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什麼時候會好?』
『我想要回到過去的樣子。』
不論人生低谷,或是疫情變動,人們心心念念的都是回到原先平靜自在的生活方式。這是我們的慣性,想要『變好』,想要『不要變動』。
然而也許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是不是所有人生的變動都能夠『變好』?我們馬上就會知道,其實不是。舉凡犀利人妻的回不去了,別離生死之間的不可逆,疾病傷殘的變故,人生有太多的變化是無法變好的。有時還可能因為一直懷抱著變好的期待,反而因為現實的無法吻合而更低落。
「難道我們要這麼悲觀嗎?」
我想談的不是 #二分法 的概念,不是悲觀就是樂觀,或是不是變好就是變壞,而是一種 #調整預期的心態轉折。我們很可能無法回到疫情前的時光,但我們可能會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外出戴著口罩,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變大,許多碰面會以網路進行,然後這個生活方式會持續一段不算短的時光。一旦我們一直期待清零,我們看到現實與期待的差距,就會讓我們感受到不足與失去。
然而失去,真的是一種絕對的概念嗎?2020年時我們已經感受到相當多的不便,然而到了現在我們猛然覺得,2020年擁有的其實已經不少。
擁有與失去,是 #觀點,也是 #詮釋。今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突然很有感地感謝著去年讓我們可以擁有正常生活的所有人員,即使戴著口罩,我們可以自由地移動,我們可以脫下口罩和朋友聚餐,然後我們的孩子也可以開心地玩耍,那是一種多棒的擁有,然後因為今年某個程度的『失去』,讓我們看到了那份『擁有』。
而我們在現在,能不能把觀點從『 #期待變好』轉成『 #看到適應』呢?
今天孩子因為上網路營隊課程不專心,被在家上班也忙碌到不行的爸爸責備。也許是因為我剛好可以站在外圍,比較不被影響的狀況下,在思考著:
「我們有沒有教導孩子在疫情下的網課要怎麼專心呢?還是我們ㄧ直用過去專心的概念要求孩子而已?」
如果國外的借鏡是疫情很有可能一波一波的話,網路教學很有可能變成是一種必備的學習方式,與其期待著解封後實體上課,我們也可以協助孩子怎麼在網路教學的平台學習專心。例如適當安排課程時間長度,減少環境干擾,和孩子一同參與討論來增加孩子的投入程度,這些都是孩子不一定學習過的,父母們也不見得思考過的,但現在這是一個幫助我們適應疫情生活的方式與教養觀念之一。
適應與進化,需要的不單單只是行為,而是認知觀念,才能讓我們在練習新生活方式時,是一種 #從心的改變。
家裡很久沒有放花了,意識到家是一個接下來長時間待著的場域,開始放鮮花在家裡。雖然改變的是家中一隅的美好,但是看著花朵們,那就是我 #注意力與心念的全部。如同正念的觀點:
「我的注意力在哪,我的心就在哪。」
奶油黃的鬱金香,怎麼拍都沒有映入眼簾的美。
#tulips #tulips🌷 #psychology #life #心理學 #心理学 #生活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