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這篇,能帶給一些教育人或家長不同的想法
.
這篇文章,是阿亮在昨晚夜遊時,跟同行的孩子家長討論的內容,突然發現我欠了一些人這篇文章
.
當你家中有位被認為是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請不要難過,因為他們是過度聰明,所以沒辦法適應現在的教育方法
.
阿亮常說
每個孩子都不同
所以教育方式也不同
.
人的學習歷程有兩種方式
#線性
與
#點狀
.
我們的教育只有第一種,線性思考
也就是
一本教案,一個邏輯,一條線,一直教,沒有其它路,這條路是大家走過的,最好走,最簡單,大家都這樣走
所以全台灣超過9成以上的人,都認為這條路是對的,相對的他們也只知道這條路,沒有其它模式
.
而所謂的,點狀發想
看到這個研究一點,看到那個研究一下,會不斷的跳躍,有時會覺得毫無章法,這樣的學習模式,看不出學習成就,所以沒人喜歡,通常這類型的孩子被稱為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
..................
只有線性思考的學習法,速度快,初步成就明顯,但擴展性差,做事情較為侷限,因為只能在過往的線上繼續發展,因此較為單一
.
只有點狀發想的學習法,有點雜亂,初步成就低落,需大量累積,方能成為一個面,就算成為一個面,也難深入邏輯推理,只能有初淺火花
..................
先線性思考後點狀發想
由於線以外的,累積太少,因此很難往外擴展,且也因線上的成就好,所以不願意往外擴展的機率會提升,因此先線性而後能全面性思考的人,相對少之又少
.
先點狀發想後線性思考
大量的點狀學習,可以成為一個面,但要進入線性思考,有一定的難度,因為點狀思考是活躍、跳躍型的,要能靜下來邏輯思考,需要一段痛苦的練習過程,但若能成功轉換,加上之前的各個面向的融合,將能成為超級優秀的人才
...............
阿亮不舉例子的原因,是因為沒有所謂的絕對模式,大部分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線性加點狀,但這邊要講的是,一昧的要求孩子要線性發展,短時間看到成效的作法,其實是很愚蠢的
.
還是那句話,每個孩子都不同,先線性後點狀,先點狀後線性,部分點狀部分線性.....,選擇很多種,然而只選擇一方的極端
.
要孩子一定要坐在教室內,全部使用線性思考的學習法,勢必造就許多的悲劇,所謂的悲劇是,把天才教成蠢材
.................
阿亮認識一個孩子
這個孩子在國小、國中的求學過程,在教室中是個超級麻煩者,他的抽屜總能出現一些奇怪的東西,比如:腳踏車拆下來的老舊輪軸,這個小孩子書都亂讀,但他亂點技能樹,修理腳踏車,抓昆蟲互相廝殺,生火造窯...,每天在學校的教室都是最髒的那一個,在親朋友好友中都是最"高怪"的那一位
現在他是個老師,因為他小時候的點狀學習模式,讓他擁有一個奇特的面,在做課程設計的線性邏輯思考時,可以從面上拉進不同的元素,設計出其他人想不到的課程內容
.
我想大家都猜到了,那個孩子就是阿亮
認識昆蟲教案 在 呂軍逸(蝌蚪老師) 昆蟲&生態講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抄襲營造的歡樂,是建構在許多原創者的辛苦努力上】
我相信各單位都有一樣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有被不斷抄襲的問題。文案,教案教材,上課模式,甚至是投影片。
對於這種歪風,實在是會讓教學者跟教案設計者火冒三丈。
既然決定自己身為教學者,當你決定走這條路時,就應該走自己的路,而不是大剌剌的使用我們的課程文案,企劃版型,課程內容,直接使用我們設計的投影片,甚至連課程講義都要抄襲,真的要這麼偷懶嗎?
每個投影片或是教案都是我們辛苦拿時間跟心血換來的,看到有同業老師抄襲文案,直接拿我的投影片去用,好奇這樣真的不會心不安嗎?上課的家長們知道嗎?其實一直都知道這些事,但真的是不想一直都沈默。
最近我跟小魚兒老師一起合作設計- 💗【自然藝術課程】💗。這堂課程的發起緣由,是因為我在熟識家長的介紹下,認識了小魚兒老師,她的授課經驗非常豐富,聊完後發現我們都對於課程有很多的想法,應該說瘋狂的想法XD,於是-【✨動物藝術課程昆🐞🐍🐢】就這麼誕生了。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討論,從孩子的興趣,動物的觀察面向,哪些物種合適比較觀察,如何延伸到創作面向。
手作部分,我們討論希望從視覺跟變色龍特殊的獵捕方式帶孩子們觀察,還有他們的顏色變化跟原理。討論過後我們設計出變色龍面具。包含眼睛的位置,鱗片結構,轉動眼球的簍空,我們都設想進去了,也在教學時傳遞給家長跟孩子。我也從這堂課體認讓孩子『創作』而不是單純『手作』的堅持。
最近看到有些極為相似的課程文案出現,連創作的素材都幾近雷同。細看內容實在很擔心。擔心的不是被抄襲,而是核心理念。如果這樣的課程只是淪為看動物然後做個什麼勞作,那真的帶孩子去戶外爬爬山看昆蟲做紀錄更合適。
不管如何,身為第一線的教學者跟教案創作者,就是希望能讓自己的想法落實,去影響更多孩子,讓他們看見自然,感受藝術,這才是當老師最快樂的一件事。我們也會努力製作更多新的教案跟大型的課程活動。期待自然觀察與藝術創作能有更多更精彩的結合。
- -
動物藝術課我們設計了恐龍化石,變色龍,陸龜,鸚鵡等等,還有十多的不同的想法在我們腦中打轉。從物種的選擇,合適的觀察方式,媒材的使用,藝術的引導,孩子創作的發展都是我們的設計重點。目前我們也在包含台北的 鹿學Deer Kids 桃園 小魚兒美術課 以及 公雞生蛋複合式蔬食等不同單位跟區域開課。也請大家隨時鎖定我們的粉絲專頁 蝌蚪池塘生態旅遊/課程。Nature Pond
我們會一直努力的!!!!
#背書的永遠贏不過寫書的
#只有一直往前才能讓你們跟不上
#抄襲真的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認識昆蟲教案 在 主播王又冉的媽咪時尚-小葵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好像也蠻適合走農婦路線的?哈~日前受農委會花蓮農改場邀請到宜蘭頭城農場體驗了結合 #生態農業 #里山倡議 #產地到餐桌 #可食地景,好吃又好玩的行程!
不但有專人作里山地景導覽、帶大小朋友一起玩四套「里山」教案桌遊:包括認識周遭生態系的「花草公寓的蟲住民」,了解土壤肥力重要性的「跟著氮氮去旅行」、體驗當農夫老闆,規劃成本收益的「新時代農家樂」、以及在與自然和諧共處,保持人類居住機能的「里山地景設計師」等。
還能大逛有機菜園、自己摘菜跟來自瑞士的主廚一起現場(學)做鄉村歐式料理、竹子串麵團烤麵包、也能和孩子一起DIY自己製作昆蟲旅館、撿雞蛋等等,超適合帶一家老小來趟親子遊的!
花蓮農改場這幾年推行生態農業與營造里山棲地,除了宜蘭頭城農場,平原聚落的三星行健村、花蓮豐濱鄉新社村的復興部落與新社部落也都有里山地景導覽等活動可以預約喔!能體驗的內容真的不少,很適合安排個兩天一夜,我已經迫不及待要帶小葵去玩了!也推薦給大家!
📌補充1:花蓮農改場這次也推出「東部里山製作:台灣生態農業學習指南」新書,只要60元,裡面就有剛剛內文中介紹到的四套里山教案桌遊圖卡喔!
📌補充2:什麼是「里山」?「里山」是指住家、村落、耕地、池塘、溪流與山丘等混和地景。這類多樣化的環境,因為當地居民的合理運用,不僅提供了村落所需的糧食、水源與生活物資,涵養在地文化,增加當地的生物多樣性,並達到環境永續利用的目標,是公認的永續型社會生態生產地景(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里山倡議」,希望透過整理全球各地現存的里山案例,提倡里山環境管理模式,包括保全土地健康、活用自然資源、發揚農村/原住民部落傳統智慧、促進社區本位的群策群力、活絡社群/經濟,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願景。
#花蓮農改場 #宜蘭頭城農場 #親子遊好去處 #小葵媽 #王又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