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得起記者的反光背心]
殖民地年代在香港留下其中一個重要遺產,就是設立了仿效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公共廣播機構,「香港電台」多年來由政府資助營運,但保持獨立批判的公共廣播特色。早年不少香港新浪潮導演如許鞍華,均有參與香港電台的紀錄片或寫實劇情片制作,其中《獅子山下》就是經典,《鏗鏘集》更一直如實反映社會時弊。
回歸之後,它受到多方壓力,特別是因為未能脫離政府部門編制,不時被批評「收政府錢卻罵政府」。其於九龍廣播道的幾楝建築物,大家說笑像「博物館」,因為破舊得很,經常漏水,水渠的惡臭伴着記者工作,空間亦不夠。但興建新大樓的計劃,卻被卡住。
面對眾多挑戰,港台於今次反修例運動,仍可跟貼時代需要,其視象新聞小隊,以高規格器材,直播整場運動不少重要畫面,早前我也有寫道,其外判攝影師,拍下不少獨家畫面,例如屯門黑衣人接觸警員槍袋,北角白衣人跟警察握手,臥底警員在銅鑼灣一帶出現等。
港台在今次運動,聘請大批「外判攝影師」,他們有汗出,在槍林彈雨下不退縮,但卻沒有正規員工的福利,然而,不少攝影師都沒有怨言,因為希望為今次運動作見證。
可惜的是,港台今次運動只是超支五百萬元,卻表示要停用外判攝影師;相反,警隊至今的行動受到猛烈批評,仍然可享用九億餘的超時薪金。
此文記下了在這個大時代裡,一批默默耕地紀錄歷史的攝影師,未得到珍視的悲哀。
//穿著港台的背心,經常有路人走過來「感謝港台」,K會有禮貌地去跟那人閒聊,每次K都滿足地告訴我:「只要有一個觀眾欣賞,多辛苦都值得。我會記得,穿得起這件記者反光衣,就要對得住這個身分。」他指一指背心上胸口那個RTHK的logo,我記得冬日陽光灑在他那個自豪的笑容上,沒想過,愛護港台這金漆招牌的人,也包括這批如過客一樣的外判攝影師。
對得起專業 對得起納稅人
這段日子,我接觸的每一名外判攝影師,沒有一刻是懶散的,他們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專業,對得起納稅人,都是真正敬業樂業的新聞人。
他們不是沒有其他工作機會,外面有不少商業拍攝、娛樂製作、婚紗攝影工作大可以接。我聽說過,他們為了見證今次反修例運動,放棄了其他更安穩的掙錢機會,K跟我閒談時,常提及妻子。
K說:「我跟妻子說,要接港台這個拍攝工作,有機會上前線,她怕我危險,在我面前哭了。」
在空無一人的茶餐廳,大男人說了這句話,我嚇了一跳,K繼續:「但我跟妻子說,你別阻止我,香港這麼重要的時刻,我不想缺席。」
港台削減資源之後,K或許可以回家,下次上班去拍攝,K太太不用擔心得哭了,但香港人或許要哭,我們失去了一批有心有力的攝影師,他們為香港歷史留下了一幕幕重要的紀錄。//
https://news.mingpao.com/pns/%e5%89%af%e5%88%8a/article/20191215/s00005/1576346155773/%e5%a4%96%e5%88%a4%e7%9a%84%e5%bf%ab%e6%a8%82%e6%99%82%e4%bb%a3?fbclid=IwAR2yvXt6h-jsdfv-I9MPvY8IknK27iu0bEh1xylnoVjZ2D9NMAt79R713pk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60的網紅桃李SQHOO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桃李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ourisqhool/ 桃李官網:http://www.tourisqhool.com/news.php 陳穎是我們少數的職業媽媽學員,在蘋果日報從事記者工作已經超過七年,除了在職場上是經驗豐富的老手之外,回家之後又搖身一變成為小...
記者工作 心得 在 湘瑩小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主持婚禮,
能遇到姊妹,很開心。
#轉職心得
這幾個月下來,發現自己對於站上舞台主持很享受,或許,因為從小就在舞台上表演,同時,也喜歡和人面對面互動,相反的,在辦公室待著、文書處理...很意興闌珊。
多年的記者工作,奔波慣了,突然,靜不下來,該是時候鍛鍊靜一靜吧!
記者工作 心得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李進文的詩曾經大過。退伍後有七年他在高雄當記者,後來跑黨政,和政治人物交陪,採訪時他從不錄音,一方豪邁直言,另一方微笑默記。偶爾沒題材交,他也把一些「私下才能講」的事偷渡進新聞,事後再遇見,對方笑著一句,「那些喝酒練痟話的你也寫!」武俠一般揭過,大家仍是朋友。
「那個年代看得到很多『典型』。和那些人相處,你會感受到很多理想色彩。」從第一本詩集《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中的同名詩作,到《除了野薑花,沒人在家》裡拿下第一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的〈潛入獄中記〉寫賴和,李進文政治主題的詩作擅以異國語境雕刻浪漫化的原型。然而,同一主題到了《更悲觀更要》,竟忽轉小調那樣變奏了:「吃番薯吃夠夠的時候,都是台灣忍不住而不忍的屁」(〈質詢〉)、「陽臺上兩朵花猜拳,誰贏誰就搖擺一下」(〈凍算〉)。
為何有這樣的轉變?李進文笑笑:現在台灣不一樣啦。
那罵其實不是罵,是勸,對長大的孩子那種勸。句子乍讀之下像嘮叨,但當問他是否期待這些詩被看見、進而改變什麼,李進文的回答篤定而淡然:「我必須承認,詩可以改善人生,但不能改變社會。」那語氣像一個了悟的父親。
孩子大了,父親就小了。那勸其實也不是勸,是放。
●
寫詩二十多年,自嘲從青春寫到肉體衰頹,但李進文的詩老得很慢。離開記者工作,北上到溫世仁的明日工作室任職,他比許多作家更早開始發Email、架網站,至今詩中仍經常動用網路世代的詞彙系統。從B.B.Call寫到簡訊,再從Facebook寫到Ubike,但提到舉家搬來台北十八年,他最先聯想到的是女兒:「搬來台北幾年她就幾歲,今年她十八了。」做過動畫,出版過童詩,2015年《微意思》更直接以社群自由體寫作,這樣親近網路世代的詩人詩作,兒女卻都不太讀爸爸寫的詩。「哈,他們有自己想做的事。我覺得這樣很好啊,像我兒子持續在健身,我也跟他去健身房體驗過。平常我寫我的詩,他練他的身;有時候看他為了要瘦下來長肌肉,只吃雞胸肉、水煮蛋,每一餐都很單調,根本是修行,我都隨他,每個人認真做他自己就好。」
《更悲觀更要》裡,〈健身〉這首詩這樣寫:「汗是白流了?/當歲月引體向上,面紅/耳赤對人生。」不同於《不可能;可能》中寫靈與肉,也不同於《靜到突然》中寫光與神,《更》詩集中出現的身體,頻繁地在「流汗」,而背景則不約而同地化形為「熱」或「夏季」。意象背後,是詩人在不可抗力的外在環境之下,與身體彼此苦苦拉鋸的意志。
不可抗力,那怎麼辦?呼應後記中的書名釋義,《更悲觀更要》的封面書名下多了三個空格,成了填充題,更悲觀更要「怎樣」?問詩人自己會填什麼答案,他難得停頓,後來挑了同名詩作第二段的開頭作答,「紀律。更悲觀更要紀律。」從1998年第一本詩集,十九年來他要求自己每兩到三年出一本書。「我把作品當成一種記錄的方式,當下該寫什麼就寫什麼,不需要在該寫小孩的時候寫伊拉克戰爭。」
自寫中年,不會尷尬?李進文很釋然:「這其實也是一種時光的命題,每一本詩集都是一個階段。時光一去不返。在詩集完成的當下就要重新開始,不去催促自己(完成作品)的話,就錯過了。」
近來詩集市場大發,社群媒體、行動載具等網路閱讀影響著閱讀速度,回過頭影響了詩的技巧和語言。恰如早年《不可能;可能》自序中提到詩愈變愈「輕」,李進文自覺要抵抗這個風潮:《更悲觀更要》卷一「脫掉穿上」到卷四「瀏覽時代」皆是短詩,但到了卷五「今天好好」仍堅持收入了長詩、組詩和自由體詩。「其實第五卷我本來沒有要收,但一方面我希望自己不是風格被固定下來的詩人,想把《微意思》做的嘗試延續下來;二方面長詩或組詩才是詩的傳統手工藝,看得見詩人的結構性、實驗性、格局。這一章割捨不掉,還是放進來了,所以這本詩集的內容其實是算多了。」
說要放的,其實是放不下的。對歲月,李進文有所服,也有所不服。
●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世代開始以每十年自別,李進文和同輩也成了所謂「五年級詩人」。回首自己寫作二十年,他其實慶幸,台灣解嚴前後的改革風潮,正好是五年級生們的大學時光,人生最青春、最有感受力的年代,和外在時代的風起雲湧重疊。他們回頭可以書寫農村的鄉愁,往前也從社會上得到改變的信心,「那時候覺得,做什麼都可以累積出成果。不像現在,年輕一代常常覺得努力是看不到回報的。」
即使如此,李進文認為五年級作家如今也遇到障礙,那就是發表舞台的缺乏。有些人可能對社群有排拒,但更多時候社群也排拒了某些類型,「你寫長詩史詩敘事詩的話,要怎麼放在網路上?眼球對螢幕向來沒耐性。」他說,所謂平台,應該具有鼓勵作家繼續創作的功能,然而副刊雜誌式微,自媒體也無法將點閱轉換為收入。「五年級作家會開始問自己,到底為了什麼要繼續寫下去?」
當記者那些年交過的朋友,如今有的都當了議員立委當了官。這幾年當編輯,看了許多作者,他也有了心得:才華是勉強不來的。才華之外,作者們比的是韌性。「你能不能忍受一再修改?你能不能忍受一種單調的重複創作?創作其實是一件很單調的事,非常需要耐力,耐力背後就是紀律。」
一切不正像他兒子健身?動作單調,餐餐無聊,但無聊之後,就壯起來了。
以中年之姿面對時代,《更悲觀更要》的許多詩作隱然透露了一種「反對速度」的思維,表現在技藝的操作上,則時常有自詩人眼中誇張化的變速、彷彿要扭曲時間的意象。但在另一些詩作中,面對速度,詩人更常以一種開闊、甚而「也好」的態度:「駛至中年,開始對身外放鴿子──/這樣更好(不是也好),/頓挫時對自己這樣說。」(〈普悠瑪之歌〉)。怎麼看開的?
「到中年以後,我發現一件很重要的事,宗教上來說叫做『順服』:順服不是你一定要服從神、世俗或權柄,也不是要完全放下叛逆,而是順服自己……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不去強求,因為沒有用。」
健身房終究只去了一次,後來沒再去了。問他為什麼,李進文豁然一笑:累啊!我跑跑步就好。
駛至中年,順服自己:談《更悲觀更要》
自由時報「書與人」李進文專訪
2017年7月3日
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1115783
採訪撰文_ 蕭詒徽
攝影_ 陳逸寬
記者工作 心得 在 桃李SQHOO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桃李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ourisqhool/
桃李官網:http://www.tourisqhool.com/news.php
陳穎是我們少數的職業媽媽學員,在蘋果日報從事記者工作已經超過七年,除了在職場上是經驗豐富的老手之外,回家之後又搖身一變成為小孩依賴的那個媽媽;雖然最終好不容易空出了三個月的假期,然而要同時兼顧工作進度、家庭生活、留學計畫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除了要有堅毅的決心之外,最重要的,是那些能不顧一切,全力支持自己的家人,才能夠放手一搏,完成那些未完成的夢想。
#媽媽學員 #蘋果日報 #資深媒體人 #三個月假期
《影片快速導覽》
【基本問題】
00:19目前從事的工作為何?
00:48為什麼會想要去日本?
01:26為什麼會選擇桃李?
03:02前往桃李之前的期待為何?
03:46到桃李之後的第一印象為何?
【生活相關心得】
04:51在大阪待了三個月,對大阪的印象覺得如何?
05:50對於桃李周遭的生活機能覺得如何?
06:47平常都吃些什麼?平均一餐都花費多少?
07:26桃李附近最常去造訪的店是什麼?
08:02對於桃李所提供的硬體設施覺得如何?
08:36很多人覺得日本的生活費高出台灣許多,你有什麼看法?
09:38在日本生活覺得最有趣的事情是什麼?
10:43都怎麼規劃下課與放假時間?
12:00在日本三個月有沒有生活上的小技巧可以分享?
12:44有小孩後如何可以出來三個月呢?
【課程相關心得】
14:31對於老師採用全日文的方式授課實際上覺得如何?
16:34相較在台灣學日文,在日本學日文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17:21對於桃李超小班制的感想為何?
19:23桃李哪個課程單元讓你印象深刻?
20:23三個月下來覺得自己進步最多是哪一部分?
21:35對於桃李全天課程的安排覺得如何?
22:35桃李安排的先修班跟檢定班,對於你在整體課程期間的幫助為何?
23:36說說你對森下老師授課的感想?
【整體綜合心得】
24:26對於桃李一站式學住合一的規劃覺得如何?
25:17對於桃李所提供的服務覺得如何?
27:03整體來說三個月來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27:34如果有機會還會想再待三個月嗎?
28:02對於之後要來的學員有什麼建議嗎?
33:18【特別加映:日本留學&旅遊小手帳分享】
💮 同場加映:陳さん的桃李留學旅遊小手冊📔
https://www.tintint.com/project/info/172068610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