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家Margaret Mead 在1935年出版的《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中指出,男女在社會所展演的性別角色並非是天性或生物學的發展,而是與該社會的文化與習俗有關。我們可以從不同社會文化的道德、倫理、風俗與傳統等所謂的生活常規,看見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或文化互動情境中,對於性別角色分工、規範、權利與義務的不同期待。
近來阿富汗在塔利班重掌政權後,婦女社會地位與人權議題備受關注,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女權運動」的意義與價值。在Ted Talk的這場演說中,講者朗姆達斯講述了不同國家的女性,在試圖維護她們的文化傳統的同時,如何努力改革這些傳統中壓迫性的習俗。
【同場加映:百工夏季系列講座】
🌟參與線上互動展覽與報名請往這裡:https://padlet.com/r09325002/anthrodo
【講座資訊】跨世代女「人」交流系列講座
📍廖雲章・獨立評論在天下總監・9/3(五) 19:00-21:00
📍劉雨涵May・健身頻道May fit創辦人・9/5(日) 13:00-15:00
📍林宛瑩・奧沃市場顧問創辦人・9/8(三) 19:00-21:00
🌟報名資訊放置於展覽內
🌟講座採用webex視訊軟體進行線上講座
🌟搶先看百工粉專,不錯漏任何資訊
------
爲什麽女性一方面 被文化習俗不懷好意地壓迫着, 而另一方面, 她們又是許多社會中文化的保護者? 戴面紗或裹頭巾 是象徵屈服 還是抗拒? 有這麽多的女人和女孩子 被打、被強姦、被致殘 每天都有, 而人們把各種各樣的原因 歸咎與榮譽、宗教和國籍。 女性還能憑什麽去改植樹木, 去重建社會 去領導全新的非暴力運動, 從而為社會帶來改變呢? 難道進行改革的女性和 保留傳統的女性不是同一類? 還是說她們是同一類,而且都是一樣的?
...
那時候的美國, 沒有人知道阿富汗在哪。 她對我說:“與這身長袍無關。” 她是我所聽説的主張女權的 最堅定的分子。 她告訴我,在她的社區裏, 由女性舉辦的地下學校, 而她自己所在的機構,阿富汗學習學院, 也在巴基斯坦開了一所。 她說:“穆斯林人都知道的第一件事, 是可蘭經要求 而且大力支持文化學習。 穆罕默德希望每個信徒 都能自己閲讀可蘭經。” 我有沒有聼錯? 主張喚醒宗教 是女性的權利? 不過薩奇娜反對被標記。 她總是裹着頭巾。 但我也曾和她一起漫步在沙灘上, 她披散的長髮在微風中飛舞。 她每次講座前都會以祈禱開場, 但在一個女孩子12嵗就要被嫁掉的國家裏, 她確是一個單身,活躍, 經濟獨立的女人。
而且她是一個非常實務的人。 她說:“這些頭巾和衣服, 給了我自由去與那些在這工作中 與一些人交談並得到他們 能起到關鍵作用的支持和協助。 當我要在難民營開一所學校的時候, 我去找了教長。 我跟他說:“我是一位信徒,而女人和孩子 在這可怕的條件下 需要靠他們的信仰來生存下去。” 她俏皮地笑笑說: “他覺得很榮幸。 於是他每週來兩次我的中心 因爲女人不能到寺廟去。 而當他要離開時, 婦女和女孩子們總是跟在後面。 我們開始了一班小型的掃盲班, 開始讀可蘭經, 然後開了數學班,然後英語班,再然後電腦班。 幾周后,難民營裏的每個人 都來上我們的課。” 薩奇娜是一位老師。 在當時的阿富汗教導女性是 一門危險的行業。
她在塔利班的襲擊名單裏。 每次她穿越那個國家的時候,我都替她擔心。 我問起她關於她的人身安全時,她只是聳了聳肩說: “朋友卡維塔,我們不能讓自己害怕。 看看那些年輕的女孩子回學校時 即使被人潑往臉上潑硫酸的情景。” 聽到這,我微笑着點了點頭。 我意識到我自己正看着婦女和女孩子們 用她們宗教的傳統和慣例, 把壓迫和機會 變爲工具。 她們的道路在她們腳下, 向著成爲不一樣的阿富汗人延伸。 ...
...
也許是因爲女權運動 不像其他幾乎所有的社會運動, 並不是反對一名暴君。 這反對的不是統治階級, 不是侵佔者也不是殖民者, 它反對的是關於女性一些根深蒂固的信仰和假設, 經常性的, 阻止了我們前進。
而也許這是女權運動最終的禮物, 就是這裡的人事其實帶有政治色彩。 所以,正如愛蓮娜羅斯福(羅斯福總統夫人)曾經談過的人權問題, 對於性別平等也是一樣的, 就是這些都會從家附近的一些小地方開始...
...
在我講的這些小故事中, 這些個別的故事中, 我看到了全世界的女性正在譜寫 一曲不同凡響的史詩。 她們如一根根細綫 織入一塊彈性的布料中, 幫助維持社會穩定, 織入希望。 而如果我的心在歌唱, 是因爲通過在這些細小的片斷, 人們能不時地瞥見 整個世界,一個全新的世界。 而女性不可否認地在前進的道路上。
(文字引用自https://www.ted.com/talks/kavita_ramdas_radical_women_embracing_tradition?language=zh-tw)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吳青峰 官方專屬頻道 Wu Qing Feng's Official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吳青峰《太空人》線上影展 驚艷呈現 隱藏版暗黑詭譎之作:〈傷風〉 🎧《太空人》數位/實體收藏 https://lnk.to/Wu_TKR 吳青峰 X 金像鬼才導演 翁子光 X 國際百變女星 吳可熙 挑戰內心惡之慾望 共同打造現代敗俗 開始,只是一陣微風 查無起處 慢慢地,世界聳動、驚悚、...
詩維娜作用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舞和音樂〉中點的關係、線的排列及立體的面 探析夏宇詩語言的空間設計策略及其象徵性 ◎田書菱
我們要全數參加的
但還不知道要參加什麼呢
如此這樣大家一起來到了斜對面了
如此這樣大家一起來到了斜對面了
一、前言——討論夏宇的詩的敘事的可能?
讀夏宇的詩總像是被邀請進一場華麗派對,突然開始、狂歡、移動、暫停、終止,如同〈舞和音樂〉中的結尾,讀者們輕易地被詩人攬進一個集體的概念之中,全數參加/閱讀,卻沒有人能夠明確地說出參加了什麼/讀了什麼,卻跟著夏宇一起來到了詩的斜對面了。
夏宇的詩常是被放在後現代的脈絡討論,如林耀德所說:「要破解夏宇詩作的奧秘,首須理解她作品中後現代主義的傾向。」,他認為,夏宇瓦解傳統意義的主題、藏匿主題、剝離主題,抽離意義縱容讀者自行設定的各種可能和猜臆。
緊接而來的問題是,夏宇的詩在寫什麼?夏宇為什麼而寫,她的詩裡有終極目標嗎?詩到底有沒有一個核心狀態可以去追求呢?後現代的情境終,不停地去中心化,那中心到底去到哪裡呢?對夏宇而言,寫詩或許並沒有如此後現代,她以吃蘋果比喻寫詩,而詩的核心概念其實簡單到就像吃蘋果最後碰到的蘋果核,寫詩最終仍會碰到一個核心。
「我通常傾向於把事情翻譯成一個幼稚的情況,所以到底有沒有那個蘋果核的存在呢?是有的,而且我極願意去相信它,而且是一廂情願極其浪漫地去相信它。我其實是為這個蘋果核寫詩的,但我沒有辦法更深入地告訴你那是什麼東西,我只能告訴你那就是一個蘋果核,就是這樣子。」
本文以夏宇2000年出版的《Salsa》詩集中的一首長詩〈舞和音樂〉,分析夏宇詩中的敘事方法與意義之間複雜的關係,討論其詩語言的空間設計策略及其象徵性,以更逼近詩的內裡,試圖接近夏宇所謂「詩的蘋果核」。
二、從〈舞和音樂〉接近夏宇的蘋果核
〈舞和音樂〉是夏宇少數的長詩之一,詩的篇幅一旦拉長,必然涉及結構安排、情節調度,更需要動用敘事策略與思考,下略將此詩分成五個部分描繪整體輪廓:
不管是先有音樂再編舞
或是先有舞
再配樂
當大家正打著毛線或拼圖
對現在造成強烈的視覺效果
對未來也相對詮釋了
而就抽象面來說,每一樂音間隔處
所進出的舞,那關係
第一部分首先確立詩的主題:舞和音樂。舞是視覺、音樂是聽覺;舞是具體、音樂是抽象;舞是肉體、音樂是精神。夏宇一開始便揭示了音樂和舞的關係,是由音樂帶領舞,舞和音樂的先後關係彷彿無法確定或是不重要?
接著夏宇在當下和未來、具體與抽象之間來回,具體在當下看到打著毛線或拼圖的視覺,卻是朝向未來做出詮釋的行為。隨後,立刻退回當下的抽象層面,音樂似乎帶領著舞的進出,音樂創造舞的空間,音樂和舞在此有了觸發與被觸發的關係。
使得我們的行徑都不像是發明出來的
連我們的出生
連我們要去馬達加斯加這件事
大家都贊成開車去
實在是一輛爛車。音響還不錯
音樂也還可以。但為什麼
我們忽然到了斯德哥爾摩
我們強烈地感覺被解決
被空間代換、打發和耽誤
而也同時那麼想念卡薩布蘭卡
一切互相推卸
愛就因磨蹭懸宕
被發生了當大家深入表面大家是
那麼強烈意識到結構主義
第二部分繼續討論音樂和舞的互相發生,因為音樂進入體內,人的內外彷彿被置換,行徑被觸發,開著一輛破車移動到斯德哥爾摩,接著身體感覺被解決、內外空間開始翻轉,時間被拉帶過去,空間隨之移動到間卡薩布蘭卡中,愛在過去被懸宕、在現在被發生。隨著車廂內移動的表面下靜止的自己、身體的表面和裡面、空間的轉移、時間的過去和現在,大家意識到結構主義。透過這個部分夏宇點到音樂所觸發了身體狀態改變,連結隨後段落將帶出本詩的兩個循環意象——排隊、信/書寫。
意思是你隨時可以參加
你隨時可以排隊
用你的行李或網球拍
像個知道內幕的人
一天寄出50封匿名連鎖信恐嚇
每一個收到的人重新抄寫
50份寄出去而且
限定對方在收信10天之內——
否則、否則、否則。無邊的抒情死亡拜物
永久性通信好友。集體
匿名書寫的瘋狂需要。
你就設法傳一張紙條給戲院帶位員:
「把我包括在外面吧!」心理分析
一旦開始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一旦開始就像那些永遠
掃不乾淨的地整理不完的花園那些
焦慮模糊的信那個太過自覺
永遠不肯完成他的勾引的人。大家
大家在岌岌可危中只能大家
把一切訴諸暗喻。大家
第三部分,首先出現本詩第一次的「排隊」意象(將在第四、五部分重複),接著帶出「信/書寫」循環意象,書寫帶著與音樂類似的共用——發出聲音、集體狂歡式抒情,匿名取消了個人性,夏宇並藉此探討信、書寫、心理分析、暗喻、無邊的抒情死亡拜物,當語言被形式化、物質化,真實情感衰敗死亡。
食欲不振。更別提搭上火車
才又發現風景正全數向前面倒退的事。然後
不管音樂從機器裏出來
或是現場演奏大家都感覺
那舞和舞者都盡可能想把對方
置於裏面。那些信
就找到它們的不光榮面了
那麼我們是那磨損面了。
試想有另一現在是那軸
凡有靈魂的都被暱稱為齒輪
屆時還是得排隊的
往逆時針方向移動買好了票最後一個人就發現
他已經到了時間的最前面
再更前面。那麼他怎麼樣
按時進場呢?他肯定自己
是在一個週末之間但是是在
「我相信一切事物的意義都
在它們看不見的那一面」這句話的外面
如此這樣我們到了尼泊爾
尼泊爾肯定是一個側面
對那些雲來說
連我們的死
連那些信
死那信箱坡面
除了證明一開始說的「關係」
連已經學會十字繡這件事情
是比什麼都充分得多得多的清醒
連打毛線這件事情如果萬一
我們並不怎麼喜歡面對面地打
因為容易分心一打錯就得重打
這沒什麼關係重要的是
如果你決定要和貝婀一起打
你要記得保護瑪蓮
如果你決定要和傑霍姆打
你也不要忘記保護丹尼爾
這是大致生活守則
如果不小心碰到皮耶和綠西就糟了
到現在為止
還沒有人保護他們
我們就想辦法繞
到了他們的背面
還沒有誰打進去過呢這背面
他們好像也不是那麼反對
如果可以治療自我吞噬和互相侵略
綠西她甚至更啟示了她的正面
但也還真有這樣的一個時刻
大家對正面完全不予賞識的
第四部分再一次開始移動,從火車前進與風景倒退帶出前面、後面的同時存在,開始進入各種關係的討論:音樂和機器及演奏、舞和舞者、信的光榮面與磨損面。接著透過排隊的循環意象帶出更多「面」的進出翻轉舞動,並打破時間的線性關係,再進一步深入更多關係的討論,重複前面短落的移動與抵達、信、打毛線的意象,從「信」和「打」毛線,夏宇接著巧妙地連接到愛滋病廣吿語,拉到「性」的層次探討關係。
即使配上音樂
編了舞
在現場演出時的
自我毀滅傾向一直遭到忽視
更視而不見的是盡可能地
尋找不妥善的修辭狀態
以便於大家之不一致及不和諧的
直到繳不起房租
把整棟房子放棄
連同房東
(那不一致不和諧之極致的)
房東說:「就另一方面來說……」
房東說:「最難的是開始。」
房東還說:「更難的是結束。」
那中間呢?
有誰敢忽視中間呢--
有時候稱為
「肉體的脆弱」等等
和音對位洗衣坊麵包店
星散這些美好日子裏如此呈現的
長久慎密的共謀中
所邀請的朋友們都各有所長大家果然
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吟詩
有的演講也想盡辦法儘量
不與對方發生關係就來到的
的黑暗面之之
不值得討論的了大家結結巴巴
只想在那裏打發一下時間
或者排個什麼隊吧
我們要全數參加的
但還不知道要參加什麼呢
如此這樣大家一起來到了斜對面了
如此這樣大家一起來到了斜對面了
最終部分再一次回到舞和音樂,在現場的不一致及不和諧中,直到繳不起房租,結構彷彿開始鬆動,開始、中間、結束都變得困難。而每個人自我在集體中、肉體與精神彷彿各自有各自的主體與目的,是不是共同在音樂中、在同一個關係中,已經不重要,不值得討論了。
三、夏宇詩語言的空間設計策略——點的關係、線的排列、立體的面
〈舞和音樂〉主題關於空間與時間,夏宇透過詩語言的空間設計,當下的意象跳動在點與點之間,因不斷「否定」而推進,而詩中反覆的出現幾個意象,意義因「重複」而轉換,並挑戰了時間的線性概念。本節分析〈舞和音樂〉中,「否定」與「重複」的空間設計敘事策略,探討夏宇如何在詩句之間調度點的關係與線的排列,以創造出詩的立體空間。
(一)否定的否定——「面」的進出翻轉舞動
在〈舞和音樂〉裡,不斷出現關於「面」的字眼,包括表面、外面、裏面、正面、背面、前面、後面、光榮面、磨損面、抽象面、黑暗面、側面、面對面、斜對面,夏宇透過「否定」在各種面之間翻轉進出,讓意義隨之舞動起來。
愛就因磨蹭懸宕/被發生了當大家深入表面大家是/那麼強烈意識到結構主義
「把我包括在外面吧!」心理分析/一旦開始心理分析/心理分析一旦開始就像那些永遠/掃不乾淨的地整理不完的花園那些/焦慮模糊的信那個太過自覺
食欲不振。更別提搭上火車/才又發現風景正全數向前面倒退的事。然後/不管音樂從機器裏出來/或是現場演奏大家都感覺/那舞和舞者都盡可能想把對方/置於裏面。那些信/就找到它們的不光榮面了
夏宇詩語言中,「表面」是可以「深入」的,「外面」是可以被「包括」的、「前面」是可以「倒退」的,表面、外面、前面的本質被否定、被推翻,都可以被放置於「裏面」,再連帶出舞和舞者都盡可能想把對方置於裏面——「舞」和「舞者」,在夏宇詩中被視為獨立個體,舞自此被異化了。跳舞的人沒有擁有舞、唱歌的人沒有擁有歌、舞和舞者可以發生關係、對話、相融,可以置於裏面,被創作出的對象,脫離了創作主體,有了主體性。
蔡林縉〈在夢想傾斜:「運動—詩」的可能 ──以零雨、夏宇、劉亮延詩作為例〉一文中指出:「物質的關係在被決定之前都必須經過『再』三考慮,就算是彼此關係暫時得到確定,也不得不因為『否定』的力量而『再』一次斷裂並『再』建立新的網絡, 所達致的思想形象便是一個越來越盤根錯節且無窮旋轉翻動的詩語言面。」而這些無限翻轉的詩語言,其目的或許如同海德格所認知的「真理的本質」,真理是由否定而得到徹底貫徹的,真理在本質上即是非真理。在夏宇的世界中,彷彿也不存在所謂絕對的真理。
那麼我們是那磨損面了。/試想有另一現在是那軸/凡有靈魂的都被暱稱為齒輪/屆時還是得排隊的/往逆時針方向移動買好了票最後一個人就發現/他已經到了時間的最前面/再更前面。那麼他怎麼樣/按時進場呢?他肯定自己/是在一個週末之間但是是在/「我相信一切事物的意義都/在它們看不見的那一面」這句話的外面
如此這樣我們到了尼泊爾/尼泊爾肯定是一個側面/對那些雲來說/連我們的死/連那些信/死那信箱坡面
信的不光榮面是書寫者的磨損面,不光榮與磨是關乎靈魂的事,夏宇以齒輪形容之,再延伸齒輪的意象帶出「時間」的主題,藉由「排隊」的概念打破時間的線性關係,夏宇的時間之間是圓形關係,空間上逆時針不斷往最前面邁進,時間上卻反而不斷進入重新開始的循環,前面之前其實是後面。
空間與時間規則在辯證後被翻轉,夏宇提出另一個否定——「一切事物的意義都/在它們看不見的那一面」,緊接著再給出否定一個否定——真正的意義在「這句話的外面」。在此,夏宇詩中的意義是極度自由的,隨時成立而又隨即被推翻,點與點、面與面間的規範不存在。點和線的關係被打破後,接著的段落隨即就翻轉到空間上的「側面」到達尼泊爾這個點,彷彿看見地球上兩點構成的球型行徑軌跡,在不同面之間,夏宇最終給出了一個立體的空間。
(二)重複「排隊」——時間線的空間感變化
在〈舞和音樂〉裡,夏宇重複使用打毛線、排隊、信/書寫、旅行的意象,每當相同意象再次出現在不同段落,意義疊加,有推進全詩情節的作用。蔡林縉〈在夢想傾斜:「運動—詩」的可能 ──以零雨、夏宇、劉亮延詩作為例〉一文中也探討德勒茲「差異」與「重複」的概念:「重複是一種僭越,其質疑規律亦與一般性的概念相抗衡,採取的途徑則是追尋藝術的現實。」
於是,夏宇詩中重複的意象也像是一種對既定意義的質疑,以〈舞和音樂〉中重複最多的「排隊」為例,在每個重複之間,明顯可觀察到排隊的意象隨著詩的排列意義變換。
意思是你隨時可以參加/你隨時可以排隊/用你的行李或網球拍
凡有靈魂的都被暱稱為齒輪/屆時還是得排隊的/往逆時針方向移動買好了票最後一個人就發現/他已經到了時間的最前面/再更前面。那麼他怎麼樣/按時進場呢?他肯定自己/是在一個週末之間但是是在/「我相信一切事物的意義都/在它們看不見的那一面」這句話的外面
不值得討論的了大家結結巴巴/只想在那裏打發一下時間/或者排個什麼隊吧/我們要全數參加的/但還不知道要參加什麼呢/ 如此這樣大家一起來到了斜對面了/ 如此這樣大家一起來到了斜對面了
上為全詩中關於排隊的段落節錄,共三次排隊的意象。第一次排隊是直觀的層次,屬於空間的「線型」排隊;第二次排隊打破了直線關係,是時間循環中呈現「圓形」排隊;第三次排隊,則跳脫線與面的關係,打發時間的排隊變得可有可無,意義隨機而偏移著,是為「無秩序」的排隊。
在〈舞和音樂〉中,結合排隊本身帶有空間感的意象,重複出現變換著空間,出現三次便有三種空間串聯、疊加、翻轉,連結到時間的線性、循環性、隨機性特質。重複的「排隊」,於是讓〈舞和音樂〉在時間線上有了空間感的變化,最終,在重複中反而重新獲得自由的可能,以自由、恣意、傾斜的姿態,大家一起來到「斜對面」了。
四、〈舞和音樂〉空間策略下所呈現的象徵性
延續上一節夏宇詩語言的空間設計策略分析,本節進一步探討在「否定」及「重複」的空間敘事策略下,〈舞和音樂〉中所呈現的象徵性及其意義,更接近夏宇在這首長詩所帶出的「當下」與「集體」概念。
當下——給時間以時間
在〈舞和音樂〉這首長詩裡,夏宇以「否定」及「重複」的策略佈置整首詩的空間,匯聚多個當下的空間,在破碎的情節中拼貼、翻轉、重複、推進、再翻轉,以解消關係的理所當然。進一步追問:透過打破關係的空間設計策略,夏宇想要幹什麼呢?
翁文嫻在〈如何在詩中看見思想〉一文指出詩歌的深度不在題材,而在於其句子與句子之間的思維狀況,「夏宇就是『不要幹甚麼』,一般能『幹什麼』之類的內容都夾在回憶事件或想望,對夏宇而言都阻礙了『當下』的把握。」在夏宇的詩語言遊戲中,重複或是否定不過是在提醒讀者——每個瞬間當下所發生的關係。再看一次〈舞和音樂〉的這個段落:
那麼我們是那磨損面了。/試想有另一現在是那軸/凡有靈魂的都被暱稱為齒輪/屆時還是得排隊的/往逆時針方向移動買好了票最後一個人就發現/他已經到了時間的最前面/再更前面。那麼他怎麼樣/按時進場呢?他肯定自己/是在一個週末之間但是是在/「我相信一切事物的意義都/在它們看不見的那一面」這句話的外面
在前文探討否定的概念時,推翻點與點、面與面間規範後,夏宇提出一個「否定的否定」——「『我相信一切事物的意義都/在它們看不見的那一面』這句話的外面」,蔡林縉以「否定的等式」的威力形容這句詩,「在不可見之外,比看不見更難以捉摸,意義在自身缺席的最外部,夏宇儼然已經透過詩語言指出那個比思維更遙遠的『域外』。這樣的『域外』要如何重新被納入思考? 」
在夏宇的詩中,真正的意義始終不在裡面或外面,反而不斷成立在對立面的重新翻轉中,翁文嫻如此談論,「首先是有趣的,然後又會有各類變化中的,可能致你命的意義。」夏宇詩句變化中的意義是致命的,作為讀者唯有不斷回到當下:
星散這些美好日子裏如此呈現的/長久慎密的共謀中/所邀請的朋友們都各有所長大家果然/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吟詩/有的演講也想盡辦法儘量/不與對方發生關係就來到的/的黑暗面之之/不值得討論的了大家結結巴巴/只想在那裏打發一下時間/或者排個什麼隊吧/我們要全數參加的/但還不知道要參加什麼呢/ 如此這樣大家一起來到了斜對面了/ 如此這樣大家一起來到了斜對面了
如同這個段落,描述出一個鬆脫發散的無聊片刻,但是這個當下又彷彿是經過長久慎密的共謀而來,大家各有所長卻也結結巴巴,排個隊或者參加個什麼都好。如前文翁文嫻所說——夏宇就是「不要幹甚麼」,她也認為「夏宇最愛揭發這當下的訊息,以至引出如迷宮般,有如地圖般的分叉歧路式的種種理解或誤解。」
在夏宇詩的空間中,當下無限變幻著、隨時可以理解也隨時可以誤解,時間在這之中也隨之展開。如同蔡林縉探討夏宇詩中的重複概念時,他提出「透過語言重複,將思維的螺線一次次藉由重複更趨近『當下』,向意識的深處與存有的狀態不斷逼近,每一次重複的『當下』都是前一個『當下』的『當下』。」夏宇詩語言總是連結到時間的深刻探索與反思,關於時間的意義,最為深刻而直接明瞭的仍是〈給時間以時間〉中,
自從時間成了時間
我們就得給時間以時間
存在也就這樣存在了也不難
就被當做存在般了解。
回到〈舞和音樂〉一詩,在重複、否定的敘事策略下空間無限變化,時間的線性概念隨之被打破,而「當下」無限展開。於是,全詩最後以傾斜的姿態大家一起來到斜對面了。
集體——精神與肉體的狂歡
承上對「當下」的探討,閱讀夏宇總必須重新掌握著每個「當下」所發生成立的狀態,給予自由的理解,跟著她前進、後退、歪斜、進行一次次精神與肉體互相涉入的時空遊戲。
第二節導讀整首詩曾提及,在這首詩的主題中,舞是視覺、音樂是聽覺;舞是具體、音樂是抽象;舞是肉體、音樂是精神。透過這首詩的主題,夏宇在音樂和舞的關係之間自由穿梭,在詩裡創造出空間中,進行肉體與精神的來回辯證,明確直白地切入她向來詩中所鍾愛的「肉」的意象。
而就抽象面來說,每一樂音間隔處
所進出的舞,那關係
使得我們的行徑都不像是發明出來的
連我們的出生
在詩句前三行,夏宇給了模糊含混的音樂和舞的先後關係,緊接著進入上述的段落,兩者關係稍有推展,彷彿是音樂帶領著舞,透過音樂的進行或間隔,舞進出發生了,於是呈現出了一個集體的肉的狀態。然而我們還是沒辦法那麼確定舞和音樂、肉體和精神的先後關係,是集體「肉」的狀態再配上精神,或是精神控制著「肉」的狀態,如同舞和音樂的關係,仍無法確定或是不重要?
而隨著舞和音樂的關係進出發生,產生了我們的行徑、我們的出生,帶著一點點「性」的暗示意涵,是我們的集體行為與關係,彷彿感受到某種進出中,產生了「肉」的愉悅狀態。
連我們要去馬達加斯加這件事/大家都贊成開車去/實在是一輛爛車。音響還不錯/音樂也還可以。但為什麼/我們忽然到了斯德哥爾摩/我們強烈地感覺被解決/被空間代換、打發和耽誤/而也同時那麼想念卡薩布蘭卡/一切互相推卸/愛就因磨蹭懸宕/被發生了當大家深入表面大家是/那麼強烈意識到結構主義
接著,繼續討論音樂和肉體的互相發生。我們的身體在爛車裡,音響傳出的音樂進入體內,身體同時前進,彷彿暗示著肉身所構成的移動行徑,是由精神所觸發。
隨著音樂我們突然到了到斯德哥爾摩,眾人對音樂侵入沒有反抗是否是斯德哥爾摩症候,被侵入對侵入者產生強烈的情感,感覺被解決,隨之肉體被代換,內外空間開始翻轉的同時想念發生,時間點便從現在拉到過去,空間轉到卡薩布蘭卡。卡薩布蘭卡是《北非諜影》的英文片名,或許跟電影的愛情故事有關,也或許無關,總之,在此愛被發生了,而愛發生的理由是磨蹭懸宕,接著深入表面,整個段落一連串的肉體語言彷彿帶著一點性的暗示。而〈舞和音樂〉後半有更直接討論肉體和性之間的段落如下:
連打毛線這件事情如果萬一/我們並不怎麼喜歡面對面地打/因為容易分心一打錯就得重打/這沒什麼關係重要的是/如果你決定要和貝婀一起打/你要記得保護瑪蓮/如果你決定要和傑霍姆打/你也不要忘記保護丹尼爾注/這是大致生活守則/如果不小心碰到皮耶和綠西就糟了/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人保護他們/我們就想辦法繞/到了他們的背面/還沒有誰打進去過呢這背面/他們好像也不是那麼反對/如果可以治療自我吞噬和互相侵略/綠西她甚至更啟示了她的正面/但也還真有這樣的一個時刻/大家對正面完全不予賞識的/即使配上音樂/編了舞
注:以上四行為法國衛生部預防愛滋病廣告語
夏宇巧妙地利用「打」,創造出本詩中最富音樂性的段落,同時輪番上演的人名彷彿與詩句共舞,而其中夏宇引用了四行預防愛滋病廣告語,並且在詩末以注說明之,在廣告語之後,是一連串背面與正面的肉體狂歡,精神上自我吞噬和互相侵略。〈舞和音樂〉自此在集體狂歡式的夏宇詩語言中,讓讀者聽到了音樂、看到了舞。
五、結語——當詩語言配上音樂、開始跳舞
〈舞和音樂〉是夏宇詩一次音樂和舞的「互相發生」,透過這首長詩所調度的空間設計策略,詩語言因「否定」而推進、意義因「重複」而轉換,音樂和舞因此被異化,突顯了精神和肉體的獨特質感。
在詩句進行與結構開展之時,夏宇透過打毛線、排隊、信/書寫、旅行以及各種「面」等日常瑣碎事物的意象,將材質、形式、關係重新混搭、翻轉,展現對既定空間結構關係及線性時間概念的反思,最終得以回到「當下」給時間以時間,在配上音樂、編了舞的詩句中,參加一場精神與肉體的集體狂歡。
讀著〈舞和音樂〉,一句句自然而然地會漸漸在心中聽見音樂的節奏、看見一個個舞動的場面,總會想起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描寫的這個段落:
「他想要一段無邊無際的音樂,一些絕對的噪音,一些美好而歡樂的吵鬧聲,可以將一切都覆蓋、淹沒、窒息,讓話語帶來的痛苦、虛浮和空洞都沈沒下去。音樂就是對語句的否定,音樂就是反話語!他很想和薩賓娜久久地擁抱在一起,默默不語,不再說話,讓肉體的歡愉匯流在音樂的狂歡喧囂之中。在這幸福滿滿的喧鬧想像裡,他沉沉睡去。」
音樂是對語句的否定、音樂是反話語,音樂和吵鬧聲及噪音相同能夠覆蓋話語,翁文嫻在〈如何在詩中看見思想〉論及「詩的內蘊」,也曾引用米蘭.昆德拉:「如果詩人不去尋找『在那後面某個地方』的『詩』,而是『介入』到一個為人們早已熟知的真理(它自己站了出來,就『在那前面』)的服務中,那麼他就放棄了詩的自身使命。」夏宇的詩總挑戰著那些屬於「前面的」,她的詩語言是音樂的、噪音的、混雜的、翻轉的,而夏宇的蘋果核終是「在那後面的某個地方」,在〈舞和音樂〉裡,當話語退位,你我不再說話,就讓肉體的歡愉匯流在夏宇詩語言音樂狂歡喧囂的想像之中,擁抱著一起睡去。
參考資料
1. 專書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尉遲秀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台北:皇冠文化,2004)。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孟湄譯,《小說的藝術》(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 )。
夏宇,《Salsa》(臺北:唐山出版社,2000)。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臺北:唐山出版社,1998)。
2.論文
期刊論文
江長威,〈詩,如何過火?想詩、談詩、念詩、玩詩——《中外文學》三十週年系列座談之二〉,《中外文學》32卷1期(2003.06)。
林燿德,〈在速度中崩析詩想的鋸齒:論夏宇的詩作〉,《文藝月刊》第二〇五期(1986.07)。
學位論文
蔡林縉,〈夢想傾斜:「運動—詩」的可能──以零雨、夏宇、劉亮延詩作為例〉(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
--
美術設計:游佳真
圖片來源:游佳真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13.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夏宇 #點線面 #詩語言空間設計策略 #象徵性 #舞和音樂
詩維娜作用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泰戈爾《新月集》── 黑暗之中的溫暖 ◎黃禹涵
一、作者介紹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 5. 7. - 1941. 8. 7.)是一個跨世紀的印度詩人,跨越了十九世紀後半期,和二十世紀前半期,在印度有著「詩聖」的文學稱號。當時歐洲、美國和日本都進入資本主義的時代,並且進一步發展成為帝國主義,同時對外爭奪,作為列強國家開始瓜分全球。
泰戈爾出生的那一年,也就是1861年,英國已經對印度侵略長達260年,同一年也是印度民族大起義後的第五年,當時殖民者的貪婪掠奪、殘酷壓榨和欺凌,讓印度人民極端反抗。在他晚年的時候,1914年和1941年又先後爆發兩次世界大戰,他在1941年離世,由此可見,泰戈爾生長在一個非常動盪不安的年代。
雖然被殖民者苦不堪言,但是泰戈爾卻誕生在一個地主兼商人的文藝家庭中,這是一個不同於他人的生活起點。
從泰戈爾的祖父那一輩起,已是成功的企業家,而其父親身為長子,承襲了祖父的家產,處在一個社會地位極高的位置,享有高等教育和資源。他是家中排行最小的孩子,父親教育孩子們能夠適性楊才,各展所長,遺傳基因圍繞在文學和藝術裡面,在泰戈爾生長的家庭環境裡面,充滿自由民主、文學藝術、古印度文化及宗教信仰,而他本身也是一個富有哲學思維、愛國主義的人。
二、《新月集》成書背景與創作理念
泰戈爾在1901年於聖蒂尼克坦創辦小學,此舉對於後來的印度有著極大的貢獻。隔年,與他生活二十年的妻子瑪麗娜麗妮(比泰戈爾小12歲,原名薄瓦達莉尼)病逝。1903年,《新月集》(原出自詩歌《兒童》)出版了,創作的語言包括孟加拉語和英語,同年九月,二女兒列奴卡病逝。1905年,父親逝世。
泰戈爾有很多著作反映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封建和種姓制度的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反抗精神。但是《新月集》這部作品,是一個充滿愛與美好,描繪兒童的詩集。
在動盪不安的社會裡成長,伴隨著親人相繼離世的歲月裡,泰戈爾也寫下很多作品追憶親人,即使如此,他依然堅強地書寫,擁有對於「愛」的一套美學觀念,他以兒童為中心寫下《新月集》,從詩的文字中可比對出當時印度社會兒童與外界之間產生的微妙關係。此外,在讀者的視角中,也能看到一個他在詩裡的母親投射和最後對於迷失的人的呼喚,以下分別舉例說明:
(一)以兒童為主角
泰戈爾在《新月集》裡開篇的第一首詩〈家〉寫著(節錄片段):
我獨自漫步於田間小路,
夕陽如吝嗇財主,隱匿最後一點金黃。……
望著幽黑的大地在我眼前開展,
用雙臂環繞著無數的家庭、搖籃和眠床、
母親們的心和夜晚的燈光,
還有那年輕而自然愉悅的生命,
毫不自覺這樣的歡愉對於世界的價值。
混亂的社會是印度當時的黑暗,泰戈爾緩緩透出人們漆黑幽暗的心境,但是那些年經的小生命,就像未被浸染的純淨成為黑暗中的光彩,作為《新月集》的開端,「孩童」們成為這本詩集裡的主人公,化作一股黑暗中的清流,以歡愉的聲音流入人間。
(二)孩童與外界的關係
隨著兒童成為詩集的主角,他們的純淨則與外界的混亂形成一種反差。在《新月集》收錄的第二首詩〈在海濱〉的末段(節錄片段):
暴風雨在無徑的空中怒吼,
船隻在無蹤的水裡崩解。
死神處處皆在,而孩子們嬉耍。
在無盡世界的海濱,
是孩子們盛大的聚會。
泰戈爾藉著海與孩子的嬉耍,寫出作為童年孩子最乾淨而純樸的歡笑,透過前一章作者時代背景的介紹,已知當時的印度生活並不容易,從「暴風雨、船隻崩解、死神」中看見其中的辛酸與悲憤,即便如此,孩童也依舊快樂玩耍,有一個自己的世界,這份對比也轉化為人們希望的力量。
(三)母親角色的投射
數篇詩中也有以母親的語氣去關懷兒童的詩,透過一種母愛的親情來傳遞世界上仍存在的美好,〈盜眠者〉(節錄片段)寫著:
母親將水瓶抱在腰間到鄰村汲水。
正午。孩子的遊戲已結束;
池塘的鴨子靜謐。
牧童在菩提樹蔭下臥睡。
白鶴肅靜的佇立在芒果樹叢邊的水澤。
這時,盜眠者前來,
從嬰兒眼中奪取睡眠逃走。……
是誰從我們的嬰兒眼中偷走睡眠?
我定要知道。
我定要找著她,並將她鏈起。……
我會搜查她的巢穴,
看她將所有偷來的夢藏在何處。
我會全數搶來,將它們帶回。
〈盜眠者〉藉由孩子的睡眠,詩人以真實的生活姿態投射到母親的角色裡,即使在詩裡一句「愛」的獨白都沒有,也可以看到詩句流露出來的母愛。
(四)最終的呼喚
〈榕樹〉收錄於《新月集》較末端的篇章,在這個篇章哩,彷彿可以看到詩人在藉著榕樹這個大自然的形體取代,並呼喚著那些遺忘世間最純真美好的人,以下節錄:
啊,你,佇立在池塘邊枝葉扶疏的榕樹,
你忘記那個小孩了嗎?
她曾向鳥兒般在你的枝枒間築巢,
後來又離你而去?
你難道不記得他如何坐在窗邊,
驚奇的望著你那竄進地底的糾結樹根?
其中,透過母愛親情的回顧,〈榕樹〉更將印度婦女到池塘取水和自己心中黑暗的陰影寫出:
婦女們來到池塘用她們的水瓶裝滿水,
你那巨大的黑色身影,
在水面上蠕動,
彷彿從睡眠中掙扎著醒來。
陽光在水波上舞蹈,
有如不停息的小飛梭編織著金色織錦畫。
最後,〈榕樹〉也用了兒童最單純天真的模樣呼喚著榕樹:
兩隻鴨子沿著遮覆牠們倒影的
濃密草叢邊緣遊過,
而這孩子則靜坐著沉思。
他渴望是風,吹過你颯颯的枝枒,
渴望是你的影子,隨著日斜在水面上延展,
渴望是鳥兒,棲息在你最高的細枝上,
像那些鴨子在草叢和倒影之間漂浮一樣。
從大自然中化身為榕樹,看到婦女們每天依然來池塘邊取水,再到純真的孩童仰望著榕樹,整首詩象徵一種自身麻木而被溫情喚醒的味道。
三、泰戈爾的美學風格
首先,探討傳統印度美學的風格,其中包含「神人合一」、「主客合一」、「我與自然合一」、「小我與大我合一」的準則,泰戈爾承襲印度美學的傳統思想,並擁有屬於自己的藝術特色。
泰戈爾擁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他曾在《創造的統一》書中的篇章〈詩人的宗教〉這麼說:「美無所不在,任何事物都具有使我們享受的能力。」論美的本質,他曾到過歐洲,他認為歐洲人往往喜歡談論抽象的美,泰戈爾獨立出自己的派別,他的美學不是脫離周圍世界的一種抽象,他說:「美不是幻想,它具有實在的永恆意義。」然而,美也不是指事實本身,因為事實有時會引起沮喪和憂愁。美則意味著某種實現,即是愛的實現。
在泰戈爾的心裡,世界的本質由愛出發,《新月集》裡寫下的美學情感,就是母愛、孩童之愛,也是人類最純潔的情感,他希望透過純樸的愛去填滿世界,只要世界擁有這份純樸的美,便會換來和諧。那些被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遺忘、麻木的情感,他寫下來,在《新月集》的世界,他有時以詩人,甚至是大自然的角度去看孩子,有時候又將自己投射為一個愛著孩子的母親,有時又或者是一個孩子的視角。
泰戈爾在〈詩人的宗教〉說:「美就是『一』對另一個『一』的自我奉獻。」前面的「一」指個人,後面的「一」指他人、神或大自然。現實社會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矛盾,這些矛盾往往使我們感到迷惑,關於想像和現實的統一,在泰戈爾的美學觀中,想像的作用就是要把實際的東西轉化為心靈的東西,把各種雜亂無章的事物轉化為使我們心靈達到完美歡樂的和諧。
註:
一、 專書
泰戈爾,《泰戈爾詩集:新月&漂鳥》,李慧娜、卓加真譯,初版,臺北,遊目族文化出版,2014年。
宮靜,《泰戈爾》,初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92年。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01-2.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泰戈爾 #新月集 #兒童與母親
詩維娜作用 在 吳青峰 官方專屬頻道 Wu Qing Feng's Official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吳青峰《太空人》線上影展 驚艷呈現
隱藏版暗黑詭譎之作:〈傷風〉
🎧《太空人》數位/實體收藏 https://lnk.to/Wu_TKR
吳青峰 X 金像鬼才導演 翁子光 X 國際百變女星 吳可熙
挑戰內心惡之慾望 共同打造現代敗俗
開始,只是一陣微風
查無起處
慢慢地,世界聳動、驚悚、敗俗……
我們患了〈傷風〉,漸漸脫水 蒸發不見
中世紀,人類最嚴重的一場災難就數黑死病;在這場人與惡魔的戰役裡,部分的瘟疫醫生會戴上具有保護作用的鳥嘴面具,藉以保護醫師免受瘴氣的侵害,鳥嘴醫生在當時也被視為守護者般的存在。〈傷風〉MV裡,青峰飾演鳥嘴醫生,進入了一個不明時空的破落殘缺醫院,鳥嘴醫生拿下他的面罩,看見裹著小腳的小女孩、瘸腿的三腳鹿、佝僂老者、跳著怪誕舞蹈的病人們……等,充滿夢靨般的寓意。鳥嘴醫生在這個錯亂的時空,感受世界的傷風,試著搶救些甚麼……其中,化身敗俗女巫的吳可熙,在染上傷風的世界裡,形成了一股邪教,魅惑他人、集體崇拜;而人們,到底是因自身染上了風邪而瘋,抑或是因著歪斜的敗俗而染上了傷風?
以電影《踏血尋梅》橫掃各大影展,金像導演翁子光,很詫異青峰將〈傷風〉這首作品交到他手上,鬼才如他想像著聽眾所感受到的衝擊,進而轉化為電影語言,產出此部獨特的暗黑詭譎之作。〈傷風〉兩字,意為外感熱病,就像中了風邪般的被感染。青峰創作這首歌時,想探討人性自古至今的通病:一種「傷害的風氣」,當看到他人某項行為,例如言語傷害、道德論斷、一味指摘,主體便像染上此種風氣般,自主意識漸漸脫水、蒸發不見,附和他人行為,造成傷害,社會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染上了這種風氣。從詞曲、編曲、和聲、配器,〈傷風〉在音樂與歌聲的表現,用細節營造出電影般的詭譎暗黑,也提供了反思的空間給聽者:當傷害成為一種風氣,到底是誰骨子裡入蠱得瘋了?
-
〈傷風〉
病房裡面有點暗 病人們正流著汗
牆上標本一字排開
生命只剩下意外 人性帶來的清單
慾望和恐懼各一半
風吹了起來
每個腦袋 各懷鬼胎
我們 漸漸脫水 蒸發不見
人們 自艾自憐 屢見不鮮
我情願不理解 我情願不體檢
我情願不涉獵
我情願被淪陷 我情願被愧對
我情願被毀滅
你的嘴到你的肺 一樁失蹤的案件
病毒成為每條纖維
你是你罪惡的賊 它一向貪得無厭
調不出監視器畫面
有一隻烏鴉
咿咿哎哎 叫了起來
那傷害刮起的風 它想我退縮
只是一場偏頭痛 一塊小息肉
你看我們的天空 染上了傷風
虹色彗星在空中 打壞了兆頭
你越是不珍惜的 你越是要求
眼睜睜看我們 漸漸脫水 蒸發不見
人們 自艾自憐 屢見不鮮
我情願不理解 我情願不體檢
我情願不涉獵
我情願被淪陷 我情願被愧對
我情願被毀滅
傷風是一陣煙 它傷了你心肺
傷得讓我走遠
詞曲/吳青峰
製作人/吳青峰、徐千秀
編曲/吳青峰
鼓/Padget Nanton III
貝斯/寗子達
合成器/吳青峰 蘇玠亘
合聲、合聲編寫/吳青峰
拍手/Padget Nanton III、寗子達、單為明
錄音(樂器)/單為明@Lights Up Studio
錄音(人聲)/吳青峰@青Home
人聲編輯/單為明
混音/柯宗佑@Fatty Corner Studio菲蒂蔻娜錄音室
母帶/Randy Merrill@Sterling Sound
【MV團隊】
影像製作/一劇之本有限公司
特別演出/吳可熙
導演/翁子光
監製/余詩迪
行政監製/孫霏
攝影師/蒙青
燈光師/魏琥弦
美術指導/雞肉飯(蕭仁傑)
造型指導/杜佩勳
編劇/梁永豪
製片/張瀠之
選角/陳加倚、徐皖琪
演員/賴雨霏
舞蹈顧問/李凝
編舞/許瑋玲(50) 楊靜
剪接/張釗
特效製作/索爾視覺效果股份有限公司
手寫字/吳青峰
藝人彩妝/張婉婷
藝人髮型/Edmund Lin from ZOOM Hairstyling
平面記錄/Kevin Im
影像記錄/李依純
#傷風
#Outsider
#吳青峰太空人線上影展
--
🎬 太空人影展 https://qing.pros.is/TKRfes
〈譯夢機〉https://youtu.be/pUW2Zwx1HNs
〈回音收集員〉https://youtu.be/li05s2C5410
〈巴別塔慶典〉https://youtu.be/iOs7Ykmhew4
〈太空人〉https://youtu.be/kRxk9v0bsC0
〈傷風〉……https://youtu.be/DDiVLYGwemU
〈失憶鎮〉https://youtu.be/8QdllosLKN4
〈太空〉https://youtu.be/LV7eT2_VwMw
〈水仙花之死〉……https://youtu.be/R7iTUuvxIDU
〈男孩莊周〉……https://youtu.be/hco_Oaltm2c
〈太空船〉https://youtu.be/oa9U-6blsv0
〈線的記憶〉https://youtu.be/SlHOREEN2Ac
〈Outsider〉……https://youtu.be/GCI_v-qKjbw
……………………………
Sᕵᗩᑢᘿᘻᗩᘉ《太空人》
吳青峰首張專輯 2019年9月6日 數位及實體同步發行
👨🚀 吳青峰《太空人》全部連結
https://linktr.ee/qingfeng
……………………………
▶ 吳青峰 IG:https://www.instagram.com/imqingfeng
▶ 吳青峰 FB:https://www.facebook.com/WuQingFeng
▶ 吳青峰 微博:https://www.weibo.com/u/1822796164
🔔 訂閱吳青峰官方專屬頻道:http://bit.ly/qingyoutub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