打招呼的老先生,是四川老鄉以外,這裡從老闆到顧客也都是四川鄉親,鄉音親切,牌技可以通,而彼此之間面孔脾氣都熟,所以很多四川籍的老人家都喜歡跑到這裡來閒聊,拆除之後,這麼溫暖的窩恐怕不容易再找到了。四川老人茶館的隔壁是名噪一時的真北平餐館,門牌號碼從三十三號延伸到五十九號,據說全盛時期店面多達四十幾間,幕後大老闆是已經過世的張體安將軍,如今大門深鎖,對照中華路對面即將開幕的西門英雄廣場,更令人不勝唏噓。
中華商場的小吃店也曾經聲名遠播,全盛時期多達五、六十家,大家習慣到西門町逛街以後,順路走到這裡的南北館子小吃一番,如今小吃店已經寥寥無幾,唯一還維持盛名不墜的是義棟樓下的「點心世界」,依然占據二十個店面,也依然還維持著不錯的生意,但即使如此,也沒有辦法和當年的盛況相提並論。
想要做旗幟、獎盃紀念章、臂章和徽章的人,一定會想到中華商場,這一類的手工藝品,是中華商場後段幾棟的獨門生意,以這一家「李大吉」為例,已經整整經營了三十一年。李老先生是標準的把中華商場,當做自己的產業來做,賺了錢就擴張店面,一間一間地買,把所有的基業全部熬在這裡,商場的拆除對他的打擊不可謂不大。而這一位開傳統木工藝品店的老闆,卻擔心中華商場的拆除,會使得一些傳統技藝消失了,他的憂慮我們在八棟二樓的「李玉修國劇靴店」得到了印證。李先生是名劇場演員李國修的哥哥,他承襲父業,在中華商場開設這個全國唯一的傳統戲劇鞋店,商場拆除以後,他手中的這個行業很多可能就此消失了。
和西門鬧區新崛起的高樓大廈相比,破舊矮小的中華商場確實是沒落了,中華商場的樓起樓塌,正代表著台灣經濟的繁榮與脫胎,但是劇烈的胎變,也陣痛了多少未能跟隨時代前進的人們,為了台北市的整體發展,也為了西區的重生,中華商場不得不拆,但是它的拆除,除了給我們幾許繁榮落盡的無奈和感慨之外,這一棟棟破瓦殘壁之間所隱藏的辛酸悲苦,也有待政府努力去撫平。
《認識 中華商場》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1985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歡迎光臨中華商場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hungHuaMarketBazaar
西門町 徒步區 計 畫 書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年8月15日《蘋果日報》B4版
「萬年」驚爆空租危機
「西門新宿」店面空整排 地標淪時淚
【熊培瑄/台北報導】台北市西門町是觀光客必訪景點,但屹立46年、曾是繁榮指標的「萬年商業大樓」,卻出現空租狀況,《蘋果》兩度走訪,每層樓都有空租狀況,連大排長龍的名店都拉下鐵門收攤,儘管部分房東調降租金,但年輕人不逛,商家進駐意願也低落;賣潮服的「西門新宿」更慘,多達10間店以上空租。專家指出,消費型態和店租是造成沒落的原因之一,但相信「萬年大樓有客群特殊性,不會因此沒落。」
萬年大樓前身為日治時期最出名的豪華戲院「國際館」,1936年正式開幕,營業34個年頭,卻面臨財務危機拆除出售,直至1973年6月新的大樓竣工,成了現在知名的萬年大樓,內有多達200家商店,舉凡流行服飾、球鞋、手錶、香水、手機、遊戲、玩具、漫畫雜誌都可以找得到,吸引不少年輕人聚集,是西門町的著名地標。
不過,知名「懷舊達人」張哲生近日在臉書PO出萬年大樓現況,不僅一樓多間大坪數店面已清空,到萬年必吃的甜品店「苦茶之家」也拉下鐵門,雖然店名、店內設備還留著,卻不見過去大排長龍的景象,只剩下一張A4大的出租紙條。
張哲生受訪時感慨,萬年大樓過去為青少年流行指標,如今卻變成老舊大樓,對它毫無感情,反而多是年紀偏大的人去懷舊一番,但走走逛逛卻少消費,店家只能收攤,連老饕必吃的「瓊芳居涼麵」,也轉為網路經營。張哲生說,「三、四樓有空租店面很正常,近一年卻發現連一樓都有店面閒置,甚至像量販店一樣有臨時櫃位,這樣的現象很可怕!」
外觀老舊的萬年大樓,佇立在潮流商圈西門町,違和感十足,外牆的霓虹燈更有滿滿年代感。上午11點半左右,一樓的鐘錶、化妝品商鋪陸續開張,來往的人稀稀疏疏;二樓及三樓主要賣服飾、鞋子等,每層約有2~3間店面空租;四樓為模型玩具、電玩遊戲店,也是許多人來到萬年直上的樓層,人潮較多也沒有空租狀況,而五樓的「湯姆熊歡樂世界」和地下一樓的美食街聚集不少人,熱鬧許多。
到了下午5點,一樓逛街人潮聚集,至於二、三樓店面依然冷冷清清,和一樓相比就像平行世界,很難想像是同一個商場。
在四樓經營30~40年的模型店家表示,萬年大樓越靠近電梯店租就越貴,「四樓從5~9萬,我們大概是6萬,二樓和三樓最便宜,大部分是4~6萬,一樓就可能有10萬以上。」他也說,「這邊的客群都是觀光客和老顧客,人潮變少主要是景氣跟消費模式啦!」三樓的雜貨店家則說,「這邊算商場,每間店面租金都是由房東自己決定,像我們這間18.8坪,租金是8萬」,提到人潮沒落狀況,他無奈嘆「以前坐著都有錢收啊!現在其實有人來,但是沒人買啊,像留下來的老店都是在吃老本啦,就是看誰先倒看誰先收。」
對萬年大樓印象,記者隨機街訪民眾,常逛西門町的卓先生表示,「有去過啊!記得裡面都賣一些服裝啊、動漫商品,但也不太會去逛」,30幾歲的韋先生說,「學生的時候常逛,現在年紀過了就不會去了,跟以前差蠻多的。」20歲的高姓男大生完全不知道,「沒去過耶!聽都沒聽過」,顯見世代差異。
走過2間店,還有一棟商場大樓「西門新宿」,裡面大多賣潮流服飾、運動品牌等,空租狀況更嚴重,記者實際把3層樓逛了一圈,除了一樓幾乎正常營業外,二樓和三樓皆多達10間以上店面空租,整棟不見有客人走進來,比萬年大樓還冷清。
萬年大樓店面約10~20坪,永慶房屋西門店店長鄭宛誠表示,全盛時期最低店租仍有7~8萬元,現在都降至3~5萬,不過地點還是有差,像是越靠近手扶梯還有5~7萬元。不過,一樣都在西門町,徒步區目前租金基本30萬元起跳,但鄭宛誠樂觀認為,「萬年大樓有客群特殊性,不會因此沒落。」
台灣房屋智庫資深分析師陳炳辰表示,根據實價資訊,萬年大樓近期租金單價僅2~3千元,觀察租屋網站,仍有房東堅守過去意氣風發時期的租金價格,恐都會出現空置狀況。
陳炳辰指出,西門新宿知名度低,定位和徒步區比比皆是的店家及各種類型商業大樓差不多,相較於萬年大樓的模型玩具店專攻特定族群,西門新宿毫無特色,加上商品消費不低、整體商圈購買狀況不好,雖然仍有逛街人潮,購買力卻很差。
至於觀光客增加,西門町是否有人潮回流現象?陳炳辰也提到,西門町以觀光客和年輕人為主,過去消費力最大的在自由行陸客,不過未來陸客來台喊卡,預計人潮會出現卡關趨勢,即使仍有大量年輕族群,但購買力道小,會逛卻不會買,無助商圈經濟方面成長。
西門町 徒步區 計 畫 書 在 新竹市議員 黃文政 我好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竹市議員 黃文政 第十屆第一次定期會 報告書
本次定期會文政蒐集各方意見,除了針對民生需求缺失不足要求市府做出改善,也對於大眾期待的新竹未來提出建設建議。
以下就詳細的來跟各位報告!希望文政的發聲有將各位的心內話表達出來喔!
#行人專用區普及化-打造真正的友善步行城市
一、步行城市的基本條件,是人們行走的安全性。
新竹市推動步行城市計畫,但由主軸來看是朝向文史、環境、休憩為方向來做推動,從市民的立場來看,顯然有些不符期待的地方。
新竹市幅員狹小,非常適合以步行替代汽機車到達許多地方。加上新竹市生育率高,假日時常看到家長推著嬰兒車或牽著孩童走在路上。因此,完善的規劃並普及化行人專用區是非常必要。
二、解決違停機車、腳踏車占用是市內人行步道,影響用路人權益。
市內現有的人行步道常被違停的機車占滿形成人車爭道的現象,除了看見行人權益受損,也凸顯新竹市停車位不足的窘況。能在規劃「行人專用路權」之餘,順便附設停車位是最好的辦法!
✅文政建議:劃設標線型人行步道
參考研究台北市成功的案例,標線型人行步道成本低、不擾民、施工有效率,且能夠清楚區分行人專用區及停車位,大大降低因違停而影響行人權益的狀況。
#十八尖山建立體停車場及規劃攤販區-打造十八尖山森林新美學
一、停車位不足是長期存在的問題。
我對十八尖山的態度一直是保有其自然風貌,讓遊客上山感受原始自然風貌放鬆身心,但遊客能上山享受的前提是有位子可供汽機車停放。
二、十八尖山入口處有許多特色攤販,但無專用擺攤的位子,只能在停車場附近隨意找空地擺攤,有時面對來往的車子還得不時移動位置。若能在十八尖山入口處規劃一個攤販區,不僅增加遊客前來觀光的意願,也照顧到眾多攤販的民生需求。
✅文政建議:於自來水公司旁的停車場建設三層樓的立體停車場,第一層可停放大型遊覽車及公共廁所;第二層樓可停放小型汽機車;第三層樓則用開放式空間規畫集中攤販區空間。一次性解決停車問題、攤販位置問題!
#打造友善育兒環境-公立托嬰中心設置&公園親子廁所普設
一、林智堅市長任內致力於翻修打造特色公園,但卻發現新竹市的公園最大的特色竟是「沒廁所」。即便有廁所的地方也幾乎沒有設立親子廁所。
不管到公園散步走路的老人家不方便,帶著孩子到公園遊樂的爸媽更是非常崩潰。花了不少經費,卻打造出這樣的「特色」公園,令人失望。
二、根據兒福聯盟針對媽媽對育兒的福利及需求作調查,前三名分別是平價托育、可帶幼兒去的場所、充足的臨托資源。針對這三點反觀生育率高的新竹市,發現不僅公立托育資源在全國排名尾端,甚至公立托嬰中心數為0,這讓新竹市所謂「兒童友善幸福城市」之稱成了問號
✅文政建議:盡速對市內公園進行盤點,增設含親子友善廁所的公廁,及盤點市內閒置可利用的空間,設立公立托嬰中心!
#活化市區舊商圈-再現新竹舊城區榮景
一、新竹舊城區商圈為新竹歷史悠久的特色商圈,卻在時代變遷中逐漸沒落。文政看著市區店家一間間關閉,甚至貼上「頂讓」紙條,也看到僅存店家對於未來的恐慌,實在覺得辛酸。5/22當天約市府產發處吳處長親自到市區了解狀況,希望市府盡速著手拯救市區商圈。
✅文政建議:多方研究各地商圈後,認為西門町商圈的「專屬行人徒步區政策」非常值得我們借鏡觀形。
以徒步區活化街道,不僅少了汽機車噪音及廢氣的汙染其中還可規劃藝術展演區,找街頭藝人來表演,讓他們也有發揮的空間。
#新竹公園打造應符合市民期待-安全x美學x需求兼顧
一、新竹公園耗資鉅額打造,除了外表光鮮亮麗,實際使用也應符合其價值。經過考察,除了發現公園內的行人走道凹凸不平且內部木條凸出,常造成運動的老人家絆跌。另外,公園座椅不足也是一大問題,最常使用公園的老人及孩童都非常需要有休息的地方,卻因座椅不足造成許多不方便!另外少數可休憩的休息處,卻安置照明式燈具,其電線跟燈具都容易造成小孩觸摸而受傷。
二、新竹公園旁的公園路,因路燈設於旁邊人行步道內側,使燈光被樹木遮掩,造成整條路夜間幾乎全暗,對於用路人非常危險。
✅文政建議:增設公園座椅及針對設計不良處著手改善。
#路平專案不宜偏廢-鋪設真正有需要的路面
一、市府每年編列高達2億3千萬元於「路平專案」,但選擇施工道路的標準卻令人不解。我提出的,包含綠水里、科園里、新莊里內的部份巷道已殘破不堪。尤其是綠水里,文政自擔任里長期間即開始向工務處申請施工,3年時間過去至今仍未下文。市府應考量民眾需求及實際路況,不該只鋪設主要幹道,有所偏廢。
✅文政建議:詳細檢視並會勘實際有需要鋪設柏油的路段,不要反而忽略了真正有需要且使用率更高的巷道。
#雨水下水道工程建設完善-解決淹水問題
一、5/17水災造成新竹市多處淹水,連新竹市最高的十八尖山都淹水了,更別說下面的學府路,狀況慘烈。林志堅市長當時建設的G大排雨水下水道於105年完工,卻在這次5/17的大雨中失去功效?經過了解發現排水工程做得並不周全,用來解決淹水問題的G幹線雨水下水道竟然只做一半,導致學府路還是有嚴重的淹水狀況。
✅文政建議:應盡速完成G大排雨水下水道的延伸工程至博愛街5巷以防大雨再次造成淹水。
以上是文政此次定期會為您發聲的重點報告,希望能讓我們生活的所在變得更好!
也歡迎各位新竹市的男女主角有任何建議都可以跟文政討論喔!
P.S下面附圖以重點式呈現,有想了解更詳細的可以私訊我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