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 談談樂手教練實務經驗 }}_16
連續兩天炙熱高溫的週末,在熙來攘往的信義區香堤廣場,『新光三越2018 第6屆不插電音樂大賽』順利完成了第二階段的複賽:22組年輕的參賽者們各自用兩首的原創表述了他們青春的喜怒哀樂,而三位評審在經過相當熱切的討論攻防後,決定了入選決賽的十組參賽者;接下來的一個多月,這十組參賽者會分配給三位評審做各自10個小時的音樂集訓,然後在八月中旬的決賽中一分勝負。
看起來,是一個還頗有建設性的音樂競賽活動,在炎炎夏日的台北,還算是健康而有教學相長意味的世代音樂傳遞;但…我有一點心底的感覺很想提出來討論一下。
[二. 樂手教練的實務筆記]_03
這兩天的賽程,我都提早了一些時間在評審席就位,為的是先閱讀一下所有參賽者的原創歌詞 --- 事實上,只要是類似的音樂活動,任何有『原創作品』的項目,我都會習慣性地先預覽一下創作者的文字,也許這來自於過去在唱片公司製作部的工作訓練,你會希望在還沒有旋律、音樂的烘托、渲染的情況下,先看一下作者文字掌握的能力,看看整個故事的結構,看看文句語意的鋪排,看看是否有獨特而不落俗套的觀點會躍入眼簾。
而我很意外 --- 但其實也不是太意外 --- 地發現,幾乎所有寫作者都很強調『自己』的感受,但一旦把所有人的描述放在一起細讀,十之八九,這些『感受』都像是同一個人寫出來的!我說的不是那種『英雄所見略同』的境界,而是一種使用語言的『狹隘同質』性,以及對於事物表層描述的局限、而無法深入剖析進而延伸的『平面感』。
對!『平面感』!許多的創作者用了非常『用力』的形容詞彙,把自己的感受『努力』地試圖傳遞出來,但因為缺乏『具體』的核心概念,所以,你只會覺得字眼帶來的繽紛感,卻始終像是在看一種浮誇的2D平面圖,完全抓不到作者最真實的心跳瞬間。雖然不應該,但我還是在某一篇的歌詞註記了一個眉批:『大量的詞性轉換與形容詞的堆砌,並不會讓這些字眼自動轉換成詩』。
這種在文字敘述上缺乏『景深』的寫作,往往只會使閱讀者陷入一種無端的膠著感;而為了不讓這些遲滯的文字影響閱聽者自己的情緒,我們其實會下意識地自動忽略了這些無關痛癢的字詞,所造成的結果,大概就是閱聽人對於許多時下『原創』作品無感的普遍狀況。
我一直也很苦惱於怎麼找出一個好的範例來解釋優秀的文字敘述應該如何透過轉換視角、藉景喻物,創造出有效的『景深』、『對比』,來讓閱讀者可以心領神會於作者『不言自明』的最高境界……一直到今天稍早,看到了友人馬世芳兄所轉貼的吉他名家大竹研先生的文章,我才覺得真的可以在這一週的專頁文章中一舒心中塊壘 --- 因為大竹君的文字,透過了極好的中文翻譯,完全體現了我認為一個優秀的文字經營應該是怎麼樣的場面 (且讓我厚顏轉貼這一篇文字)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7565715639992&set=a.10152571790279992.1073741825.832404991&type=3
(我真的希望你會先另開新頁、好好看完這一篇音樂家的自敘,再回來看我的後續。)
你怎麼會想到用一只戴了十七年的手錶來開始描述這十七年來的人生種種?你怎麼會用發條的這種特性來延伸『即使已到這個年歲仍保有孩童般的心情,眼睛盯著錶面,左手拿著錶,右手旋緊發條:讓自己快轉,或者倒帶』的這種內心寫照?
『觀察』→『紀錄』→『沈澱』、『醞釀』→『試作』→『反芻』、『修正』→『再作』,然後我們才可以來談談創作的可能。
我當然也不斷自省,會不會是因為世代的差距,我『拿著明朝的劍來找清朝的官麻煩』;特別是這個以 IG 圖像式溝通的時代 (https://zh.wikipedia.org/wiki/Instagram ),誰還耐煩於這樣的文字建構?『…啊~是要給誰看啊!』
那就拿今年度金曲獎年度歌曲、盧廣仲先生的『魚仔』一曲,來看看他的文字運用:https://www.mymusic.net.tw/ux/w/song/show/5664874 ,不是一樣可以看到場景的轉換,以及藉景喻情的手法?在此,我還想特別推薦2018年七月號的『科學月刊』精選文章:『盧廣仲金曲獎入圍神曲<魚仔>中的語言轉換與旋律性』(http://www.scimonth.com.tw/ ),來看看『認知心理學』(http://wiki.mbalib.com/zh-tw/%E8%AE%A4%E7%9F%A5%E5%BF%83%E7%90%86%E5%AD%A6 ) 的專家教授是如何看待『字韻咬合』對於閱聽人所能帶來的深刻影響。(由於牽涉的智慧財產權利,我非常建議你可以去實體店面購買一本這樣的優良刊物來逐字閱讀。)
我只是很想說:如果你可以明確感受到『創作的慾望』,恭喜你!你『可能』擁有大多數人不見得能擁有的天賦;但真要能完成一個好的創作,只依靠『可能有的天賦』是遠遠不夠的!從『原生的慾望衝動』到『足堪傳閱』到『足以傳世』,這中間所需要的精雕細琢,其實才是一位創作者應盡的本分啊!
而這些,都不是你與外界的什麼音樂競賽,那些,都是你與自己無聲的爭戰。
------------------------------------------------------------------
後記1. 今年我才知道,原來『香堤廣場』是台北市政府管轄的地盤!如果藝文界的朋友會需要類似的場地來舉辦活動,是可以向台北市文化局提出申請的,而最高的合作條件可以到場地免費!我覺得…這是個很棒的訊息。
後記2. 所以接下來的一個多月,我會與四組參賽者一起研修一些音樂相關的可能性;我覺得外在的音樂技術修整,其實都只是『勞力』型的學習,但真正讓創作發光的,恐怕還是來自於『勞心』的自我要求、鍛鍊。因此,在開始我們的音樂之旅前,我希望你可以看過了這一篇的文字,也算是校正一下我們彼此的基準,然後一起努力向前。
而我會很希望能將這些訓練過程,以『樂手教練』的身份,用文字紀錄在這個專頁,也許,這對於後進的新創者,會是一個可供參考的資料庫。
後記3. 既然是暑假,我們就來展開一切的暑期音樂鍛鍊吧!前此提到的『第二階段樂手養成計劃』,我們已經順利甄選了兩名新進鼓手加入即將展開的音樂製作案;接下來我們會在本週三公佈『貝斯手甄選』的相關活動訊息,歡迎各位對於自己音樂前景有絕對企圖,又喜歡在高壓環境下鍛鍊自己的貝斯手,一起來玩耍這個暑期音樂營。
謝謝大家!
誇世代wiki 在 黃少雍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岳哥寫得太好 有空我也要寫一點點編曲心得
{{ 參. 談談編曲實務經驗 }}_13
也許你終於選好了幾首很有時代性、經典代表性的曲目,準備打開你的 DAW 工作站要來挑戰這個『一比一拷貝』的鍛鍊任務了!我猜想~你應該就是在你萬用的電腦裡面,打開你所熟悉的編曲軟體,然後…尋找一些音色,憑藉著從這個專頁第一篇文章就請你訓練的聽力,開始要把你聽到的每一個樂音、節奏好好地抓出來,用 Midi 認真地紀錄下來~?
沒有什麼不對!但,我還是想講一個小故事,希望能對於你要開始執行上述工作前,能有一些效率提升的作用:
時間回到九〇年代的華語流行音樂製作環境的專業錄音室裡。那時候在台北最富盛名的幾間專業錄音室,譬如『白金』、『強力』、『雅弦』,每家錄音室的基本結構都大致相同:每一家都有好幾『套』仔細設計、注意聲學響應的『主控室加收音室』這樣的套裝組合,在想像中 ---至少我是這樣以為的--- ,這些『套裝』的錄音空間應該充滿了製作人、歌手、樂手,像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一直在生產音樂吧?等到我真的有機會開始『涉足』這些場域,我才發現,真正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盤據』在這些錄音空間的角色,其實是『編曲』工作者,而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鋼琴背景或是鍵盤出身的編曲!
這些編曲家們日以繼夜地以錄音室為家,依恃著他們驚人的音樂才華與過人的體力,幾乎都是以『一天一首』(或以上) 為單位,提供了非常穩地的產出、來維持著九〇年代華語流行音樂恐怖的音樂製作產量。
但當時,電腦還是一種尚未普及的外星文化,這些鍵盤編曲家們所使用的『編曲中央處理器』,是一種只用來處理 Midi 訊號的、類似一臺工程計算機的器材 --- Midi Sequencer (樂器數位介面序列機: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usic_sequencer )。這個『序列機』在處理 Midi 這件事會有多悲情呢?請參閱『KB FRONTNET』網頁作者『Mr.Liu』所寫的文章『時代的眼淚,風靡一時,卻驟然消逝的音樂製作產品』(http://www.kb-frontnet.com/archives/1546 )。這些編曲家們的大腦幾乎都是超高速電腦,可以將心裡所想的音樂聲部、音符,瞬間轉換為行列式的數字,鍵入在非常窄小的 LCD 條幕,透過這些序列機的指令來指示現在要由『哪一臺音源』的『什麼音色』,在『什麼時間』用『什麼力度』與『什麼時間長度』來發出『哪一個』或『哪些個』音……
你覺得~一首歌兒的編曲,總共會用到幾種樂器、加起來會有幾個『音』( Note) 呢?
而這些編曲家們是用『一天一首』以上的速度在提供音樂的產出……
不過,這篇文章不是要禮讚這些音樂工作者恐怖的大腦,而是要介紹一下那台『序列機』所『控制』的那些『音色』機器 --- 我們稱之為『音源』( Module)的器材。
這些『音源器材』的源起,應該可以追溯回到早在上個世紀中葉之前就已經研究發展的『合成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8%E6%88%90%E5%99%A8 ),在經由加入流行音樂產業的過程中,逐步由非常『外掛調整』式的電子線路串接,發展成晶體或中央處理器的『內建整合』式的商用機型。此刻已經慣用現代3C產品的你,可能很難想像、理解,在九〇年代的時候,這些商用機型是如何地巨大、笨重卻又不可或缺!在當時的編曲家們所必須使用的 Midi 音源,每個人至少都有十幾二、三十『U』(https://baike.baidu.com/item/1U )的數量!那是什麼概念呢?我勉強用自己為數不多的器材、與網路上所能搜尋到的圖片,列為圖1與圖2,來解釋一下這些類似『冰箱』大小的機器群,是如何圍繞在這些編曲家們的身邊!
而這些『商用型音源』,從最初的『加法』、『減法』合成器運算開始,就致力於摹仿真實樂器的聲音,隨著運算技術的發展、進步,這些『合成音源』在九〇年代,就已經能夠提供非常華麗、擬真的真實樂器音色,以及非常豐富、大概只存在於外太空、異世界的奇幻聲響,而這些卓越的音色,為全世界的音樂工作者提供了充沛的能量,進而迸發了整個九〇年代多元而瑰麗的流行音樂文化。
然後更新、更厲害的技術出現、成熟了!樂器的音色不再只是依靠波型運算、組合去『模擬』,而是利用了『實際錄製』的方式,產生了『取樣音源』( Sampling) 的器材 --- 『取樣機』( Sampler)!
我第一次聽聞而被驚嚇不已的取樣聲音,其實只是一個 Bass 樂手在彈奏過程中常常會用到的情緒性手法『Slide up & down』(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e7YULZA2kc )而已,真的只是『而已』!但在那個用『模擬運算』的合成器年代,那一聲惟妙惟肖的『Slide』,在我面前昭示了下一個世代風起雲湧的前兆!
果然!錄音室裡的編曲家們突然之間在原來的『冰箱機櫃』裡,紛紛加入了最新的取樣機種,譬如 Roland S760 (http://myweb.tiscali.co.uk/clouzeau/s760/ )、或是後來的取樣機王 Akai S-6000 (http://www.vintagesynth.com/akai/s5000.php ) 這一類的重兵器。但麻煩的是:當你使用任何一種取樣音色,你都必須將這些音色『叫進』( Load) 器材中的『存取記憶體』( RAM) 裡面,才能透過 Midi 去指揮它來發生音樂上的作用;這裡面的問題是:
1. 先別管在當時每個取樣音色實際上有多大的資料量,先看一下最厲害的兩個取樣機材產品的 RAM 配置的大小:Roland S760 原廠配備的 RAM 是 2M,最大擴充量是增加到 32M!是『M』喔!而機王 Akai S-6000 的最大擴充量是 256M!這個意思是:你以為能叫進多少種了不起的音色?
2. 好!也先別管可以叫進多少音色了,就說你今天想要一組非常真實的絃樂好了!你就得把與絃樂有關的取樣音色一個一個叫進來、用 Midi 鍵盤試彈一下是不是你想要的情緒與顏色,萬一很不幸叫進來的音色不甚理想,你就得將這個音色從 RAM 裡刪除、以節省記憶體的用量,然後重複這樣嚐試音色的動作,一直到找到你想要的音色為止 --- 然後天就黑了、也該睡了!
而這些偉大的編曲家們除了添購取樣機材的硬體之外,也一定會購買最新、最厲害的取樣音色,來讓自己的編曲內容一直有著他人無法企及的優異音色,這一買…音色的種類很快就成千上萬種地累積上去,而國外廠商死命地出版新的音色來擴大市佔,音樂家就不斷的買、再買……
故事的背景描述大概就是這樣的時代場景,而故事是:
大約在2000年前後的某一天,我走進編曲家鍾興民先生剛進駐白金錄音室的編曲工作室去拜訪老師 (前面提到編曲家們盤據在錄音室,但常常,會因為製作人所選定的錄音室有所不同,以致於編曲家必須帶著那些笨重的機櫃逐水草而居式地在各個錄音室間流動,像鍾興民 Baby 老師這樣固定『包』下一間錄音室的做法,在當時可算是首屈一指!)。還沒走進錄音室裡、在外面就聽到 Baby 老師在試著各種取樣音色;我心想:『不知道老師今天是編誰的案子?不如趁機來偷學一些招式!』。等走進之後、問過了老師,Baby 老師的回答是:『今天就是來聽音色、寫筆記的!』
[三. 關於編曲開始前應該要會的幾件事]_02 建立、認識你的基本音色
我不知道目前你的編曲實力與實例到了什麼程度,但我猜想,每一次當你要建構你的編曲時,你花在尋找音色的時間,恐怕是相對非常沒有效率的。在本世紀初期,取樣音色的種類爆炸式的產生、而且還沒有轉換成電腦可以直接匯入的格式之前,臺灣最傑出的編曲家鍾興民先生,每天都會花一定的時間去仔細研究他手上買進來的取樣音色片,對每一個音色做適當的筆記;他說:『你聽過了,腦海有了印象,之後有什麼編曲需要什麼樣的音色,找起來就快了!而且,常常音色自己會給你很多的刺激,你就會被激發出不一樣的想法、點子,譬如~~~』,然後老師就很開心地示範了隨便一個音色,彈出了我反正永遠也學不會的句型與節奏……
但,那一天我該偷走的東西,我非常有禮貌地一定就偷走了。
時間轉換到今時今日,電腦科技的神速發展,把當年對於那些編曲老師們的麻煩事兒都精簡到難以想像的程度 --- 隨便叫個幾『G』的取樣音色到編曲軟體裡,根本只是一根手指的事~而且理所當然!那麼,我真的會非常建議你,不論你的手上現在有多少音色,在你每一天的空檔裡,盡可能地去認識、理解這些音色 --- 我的意思是:現在的音色設計,比起當年更多了許多精細、精緻的音色控制參數,這些看似複雜的參數數值,請花一些時間、透過便捷的網路資訊獲取方式 (譬如 Youtube 看都看不完的教學示範),來增加你對於音色的掌握,這對於你日後要在大家都可以有的音色資料庫裡脫穎而出,有著難以估計的巨大作用!
回到我們應該要練習的『一比一拷貝』;如果你是使用 Mac 的電腦,你應該可以用相對低廉的價格,購買到『Logic』相關系列的編曲工作軟體,這個系統裡,也內建了不少足堪使用的取樣音色。但如果你秉持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觀念,想要進行下一步的音色升級計劃,我對於這樣的計劃有著一些小小的建議。不過~有三點需要說明一下:
1. 以下建議的音色方案完全不是來自『業配』的概念,而是我自己這些年來在 DAW 編曲系統下所實際使用過的建議,這些建議都符合業界工作標準,但不見的是所有專業編曲工作者都一定認同的選擇 --- 這些,只代表我自己的立場。
2. 『一次購買到位是最節省的採購方案』,一位青年樂手分享了這個觀念給我,我經過個人慘痛的反面實驗後,對此建議驗證無誤!所以~這些建議方案也許不是全然從定價合乎人性的角度出發。
3. 這些建議不會涉及任何精確的使用解說,相關進一步的資訊,我相信網路上一定有足夠的說明可供參考,還請自行發掘。
以下是我在 DAW 工作環境下,取樣音色或相關 Plug-in 軟體的建構建議:
1. 就『一次性』能有各類型高水準的取樣音色選擇方案,我會建議選擇『NATIVE INSTRUMENTS』所出的『KOMPLETE 11 ULTIMATE』(https://www.native-instruments.com/…/kom…/included-products/ );特別是這其中會包含的『KONTAKT 5』這個『Sampler』控制介面,應該是現在最通用、方便的取樣控制器了。
2. 如果回歸到建構一個『Combo Band』所需要的基本節奏組,在鼓組的音色選擇上,我會建議:
a. 同樣來自『NATIVE INSTRUMENTS』出版的『BATTERY 4』(https://www.native-instruments.com/…/kompl…/drums/battery-4/ ),這套音色較之先前的版本,除了有很好的『原聲』鼓組之外,新增了許多更符合現今流行的電音鼓組音色。
b. 來自『TOONTRACK』的『SUPERIOR DRUMMER 3』(https://www.toontrack.com/product/superior-drummer-3/ ),可以研究一下這套取樣音色的錄製用心程度。
c. 來自『STEVEN SLATE DRUMS』的『STEVEN SLATE DRUMS 5』(http://stevenslatedrums.com/ssd5/ ),事實上現在的市場版本是『STEVEN SLATE DRUMS 4』,但因為廠牌擁有者本身對於『鼓組』音色的調校能力,讓我非常期待會在今年更新的第五版。
而在 Bass 的音色選擇上,我的第一推薦是在九〇年代就推出傳奇取樣音色『Bass Legends』(https://www.spectrasonics.net/produc…/legacy/basslegends.php ) 的『SPECTRASONICS』所升級研發的『Trilogy』(https://www.spectrasonics.net/products/legacy/trilogy.php ),它在編曲的元素上所提供的豐富性,是其他廠牌所難以超越的。
而『SPECTRASONICS』這個廠牌所出版的另外兩個絕殺產品『OMNISPHERE 2』(https://www.spectrasonics.net/products/omnisphere/index.php ) 與『STYLUS RMX』(https://www.spectrasonics.net/products/stylusrmx.php ),應該也是 Synth 奇幻音色類,與節奏 Loops 類音色中的翹楚之做!
但另外還有一個來自中國品牌『AMPLE SOUND』所研發『AMPLE Bass』系列 (http://www.amplesound.net/en/index.asp ),整個取樣所涵蓋的資料量非常驚人,而其所使用的運算法,在歐洲市場似乎是穩坐第一的寶座。另外,這個品牌所製作的吉他系列,其細緻的程度,也實在誇張得可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wbH9LwLZk
3. 關於想擁有足夠聲音表情的管弦樂組音色,我想~應該可以考慮『IK Multimedia』所製作的『Miroslav Philharmonik 2』(http://www.ikmultimedia.com/products/philharmonik2/ )這套鉅作!
4. 因為我假設你會是吉他手,所以吉他類的聲音,應該會是直接用真實樂器來錄製,因此,除了前述的『AMPLE SOUND』系列以外,沒有什麼特別要推薦的;而如果你是鋼琴背景,我覺得你應該會去選購一臺音色與觸鍵都接近真實鋼琴的主控鍵盤,因此~似乎也不必班門弄斧了。
5. 但對於整體音色控制與處理上所需要的效果器類的 Plug-in 軟體,我會建議可以考慮『SLATE DIGITAL』所推出的『Everything Bundle』方案 (http://slatedigital.com/our-store/ ),這個品牌除了致力開發真空管、『Vintage』類型器材的模擬運算技術之外,它所提供的『月租型』方案,我覺得會是未來數位樂器世界的一種主流消費思考模式!
以上。
當然!音樂不必然一定要建立在奢侈的音色追求上,但如果我們一切努力,都是在未來期待能與業界接軌、不致脫離世界的主流標準太遠,那麼,在年輕的時期省吃儉用來投資在必要的『生財工具』上,我想,應該也還算是一種合理的自我要求吧?
祝~一切辛苦,都能有所回應!
--------------------------------------------------------------------
後記1. 在九〇年代的那些硬體音源,從現在的科技條件看來,當然有些落後、甚至不值錢了 (這一點,從現在這些器材的殘值大概可以有『一葉知秋』的體會);但一直到現在,我在自己的編曲裡、特別是在節奏組,我還是常常將硬體音源與軟體音源混用,來彌補軟體音源常常會有的一種缺乏『實體音像』的問題。
而我現在還在使用的硬體音源,除了前述的 Akai S-6000 與 Roland S-760之外,還包括同樣是 Roland 的 JV-2080 (含擴充音色卡)、XV-3080 (含擴充音色卡),以及一些『E-MU』這個品牌的 Synth 。
後記2. 我應該沒有提到當年那些編曲家們投資在硬體音源上的金額吧?我覺得…你應該也不會想知道;但我可以說:如果我們把前面所建議的軟體音源都買下來,那個金額比起當年的那些老師每個人投下去的數字,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吧?也許可以這樣看:現在投入編曲工作的『入門門檻』,其實是很有人性的。
後記3. 因為書寫這篇文字,就順便翻出當年開始聽音色、寫筆記的一些紀錄,也算是對青年時代的一種回憶吧~~~
誇世代wiki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參. 談談編曲實務經驗 }}_13
也許你終於選好了幾首很有時代性、經典代表性的曲目,準備打開你的 DAW 工作站要來挑戰這個『一比一拷貝』的鍛鍊任務了!我猜想~你應該就是在你萬用的電腦裡面,打開你所熟悉的編曲軟體,然後…尋找一些音色,憑藉著從這個專頁第一篇文章就請你訓練的聽力,開始要把你聽到的每一個樂音、節奏好好地抓出來,用 Midi 認真地紀錄下來~?
沒有什麼不對!但,我還是想講一個小故事,希望能對於你要開始執行上述工作前,能有一些效率提升的作用:
時間回到九〇年代的華語流行音樂製作環境的專業錄音室裡。那時候在台北最富盛名的幾間專業錄音室,譬如『白金』、『強力』、『雅弦』,每家錄音室的基本結構都大致相同:每一家都有好幾『套』仔細設計、注意聲學響應的『主控室加收音室』這樣的套裝組合,在想像中 ---至少我是這樣以為的--- ,這些『套裝』的錄音空間應該充滿了製作人、歌手、樂手,像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一直在生產音樂吧?等到我真的有機會開始『涉足』這些場域,我才發現,真正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盤據』在這些錄音空間的角色,其實是『編曲』工作者,而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鋼琴背景或是鍵盤出身的編曲!
這些編曲家們日以繼夜地以錄音室為家,依恃著他們驚人的音樂才華與過人的體力,幾乎都是以『一天一首』(或以上) 為單位,提供了非常穩地的產出、來維持著九〇年代華語流行音樂恐怖的音樂製作產量。
但當時,電腦還是一種尚未普及的外星文化,這些鍵盤編曲家們所使用的『編曲中央處理器』,是一種只用來處理 Midi 訊號的、類似一臺工程計算機的器材 --- Midi Sequencer (樂器數位介面序列機: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usic_sequencer )。這個『序列機』在處理 Midi 這件事會有多悲情呢?請參閱『KB FRONTNET』網頁作者『Mr.Liu』所寫的文章『時代的眼淚,風靡一時,卻驟然消逝的音樂製作產品』(http://www.kb-frontnet.com/archives/1546 )。這些編曲家們的大腦幾乎都是超高速電腦,可以將心裡所想的音樂聲部、音符,瞬間轉換為行列式的數字,鍵入在非常窄小的 LCD 條幕,透過這些序列機的指令來指示現在要由『哪一臺音源』的『什麼音色』,在『什麼時間』用『什麼力度』與『什麼時間長度』來發出『哪一個』或『哪些個』音……
你覺得~一首歌兒的編曲,總共會用到幾種樂器、加起來會有幾個『音』( Note) 呢?
而這些編曲家們是用『一天一首』以上的速度在提供音樂的產出……
不過,這篇文章不是要禮讚這些音樂工作者恐怖的大腦,而是要介紹一下那台『序列機』所『控制』的那些『音色』機器 --- 我們稱之為『音源』( Module)的器材。
這些『音源器材』的源起,應該可以追溯回到早在上個世紀中葉之前就已經研究發展的『合成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8%E6%88%90%E5%99%A8 ),在經由加入流行音樂產業的過程中,逐步由非常『外掛調整』式的電子線路串接,發展成晶體或中央處理器的『內建整合』式的商用機型。此刻已經慣用現代3C產品的你,可能很難想像、理解,在九〇年代的時候,這些商用機型是如何地巨大、笨重卻又不可或缺!在當時的編曲家們所必須使用的 Midi 音源,每個人至少都有十幾二、三十『U』(https://baike.baidu.com/item/1U )的數量!那是什麼概念呢?我勉強用自己為數不多的器材、與網路上所能搜尋到的圖片,列為圖1與圖2,來解釋一下這些類似『冰箱』大小的機器群,是如何圍繞在這些編曲家們的身邊!
而這些『商用型音源』,從最初的『加法』、『減法』合成器運算開始,就致力於摹仿真實樂器的聲音,隨著運算技術的發展、進步,這些『合成音源』在九〇年代,就已經能夠提供非常華麗、擬真的真實樂器音色,以及非常豐富、大概只存在於外太空、異世界的奇幻聲響,而這些卓越的音色,為全世界的音樂工作者提供了充沛的能量,進而迸發了整個九〇年代多元而瑰麗的流行音樂文化。
然後更新、更厲害的技術出現、成熟了!樂器的音色不再只是依靠波型運算、組合去『模擬』,而是利用了『實際錄製』的方式,產生了『取樣音源』( Sampling) 的器材 --- 『取樣機』( Sampler)!
我第一次聽聞而被驚嚇不已的取樣聲音,其實只是一個 Bass 樂手在彈奏過程中常常會用到的情緒性手法『Slide up & down』(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e7YULZA2kc )而已,真的只是『而已』!但在那個用『模擬運算』的合成器年代,那一聲惟妙惟肖的『Slide』,在我面前昭示了下一個世代風起雲湧的前兆!
果然!錄音室裡的編曲家們突然之間在原來的『冰箱機櫃』裡,紛紛加入了最新的取樣機種,譬如 Roland S760 (http://myweb.tiscali.co.uk/clouzeau/s760/ )、或是後來的取樣機王 Akai S-6000 (http://www.vintagesynth.com/akai/s5000.php ) 這一類的重兵器。但麻煩的是:當你使用任何一種取樣音色,你都必須將這些音色『叫進』( Load) 器材中的『存取記憶體』( RAM) 裡面,才能透過 Midi 去指揮它來發生音樂上的作用;這裡面的問題是:
1. 先別管在當時每個取樣音色實際上有多大的資料量,先看一下最厲害的兩個取樣機材產品的 RAM 配置的大小:Roland S760 原廠配備的 RAM 是 2M,最大擴充量是增加到 32M!是『M』喔!而機王 Akai S-6000 的最大擴充量是 256M!這個意思是:你以為能叫進多少種了不起的音色?
2. 好!也先別管可以叫進多少音色了,就說你今天想要一組非常真實的絃樂好了!你就得把與絃樂有關的取樣音色一個一個叫進來、用 Midi 鍵盤試彈一下是不是你想要的情緒與顏色,萬一很不幸叫進來的音色不甚理想,你就得將這個音色從 RAM 裡刪除、以節省記憶體的用量,然後重複這樣嚐試音色的動作,一直到找到你想要的音色為止 --- 然後天就黑了、也該睡了!
而這些偉大的編曲家們除了添購取樣機材的硬體之外,也一定會購買最新、最厲害的取樣音色,來讓自己的編曲內容一直有著他人無法企及的優異音色,這一買…音色的種類很快就成千上萬種地累積上去,而國外廠商死命地出版新的音色來擴大市佔,音樂家就不斷的買、再買……
故事的背景描述大概就是這樣的時代場景,而故事是:
大約在2000年前後的某一天,我走進編曲家鍾興民先生剛進駐白金錄音室的編曲工作室去拜訪老師 (前面提到編曲家們盤據在錄音室,但常常,會因為製作人所選定的錄音室有所不同,以致於編曲家必須帶著那些笨重的機櫃逐水草而居式地在各個錄音室間流動,像鍾興民 Baby 老師這樣固定『包』下一間錄音室的做法,在當時可算是首屈一指!)。還沒走進錄音室裡、在外面就聽到 Baby 老師在試著各種取樣音色;我心想:『不知道老師今天是編誰的案子?不如趁機來偷學一些招式!』。等走進之後、問過了老師,Baby 老師的回答是:『今天就是來聽音色、寫筆記的!』
[三. 關於編曲開始前應該要會的幾件事]_02 建立、認識你的基本音色
我不知道目前你的編曲實力與實例到了什麼程度,但我猜想,每一次當你要建構你的編曲時,你花在尋找音色的時間,恐怕是相對非常沒有效率的。在本世紀初期,取樣音色的種類爆炸式的產生、而且還沒有轉換成電腦可以直接匯入的格式之前,臺灣最傑出的編曲家鍾興民先生,每天都會花一定的時間去仔細研究他手上買進來的取樣音色片,對每一個音色做適當的筆記;他說:『你聽過了,腦海有了印象,之後有什麼編曲需要什麼樣的音色,找起來就快了!而且,常常音色自己會給你很多的刺激,你就會被激發出不一樣的想法、點子,譬如~~~』,然後老師就很開心地示範了隨便一個音色,彈出了我反正永遠也學不會的句型與節奏……
但,那一天我該偷走的東西,我非常有禮貌地一定就偷走了。
時間轉換到今時今日,電腦科技的神速發展,把當年對於那些編曲老師們的麻煩事兒都精簡到難以想像的程度 --- 隨便叫個幾『G』的取樣音色到編曲軟體裡,根本只是一根手指的事~而且理所當然!那麼,我真的會非常建議你,不論你的手上現在有多少音色,在你每一天的空檔裡,盡可能地去認識、理解這些音色 --- 我的意思是:現在的音色設計,比起當年更多了許多精細、精緻的音色控制參數,這些看似複雜的參數數值,請花一些時間、透過便捷的網路資訊獲取方式 (譬如 Youtube 看都看不完的教學示範),來增加你對於音色的掌握,這對於你日後要在大家都可以有的音色資料庫裡脫穎而出,有著難以估計的巨大作用!
回到我們應該要練習的『一比一拷貝』;如果你是使用 Mac 的電腦,你應該可以用相對低廉的價格,購買到『Logic』相關系列的編曲工作軟體,這個系統裡,也內建了不少足堪使用的取樣音色。但如果你秉持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觀念,想要進行下一步的音色升級計劃,我對於這樣的計劃有著一些小小的建議。不過~有三點需要說明一下:
1. 以下建議的音色方案完全不是來自『業配』的概念,而是我自己這些年來在 DAW 編曲系統下所實際使用過的建議,這些建議都符合業界工作標準,但不見的是所有專業編曲工作者都一定認同的選擇 --- 這些,只代表我自己的立場。
2. 『一次購買到位是最節省的採購方案』,一位青年樂手分享了這個觀念給我,我經過個人慘痛的反面實驗後,對此建議驗證無誤!所以~這些建議方案也許不是全然從定價合乎人性的角度出發。
3. 這些建議不會涉及任何精確的使用解說,相關進一步的資訊,我相信網路上一定有足夠的說明可供參考,還請自行發掘。
以下是我在 DAW 工作環境下,取樣音色或相關 Plug-in 軟體的建構建議:
1. 就『一次性』能有各類型高水準的取樣音色選擇方案,我會建議選擇『NATIVE INSTRUMENTS』所出的『KOMPLETE 11 ULTIMATE』(https://www.native-instruments.com/en/products/komplete/bundles/komplete-11-ultimate/included-products/ );特別是這其中會包含的『KONTAKT 5』這個『Sampler』控制介面,應該是現在最通用、方便的取樣控制器了。
2. 如果回歸到建構一個『Combo Band』所需要的基本節奏組,在鼓組的音色選擇上,我會建議:
a. 同樣來自『NATIVE INSTRUMENTS』出版的『BATTERY 4』(https://www.native-instruments.com/en/products/komplete/drums/battery-4/ ),這套音色較之先前的版本,除了有很好的『原聲』鼓組之外,新增了許多更符合現今流行的電音鼓組音色。
b. 來自『TOONTRACK』的『SUPERIOR DRUMMER 3』(https://www.toontrack.com/product/superior-drummer-3/ ),可以研究一下這套取樣音色的錄製用心程度。
c. 來自『STEVEN SLATE DRUMS』的『STEVEN SLATE DRUMS 5』(http://stevenslatedrums.com/ssd5/ ),事實上現在的市場版本是『STEVEN SLATE DRUMS 4』,但因為廠牌擁有者本身對於『鼓組』音色的調校能力,讓我非常期待會在今年更新的第五版。
而在 Bass 的音色選擇上,我的第一推薦是在九〇年代就推出傳奇取樣音色『Bass Legends』(https://www.spectrasonics.net/products/legacy/basslegends.php ) 的『SPECTRASONICS』所升級研發的『Trilogy』(https://www.spectrasonics.net/products/legacy/trilogy.php ),它在編曲的元素上所提供的豐富性,是其他廠牌所難以超越的。
而『SPECTRASONICS』這個廠牌所出版的另外兩個絕殺產品『OMNISPHERE 2』(https://www.spectrasonics.net/products/omnisphere/index.php ) 與『STYLUS RMX』(https://www.spectrasonics.net/products/stylusrmx.php ),應該也是 Synth 奇幻音色類,與節奏 Loops 類音色中的翹楚之做!
但另外還有一個來自中國品牌『AMPLE SOUND』所研發『AMPLE Bass』系列 (http://www.amplesound.net/en/index.asp ),整個取樣所涵蓋的資料量非常驚人,而其所使用的運算法,在歐洲市場似乎是穩坐第一的寶座。另外,這個品牌所製作的吉他系列,其細緻的程度,也實在誇張得可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wbH9LwLZk
3. 關於想擁有足夠聲音表情的管弦樂組音色,我想~應該可以考慮『IK Multimedia』所製作的『Miroslav Philharmonik 2』(http://www.ikmultimedia.com/products/philharmonik2/ )這套鉅作!
4. 因為我假設你會是吉他手,所以吉他類的聲音,應該會是直接用真實樂器來錄製,因此,除了前述的『AMPLE SOUND』系列以外,沒有什麼特別要推薦的;而如果你是鋼琴背景,我覺得你應該會去選購一臺音色與觸鍵都接近真實鋼琴的主控鍵盤,因此~似乎也不必班門弄斧了。
5. 但對於整體音色控制與處理上所需要的效果器類的 Plug-in 軟體,我會建議可以考慮『SLATE DIGITAL』所推出的『Everything Bundle』方案 (http://slatedigital.com/our-store/ ),這個品牌除了致力開發真空管、『Vintage』類型器材的模擬運算技術之外,它所提供的『月租型』方案,我覺得會是未來數位樂器世界的一種主流消費思考模式!
以上。
當然!音樂不必然一定要建立在奢侈的音色追求上,但如果我們一切努力,都是在未來期待能與業界接軌、不致脫離世界的主流標準太遠,那麼,在年輕的時期省吃儉用來投資在必要的『生財工具』上,我想,應該也還算是一種合理的自我要求吧?
祝~一切辛苦,都能有所回應!
--------------------------------------------------------------------
後記1. 在九〇年代的那些硬體音源,從現在的科技條件看來,當然有些落後、甚至不值錢了 (這一點,從現在這些器材的殘值大概可以有『一葉知秋』的體會);但一直到現在,我在自己的編曲裡、特別是在節奏組,我還是常常將硬體音源與軟體音源混用,來彌補軟體音源常常會有的一種缺乏『實體音像』的問題。
而我現在還在使用的硬體音源,除了前述的 Akai S-6000 與 Roland S-760之外,還包括同樣是 Roland 的 JV-2080 (含擴充音色卡)、XV-3080 (含擴充音色卡),以及一些『E-MU』這個品牌的 Synth 。
後記2. 我應該沒有提到當年那些編曲家們投資在硬體音源上的金額吧?我覺得…你應該也不會想知道;但我可以說:如果我們把前面所建議的軟體音源都買下來,那個金額比起當年的那些老師每個人投下去的數字,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吧?也許可以這樣看:現在投入編曲工作的『入門門檻』,其實是很有人性的。
後記3. 因為書寫這篇文字,就順便翻出當年開始聽音色、寫筆記的一些紀錄,也算是對青年時代的一種回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