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所云時,
有股力量從嶄新的老舊心跳開始算起
當舌頭打結,這是不平凡的時刻
不平凡的時刻適合做些狂野的瘋事
在污濁的清澈上獨自裸泳
在清澈的污濁裡擁抱空氣
在喜悅的悲傷裡飆出從不曾發出的假音
在悲傷的喜悅中挖掘自己獨特的搞笑天分
搞笑的天分來的是時候,
還有幾十年可以扭動鼻頭戲弄眼珠驚動耳垂
收集熱笑話定期傳送給學生
他們如果正在讀冷論文,笑聲可以催出熱淚
微波冰冷的文字
冷熱摻雜的滋味,哈,我們的教獸萬歲
教獸萬歲,這個學習時代已經稱做翻轉
翻覆所有喧囂的安靜填鴨
轉動所有安靜的喧囂考試
學生們要跳到桌子上環視周遭
再把椅子一個一個疊上,
製造高貴的平價教育殿堂
即使跌下來,不要驚慌
在地板滾動幾圈那才算是真正的翻轉
真正的翻轉,街舞裡雙腳翻轉天空
翻騰粗獷的細緻旋轉
轉接細緻的粗獷眼神
饒舌歌裡的押韻從不間斷
從一個高亢的低吟韻腳翻轉到下一個
山巔的低吟的高亢
在白雲的見證下,學生的手與腳
翻轉了一個年輕世代的聲音
一個年輕世代的聲音,在網路上高速衝浪
每個浪頭微小而巨大的浮起
即使巨大而微小般再次墜落
而後,終究會層層衝過浪頭,在下一道
的浪頭再起,他們狂肆的吶喊
淹沒了已經沙啞的逐漸老去的年代
沙啞的逐漸老去的年代
慢慢吐出清晰的含混話語
蒙上含混的清晰過去
跟不上腳步,在半路上喘息著
後面的人吶喊:輕快的沈重
推動沈重的輕快重新出發吧
不知所云時,
有股力量從老舊的嶄新心跳開始算起
當舌頭來打劫凍結的話語,
這將是驕傲而謙卑的旅行起點
謙卑的驕傲時代重新啟航
──〈有股力量從嶄新的老舊心跳開始算起〉,江文瑜
-
公開分享這篇可抽 2017 臺北詩歌節詩選 :)
跨領域詩展演《詩人制憲大會》決選
時間:10/01(日)14:30
主持:鴻鴻
評審:鍾國強、江文瑜、林達陽、楊小濱、羅毓嘉
地點:集思臺大會議中心 B1柏拉圖廳(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
*活動為自由入座
-
《#詩人制憲大會》
在立陶宛境內一個半平方公里的「烏哲邦」(英文Užupis,立陶宛文Užupio),成立於1997年愚人節,以其41條異想天開的憲章開啟了眾人對於自由與人權的全新想像。
今年首度舉辦的跨領域詩行動「詩人制憲大會」,以詩意想像來出發,從7月24日開始至8月24日為期一個月,於網路上廣邀民眾共襄盛舉的集體創作,截止時共徵得近600條關於生存環境、愛情、工作、創作、平等、教育等詩意條文。
初選於9月8日由詩人瞇、宋尚緯、鴻鴻、楊佳嫻共同進行,自所有564條詩意條文中挑選具明確訴求、且富詩意的條文。共選入63條條文,有9條經評選編修,並於會議中額外新增3條,初選共計66條條文入選。
決選將於 #10月1日 下午14:30於臺大集思會議中心柏拉圖廳進行,當天現場也歡迎民眾進場參與、互動,開放民眾一同進場見證參與「詩意憲法」的過程;透過類似制憲形式,決選邀請了6位不同世代、不同地域的詩人評選及修訂,透過這樣的行動方式,試圖一同摹繪對下一個太平盛世的藍圖。
詩人制憲大會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 臺北詩歌節Taipei Poetry Festival】
蝴蝶 ◎#鍾國強
深夜回來
關門
便看見了
你
我背後的
影子
不斷拍
翼
該讓你
進來
麼?
手停在
門把上
一
秒
你在
門檻上
徘徊
拍打著
失神的
燈
一秒
便平靜地
把你
寄入門縫
脫下
疲憊的
鞋
停止想念
遠方的人
或是我自己
--
◎作者簡介
鍾國強
香港出生及成長,香港大學文學院畢業。曾獲青年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家年獎(文學藝術)等。著有詩集《圈定》、《路上風景》、《門窗風雨》、《城市浮游》、《生長的房子》、《只道尋常》、《開在馬路上的雨傘》,散文集《兩個城市》、《記憶有樹》、《字如初見》,小說集《有時或忘》,詩評集《浮想漫讀》等。
--
攝影:李政曄
美術設計:紙霧設計
--
◎少年阿Ben賞析
對新詩不熟悉的讀者來說,讀香港詩人鍾國強的〈蝴蝶〉,勢必對他的分行方式在第一時間產生好奇與懷疑:「新詩不就是把一個句子拆成好幾行的散文嗎?」好多不學無術、不懂新詩的國文老師這樣教學生,而這些偏見就這樣不斷被複製下去。
每一次你讀到的現代詩(假設你有閱讀詩的習慣),其實都是在反對這種偏見。因為你要把一個句子隨意拆分為好幾行固然簡單,但要做「有意義的拆分」,讓分行能兼顧句子與句子間,以及整首詩結構上的意義,好在分行中呈現出詩意跟自己的設計能力,這種關於「筆法」的討論就很考驗作者了:用比較嚴格的標準來看,若一首詩的句子中增減了一個字,整體的節奏感與意義就會產生或大或小的差異,所以更不用說把分行全部拆掉了,用這種方式進行的閱讀本身已經是改寫,那麼閱讀的結果也不能視為對原文的有效考察。
不同的作者使用的筆法通常不盡相同,能不能對筆法有覺察能力,做更多分析,也很考驗閱讀者(包括這些國文老師)的能力。
以〈蝴蝶〉這首詩來說,讀來破碎短小的分行,正好是作者想做的設計。全詩沒有明確寫「蝴蝶」指涉誰,或許可以從整首詩的「每一段都是一段蝴蝶振翅的畫面」來提供想像:在一段振翅的連續動作中有一段時間過去,在一行振翅的頻率裡有一些事件正在發生。從每行間互動的連續動作,到能乘載時間的,由動作結合而成的事件,再從一個又一個事件,結合成整首詩,是一種積木般的寫法。
——如果你認為,因為積木組合而成的「整體」很好看,便因此而忽略了這個整體是由很多最小單位所組成的,甚至否定這些小單位的價值。想一想,這樣的忽略和否定是一件好事嗎?某些詩人之所以厲害,就在於他們可以把不同樣貌、不同形狀、不同意義的小碎片用最適合的方式拼起來,從而成就一個整體。
*
回到這首詩來看,從段落上來說,鍾國強用的技巧是「補充」,以往提到過不少次的新詩寫作技法,簡單而有效。從「行」到「行」可能不是最好的新詩讀法,但在對「補充」手法的理解上是很好用的。
例如這首詩的前四句:「深夜回來/關門/便看見了/你」,「深夜回來」是第一個狀態,發生了什麼事情呢?「關門」:透過動作來延伸節奏,讓後面的「便」不要出現得太突兀。「便看見」,看見了什麼?這裏提供了一個懸念。然後在下一行裡把坑填完:「你」。透過資訊的補充,這四句的每一句都不說「完」,從第二句開始每一句都是上一句的延伸或補坑,等到第四句看完,已經是一個聚焦的有畫面感的狀態。
「深夜回來/關門/便看見了/你」看起來就是會發生什麼事情,但會發生什麼事情?「你/我」是什麼關係、什麼身份?第一段沒有想講完的意思,只是繼續在前面四句的意義下作延伸,這個狀態也走得更遠:「我背後的/影子/不斷拍/翼」。「我背後的」看起來像是在說「你在我背後」,卻又不見得只能做如此解。下一句「影子」讓前面的句子有了被解讀成:「你=我背後的影子」的可能性,可是後兩句「不斷拍/翼」又讓這樣的解讀帶點不確定。是「看到了你以後,我背後的影子不斷拍翼」嗎?還是「你,我背後的影子」在不斷拍翼?(當然,不斷拍/翼又是一個延伸手法,讓「我背後的影子」變成有翼之物,在這最後一個字點石成金般的寫出來以前,是沒有辦法達成這個效果的)
再回頭看,「你」的用意不確定,「我背後的影子不斷拍翼」,而「你」與「我背後的影子」是怎麼出現的呢?是在「關門」以後。「關門」說的可能是現實生活的動作,卻也可能是關上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繫。在深夜回家,切斷與外界聯繫以後,卻突然浮現出來的「你」(不是自我)與「我背後的影子」(同樣也不是自我,但也不確定是不是「你」)的對立,是不是暗喻著某種魔鬼在深夜獨處時突然浮現出來了?
若沒有辦法確認詩句明確的句讀,我們也無從判斷這些句子組合起來的明確意義為何,只能用推測去試著理解。實際上這正是作者有意為之的筆法。短短八句裡面每個句子不過幾個字,組合後看起來也沒什麼,可若你細細讀來,其中的迂迴曲折與延伸技術,構成了很好的張力。
看看通常拿來鋪陳的第一段就可以想這麼多,讀一首詩有時很燒腦。重新歸納一下:以作者寫作的筆法來說,這個段落的每一行都是在「補充」上一行(沒說完的話),但在「補充」之餘,行與行的互動讓詩的意思可以被「聚焦」在某一個特定的場景或狀態,並且隨著詩句的進行,一邊「補充」一邊又要「聚焦」——想想如果你是寫作者,是不是每一行要能兼顧這兩點都很困難?
何況,當前兩三行出現,為了詩句整體閱讀的整齊性,你很難再突然塞進更長的句子,也就是你的選擇變少了,無法自由的塞進更多的資訊,只能使用更精簡準確的狀態或字詞,來持續拉扯一首詩的曖昧性。
在這樣的限制下而鍾國強仍堅持推進到了第八行,讓這首詩呈現了一種特別的閱讀感受:在每一行寫完以前,你無法確定這一行是要做什麼,也無法確定他要走到什麼樣的地方去。由於這首詩很像是跟著鍾國強的筆在進行一場不確定盡頭在哪裡的探險,以至於線性(直線進行)的讀完以後是一種感受,回過頭來看又會發現例如「深夜回家」、「關門」這樣的資訊有其意義在。
當作者一行一行寫下了這首詩,我們一行一行的讀著,就會發現一件一件的小事件、動作或狀態,竟完全影響了這首詩的未來——並且直到未來「完成了」,你回首從前,才發現原本的小事件似乎也有了意義。這是不是很像一個名詞——對,就是你想的那個——蝴蝶效應?
*
如果你能消化上面那一段的話,或許能夠容許我不再那麼詳細的拆解其他段落的可能性。讀這首詩的鑰匙已經給你了,剩下的閱讀(與燒腦)樂趣就留給你自己。
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談吧,這首詩的設計呈現了什麼。前面有提到,這首詩並不很明確的說「蝴蝶」是什麼,但這首詩的分行方式既有「蝴蝶振翅」的可能性,整首詩以細讀的方式去閱讀,又有著「蝴蝶效應」的解讀空間。這是「蝴蝶」在字面上可能的詮釋。
不過,這首詩到底在講什麼?
以我個人整首詩讀完後的看法,我們勢必要把焦點放在「門」跟「家」上面。「家」作為一個人得以私密、安定生存的空間,與外界的通道正是「門」。
如果作為情詩來解釋,可以當成一首寫實的詩,想像所有的畫面感都是回到家後真實想念一個人,好像遠方的「你」就在家門前的畫面感,但這首詩對於為什麼兩者的關係如此糾結並沒有明說,只是以畫面的浮現跟分行的層次來呈現「進不進門」的迂迴。而在這過程中,「一/秒」跟「一秒」的差別不僅代表思考時間的快慢,也暗示了下定決心的程度。
不過,這是一首不說死的詩,情詩並不是唯一解。誠如「一秒」可以是第三段以「你」為主詞的一連串動作的時間,卻也可以視為第五段以(沒寫出的)「我」為主詞的決定的思考時間,這種曖昧到了這首詩的最後,家仍是家,門關上了,但不確定「你」有沒有進來,「停止思念/遠方的人」固然有情詩的美好結局的理解可能,「或是我自己」卻投下了一份不確定感。「我自己」可能是「自己獨處」的意思,自己獨處亦能成家。我自己又可能是「停止思念」的受詞,能跟遠方的人畫上等號的那個。如果「你」就是「我」,整首詩就變成在深夜關上門後,突然面對某個時間段的自己,糾結於那些曾經的理想與生活方式與現在的生活之間該如何取捨的衡量問題了。這首詩寫作手法簡潔,卻有著不小的留白空間,決定了他在解讀上有更多的可能性。即使話不說完,詩的可能性卻能走得更長遠。
*
「新詩是分行的藝術」,如果你不是這句話的信徒,那麼至少可以重新評估這句話的意思,這能讓你在讀鍾國強的〈蝴蝶〉時不要提出例如「結合起來不就是一篇散文」這麼沒有sense的問題。
--
X臺北詩歌節─活動資訊X
《城市、家園與詩歌》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 2F多功能空間(臺北市同安街107號)
主持:陳美桂
與談者:鍾國強、李進文、陳家帶
網址:goo.gl/EgpgiZ
《我與時代不同調》
時間:9/30(六)14:30
地點:詩生活(臺北市承德路二段75巷37號)
主持:陸穎魚
與談者:鍾國強、羅任玲
網址:goo.gl/zeewRw
《詩人制憲大會》
時間:10/01(日)14:30
地點:集思臺大會議中心 B1柏拉圖廳(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
主持:鴻鴻
決選評審:鍾國強、江文瑜、林達陽、楊小濱、羅毓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