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出爐的美中貿易「第一階段協定」,馬上就傳出說中國根本不簽,還要再談。週末的中國媒體,絕口不提協定成果,就是惡兆,現在敢直接打川普的臉,我們等著看有什麼下場。另一方面,騰訊又偷偷地開始播NBA的比賽,好像一切都沒發生過一樣。這兩個事情加起來看,我們可以認定,北京對國家的掌控力仍強,對愛國主義的控制仍然能收能放。而這也同時表示,共產黨的統治菁英,自信滿滿,自以為是不急不徐地「玩」著川普。
對香港的反抗運動來說,當然是不妙的。最後,還是只能靠川普,把共產黨凌遲處死了。
另外的新聞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發給了三個做發展經濟學的經濟學家,其中包含了第二個得獎的女性,同時也是史上最年輕的得獎人,Esther Duflo。來回顧一下我在2011年寫的報導。
杜芙蘿(上)
要做善事,我們想到的都是到非洲幫助難民,不管是到那一個國家,不管是去做什麼事,和一群黑黝黝的黑人照相,很可以是歐美白人和亞洲有錢人掛在牆上的戰利品。我是沒有資格去批評他們,因為我什麼也沒做,而且很多到非洲做好事的人,做的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看比爾‧蓋茲好了,誰能像他一樣,一出手就是幾億美金在做善事,這不是贖罪券那麼簡單的花錢買心安。
但是做善事,就像做事一樣,要講方法,要講目的,要檢討反省。要講人類社會的方法,當然是要靠我們無所不在的經濟學家了。最近在經濟學界裡的顯學,就是有關這方面的發展經濟學,顯學的證據之一,就是美國經濟學會在今年把號稱比諾貝爾獎還難得的克拉克獎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頒給了麻省理工的杜芙蘿(Esther Duflo)。比諾貝爾獎還難得是因為,這個獎只頒給四十歲以下的經濟學家,在今年以前還兩年只頒一次,Paul Samuelson和Milton Friedman都是早期的得主。想想看,經濟學家平均在三十一歲拿到博士學位,在九年內得發展出自己的研究領域,還須得到人人都認為自己最厲害的經濟學家廣泛的認可才有可能得獎,多不容易。蘋果橘子經濟學的李維特Steven Levitt也是早慧的得主之一。
杜芙蘿做的事,和李維特還有一點關係,我們都稱之為應用個體經濟學。李維特之前還說過一個和杜芙蘿有關的八卦,他說杜芙蘿和去年克拉克獎章得主,也是法國人的Emmanuel Saez兩個是麻省同學,一起上就業市場的時候,還在談戀愛,還同時是學界注目的焦點,芝大搶在就業市場開始前,就請兩個一起先到芝大演講、面試。毫無疑問,兩個都拿到芝大高薪的合約,但是都被別人搶走,看有多受矚目。
和李維特不一樣的是,杜芙蘿沒有大量用幫助變數(instrument variable)來找因果關係,而是用準實驗(quasi-experiment)的方式確立因果關係。比如說,我們常講高師生比例對學童教育很重要,但到底有多重要,多花錢請老師,真能提高教育水準嗎?杜芙蘿和其它兩個大牌,就在肯亞,隨機選了一些學校,幫他們每個班級多聘用一個老師。在和其它對照組相比之下,發現多一個老師的班級,因為老師會偷懶,學生的成績並沒有變好。
類似這樣的研究,杜芙蘿還有很多,多半在教育和衛生健康這些我們一般認定和經濟發展有關的項目上。意義當然很大,你如果跟比爾‧蓋茲說,因為老師不足,而造成非洲經濟發展落後,所以要跟他要個一億美金請老師,結果後來發現沒有用,那不是就像我開頭說的,做善事沒用對方法嗎?那還不如不要做。
杜芙蘿的研究,其實直指人的自利本性。如果善事沒有針對人性誘因設計出一套可行的方法,那只是有錢人自我安慰而已,只要制度設計對,錢不用很多,就可以大幅幫助落後國家。比如說,在她這個研究裡,她和其他兩名教授發現,明明施肥可以增加農作物產量,而改善生活,為什麼肯亞的農民不願意施肥,就算政府大幅助肥料,也不見普遍施肥。他們發現,在剛收成後,給農民買肥料大幅折扣,會有很強的效果。就這樣一個小小的改變,不用多花錢,就解決人性偷懶的問題,這不是比找影視明星去慈善義演更有用嗎?TED的演講,有她自己對這些發展經濟學演進的看法。其實想一想,她做的事,和貝克說的學經濟的初衷,有相呼應的效果。但是像是對蘋果橘子經濟學的反彈一樣,一些大老,像是MIT的Daron Acemoglu(也得過克拉克獎章)和普林斯頓的Christopher Sims(得諾貝爾獎的呼聲很高),對類實驗經濟學的受歡迎,不以為然。到底怎麼回事?
杜芙蘿(下)
杜芙蘿在麻省理工的Jameel Poverty Action Lab (
科學研究上,對照實驗是確認因果關係的最佳途徑,但是醫學或是經濟學的研究,還有另外一層考量,就是實驗對象沒有辦法是一模一樣的群體。比如說新葯的實驗,雖然對兩群人做了對照實驗,但我們不能直接判定,兩群人治療結果上的差距就是治療的成效,說不定其中一群人剛好有一種基因是另一群人所沒有的,而有這個基因,葯才會有效。所以我們得把實驗隨機化,確保兩群人在各種特性上,分佈是一樣的,沒有統計上的區別。
很多時候經濟學是無法做隨機實驗的,你能想像說柏南克為了想知道寬鬆的貨幣政策對經濟成長的影響,而對美國經濟作實驗嗎?當然不可能,一來結果成敗影響太大,沒有人可以容許他亂搞,二來,沒有隨機的對照群體讓他比較,結果的判讀也一定不準確。
但是發展經濟學,尤其是個體範圍內的研究,非常適合隨機對照實驗。不但在落後國家有大量的群體供這些經濟學家實驗,因為這些地方比較貧窮,研究計劃不用花多少錢,就可以取得大量數據。所以在非洲,尤其是講英語的肯亞,還有在南亞的印度,各式各樣的計劃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不少美國的大型慈善機構、基金會等,也非常願意經濟學家投入這方面的研究,做善事,真的得像做事業一樣才行。幾個力量加下來,讓杜芙蘿及J-PAL不紅也不行。
但隨機實驗畢竟不是萬靈丹,照Christopher Sims的說法,這些「機巧」的方法,是在逃避計量技術進步上的挑戰。身為一個堪稱瘋狂的計量經濟學家,他當然有十足的立場罵這些後輩不長進。這個批評,尤其是在總體經濟學上,是非常有力的。就像我舉的柏南克的例子,在可見的未來,我們永遠沒辦法在這個議題上做有意義的對照實驗。建結構模型(structural models),然後設法測出參數,將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只能想辦法不斷地改進我們的模型和計量方法。不過傅利曼說,這個問題也不是經濟學獨有的,他說高等的天文物理,也是一樣沒辦法做對照實驗。
另一派質疑的代表是Daron Acemoglu,Acemoglu是土耳其人,也得過克拉克獎章,是有名的「牲畜」(animal)。說他牲畜不是罵人的話,郭凱說過他的一個故事(一時找不到原文連結),他說在麻省拿課的時候,他們同學為了提早準備,向Acemoglu要下一堂的講義,結果Acemoglu說他沒辦法給,因為還在寫。還在寫不是在打混,而是近百頁的講義沒那快好。如果你看Acemoglu的文章數量,再看他備課認真的程度,不是牲畜,難道是人嗎?
言歸正傳,Acemoglu的批評是對於隨機實驗在政策意涵上有可能會下錯結論,主要的原因就是這種reduced-form研究,乎略了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比如說,要研究政府財政補助對教育的影響,我們可以直接隨機選一些地區發錢作實驗。發錢有很多種方法,比如說可以辦課後輔導。隨機取一些學校學童,免費讓他們上課後輔導,再看他們和對照學童的成績差異,就可以下結論說政府在這方面補助教育有沒有用。
但如果你知道一般均衡的概念,你大概可以想到,那會不會因為有了課後輔導,原先家長會指導小孩功課的,樂得輕鬆,反而不教了?那政府的課後輔導和家長的投入教育互相取代,得到的效果不是純粹的(小測驗:那真實的效果是比觀察到的效果更好還是更差?)。這還不是一般均衡,只是多一個市場均衡而已,真的一般均衡,還的把政府額外的財政支出對家計經濟的影響也要納入考慮,問題複雜得多了。這個絕對無法用實驗求出,而如果政治人物只聽這個研究的「片面之辭」,錢一亂花,事情就大條了。
所以這些大老,不是只是看著杜芙蘿大出風頭而眼紅,他們提出的問題是很重要的挑戰。我覺得李維特對這個趨勢的批評,最有意義,他說「因為這些實驗容易達成目標,讓經濟學家乎略了問好問題的重要性。換句話說,誰都可以來評估實驗的結果,為什麼要把一些全世界最好的腦袋花在這些容易的事上?」很諷刺的是,李維特自己的蘋果橘子經濟學也助長了這個趨勢。
杜芙蘿(續)
有讀者來信告訴我紐約客上剛好有一篇講杜芙蘿故事的長篇,看了以後,覺得我之前著墨杜芙蘿太少,講得比較是結構上的問題。如果從杜芙蘿這個人出發,角度會有些不一樣,但是一樣會發人深省。
西方國家教養很好的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小孩,很多都是充滿理想性,因為父母已經讓你衣食無虞了,如果你沒有走上虛無漂渺的自我毀滅之道,多半會想幫助弱勢的人,尤其是第三世界的人。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美國的年輕人,大學左右年紀的,不少會花個一、兩年到和平工作團當義工,就是這個道理。而每個做發展經濟學的經濟學家,如果不是來自第三世界的,多半也都還保有這樣「拯救世人」的高尚情懷,但因為理想祟高的人多半不能接受人家質疑,很容易就上火,所以看發展經濟學家討論起來也相當過癮,因為很容易就吵起來。
杜芙蘿的父親是數學教授,母親是醫生。杜芙蘿說她的世界觀大概就是從「左派、基督教的主日學」裡來的,她媽媽從七0年代末期起,每年固定會花好幾個星期到非洲或是中、南美洲義診因戰爭受傷的小孩。在這樣的家庭成長,杜芙蘿會把消滅貧窮這樣的事情當成職志,一點也不意外。
但是杜芙蘿和大多數人不一樣的是,她沒有特別的觀點,她相信數字,她相信剔除噪音後的數據資料,所以她說她從來沒有不喜歡她實驗出來的數據。因為拿數據說故事,而不是有了故事後才找數據,你當然永遠可以熱愛實驗結果。
但就是這樣,她和不少大牌,或是主流思想槓上了。她之前的一篇講微型信貸的研究論文,就捅了大馬蜂窩。因尤諾斯而走紅的微型信貸,近幾年被捧為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之道,因為符合了很多人的想像,最重要的想像就是結合了「婦女掌控、市場經濟和切實可行性」等特點。但是杜芙蘿等人在印度的研究發現,微型信貸沒有用,不但沒有增加家戶的消費力,各種指標,像是教育支出,健康情況等,完全和沒有微型信貸的時候一樣。
因為微型信貸已經變成一個不小的產業了,很多人投入了心血,對於這樣的結果很多人不能接受,在各個方面攻擊她和J-PAL,但是數據還是太強了,反駁的人,找了一堆人寫了一個大報告,結果裡頭只能放進許多微型信貸成功的小故事,完全沒辦法在科學基礎上說服人。
杜芙蘿說,發展經濟學經常就是從一個潮流擺到另一個潮流,之前是建大壩,然後是提高教育水準,接著是微型信貸,現在又回到建大水壩。經年累月下來,落後國家的經濟還是沒發展起來,援助金額倒是越來越龐大。她說,很大的原因就是大部份的計劃都沒有正確的評估方法,所以她弄J-PAL,目的是要弄成一個可以到處做隨機實驗的大型機構,把所有在落後國家做的計劃都好好衡量、評估一番。
紐約客的文章裡特別提到一個故事。搞發展經濟學最有名的經濟學家是Jeffrey Sachs,靠著諾貝爾獎得主的名聲,Sachs有很多金主支持他在非洲的一些大計劃。比如說,他找了一些錢,打算在非洲發蚊帳,因為蚊子還是瘧疾在非洲肆虐的主要原因。計劃開始後幾年,Sachs主動問J-PAL怎麼評量他的蚊帳計劃效果,杜芙蘿說現在做已經來不及了,但是之後再發的蚊帳,她們可以參與。Sachs沒回應,結果不久後,在紐約時報的訪問裡Sachs說,隨機實驗裡的對照組不能拿到蚊帳,「讓他很痛心」,所以他不願意用杜芙蘿的方法評量。杜芙蘿的回應是「大便啦(crap)」。Sachs根本就是反科學,因為整個計劃代表的是他的心血,他的名聲,他根本沒辦法接受客觀評量下的任何結果。
在我看來,非洲國家要真正脫離落後的宿命,關鍵還是在良好的法治制度和市場經濟。Jeffrey Sachs這樣的人和事會一直存在,因為總是有富人願意花錢買良心,願意拱一些所謂的良心學者做這些事,而我前面說的西方國家教養很好的中產階級,就會變成這些所謂良心事業的馬前卒。杜芙蘿和她的這些研究,在科學上的推進是漸進的(incremental),但恰恰變成良心事業者的照妖鏡,到底你們在幫的是第三世界國家的人,還是你們自己?
(後記,Jefferey Sachs就是史上最舔共的經濟學家,不知道拿了共產黨多少錢,儘拍北京馬屁)
計量經濟學論文 在 白經濟 TalkEco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預測今年諾貝爾獎得主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將於台灣時間周一傍晚公布得主,彭博新聞的專欄經濟學家 Noah Smith 給出五組可能的得獎人選。首先是總體經濟學的新興凱因斯學派,由於現今的全球央行貨幣政策受該學派的研究影響,但該學派至今未有人獲獎,有資格獲獎的人選眾多,包含文中提到的 Michael Woodford, Greg Mankiw, Nobuhiro Kiyotaki (青瀧信宏), Olivier Blanchard, Guillermo Calvo, David Romer 等人,另外包含前兩位 Fed 主席 Janet Yellen, Ben Bernanke 及其老師 Stanley Fischer 都是該學派的重要學者。
另外四組則包含 (1) 研究貧富差距的 Claudia Goldin; (2) 研究最低工資和移民政策的 David Card; (3) 研究拍賣理論的 Paul Milgrom; (4) 撰寫《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 以及研究民主和制度如何影響經濟發展、自動化如何影響勞工的多產經濟學家 Daron Acemoglu。
另外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 Luigi Zingales 也在最新的 Podcast 談此議題,節目中提到幾個人選,首先以研究論文引用影響力評估,有三位經濟學家尚未獲獎,分別是以研究經濟成長理論聞名的 Robert Barro; 研究財金經濟學和股票超額報酬聞名的 Michael Jensen; 研究賽局理論聞名的 David Kreps。
另一位主持人 Kate Waldock 則是預測應用個體實證研究的經濟學家會獲獎,包含上述提到的 David Card, 以及研究教育如何影響終生收入的 Joshua Angrist (同時著有暢銷計量書籍 《Mostly Harmless Econometrics》; 研究孩童早期教育如何影響成人發展聞名的 Janet Currie。比較令人惋惜的是今年初剛過世的 Alan Krueger,在此領域也有卓越貢獻。
而最後 Zingales 透露諾貝爾獎委員會,在這幾年有舉辦關於銀行如何影響經濟表現的研討會,而該研討會也可以視為諾貝爾獎的風向球,所以他預測在此銀行研究領域聞名的 Douglas Diamond 會是今年得主。
不曉得大家心目中預測的今年得主是誰呢?歡迎大家分享
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19-10-11/five-economists-whose-work-is-worthy-of-a-nobel-prize
計量經濟學論文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財務金融生涯
最近剛好有三個已經畢業的學生回來找我,我才發現,這三個正好都走財務金融這條路,生涯選擇都不一樣,但也都有不錯的發展,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第一個是在區域的小銀行做資產管理,小歸小,但他們管理的資產有三十億美金,所以可以做的投資也不少。我每個學期都有一個模擬的股票投資遊戲,假錢,但用真的市場資訊,很多學生課不好好上,玩股票遊戲倒是挺投入。而這個學生,可以說是個中翹楚。三個半月內,他交易了二千多次,平均一天二十次的交易,但成果驚人,一百萬假錢,讓他操作成七百萬。他還玩上了癮,參加了華爾街日報辦的比賽,最後有進全國的決賽,雖然沒有得名,但他說,他能找到這工作,很大的原因就是他把這個比賽成績,放在簡歷上,銀行因此對他很有興趣。
做金融,頭腦要好,但不一定是要會讀書考試。這學生書沒有讀得很好,但混身是街頭打滾的精明氣息,雖然沒在我面前說過,但據說私底下,出口成髒,講話逗趣得很。最重要的是天生對股票的感覺很好。這是一種很難描述的氣息,不只是愛錢,而更是看得到別人看不到的股票流動方向。我雖然相信市場效率說,認為大部份的人都沒辦法在股市有超常報酬,但我也相信,有些人天生就有這種在股市賺錢的能力。但這種能力是教不會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
第二個學生是走學院派,到不錯的大學唸財務學博士。現在正值經濟學、財務學博士就業市場的旺季,所以他來問我,要不要提早一年畢業,不要再等論文更成熟,先賺錢再說。如果他不急著今年上就業市場,他應該可以輕鬆拿到不錯的教職,起薪二十萬美金的那種。但他想留在老家,老家附近的州立大學,正好在找人,錢雖然沒那麼多,但是可以和夫妻雙方的家人有更多的往來。新婚燕爾,我的學生也很想趕快在工作上確定,五子登科。
他說,讓他這麼想,還有一個原因是我以前對他說過的一段話。我自己都有點忘了。我說,我對財務學、經濟學的研究有興趣,但要我真的埋頭自己搞高深的研究,做不來,自己讀讀,講給學生聽聽,有機會帶帶大學生做些不困難的研究就好。這份工作,其實對我很適合。所以他也想過這樣的生活。但年輕就是這樣,就這樣定下來,真的會甘心嗎? 博士班的指導教授說他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找到很前面的學校的工作,他也憧憬著過著飛來飛去的一流學者生活。野心呀!
所以擺在面前許多條路,要如何抉擇? 可以輕鬆過,選一個快樂人生,還是凝視自己內心,咬牙接受挑戰,點燃野心之火?
第三個學生,也是走到一個安逸與野心的交叉口。這學生是澳洲人,因為想打籃球,自己找來美國唸高中、大學。他就是這樣的一個學生,一旦有興趣的東西,就全神投入。籃球打了幾年,知道沒有出路,就把精力轉到另一個從小喜愛的事物,「股票」。這學生和第一個學生一樣,有交易員的本能,但兩個有很大的不一樣。第一個學生是「狂」,不是大好就是大壞,但澳洲學生不是。很多人找到一個買賣股票賺錢的方法,就迫不及待的要拿真槍實彈來試,但他不是,他會一直拿歷史數據來試,一直挑自己的毛病。他上過我財務計量的課後,幾乎是著魔式的迷上Python,不眠不休的寫程式測試交易程式。
大學畢業後,澳洲學生自己找到紐約的小避險基金上班去了。說是上班,其實只是避險基金給他們資金交易,沒有薪水,有賺錢的話可以抽成,賠錢的話,還要記帳,有賺時補還。據說紐約有很多這樣的小公司,利用年輕人的精力賺錢。我學生賺的錢可能在大蘋果交房租都不夠,所以學生簽證一到期,就回澳洲去了。原先他還是住家裡,半夜起來繼續用紐約公司的平台交易,但日夜巔倒又賺不到錢的生活,不值得了。
幸運的,學生找到一個雪梨的期貨交易公司的工作,據他說,我指導的畢業論文和他在紐約的工作經驗有很大的幫助,讓他找到這個工作。他一半的時間,用公司的錢逢低買進,逢高賣出,期貨交易有這種專賺小錢的market maker,短近短出。利潤不多,但是穩定,所以公司可以付他不錯的薪水。他現在在雪梨金融區上班,住在現代公寓裡,每天早上先衝浪再上班,辦公室面對雪梨歌劇院和大橋,人生突然變得很快意。
但我對這學生期望很高,我給他寫的推薦信說他是我教過最好的學生,是做大事那種。所以看到他走向安逸的道路,忍不住就開始問他這事業做大的可能,需不需要回來美國唸財務工程,找Two Sigma這種公司的工作? 他說他有想過,但仔細想,這些財工背景,最後他們也是想要一個像他這樣的工作,何苦浪費時間和金錢,繞一大圈? 他說他一半的時間交易,另一半的時間,就是繼續用Python測試交易程式,成功的話,公司的錢就是他的初始資本,機會很好。也對,如果可以讓自己的公司變成Two Sigma,那種成就更大。
學生說他剛弄出一個程式,Sharpe ratio可以有2以上,Sharpe ratio這個數字指的是回報和風險的相對比,越高越好,我們通常認為1以上就很好。但學生的公司不願投資,說他們要10以上,才會考慮。Holy cow,10以上! 錢不好賺呀。
我知道學生沒有被安逸的生活給誘惑而偏離了人生更大的目標,心裡也覺得很開心。更開心的是,學生不遠千里回美國來參加婚禮,還記得回來探望一下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