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閲讀:如果丘吉爾領導當下的美國,美國能避免衰落嗎?》
Niall Furgeson /英國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原文刊載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8/21
當美國於一片混亂中撤離阿富汗時,它的衰落令人回想起一個世紀前大英帝國的殞落。
一位歷史學家警告:阿富汗只是開始,未來可能會因此導致更大的衝突。
「許多人仍沈浸在無知之中……而他們的領導人為了獲取選票,不敢點醒他們。」
在《集結風暴》(即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第一卷)一書中,丘吉爾如此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英國。
他痛苦地回憶:「拒絕面對令人不愉快的問題,渴求人民的擁護和選舉勝利,不顧國家的重大利益。」
美國讀者看著他們的政府「丟臉的」離開阿富汗,聽著拜登總統緊張而努力地為他造成的不光彩撤離辯護,可能會發現:丘吉爾戰前針對英國的批評,有一些會令他們心裡不舒服、但卻似曾相識。
借用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Paul Kennedy 的一句話,當時英國的精神狀態是整個國家的疲憊和「帝國過度擴張」的產物。
自1914年以來,英國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大蕭條,並且在1918至1919年經歷可怕的大流行病——西班牙流感。
財政被堆積如山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
儘管英國仍然是全球主要貨幣發行國,但在貨幣方面,它已經不再是當年無可匹敵的角色。高度不平等的英國社會,促使左派政治家要求即使不實行徹底的社會主義,也要進行社會財富和權力的重新分配。
一部分知識分子在這方面走得更遠,他們選擇擁護共產主義甚或法西斯主義。
與此同時,凝固而無法變通的統治階層,傾向於忽略不斷惡化的國際形勢。英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在歐洲、亞洲和中東都受到威脅。集體安全體系——當時建立在國際聯盟的基礎上,它是1920年戰後和平解決方案成立的國際組織,也正在崩潰,只留下了一個鬆散的聯盟,勉強補足業已離散的帝國影響力。
但結果卻是另一場更大的災難式的失敗:英國人既沒有認識到極權主義威脅規模之大,也沒有積累出阻嚇獨裁者的手段。
英國的教訓,是否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下美國權力的未來?
美國人更喜歡從美國自己的歷史中吸取教訓,他們很少從他國歷史,看待世界。但將美國與上一任大英帝國的全球霸主對比,或許會為我們帶來更多啓發。因為今天的美國與戰時的英國,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
與任何歷史類比一樣,這樣的類比當然也有缺陷。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統治了廣闊的殖民地和其他附屬國,今天的美國卻沒有相同的統治區域。
這一點使得美國人在自我認知上認為美國並非一個帝國,即使他們的士兵和公民在阿富汗駐紮了20年才撤退:他們依舊如此認為。
儘管美國的新冠病毒死亡率很高,但也並沒有嚴重到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經歷的那種受創傷的程度。當時英國有大量的年輕人被流感屠殺(近90萬人死亡,15至49歲的男性中,佔了大約6%,至少170萬感染者)。美國如今面臨的威脅也不像納粹德國對英國造成的威脅那樣明顯而迫切。
不過,某些相似之處還是很驚人,而且這兩個國家在阿富汗強行建立自己相信的價值秩序,都相繼失敗了。
早在1930年2月,在「過早的」現代化改革引發了一場叛亂之後,《經濟學人》雜誌已指出:「很明顯,阿富汗不會採用西方的東西。」
近幾十年來,預測美國衰落的書和文章已經太多了,以至於「衰落主義」已經成為一種陳腔濫調。
但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之間的經歷提醒我們,還有比溫和的、漸進式的衰退更糟糕的命運。
《以金錢為導向的價值觀》
我們從堆積如山的債務開始談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公共債務從1918年佔GDP的109%,上升到1934年略低於200%。而美國的聯邦債務與英國雖有所不同,但在規模上是可以比較的。如今她的債務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近110%,甚至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前一個高峰。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到2051年,它可能超過200%。
當今的美國與大約一個世紀前的英國有一個重要區別,美國聯邦債務的平均期限相當短(65個月),而英國超過40%的公共債務採取的是永久債券或年金的形式。這意味著,今天的美國債務對利率的變化,要比當初的英國危險且敏感得多。
另一個關鍵差異是財政和貨幣理論的巨大轉變,這很大程度上正是凱恩斯對英國戰時政策的建議。
1925年,英國決定以戰前過高的價格將英鎊回歸金本位,這使英國陷入了長達八年的通貨緊縮。工會權力的增加意味著大蕭條期間,工資的削減落後於物價的削減,這導致了就業機會減少。
在1932年的低谷期,英國失業率為15%。然而,英國的大蕭條主要還是因為英國在1931年放棄了金本位制,這使得貨幣政策得以放寬。實際利率的下降意味著償債負擔的減輕,為英國財政創造了新的迴旋餘地。
在未來幾年,美國似乎不太可能出現這種償債成本的下降。以美國前任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mers為首的經濟學家預測,當前美國的財政和貨政策,將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
英國的實際利率在20世紀30年代普遍下降,而美國的實際利率預計將從2027年開始轉為正數,並穩步上升,到本世紀中期達到2.5%。當然對利率上升的預測,往往是錯誤的,而且美國聯準不急於收緊貨幣政策。但是,如果利率真的上升,美國的債務將需要更多的成本來償還,擠壓聯邦預算的其他支出,特別是國防等可容易調整的支出。
這將問題的關鍵,擺在我們面前了。
丘吉爾在20世紀30年代最關心的問題是:政府在拖延時間——這是英國綏靖政策的基本原理——而不是積極地重新武裝英國軍隊,以應對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帝國主義政府越來越多的侵略行為。丘吉爾反對英國綏靖主義者另一個關鍵論點是,財政和經濟方面的限制——特別是管理一個覆蓋斐濟、岡比亞、圭亞那、溫哥華的帝國,其高額成本使得快速重新武裝英國,變得不再可能。
稱美國今天面臨著類似的威脅——不僅是來自中國,還有來自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的威脅——這可能顯得異想天開。
然而,僅僅是這一事實,就說明問題所在。
大多數美國人,就像二戰之前的大多數英國人一樣,根本不想考慮在國家已有大量債務下,如何面對希特勒正在發動一場重大戰爭。
如今的美國也正在走向相同的道路。預計美國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從2020年的3.4%下降到2031年的2.5%。
這會引起丘吉爾主義者的驚愕。他們也將會經歷相同的敵意和指責——如同當年譴責丘吉爾在煽動戰爭一樣。
《力量是相對的》
美國與其他國家相比的相對衰退,和當初的英國另一個相似點: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估計,到20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產值不僅被美國(早在1872年)超越,而且還被德國(第一次在1898年,在經歷了災難性的戰爭、惡性通貨膨脹和不景氣的年代後,於1935年再次被超越)和蘇聯(1930年)超越。
大英帝國作為一個整體,其經濟規模比英國大,特別是如果把各殖民地包括在內的話,也許是其兩倍大。但美國的經濟規模更大,儘管大蕭條對美國的影響更嚴重,美國的經濟體量,仍然是英國的兩倍多。
今天的美國也面臨著類似的經濟產值相對下降的問題。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考慮許多中國國內商品的價格更低,中國GDP在2014年已趕上了美國。按當前美元計算,美國經濟體量仍然更大,但預計兩國的差距將會縮小。今年,中國的美元GDP會是美國的75%左右,到了2026年,則將達到89%。
中國給美國帶來的經濟挑戰比蘇聯曾經帶來的更大。這不是什麼秘密,因為蘇聯的經濟規模在冷戰期間從未超過美國的44%。
在許多運用於國家安全應用的技術領域,從人工智能到量子計算,中國正在努力追趕美國,這也不是什麼機密消息了。中國領導人的雄心壯志也是眾所周知的。
這五年來,美國對中國政府的好感明顯轉變為負面。即便如此,公眾對於應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也沒有多大的熱情。如果中國攻打台灣,大多數美國人可能會與英國首相張伯倫的觀點一致,他曾臭名昭地將德國在1938年分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描述為「遙遠國家的爭吵,而我們對爭吵的雙方都一無所知」。
在兩次大戰之間,英國態度軟弱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知識分子對帝國的反抗,以及更普遍的對英國傳統價值觀的反抗。
丘吉爾厭惡地回憶起1933年牛津大學辯論社在辯論中提出的動議:「我們拒絕為國王和國家而戰」。他指出:「在英國,人們一般會對這樣一個插曲一笑置之,但在德國、俄羅斯、義大利和日本,他們會有英國已經變得腐朽墮落了的根深蒂固的想法,這種想法也動搖了許多人的盤算。」
當然,這也正是如今中國新一代「戰狼」外交官和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對美國的看法。
納粹、法西斯和共產主義者都認為英國人對自己充滿了憎惡。「我甚至不知道大英帝國正在消亡,」喬治·奧威爾在他的文章《獵象記》中記錄了他作為殖民地警察的時光。沒有多少知識分子能有奧威爾這樣的洞見,認為英國仍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許多人——不像奧威爾——他們選擇了信仰蘇聯共產主義,他們為西方國家的情報部門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與此同時,令人震驚的是,大量上流社會的貴族精英還被希特勒吸引。甚至《每日快報》的讀者,也樂於取笑而非讚頌大英帝國。
《帝國的終結》
美利堅帝國不像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有英聯邦自治領地、殖民地和受保護國,但它現在所處的國際主導地位,以及過度擴張帶來的代價,完全與大英帝國相似。
現在美國的左翼和右翼都習慣性地嘲笑或謾罵美國帝國主義的計劃。《國家》雜誌的記者湯姆·恩格爾哈特(Tom Engelhardt)幸災樂禍地說:「美利堅帝國正在崩潰。」
對於右翼來說,經濟學家泰勒·考恩(Tyler Cowen)譏諷地想像著「美利堅帝國的衰落會是什麼樣子」。:
與此同時,進步的非裔美國哲學家康奈爾·韋斯特(Cornel West)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與反對美利堅帝國的抗爭殊途同歸」,還有兩位支持川普的共和黨人瑞安·詹姆斯·吉爾·杜斯基(Ryan James Gir dusky)和哈倫·希爾(Harlan Hill)認為最近的新冠疫情揭露了「美國其實穿著皇帝的新裝」。
右翼仍然捍衛著美利堅共和國建國的傳統:與此相反,「覺醒」的左翼則試圖將美國歷史改寫為充斥著奴隸制和種族隔離的血淚史。但政治光譜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多少人渴望回到上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扮演全球霸權時代。
簡而言之,就像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人一樣,21世紀20年代的美國人已不熱衷於帝國主義——中國的觀察人士注意到了這一現象,並對此津津樂道。
然而,帝國仍然存在。
美國幾乎沒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的殖民地:只有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北太平洋的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以及南太平洋的美屬薩摩亞。按照英國人的標準,這些殖民地根本不值一提。然而,美國與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軍隊遍布全球,無處不在。美國的武裝部隊人員在150多個國家都有部署,駐外軍隊總人數約為20萬人。
承擔如此廣泛的全球責任並非易事。但是,要想擺脫他們同樣不容易。
英國人為此吃過苦頭,美國人則要吸取英國人的教訓。
拜登決定從阿富汗進行「最後的撤軍」被認為是不明智的,這說明了美國想要減少其在海外所承擔的責任,並不容易。
歐巴馬曾經也做出了類似的從伊拉克撤退的決定,並於2013年宣佈「美國不是世界警察」。
川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原則只是同一種衝動的民粹主義的版本:他太渴望離開阿富汗,並以關稅取代「反恐支出」。
在阿富汗發生的撤軍災難完美的說明,想要放棄對全球的主導權,這個過程是不太可能和平度過的。不管用何種措辭,宣佈放棄這場歷時最長的戰爭,就是承認失敗。
這不僅僅對塔利班,是他們的勝利。
中國也在密切關注,畢竟中國與阿富汗也有一段狹小的接壤土地。俄羅斯也在幸災樂禍的作壁上觀。
就在歐巴馬宣佈放棄做世界警察的幾個月後,俄羅斯立刻就對烏克蘭和敘利亞進行了軍事干預。
這並非巧合。
拜登相信美國可以像之前從越南撤軍、擺脫越南這個泥淖一樣從阿富汗撤軍。
越戰是段不光彩的歷史,美國在越南受到的屈辱確實產生了後果。它為蘇聯及其盟國以可趁之機,在其他地方製造了麻煩——包括非洲南部和東部、中美洲以及蘇聯於1979年入侵了阿富汗。
於是我們可以推論在喀布爾重演西貢當年的淪陷,未來也將產生類似的不良影響。
即便新保守主義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後抬頭,狂妄自大到了頂峰的時候,美利堅帝國的終結也不難預見。
我在《巨人:美利堅帝國的興衰》一書中首次提出,當時美國的全球地位至少存在四個根本性的弱點:一是人力赤字(很少有美國人願意在像阿富汗和伊拉克這樣的地方長時間工作);二是財政赤字(見上文);三是關注度不夠(選民在大約四年後就對任何大規模干預失去了興趣);四是歷史視角的缺失(決策者不願從前任那裡汲取經驗教訓,更不願意從其他國家吸取經驗教訓)。
但是曾經的大英帝國從來沒有這些事件。
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這比財政赤字要深刻得多——是美國的負國際投資(NIIP),它佔GDP的比例是-70 %。
負的國際投資本質上意味著外國人對美國資產的所有權,超過了美國人對外國資產的所有權。相比之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儘管有大量的海外資產被清算以資助一次世界大戰,但它仍然有著龐大的正國際投資。從1922年到1936年,它一直保持在GDP的100%以上:到1947年才下降到3%。
拋售剩餘的帝國白銀(準確的說,是迫使英國投資者拋售海外資產,交出美元)是英國為二戰買單的一種方式。
但是美國作為一個債務大國,並沒有與之對等的儲備金。只有通過更多的公債出售給外國人,美國才能負擔得起維持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成本。
這對於維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而言,實在太不穩定了。
《丘吉爾:「我當首相不是為了主持大英帝國的葬禮」》
丘吉爾在《集結風暴》中的論點並不是在借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崛起這一不可阻擋的進程來譴責英國的衰落。相反,他堅持認為,如果西方民主國家在1930年代早些時候採取更果斷的行動,戰爭本來可以避免。
當小羅斯福總統問丘吉爾這場戰爭應該叫什麼時,丘吉爾立刻回答說:「不必要的戰爭。」
同樣的道理,中國的崛起也並非不可阻擋,更不用說俄羅斯了。從朝鮮到委內瑞拉,所有與他們結盟的小國都是經濟上的弱國。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勞動力正在萎縮。
居高不下的公營及私營部門債務正在拖累經濟增長。它也可能在氣候危機中,首當其衝,因為它無法輕易改掉依賴煤炭,作為工業能源的現象。
然而,一系列事件的發展又很容易導致另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最有可能是在台灣問題上爆發。
中國要統一台灣,而美國模糊地承諾要防禦中國——隨著東亞地區軍事力量平衡的轉變,這種承諾越來越缺乏可信度。
美國航母越來越難招架中國的東風-21D等反艦彈道導彈,而這還只是美國國防部無法解決的問題之一。
如果美國的威懾失敗,習近平發動突然襲擊,美國將面臨更嚴峻的選擇,要不然打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戰爭——就像英國在1914年和1939年所做的那樣——要不然就像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那樣,直接認輸。
丘吉爾說他寫《集結風暴》是為了表明:
邪惡者的惡意如何因善良者的軟弱而愈發猖狂;民主國家的結構和習慣為何——除非與更大的有機體結合在一起——會缺乏為卑微大眾提供安全感的毅力和信念;甚至在自我保護的問題上……謹慎和克制的忠告反而會帶來致命的危險……以及因為渴望安全和平靜的生活,而採取的中庸之道,可能會直接導向災難的中心。
他用一句精辟的格言作為這卷書的結束語:「事實勝於幻想。」
近年來,美國領導人過度熱衷於幻想了,譬如小布希領導下新保守主義者「全面統治」的幻想,還有川普想像出的美國「大屠殺」的黑暗噩夢。
隨著另一場集結風暴的到來,也許是時候面對現實了。
丘吉爾看透了這一點:帝國的終結很難不伴隨著陣痛。
——圖片:美國運輸機撤離阿富汗難民、美國最後離開的軍事領袖、拜登在白宮發表演說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Topaau土炮,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他叫關煊赫,是「御の味」(Kappou UO n)老闆兼主廚,今年42歲。 他小時家窮,母早逝,父把他丟給老祖母,一直沒理他,連生活費也沒有,跟奶奶過着鹹魚白菜的日子,就連書薄費,校服也沒錢買。因自卑,怕人看不起,所以寧被老師天天罰站走廊,也不敢將家窮沒錢買書的事告訴別人。直到13歲,那年冬天他仍穿...
「記者學歷要求」的推薦目錄:
- 關於記者學歷要求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記者學歷要求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記者學歷要求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記者學歷要求 在 Topaau土炮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記者學歷要求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記者學歷要求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記者學歷要求 在 Re: [心情] 記者們轉行原因都是甚麼呢? - 看板Media-work 的評價
- 關於記者學歷要求 在 記者學歷要求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露營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記者學歷要求 在 記者學歷要求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露營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記者學歷要求 在 點呀- 做記者但無學歷要求係咩玩法,專請大媽?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記者學歷要求 在 Thermal engineer 對學歷的要求? | 記者快抄 的評價
- 關於記者學歷要求 在 [問卦] 記者的學歷要求是不是高中畢業? - Gossiping - PTT生活政治八卦 的評價
- 關於記者學歷要求 在 當記者根本不需要什麼學歷,難怪有這種新聞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記者學歷要求 在 主播跟記者的地位?? - 閒聊板 | Dcard 的評價
記者學歷要求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學媒體平台「虛詞.無形」招聘全職記者
「虛詞.無形」乃紙本結合網站的文學發表平台,由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營運。歡迎書寫能力良好、對文藝有認識及熱情、熱衷推動文學及媒體事業、樂於與人合作的朋友應徵。詳細工作職責、入職條件、薪酬及福利見下。
入職條件:
-持認可大學學位或以上,或具同等學歷;
-對香港文學有認識,書寫能力良好,對文學、文化及出版事務有熱情;
-具良好溝通能力,能獨立工作,及具團隊精神;
-能在壓力下工作,工作有條理,主動積極,願意學習。
-懂拍攝及影片剪輯為佳;
-須有一年或以上工作經驗,有相關工作經驗及人際網絡者優先。
工作職責:
-負責人物、採訪及記錄;
-記錄採訪,資料搜集並撰寫採訪稿、評介稿、專題稿;
-聯絡被訪者、進行活動資料搜集等工作;
-處理採訪攝影、短片拍攝;
-與編輯緊密協調溝通。
************
有意者請將應徵函、履歷、過往作品,註明要求待遇,寄[email protected]或香港新蒲崗大有街33號佳力工業大廈21樓01室香港文學生活館收(請註明申請職位)。請隨函附上與職位相關之作品更佳。獲聘者可享年假、保險及強積金等相關福利。應徵截止期為8月4日。
記者學歷要求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沒有發現,7月5日,剛好是艾咪(Amy)的失蹤日。今天就來複習一下《控制》(Gone Girl, 2014),由大衛·芬奇導演,班·艾佛列克和羅莎蒙·派克主演的電影,根據美國作家吉莉安·弗琳在2012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劇本則是由作者弗琳親自改編。
《控制》真是部讓人摸不著頭緒的電影,正如同男主角尼克(Nick, 艾佛列克飾演)所言,「真想剖開她的腦袋,看看裡面到底裝了些什麼。」
#從才子佳人到驚世夫妻
尼克與艾咪(派克飾演)是對在紐約文藝圈的才子佳人,機智幽默的兩人游刃於紐約藝文社交圈,都是高學歷又有才華的紐約客,這樣的組合真是羨煞一般人,尤其是可以娶到艾咪這種由哈佛畢業、曾經出版過繪本、父母也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紐約人,真是宛若尋獲至寶。
只是,故事急轉直下,沒多久,艾咪不見了,狼狽的現場讓人不禁擔憂艾咪的生死。失蹤案一發生,艾咪的父母馬上辦場提供豐盛宴會的大型記者會,昭告世人重要人物艾咪失蹤,需要大家的協尋。
相對於艾咪父母的積極慎重,尼克則顯得不知所措又漫不經心,只有到警察局簡單報案,在記者會上也支支吾吾不知所言,外加失蹤現場有清潔過的不明血跡,使得尼克宛若是最直接的嫌疑人,只是還沒被找到證據證明罷了。
.
#以下有雷
。。。。。。。。。。
.
#婚姻醜聞連環爆
因為艾咪父母都是博士,也是創造神奇艾咪的繪畫者,於是艾咪具有公眾形象,也具有八卦消息的熱度,媒體於是開始挖掘這對才子佳人的婚姻內情,不久之後,婚外情、家暴男等等醜聞爆發,尼克的形象岌岌可危。
《控制》以媒體熱衷一對夫妻的婚姻醜聞,揭露觀眾熱衷八卦的瘋狂,以及媒體虛構故事的荒謬。甚至,尼克還被邀請到熱門節目現場談心,親自解危自己的婚外情,同時祈求觀眾的憐憫。
不過,大衛芬奇永遠不讓人失望,真正的驚悚與燒腦之處,是在故事的後半段。因為艾咪根本沒有失蹤,而是自己逃走,還成功地自導自演兩場極度荒謬卻自圓其說的戲碼,不只讓自己的失蹤變得理所當然,也讓已經成為眾矢之的的尼克,順利安全下莊。
只是,尼克在艾咪的回歸與圓謊之後,真的就再也逃脫不了艾咪的「控制」,警察律師也都下不了手、幫不了忙。
.
#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悲劇
仔細觀察會發現,艾咪與尼克最大的婚姻暴點,是「金錢」,兩家的文化不同,金錢地位也不一樣。在夫妻兩人都保有工作且經濟尚可的時候,這段婚姻看似完美,但是,在經濟崩潰而一一失業之際,沒有金錢的維護,兩人原型畢露,爭端於是不止。
艾咪的父母不僅有文化,也曾經相當富有,艾咪一家人有很高的生活品味與品質要求。但是尼克是鄉下人,母親已經過世而父親住在療養院。倘若不是因為尼克曾經在求學階段,努力往上攀爬,可能也只會與他的父母一樣,淪為工人階級。
兩個家庭在文化背景有極大差距,同時又剛好經濟都陷入困境,於是,生活現實的一一浮現,爭吵誤會,也溝通不良,兩人都有各自對於對方的厭惡、反感、與理由。
.
#各有各的劇本
《控制》幾乎可以切成兩半,分別代表尼克與艾咪的所見的視角與所認定的事實。前半部可以當成是尼克的視角,但也不完全是尼克的看法,而是同時包含有艾咪父母的想法、媒體的介入、以及公眾的想像。在故事的前半部,尼克幾乎是個懦弱且被動的受害者,他的故事,是被艾咪父母、媒體壓力、與公眾的好奇心驅使下,共同杜撰而成的。
到了電影下半場,艾咪的出現之後,瞬間改觀我們對於艾咪的想法——根本就是個活在自己精心規劃劇本下的神經病控制狂。
.
#真正的謀殺者
艾咪非常地細緻地規劃著自己的故事,而且完完整整地紀錄在月曆與記事本;她的人生,幾乎都是種預先的設計與杜撰。只是,這位紐約來的嬌嬌女,原本以為自己可以順利地帶著錢逃到南方,從此以後過著自己想要的人生。
偏偏一離開舒適圈的艾咪,一路不順,只好暫時重回前男友的懷抱,因為他已經是位超級有錢人,投靠他可以改變缺錢的現狀。
只是,艾咪是個神經病,前男友更是,兩個熱衷控制他人的策劃者相遇,看來只能看看誰是箇中佼佼者,才能逃出對方的手掌心。
.
#女主角原本不是派克
《控制》最一剛開始的計畫,派克並非女主角,而是瑞絲薇斯朋 (Reese Witherspoon) ,她極為欣賞故事中在夫妻之間的矛盾辯證關係,而買下電影改編權,並且打算自己主演愛咪。
但是,導演芬奇有自己的主張,特別屬意由派克來飾演艾咪,因為芬奇想要找位尚未成名的演技派演員,以其「未成名的銀幕陌生人」,加乘創造女主角的神秘感,讓觀眾無從由她演技的慣性與表情神情,察覺出艾咪這角色在故事中的離奇盤算與驚悚計策。
.
#讓你猜不出眼神底下的鬼點子
果然,派克是位厚底子的演技派,當時雖然在英國劇場已經小有名氣,但是在世界的大銀幕舞台上,尚未闖出一片天,於是,比起薇斯朋隨便一個眼神,就能讓我們揣測出角色的詭計,派克冷峻到幾乎面無表情的演出,的確會讓觀眾完全無從預先揣摩。
尤其是在電影後半段的急轉直下,故事走向完全始料未及,而為觀眾創造驚恐連連的特殊感受。果然,如芬奇所料,「銀幕陌生人」能帶來更強烈的神秘衝擊。最後,派克的精彩演讓她隔年以《控制》,獲得奧斯卡、金球獎等的最佳女主角提名。
.
#姓氏的暗示
艾咪與尼克的姓氏,已經暗示門不當戶不對的悲劇。
電影一開始,尼克來到孿生姊姊的小酒吧,姊姊招呼他為「我們的愛爾蘭王子」。尼克家的姓氏是Dunne,是個傳統的愛爾蘭姓氏。至於艾咪的姓氏Elliot,則是個英國的姓氏。
英國與愛爾蘭,自古彼此有偏見,英格蘭人瞧不起愛爾蘭人,因為愛爾蘭,窮。於是,在《控制》裡的英格蘭公主與愛爾蘭王子,怎會有個好結局呢?
.
.
#每天陪你宅在家看一部好電影Day52
#第39部電影
#2021年7月5日
#控制
#GoneGirl2014
#大衛芬奇
#婚姻應當門當戶對
#神奇的艾咪
#2014年最好看電影之一
記者學歷要求 在 Topaau土炮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他叫關煊赫,是「御の味」(Kappou UO n)老闆兼主廚,今年42歲。
他小時家窮,母早逝,父把他丟給老祖母,一直沒理他,連生活費也沒有,跟奶奶過着鹹魚白菜的日子,就連書薄費,校服也沒錢買。因自卑,怕人看不起,所以寧被老師天天罰站走廊,也不敢將家窮沒錢買書的事告訴別人。直到13歲,那年冬天他仍穿着夏季校服,在課室門口罰站,這樣他不如乾脆輟學算了。
低學歷的他只能在地盤工作,像黑工那樣,跑上三十樓,拿些工具,辛苦一天掙來二百塊錢,勉強能養活自己。
後來他轉做壽司,因沒那麼辛苦,還有吃。他知道學師要跟日本師傅才吃香,所以入了當時香港數一數二的日本料理「見城」。他做事特別盡力,很用心機做,哪怕只是洗地,他也從不遲到早退。因日本料理材料矜貴,不會那麼輕易讓學徒做到壽司的單子,他就撿人客吃剩的飯,剪報紙扮紫菜練習包手卷。跟日本人做事會被打,打到流血,卻令他整個人對於工作的態度,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他很專注,將事做到最好。
那段時間他很投入,整個人生都是煮食,放假到書局去找烹飪書來看,工作上又很用心……。
後來他有機會去日本當學徒,那時他沒錢,身上只幾百塊,惟有睡街睡足半年,很悲慘。他是一個香港人,怎做都矮人一截,他不接受這樣的看待,暗忖一定要做到最好,做到最勁,最後終做到壽司師傅。
約一年半後,他回來香港,當時剛好有老闆想開餐廳,找他幫忙開餐廳,他做了兩三年,就自己出來創業,做食物批發。因要應酬,常要陪吃喝玩樂,一天要吃十餐八餐,他從一百二十磅,升上二百磅,行路會抖動,走幾步會喘氣。
他為創業不斷拿錢出去,卻不一定有錢收回來,他負債累累,為省錢,他一個人負責整間公司,撿貨、打單、執貨、送貨,夜晚找生意,忙得透不過氣,慢慢他患上抑鬱。吃不下,睡不着,想很多東西,總是覺得做人很辛苦,想過去跳樓,有自殺傾向……
這時,他大女兒出生,他抱着她覺得很美麗,使他有活下來的希冀。可是在一次捐血後,他發現原來患上血癌,血癌是一定會死,他打擊很大,整個人崩潰了,甚至要安排後事……。
直到一晚,他又萌生跳樓自殺的意念,他去看心理醫生,才啟發了他,如果他走了,女兒怎麼辦﹖為了女兒和家人,他從新振作,他的生命、他的所有不再是屬於他個人,而是他家人,他發覺身體很重要,於是決心減肥,戒酒、游水跑步。一年減掉80磅。心理醫生建議他要工作,這樣對抑鬱才有幫助。
於是19年三月,他接手這間餐廳,重拾當初要做一個好壽司師傅的初心。做好壽司一定要新鮮,用料不欺場。他選用日本精米,米黏性很高、彈牙。刺身用日本貨,上午來的貨晚上用。且用很獨特的手法的揑壽司,飯放刺身,將飯按一下,按出一個空心在裏面,按了個小洞。揑壽司是向後,好的壽司,是有生命的,當揑完件壽司,大概會有三秒時間,會見到那件壽司會動的。
然而到了19年五月,運動就到來,沒有生意,他請不起人,自己做樓面、壽司、連洗碗,甚麼都是他自己一個人做,一日十來個小時的努力,卻敵不過時勢的弄人,全日的生意,不時吃零雞蛋。他用日本貨,要求魚生全部新鮮,賣不去,一定要掉。他要交租,出薪水給員工,為維持下去,他已按了一層樓來支持這間餐廳,到第二層已經是按了,如果他不做,就破產。
他元氣仍未恢復,新冠肺炎疫情又殺到,人人不敢上街,在這艱難的情況,有個記者幫他做個訪問,節目出街之後,坐滿了客。他太太帶着兩個小朋友在店裏幫手,他看着一對兒女連坐的位子都沒有,兩姐弟蹲在一角的小凳上,他心疼他們﹗覺得小朋友本該去畫畫、踩腳踏車,卻要陪他捱苦,他心疼得連抑鬱也沒時間了。因他要做好餐廳,給小朋友安好的生活。他的夢想就是看着他的小朋友健健康康、快樂成長,他日成家立室。
御の味(Kappou UO n)
地址:灣仔軒尼詩道256號The Hennessy 3樓
電話:2836 3330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六11:30am-3pm,6pm-11pm,星期日休息
#父親 #御の味 #壽司 #灣仔
==============================
土炮好片,馬上訂閱YouTube: http://bit.ly/2H7BpYW
==============================
如有各區好人好事、小店情味故事、本地攝影作品、社區有趣大小事等等,歡迎Inbox土炮報料,有機會在專頁上刊登!
記者學歷要求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總統蔡英文博士學歷近期頻遭質疑,總統府今(23日)下午召開記者會釋疑,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張惇涵與律師黃帝穎今天共同出席記者會,出示具有35年歷史、泛黃的總統論文原件。黃重諺提出三點結論,包括蔡英文已經決定授權國家圖書館讓她的論文得以公開閱覽,方便所有有志投入國際貿易研究者研究,產出更多論文。總統府也已向校方取得當年學生資料,將會公開證明;總統取得學位過程,經過政大、教育部、中選會等機構驗證,學位沒有問題
蔡英文總統博士論文最近引起討論,總統府兩位發言人黃重諺及張惇涵今天與三位律師舉行記者會,府方也搬出35年前的論文,說明目前在倫敦政經學院(LSE)存放的論文有缺六頁是因為翻印有疏漏,相關查找可以看到完整頁次,今天也提供給媒體參考。
口試委員是否需要簽名,張惇涵說,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系所有不同作法,LSE的做法是不需要口委簽名,查證過同期許多論文也沒有口委簽名。他也說,蔡總統的論文是當場通過,教授沒有要求修改,當年沒有word,手改很正常。
黃重諺先說明三點結論,第一,為鼓勵學術相關研究,蔡總統決定授權國家圖書館,將她的論文公開閱覽。第二,向校方取得當年學生資料,可以證明嚴謹過程取得博士學位。第三,蔡總統取得學位證書相關過程,包括政大、教育部、中選會,這麼長的時間以來都經過各階段嚴謹驗證,所以沒有問題。
黃重諺也說明兩個基本觀念,他表示,確認一個人是否從某個學校取得學歷,方法就是向授與學歷的學校查詢,校方官網有相關資訊,大部分學校規定都一樣,每一位博士生都必須繳交論文,前述這些也證明這些過程。
黃重諺也說,畢業生論文保存是校方事務,至於蔡總統的1984年倫敦大學學位證書影本,政大、教育部、倫敦大學都有保存。
黃也解釋,現場提供的原稿為什麼沒有裝訂,因為只能用影印的,至於寄給LSE的論文還缺六頁,是因為翻印有疏漏,相關查找可以看到完整頁次,今天也提供。
記者學歷要求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5年迄今,蔡總統的博士學位與論文的「真實性」卻屢遭各方質疑。8月29日,台大法律系榮譽教授賀德芬舉行記者會,公布另一位旅美學者林環牆的調查報告,再度指稱蔡總統並沒有在1984年通過論文口試,並沒有取得LSE的博士學位。而且LSE與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有人企圖掩飾真相、掩護蔡總統。
2019年9月4日,「總統府發言人」臉書專頁公布由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簡稱倫敦政經學院,LSE)提供的蔡英文總統的學生紀錄表、論文考試通過通知書、1984年3月製發的畢業證書影本,以及國立政治大學1984年蔡總統申請教職的人事資料。
林環牆認為這本「傳說中的」學位論文,無論紙本、數位電子檔,或圖書收藏資料,35年來(1984年迄今)都不存在。經他引用英國《資訊自由法》(The Freedom Information Act)要求,LSE資訊與紀錄處(Information and Records)以電子郵件告知,蔡總統直到今年(2019)6月28日才將這份「傳說中的論文」提繳給LSE圖書館;約兩個星期的7月13日,這本論文也才進入LSE圖書館的數位檢索系統。
今年(2019)8月5日,林環牆飛抵倫敦,檢視與閱讀蔡總統送到LSE圖書館的論文,發現它應是由另一本論文影印下每一頁,經電子傳真送到LSE,然後在當地新裝訂成冊,每一頁的邊緣或角落有非常明顯的黑色陰影。此外,論文封面與背面是黑色硬紙板,與當年藍色硬紙板論文的顏色不同。
林環牆還發現,論文「致謝」(Acknowledge)那一頁很可能是重新打字。因為論文每一頁的邊緣或角落有非常明顯的黑色陰影,但只有最前面兩頁完全看不到黑影;第一頁是論文的題目(Title),第二頁就是致謝。
他並舉出幾點博士學位論文不應存在的疏漏:論文有不少英文打印錯誤,雖然書寫更正,但沒有重新打字;論文的附註都以星號(*)加上阿拉伯數字表示,而且附註打字時都未上提,是很簡陋、不專業的處理方式;論文有些章節段落名稱與目錄並不一致,最離譜的是,第一章竟連續遺漏6頁,第5至10頁都不見蹤影。
因此林環牆研判,這本論文應該只是「口試用初稿」,不是為完成博士學位而送交校方圖書館典藏的最後定稿論文。蔡總統當年在LSE的身分頂多是「已完成論文,但未通過論文口試」的博士侯選人。
LSE博士侯選人在通過論文口試之後,必須提繳最後定稿的論文至倫敦大學的Senate House Library。林環牆指出,LSE在1983年至1984年有107位畢業生,其中1位柯麗希(Pauline Francis Creasey)的博士學位後來被註銷,其他106位畢業生在Senate House Library的圖書搜索系統都有完整論文收藏紀錄,只有1位例外──蔡總統。(資料來源風傳媒)
最近接連有兩名博士親赴倫敦政經學院查閱蔡英文當年的論文,一位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台裔經濟系教授林環牆,一位是旅居牛津的經濟史博士徐永泰。兩人均發現,蔡英文留存該校的論文有裝釘太新、缺頁、留有許多手改痕跡等不尋常情況,且借閱規定極為嚴苛,迥異於一般論文的公開透明。儘管蔡英文已對質疑此事的林環牆教授和台大教授賀德芬提出告訴,但論文疑雲越捲越大,已讓倫敦政經學院窮於解釋。蔡英文若無法一一澄清,將使民眾對其誠信留下問號。
綜括外界所提出的種種質疑,蔡英文的博士論文至少有五大疑點亟待釐清。第一,取得博士的期程奇短:根據蔡英文提供的學生紀錄,她於1980到82年間在倫敦政經學院修習法學碩士;然後,自1982年到84年短短兩年即取得該校博士學位,這較一般文法科系的博士修習年限短了許多,除非她念的不是正規學程。以馬英九為例,其哈佛博士學位花了五年時間取得,比較像正常的修習年限。
第二,這本一度遍尋不獲的論文為何直至近期才補交:倫敦政經學院圖書館目前存有的蔡英文博士論文,是今年6月28日提交,因此裝訂極新;且直到7月13日,論文才進入該圖書館的數位檢索系統。可能的原因是,蔡英文博士論文「失蹤」的問題在今年6月遭獨派名嘴質疑,她因而緊急委人向校方提送論文;由於並非原件,才會每頁均殘留明顯的傳真或攝影之陰影,甚至第一章的五到十頁均告缺頁。為什麼35年後,出現一本不是35年前原版的論文?
第三,何以指導教授的名字諱莫如深:蔡英文的指導教授之一為Micheal Elliott,另兩名指導者則因不明原因不准公開,這是極令人難以理解的事。Micheal Elliott畢業於牛津大學,有無博士學位不詳,但在倫敦政經學院任教期間也只是一名年僅卅多歲的講師,為何能在短短期間指導蔡英文寫完論文?尤其,在蔡英文畢業之同年,他即離開教職,到《經濟學人》雜誌去擔任新聞記者。遺憾的是,他已於2016年因病去世,無法再為蔡英文的博士學位作證。
第四,蔡英文的論文為何充滿手改痕跡並缺頁:博士論文通常有嚴格的內容及格式規範,且需呈交數份正式版本供校方及教授留存,否則不會被校方接受。但是,蔡英文新近提交給倫敦政經學院的論文,卻充滿手改痕跡、錯誤拼字及頁數缺損。難道說,當年通過口試後遲未交出的論文,在畢業35年後,仍未完成正式版本的校訂?
第五,蔡英文回國後先後在政大及東吳任教,兩校難道都未留存其論文和畢業證書影本:蔡英文返國後進入政大法律系任教6年,後轉任東吳大學,依理都應該要提交論文及畢業證書供校系審查。這兩校只要翻閱一下檔案庫,即不難找出其博士論文,供各界釋疑;但為何各方要千里迢迢赴英國尋找真相?此外,根據本報聯合知識庫的資料,蔡英文在1983年10月20日刊在聯合報二版的《從我彩視機輸美談反傾銷稅》文章,署名為「倫敦政經學院國際經濟法博士」,這比她正式取得博士又早了近半年。(聯合報社論)
總統府兩位發言人黃重諺及張惇涵2019.9.23與三位律師舉行記者會,府方也搬出35年前的論文,說明目前在倫敦政經學院(LSE)存放的論文有缺六頁是因為翻印有疏漏,相關查找可以看到完整頁次,今天也提供給媒體參考。
口試委員是否需要簽名,張惇涵說,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系所有不同作法,LSE的做法是不需要口委簽名,查證過同期許多論文也沒有口委簽名。他也說,蔡總統的論文是當場通過,教授沒有要求修改,當年沒有word,手改很正常。
黃重諺先說明三點結論,第一,為鼓勵學術相關研究,蔡總統決定授權國家圖書館,將她的論文公開閱覽。第二,向校方取得當年學生資料,可以證明嚴謹過程取得博士學位。第三,蔡總統取得學位證書相關過程,包括政大、教育部、中選會,這麼長的時間以來都經過各階段嚴謹驗證,所以沒有問題。
黃重諺也說明兩個基本觀念,他表示,確認一個人是否從某個學校取得學歷,方法就是向授與學歷的學校查詢,校方官網有相關資訊,大部分學校規定都一樣,每一位博士生都必須繳交論文,前述這些也證明這些過程。
黃重諺也說,畢業生論文保存是校方事務,至於蔡總統的1984年倫敦大學學位證書影本,政大、教育部、倫敦大學都有保存。
黃也解釋,現場提供的原稿為什麼沒有裝訂,因為只能用影印的,至於寄給LSE的論文還缺六頁,是因為翻印有疏漏,相關查找可以看到完整頁次,今天也提供。
記者學歷要求 在 記者學歷要求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露營資訊懶人包 的推薦與評價
在記者學歷要求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Savart也提到過年和親戚聚會因為都在科技業,有的長輩親戚還是管理層階級討論到科技業的現況因為薪水不錯缺也多所以 ... ... <看更多>
記者學歷要求 在 記者學歷要求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露營資訊懶人包 的推薦與評價
在記者學歷要求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Savart也提到過年和親戚聚會因為都在科技業,有的長輩親戚還是管理層階級討論到科技業的現況因為薪水不錯缺也多所以 ... ... <看更多>
記者學歷要求 在 Re: [心情] 記者們轉行原因都是甚麼呢? - 看板Media-work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zonc (無)》之銘言:
: 一畢業就進入平面媒體工作,一晃眼就四年多了
: 這段日子裡,沒有一天不想離開,卻一直徬徨在人生道路
: 終於到現在,找到了出版業編輯的工作,下個月就要離職了
: 心情非常好,同時也有點複雜
: 不想當記者,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企圖心沒有衝勁
: 不擅長交際哈拉和挖獨家,不喜歡隨時接電話,不喜歡突發狀況,想要穩定
: 在獨家新聞上沒有表現,也讓我感覺不踏實+像在苟且偷生
: 主管囉唆龜毛也是原因之一啦...
: 今天同事跟我聊了之後,又讓我有點動搖
: 主要還是在記者做甚麼事情都比較方便,是很實際的
: (這裡說的並不是記者光環,光環是假的,我寧願用光環去換快樂)
: 以及薪水較少(其實我的新工作,雖然比我現在薪水少五千,過試用期則會加薪兩千
: 但比一般出版業起薪只有超微薄的兩萬多比起來,已經不錯了)
: 之前也想過,就用這些錢來換我的快樂吧!
: 後來還是再度下定決心離職,是因為想到囉唆的主管雖然休長假中,但遲早會回來XD
: 想問問從記者轉換跑道做其他工作的朋友或前輩,讓你們不想當記者的原因是甚麼?
: 如果新工作比當記者時的薪水還低,你們會接受嗎?
推文好像寫不夠,提到當記者後的症狀.....
健忘....就是忘東忘西,忘記長官交代的(這個次數比較少)、忘記記者會某些重點
(因為要找出代表立場的梗,或者比較聳動的衝突點、與眾不同的重點),甚至下午
忘了早上在作啥。
易怒...........訪不到東西,會生氣;
訪完,不是長官要的,生氣加哭泣;
受訪者囉哩囉嗦,生氣;
公關慢慢來,生氣;
連絡人不接電話,超級生氣;
半夜被吵醒,生氣;
休假被通知有大事,生氣;
稿子寫得完美,編輯亂改,生氣到翻桌;
刊出後受訪者說記者扭曲,暴怒;
心情正好時,鄉民說,台灣妓者不意外,..........躺著也中槍?
馬子說,約會不要打呵欠,還是生氣....就累嘛.....
颱風來,長官說淹水也要搭救生艇進辦公室,這還滿開心的,因為那是編輯......
記者只要穿雨衣,跪在水窪中說,水深及胸啊!!!!
討厭電話鈴聲......不論是受訪者的指責、讀者的大哉問、編輯的腦殘詢問、長官的奇
怪要求、公關記者會的邀約、或女友的電話、打錯電話的、還有保險公司、情色的廣告
.....都很討厭啊......
害怕出錯......無形的是自我壓力、有形的是錯字要扣錢、牽涉公眾的是數據誤植....
很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5.193.203
※ 編輯: notoriousii 來自: 114.45.193.203 (09/24 16:20)
不過每得一次新聞獎,可以加薪1K,我加3次了。
雖然...有萬般缺點,可是在採訪過程中,也有無盡的感動。
舉幾個例子。
第一個是因緣際會,一天,我閒來無事,問同業說,妳們待會要去哪?
電視台的朋友說,要去醫院拜訪一個同事,那個同事生病了...。
愛湊熱鬧的我,立刻就說,我也要跟!!!
然後我們就到了醫院,當然,在沒有和公關打招呼下,他們的攝影機太顯眼,
被擋了下來,他們說,只是要探望朋友,但還是被拒絕,最後是連絡醫院公關才進去。
到了病房,第一次見到那位大哥,並不知道他有什麼豐功偉業。
我只是充當那天的攝影,為他們合影留念,大哥好像有很多話要對我說,
但一時說不清楚,只知道他隨身攜帶的筆電有很多照片,我習慣性的拿隨身碟去COPY。
大哥40出頭,感覺人很好,但那天,大哥的姐姐突然跑到廁所去哭。
其他人沒注意到,我則是很疑惑....。
輾轉得知,這位大哥是癌症,正準備作化療,情況不樂觀,但至少有一年生命。
回到公司後,向主管提起這件事,恰巧主管是大哥的新聞寫作老師,聽聞病況大吃一驚,
又剛好我有那個一面之緣,決定指派我為大哥作人物專訪,可是聽說情況一直不穩定,
要我再等等,拿了一份大哥的資料,找時間就K。
這位大哥實在是個奇葩,不是新聞科系出身,可是很有能力,很認真採訪。
採訪途中,發現有時候位置不好橋機器,乾脆投入研發,看能不能作出特殊機器,
結果搞出一種腳架,站在人群後面,舉起腳架就可以攝影。
採訪之外,他是一個古董店老闆,學歷史的,但幾年前,他看見衛爾康餐廳大火,
強化玻璃是死亡關鍵,就覺得應該為社會做些什麼,又埋起頭研發,
也給他弄出強化玻璃擊破器第二代,不用敲四角,碰一下玻璃就碎。
有財團要跟他買,他拒絕,自己生產,送給紅十字會和消防車、客運。
後來聽說牛樟芝可以救人,想起有次看到阿嬤家裡的木頭長出香菇,很好奇,
也借了一堆書去K,弄一個生科研究室,一樣養活了,正準備大量生產,
(在他居住的城市,氣候並不適合種植,但他成功了)就在這時病倒,無法量產,
是他的遺憾。
而他平時也會照顧流浪貓狗,房子一大半都讓貓佔了。
想到能訪問這樣的人,真是開心.....但.....距離我與他見過那一次面之後半個月,
他走了.......。
主管就要我去他的告別式,寫追思文。
告別式上,才發現大哥實在是個怪咖。
知道自己剩沒多少日子,他決定執行一個計畫,就是全省走透透,拜訪生命中每一個
朋友,並向每個老師說謝謝。他還和每一個生活中常相伴的事物合影,摸著那些器物
,好像很不捨。
大哥對最好的死黨說:我中大獎了!
死黨說,趕快請客!是中多少啊?
大哥沒說,只說為了慶祝,要請全家去長榮桂冠吃飯。
幾天後,死黨再接到大哥的訊息,卻是葬禮通知。
後來有人說,是大哥不想讓大家擔心。
大哥生前其實已找同事錄了一段影片,想告訴他的愛妻和小學四年級的兒子,說爸爸有
多不捨。本來還想騙老媽媽,說他是到阿拉伯跑新聞,可能很久都見不到他,但被所有
人罵,還是告知了病情,老媽媽得知兒子生命將盡,已是臨終前一天。
同業燒給了大哥一張記者證和麥克風,希望他到天上繼續跑新聞。
大哥臨終前,對同業說:我先走一步啦~會訪到你們都沒訪到的人喔!
告別式上,播放著鳳飛飛的最後單曲,寫給癌逝先生的〔想要跟你飛〕,
那天,很奇怪的,連殯儀館的人都在哭,影片實在太催淚。
本來想再舉幾個例子,但是好像寫太多了......
※ 編輯: notoriousii 來自: 114.45.193.203 (09/25 01:16)
他很認真,有敬業的精神,但可以看得到,大部分都是新聞以外的事物,他是一個公益
人物,卻不是得新聞獎、跑獨家、資深評論人的人物。
只是可以反思,媒體人,究竟應該是怎麼樣?
另一個例子就有名多了,是台視記者殉職的故事。
台視駐基隆記者平宗正,2004年10月,因採訪瑞芳員山子分洪道採訪颱風新聞不幸罹難
,他拚勁十足,救人反殉職。
當時他僅30歲,曾任八大新聞台文字記者,後為台視駐派基隆市的地方記者。
納坦颱風來襲,工程人員進行員山子分洪道開挖,多名記者趕往採訪。
之所以沒那麼快撤離,是聽說院長會去探勘,大家要堵院長作訪問,結果洪水爆發,
院長沒來,聯合報記者楊惠琪、中國時報記者黃俊銘、汐止觀天下有線電視台記者
楊淑伶及台視記者平宗正等人落水。
最後一個被救起來的黃俊銘說,原本大家上山採訪員山子分洪隧道開挖的新聞,當時,
並不知道游院長要上山視察隧道。後來接獲通知游院長要蒞臨員山子分洪隧道視察,
所以都留下來想要拍一些院長視察的畫面與採訪視察過程。
洪水來臨的時候,相當湍急,楊淑玲當時整個人也滅頂過,但平宗正把攝影機頂頭上,
推她上橡皮艇,自己被沖走。
眼看水越來越深,為什麼平宗正不把攝影機扔了,還頂在頭上保護?
救難人員最後在一家污水處理廠發現平宗正的屍體。攝影機就在身旁,沒有被沖走。
平宗正是個人才,這是他生前的演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yCc3c12SGk
為人孝順、幽默、樂於行善。
他的同學和同事,還燒一台紙糊的攝影機(很像真的,找人訂做)給他。
甚至還有人推動了「平宗正條款」,內容是新聞外勤員工應加保新聞採訪意外險;
應落實「人身安全重於報導與設備」之原則;新聞工作者採訪與報導等工作上
所需使用之各項器材的維修、保養與購置,應由新聞事業單位負責;
(有一說是,攝影器材很貴,壞了賠不起,所以很多記者會認為機器重於個人生命)
;應減輕地方記者採訪配備的重量,以確保記者安全。
不過這項條款並沒有被新聞事業機構重視。
新聞記者是有使命的,雖然環境惡劣、主管也不是那麼有良心,但他們還堅守崗位,
多少有媒體自覺,認為自己對社會有奉獻,甚至忠於監督社會和政府、伸張正義的
精神。
然而會讓記者選擇離開跑道的原因,就是有天忽然發現,自己不那麼正義了、媒體
不那麼對社會有奉獻了,反而真的坐實媒體是社會亂源這件事;更多的是發現使命
已逝。
薪水或環境固然是一個原因(哪個勞工不在乎這兩件事?),卻不是離開主因。
※ 編輯: notoriousii 來自: 111.250.126.162 (09/25 12:04)
※ 編輯: notoriousii 來自: 114.45.197.239 (09/25 17:36)
非約聘制的,這種通常年資有超過10年。
一種是與業界流動率有關,平均記者在一個機構的年資,我估計在 0.5~2 年間,所以
超過 2 年的記者,在該公司都算資深。
聯合的朋友,年紀約 28 歲,年資已 2.5 年,但一開始進到聯合報,也就是新鮮人,
薪水就是 3.5W ,加給後是 4.2W ,加上一則獨家獎金 500,最多可以到 4.5W,而中
時有同業說,獎金加起來有到 5~6W,他的年資才 4 年,年紀 30 出頭而已。
可是在聯合這位小朋友之前一段時期,也有朋友在裡頭工作,年紀是 34歲 ,那一時期
卻是 3W 起頭,能力被肯定的,最高可升到 3.5W。一年一聘。
以薪資論資深與否,要看這個資深是哪個時代的,還有公司成立新舊與否,
時代和新舊,會有制度和給薪上的差異。
例如我們公司算新,採用的制度是:
第一批記者:現在年紀約 45歲,媒體資歷10~15年,薪水約 2.5W。
第二批記者:現在年紀約 35歲,媒體資歷 7~10年,薪水約 3.3~3.5W。
第三批記者:現在年紀約 30歲,媒體資歷 3~5年,薪水約 2.8~3W。
第四批記者,現在年紀在 25歲,媒體資歷 1~2年,薪水在 2.5~2.7W。
第五批記者,就是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媒體資歷 0,薪水 1.8~2.2W。
但是依能力,會有每年 1~3k 的增薪。
我們公司小,社長或總編薪水僅 6~7w 。
以前聽老師提四大報總編薪水,是說聯合有 12w、蘋果約 20w。
而組長、主任級的,小公司是 3.5~5w,大公司是 5~8w。
如果是小編輯的話,小公司薪水 2.5w,大公司 3.8w 左右。
一般來說,編輯薪水比記者低 5k。
※ 編輯: notoriousii 來自: 1.163.224.228 (09/26 12:25)
新鮮人可能就 30k 上下。
只能說:有立場的話,變成不平衡報導而已,不至於刻意扭曲。
之前旺中離職記者提到,特稿被亂改,...但我後來發現,雖然說特稿是表達記者個人
感受,事實上,記者依然是公司的工具無誤,想在報紙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別傻了!
連讀者投書都會被改成報社能接受的範圍,何況特稿....
而編輯亂改惡搞這真的很痛苦....,但也只能默默接受。
有一次報導本來很得意的,見報後快哭了,衝進公司質問編輯怎麼回事?
我:為什麼內容亂七八糟?
編:你發現了嗎?你知道為什麼嘛?
我:為什麼?
編:因為我併了聯晚和中央社的內容啊,哈哈!(很得意)
(我有點暴走,揮拳要揍編輯....抱歉,我沒法接受屌兒啷噹看待報導這件事)
但採訪主任制止了,知道無法改變腦殘編輯,此後我都不管刊出來是啥模樣。
只能說對受訪者感到抱歉。
主管總說,記者有心事、遇到瓶頸要反映...
反映了合作團隊的問題,主管說這種心態不好,不能充滿抱怨....
反映了編輯亂改、又不當新聞為一回事,主管只一句看來你積怨已久...(就沒事了?)
後來情緒暴走,想離職,主管才大吃一驚的說:你怎麼有問題都不說?
(說了還不是被當沒說....)
我覺得長官都有大頭症...,我算是栽培出來的,可是長官總認為外面高薪聘來的最好,
因為可以立即符合牠的需求。
曾有一段時間,是景氣最差的時候,連22k都不到的環境,那時長官就一直說,我們
在牠眼裡都是三流人才,如果無法達到牠的要求,就是比聯合報記者強兩倍以上,要我
們開始思考規劃換跑道的事,因為牠覺得公司不需要廢物。
然而我們公司給的薪水差不多是聯合報的1/2。
我甚至有被總編說:我覺得你不適合走這條路,不想浪費生命就好好規劃未來吧!
還滿難過的,但後來是這位總編離職.....
又來一任總編,也是要求很多,以為自己是來改革的,例如規定記者前一天下午五點前
,要把明天的行程安排清單繳上,截稿時間拉前比照中央社,專題不僅比中時和聯合多
一倍,還要提前交,本來我們寫全版專題的時間是算上即時的兩個工作天,牠來後改成
一個工作天;編輯部份,牠覺得太散漫,在正式集稿前,要求所有編輯開真心話、圍圈
圈大冒險,然後喊口號,希望提振士氣。
結果....才施行一個禮拜,就有兩個記者、三個優秀編輯離職....。
第二個禮拜,牠自己主持會議的時候說:我不要求了,我發現連我自己都作不到....。
原來本有栽培出的記者已經很努力了,有的同事還會半夜寫稿寫到睡著,有的是跑到
出意外...,編輯那集稿前的空檔都是用來作靜態版專題,被拿去玩智障遊戲後,每個
都從原本十點半下班,變成凌晨一點.....。
加上高薪聘來的,薪水比原有記者多一萬,但是相比業界仍少一萬,這些記者就一直吵
,說錢太少牠不想待了,加薪加很大最後還在最忙碌的時期閃人。高層大受打擊,才開
始思考目前的經營方針。
※ 編輯: notoriousii 來自: 1.163.227.167 (09/29 10:06)
還有一間小報(提示:這幾年新竄起的),薪資23k,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
(別以為這是常態,一般來說,記者是責任制,編輯是打卡制)
然後採訪、編輯合一,外加行政總務、打雜。
但即使如此,那報的記者還是甘之如飴....(汗)。
※ 編輯: notoriousii 來自: 36.224.47.2 (09/29 21:5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