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看到 #鯊魚週30週年 Discovery頻道 小編各種ㄎㄧㄤ,
決定來跟大家聊聊鯊魚有哪些特異功能。
你心目中的鯊魚是什麼樣子?是血盆大口中佈滿尖銳牙齒的海洋殺手,還是溫和的海洋清潔員?自從1975年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大白鯊》以來,鯊魚兇猛掠食的形象就深植在我們的腦中,以此為題的電影也非常多。鯊魚為什麼會被塑造出可怕殺手的形象?有哪些特異功能使他們能在險惡的大海中生存?
永遠用不完的「拋棄式」利牙
大家對鯊魚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那佈滿尖銳牙齒的血盆大口吧?但他們可怕的不只有那張「大嘴巴」,鯊魚做為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我們先把更可怕的人類除外)最大優勢其實是—他們有用不完的牙齒啊!大家都知道人的牙齒只能再生一次,也就是從乳牙換到成牙,但在鯊魚身上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牠們牙齒壞掉時根本不需要拔牙,而是從口腔深處持續長出一排又一排的牙齒,隨著發育的過程慢慢往口腔外移動,當有牙齒壞掉時就可以替補上去,簡直像是替換式刮鬍刀一樣用鈍了就丟棄!這還不是最厲害的,有些種類的鯊魚八到十天就能換一排新的牙齒,一生中可以長出超過三萬顆牙齒,比我換刮鬍刀的速度還要快,根本是牙牙吃不完了!
鯊魚泳技高強的秘密:鱗片
除了用不完的牙齒外,鯊魚也是游泳的箇中好手,速度可達每秒28公尺,大約是「飛魚」菲爾普斯的14倍!原因除了流線型的體態外,也要歸功於他們有降低阻力的皮膚結構。眼尖的朋友應該看得出來,鯊魚的表皮是非常粗糙的,那要怎麼樣降低阻力呢?鯊魚的表皮由大量獨立鱗片組合而成,每一片上面都有小溝槽,排列整齊成單向「梳理」水流方向。水流方向一致有什麼好處?這可以減少流經身體水流的速度差,和阻止妨礙游動的渦流發生,大幅提高游泳的效率!目前人類也試著把這個精巧的仿生結構應用在需要低阻力的地方,如:飛機表面塗裝、泳衣。說不定新一代的奧運會上我們就能看到選手穿著這樣的「仿生鯊魚裝」上場呢!
鯊魚神秘的「第六感」
鯊魚們優異的不只有用不完的拋棄式利牙和高強泳技,感覺能力也十分優異。除了每每在影視作品中出現的:「在很遠的地方聞到血腥味尋跡而來」以外,鯊魚其實還有神秘的「第六感」來偵測獵物。這是陸上生物極少見的一種感覺—「電覺」。說起電覺你可能會想到能像皮卡丘,或是會跟皮卡丘一樣發電的電鰻,但鯊魚擁有的可不是十萬伏特這種招式,而是能夠感應微弱的電場的特殊能力。其實早在1678年,義大利的解剖學家勞倫茲尼就在鯊魚頭部前端看到不尋常的體孔,他形容很像「早上刮完鬍子下午長出來的鬍渣」。解剖後更發現裡面有很多透明的小管子,起初推測為體液分泌的管線,卻無法證實。這個後來被稱為勞倫氏壺腹的器官功能就這樣懸而未決了數百年。19世紀末,受惠於顯微鏡的發展,科學家終於能夠仔細研究勞倫氏壺腹的完整構造,並在壺腹裡面發現類似耳朵中的感覺毛細胞以及周遭神經連結,代表這肯定是一個感覺器官。接下來的故事就相對單純了,科學家陸續開始在實驗室玩弄活體鯊魚的這個器官(好像哪裡怪怪的),看看是否會對觸覺、溫度還是鹽度有所感應。在一次偶然之中英國的生物學家馬瑞不小心打開實驗體附近的電場,觸發了完整的神經反應,大家才終於理解了這是一個「感應電場」的器官。
「第六感」的妙用
感應電場的用處是什麼呢?當動物細胞接觸到海水時會產生非常微弱的生物電,就像一個弱電池一樣持續產生電場。鯊魚們透過偵測到這個微弱的電場,就可以在汙濁、黑暗的水域,或是獵物藏身沙底時—也就是其他感覺會失效時發現獵物。尤其鯊魚的攻擊獵物時動作非常粗魯,經常會把周遭環境弄得昏天黑地,使得一時之間視覺和嗅覺能力完全失效,那要怎麼找到獵物呢?這時候就可以靠電覺來輔助持續鎖定獵物。當血液從傷口湧出時,也會在周圍形成電場,也有研究指出感應電場的能力可能是造成鯊魚噬血的原因之一。或許當你在海邊戲水,不小心擦破皮擔心鯊魚來咬你時,可以考慮用電擊棒來干擾他們的電覺,但可能在成功干擾鯊魚之前就先把自己電暈了,所以還是快跑為妙!
看完了這些有趣的特異功能後,想必大家對鯊魚也有了更多的認識,如果大家想知道更多有關鯊魚的知識,或是有其他疑問,都歡迎在下方留言和我們討論!
#超知識#6
Search
解剖顯微鏡最大倍率 在 Re: [問題] 解剖顯微鏡的採買- 看板Biotech 的推薦與評價
by vmp
教大家簡單辨別一下自家解剖顯微鏡的好壞~
如果你不想看下面很長那一段文章,
記得,跟別間lab討論你家的解剖顯微鏡好不好時,
要提到,哪一牌哪一型?最大放大倍率?
用這台顯微鏡做什麼工作?工作距離?何種光源?
然後再說個人覺得好不好用。
基本概念:解剖顯微鏡的英文--Stereomicroscope
中文又稱--立體顯微鏡、實體顯微鏡
光路設計--Greenough或Telescope
圖示:https://tinyurl.com/4o5sd
一、放大倍率:目鏡x物鏡xZoom
大家當然都希望越大越好,
但是最大就是最好嗎?
其實如果超過了有效值,也不過是空放大而已,
(不過這個我就不知道怎麼算了,物理強的人能解釋一下嗎?)
Zoom還有分連續式和階段式,現在都以連續式為主流。
二、工作距離:Working Distence(WD)
運用到解剖顯微鏡的實驗經常是要一面觀察一面操作,
工作距離就很重要,
例如解剖mice和rat的工作距離就不同,和挑果蠅egg也不同。
工作距離和放大倍率也有關係,
選用的物鏡倍率越高,工作距離越短。
三、物鏡等級:依據實驗挑選,不同等級的物鏡,對比和景深會有差異,
如果是較小的樣品,可能使用起來的差異性不大,
如果是較厚的樣品,
例如斑馬魚,大家可以試試你家的解剖顯微鏡,
能不能同時把後腦和眼睛,或yolk和心臟看清楚。
四、操作方便:這個....依使用者的喜好啦~非常主觀,但也很重要的一點。
測試方法:大家可以實地到顯微鏡前,動動各個鈕,看順不順手,
再假想正在操作樣品,一面動其他的鈕。
五、光源:一般是分穿透光和反射光。
反射光就是從上方直接照射樣品,利用樣品的反射光作觀察,
例如上面網友提到的KL200,就是20瓦的冷光光源。
穿透光的話,通常還要外加穿透光盒,把光源加在裡面,
或利用反射的方法,讓外面光進到盒內,再反射出來。
用一般冷光光源就可以,只是接法不同而已。
雖然低瓦數的光源比較便宜,但是當需要較亮的亮度時,
這種光源就無法支援,且燈泡壽命短;
而高瓦數的光源可以利用控制器調節喜愛的亮度大小,
且燈泡壽命長。
六、穿透光盒:第四點中提到這個東西,加上這個東西後,
工作距離會變小,
考慮一台顯微鏡好壞時,記得把這項計算進去。
七、看到多少?:就是視野數啦!
規格表上都會寫,依照搭配的目鏡和物鏡不同而不同。
不同的廠牌的顯微鏡也有好壞之分,
以數位相機來說,
大家在比較時,不可能把一台美眉專用機拿來和數位單眼比吧.....XD
同樣的,大家在比顯微鏡時,
請看一下顯微鏡的型號,通常寫在機身正前方或右手邊。
如果不知道自家顯微鏡等級,
可以參考一下原廠網頁:
Zeiss:https://www.zeiss.de/de/micro/home_e.nsf
Laica:https://www.leica-microsystems.com/website/lms.nsf
Olympus:https://microscope.olympus.com/ga/
Nikon:https://www.nikon-instruments.jp/eng/
其中代理商中文網頁做得最詳細的是Leica的代理:
https://www.major.com.tw/p_1.htm
Zeiss的中文網頁是香港翻譯的:
https://www.zeiss.com.hk (簡體字....)
PS1: 傳統使用顯微鏡的觀念是在「看得到、看清楚」
其實這篇文章內容的重點也是放在這個上面,
現在的趨勢則是除了要做到上面兩點之外,
還要能「看到我上次看到的東西」。
所以有了電動顯微鏡的發展。
PS2:本篇文章僅大至描述解剖顯微鏡的「基本」,
關於一些暗視野、光源應用,甚至是螢光解剖,
大家自己去看各廠網頁吧~
---
https://micro.magnet.fsu.edu
這是一個介紹顯微鏡不錯的網頁,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做報告也很方便.....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35.20.15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