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自己的「毛病」】
生命真的是充滿各種起伏。上週寫完文章隔天,去打了第二劑疫苗,腦袋失能了好幾天,接著又遇到開學,還要安排新的實習⋯⋯。一團混亂之下,不知不覺又一個禮拜過去了。
新階段還沒上軌道,今天來個輕鬆的。現在很開心,因為我終於弄懂了我的龜毛。
我是個文具控,什麼樣新鮮的文具都會讓我眼睛一亮,都會想要立刻試試看。住日本的時候,LOFT這間文具用品店根本就我的迪士尼樂園,每隔兩三個月就拉著傑克去逛逛,只要被沒見過的產品驚喜到,大喊「哇噻!這好有趣喔!」就可以開心一下午。
不過,這不表示新產品很容易被我納入日常裝備。
以前我一直沒有弄懂我自己這方面的脾性,只覺得怎麼常常在文具這方面搞不定。上了國中,開始需要大量使用原子筆,我從利百代0.5換到利百代香水0.5,開心了好一段時間,覺得用那個香香的筆寫起來很有勁。但是隔了一陣子不知道哪裡不對,心開始癢癢的想要換其他的筆。
那時Pentel水性筆剛推出,是很厲害的高級品,在班上很流行。我也跟風去買了幾隻,但是覺得他的顏色好單薄,很沒精神,紅色不夠紅藍色不夠藍。筆尖相對很粗,寫在紙上很像恐龍在走路,遲鈍又不俐落。再加上一支要25元,比我平常用的7塊錢一枝的油性原子筆足足多上兩倍,而且短短一個禮拜就會用到沒水,超不划算。所以我把那幾隻用完以後,就回歸原子筆的懷抱,頂多隔幾個月會買個一次Pentel,奢華一下換換口味。
國中的經驗讓我知道自己對墨水的顏色、寫在紙上的觸感、筆的價格、還有壽命長短都很計較,可是排列組合起來到底確切是在要求什麼,我其實搞不清楚,因為我也沒那個錢讓我去弄懂。
到了高中大學,開始有一些錢可以試試新文具以後,我就開始不停嘗試,結果快被我自己煩死!
這種筆太粗。
這種筆太輕。
這種筆太醜。
這種筆蓋「咖」上去的聲音不好聽。
這種伸縮筆按下去伸出頭的過程不夠俐落。
這種筆握起來感覺剛好可惜顏色不夠有精神種類也不夠多。
這種筆什麼都好就是太貴了我不敢用。
而且,連筆記本都一起加入戰局!
這筆記本的封面太花。
這筆記本的封面太素。
這筆記本的白紙顏色太白。
這筆記本的白紙顏色太黃。
這筆記本的紙太薄。
這筆記本的紙太硬。
這筆記本的紙太容易翹。
這筆記本的紙太粗糙。
這筆記本的紙太光滑很刺眼。
這筆記本的橫線距離太寬。
這筆記本的橫線距離太近。
這筆記本的橫線顏色太深。
這筆記本頁數太多。
這筆記本頁數太少。
然後還要加上筆跟筆記本的組合,才能通過最終審核,我真的覺得自己是神經病!!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懷疑我是不是搞錯了,以為我自己要求很高,其實只是喜新厭舊,隔一段時間就會想要換文具。累積一陣子,我就會變得對自己很生氣,覺得我都不懂得珍惜東西,根本浪費錢,於是強迫自己用文具店裡隨便就買得到,最便宜的紙跟筆來用,結果用一陣子就被那個糟糕的品質整個激怒,氣到想把東西丟進垃圾桶,可是上面又已經寫了很多重要的筆記丟不掉,我就更氣。
這件事情到底多困擾我呢?
我現在一邊在分析這些事,一邊想起,高中時期的我經常被同學和老師認為「心都不在課業上」。把這兩件事合在一起看,我發現我無法在課業上用心,其中一部分很重要的原因是:我搞不定我的文具啊!!!
我就是一直不滿意我的筆,或是不滿意我的紙,或是不滿意我的筆跟紙的合作方式,然後又生氣自己這麼不滿意,於是強迫自己要滿意,然後因為被強迫又生氣,又開始堅持找最滿意的筆跟紙,無限循環。一直卡在這種情緒裡,難怪我根本沒有心力去應付課業。
想到這裡,我真的很震驚。原來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忙著用「浪費」、「喜新厭舊」這些標準來責怪自己,卻沒有聽見自己一直用這些購買行為和煩躁的情緒在大聲吶喊:這件事我真的很在意啊!!!!
在意的事情就是一直會在意,沒有辦法去「減敏」。真希望當初能早點認清這件事,靜下心來好好聆聽自己對文具的要求。
國中的時候,導師從某個同學桌上挑起他粗壯的筆袋,一臉嫌惡地說:「用這麼多顏色的筆做什麼?心思都在那些花花綠綠的東西上,難怪書都念不好。學生用紅藍黑三色就好了,不要老是浪費時間做沒意義的事!」
老師的聲音,現在還非常清楚地在我腦袋裡重播。也許這也是這麼多年來,我一直覺得不應該「縱容」自己,在文具方面「浪費時間」的原因之一吧。這麼一件「小事」,居然能夠讓我跟自己衝突了幾十年。
這次回台灣,毫不意外,我依然帶了一小包文具回來。在大整理的時候,我忍不住笑出來:「原來你很喜歡花花綠綠的顏色嘛。」
我終於決定不再抗拒,也不往自己臉上貼上各種「愛花錢」、「買了也不用」、「浪費」等等批評的詞彙,我在新買的文具和決定淘汰的文具面前,好好坐下來,聽聽自己想要告訴我什麼。
原來我喜歡淺色的線條,或者是只有點點或方格。
原來我喜歡偏黃,有點厚的紙。
原來我喜歡偏硬的封面,確實這樣本子比較不會折彎。
原來輕薄很重要,那就不能太大本。
最後的結果,我舉個例子就好。每天必備的日常用筆我用黑色的Uni Jetstream,因為他的黑色很濃郁,很迷人,而且筆頭可以伸縮,比較不容易斷水。我心甘情願地準備了三支:0.38、0.5、0.7 各一支。
寫日記的時候用0.38搭配紙質硬的點點筆記本,可以隨心情變換排版,一邊慢慢地刻字,同時穩穩地沈澱心情。
排定規劃的時候用0.5搭配紙質軟的方格紙,可以輕鬆畫出表格,字體無論大小都很清晰。
紀錄論文或者文章思緒的時候用0.7搭配紙質軟的橫條紋,偏粗的筆寫起來滑順流暢,尤其適合草寫,可以快速捕捉靈感不怕流失。橫條紋提供基本的框架,讓筆記就算是急著寫下來也不至於太凌亂。
三支筆三種筆記本,換來換去,最喜歡的觸感,最剛好的排版,最合適的速度。既然在意,就認真在意。
停止拿「外在的標準」跟自己吵架,真的很開心。
論文字體行距 在 A編工事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A編小教室
#交稿
#你的排版不是我的排版
前幾天發了幾篇抱怨WORD排版的哏圖,本編發現還是有些人看不懂我在說什麼,像是「作者自己又沒有排版軟體」、「InDesign很貴」、「不用WORD交稿是要用什麼交?圖片怎麼放?」這類的……
#你本來就不用自己排版好嗎
剛好本編今天脫離WORD地獄,昨天也有寫了一點東西說明,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詳細講講。
先說結論,作者可不可以用WORD「交稿」呢?答案是:可以。但編輯遇到最討厭又麻煩的狀況是:作者交稿的時候「#直接用WORD把版面排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且有些作者可能還硬要編輯跟美編「#完全照他的做」。
本編必須說,除非有 #特殊需求,或者真的是 #用WORD示意也差不多的狀況,要不然,#不聽編輯說明用WORD逕自排版要求發印,或 #要編輯美編完全照WORD做,這是一種非常沒社會常識又不尊重專業的行為。(7/25更新)
所謂的 #交稿,就是作者提交已完成的「#作品內容」,主要包含「#文字」和「#圖片」兩種資料。
這個階段,作者只要讓自己的文章呈現 #清楚的架構段落 即可。也就是每一篇文章的篇名、標題,以及當中的每個單元,要讓編輯可以判斷處理。(其實有時不標也可以,因為編輯多半可以看懂,除非一團糟)
文中若有特殊的需求或規範,比如引文、與正文不同的特別內容,需要套用指定字體或另外設計處理,可以使用WORD的套字色、底色螢光、字級加大縮小、換字體(但 #不建議使用非一般電腦普遍內建的字體)等基本功能跟編輯溝通確認。
上面的說法,並沒有一定要這麼做,也不是每個人交稿都要這樣,端看內容的結構複雜程度而定。只要作者、編輯雙方可以看懂溝通就好。
至於有人問圖片的問題,我習慣請作者先將圖片按照章節編號(例如第一章第一張圖,編為1-1),然後在希望放置這張圖的段落或關鍵字附近,標上「1-1」,這樣編輯就知道圖片大概位置了。
在WORD中插入圖片示意,只是讓檔案虛胖、圖文繞得更複雜、跑版更嚴重而已。如果真的非要插入圖片對照不可,或可放一張縮小但可辨識的參考圖,不過那也只是定位、對照方便,絕不會是圖片最終的位置跟狀態。
重點是,插入WORD之後的圖片會被壓縮破壞,即使重新轉存出來,也無法達到印刷的最低解析需求。
所以請各位作者,拜託,麻煩,千萬 #不要叫編輯直接抓WORD裡面的圖片去排版,那是垃圾。作者自己處理寫稿蒐集圖片時,就要確定圖檔的來源和品質。圖片在WORD裡面可以拉大縮小,但如果圖片品質本身未達一定的尺寸或解析度,美編排版使用這張圖, #印出來看得清楚的尺寸 會很小,有時甚至完全不能使用。
這種時候,叫編輯美編直接放大處理,圖片就是直接馬賽克、破圖給你看,到時候不要抱怨印刷廠印壞,因為您給的圖就是這麼爛,怨不得人。
要注意的是,因為版面的設定跟圖文搭配的狀況不一定,排版過程中,圖片可能沒辦法精準落在指定的那個座標(指定在哪一句哪個字旁邊或後面……)。最多只能靠近該段落。
/////////////////
所謂的 #排版,是編輯會根據書籍規格和內容進行版面規劃,重新整理文章給美術編輯,並 #給予排版指示,也稱為 #落版。
一本書的閱讀版面的形成,是必須經過編輯的規劃、跟作者的溝通、美編的處理,在另外一套排版軟體 #InDesign 當中進行的,包括直排橫排、天地多寬、字級字距行距大小、圖片處理方式、擺放位置等版面細節。
也因為WORD無法作到上述這些排版的細部設定(或大部分人無法精熟到超級專業的程度),而且在溝通、改稿、傳檔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狀況。所以,儘管大家很常使用WORD去處理文書內容,但專業的出版並不會選擇WORD作為排版工具(即使他確實有自己的版面功能)。
簡單說,#不是WORD怎樣做就怎樣印。如果是簡單的版面,作者確實可以用WORD示意給編輯看,但到最後我們都會 #重新編排,請美編使用InDesign根據編輯設定去安排圖文內容的位置,以及字級、字距、行距、字體、版面天地留白等等。
聰明的您也應該發現了,您交來的稿子終究是要被編輯重新處理的,所以您在WORD上做得再辛苦也是浪費生命。如果編輯做到一半您來個幾篇或超過半本全部抽換,那等於編輯的落版指令全部都要重來,是浪費編輯生命。我們不要這樣互相傷害好嗎?
總而言之,排版就是門專業,需要專業排版處理的功能,InDesign可以做得更好,WORD拿來寫文字報告就好了。
各位作者請好好完成內容,交出最原始的文字跟圖片資料,版面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如果不想討論的話,真的建議自己排一排去影印店輸出就好。
出版這件事,從企劃開始就是商業行為,必須互相理解合作才能做得下去。
/////////////////
ps.有人說WORD也可以拿來做論文或同人誌的編排印刷,這我同意。但這還是牽涉到作品內容多寡,以及你是要給影印店用 #數位輸出,還是經過製版再給印刷廠上印刷機印,這是完全不同的印刷需求。
論文字體行距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覺得《#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這堂課,應該要列為研究所通識課程或是 PGY 課程耶!打算要念研究所的同學、剛開始進入醫院的醫師們應該找機會來。」
⠀
▌ 文章被改的亂七八糟,還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
⠀
在新思惟的課堂上遇到認識的人,問起什麼動機驅使報名參加課程,一致都認為在文章寫作上面卡關了。雖然以前曾經念過一點書,可是寫文章這件事大多是摸索出來的,老師們跟學長們很忙,文章往往被改的亂七八糟,還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
⠀
▌ 聽到著作等身的醫師分享寫作經驗,真的很值得。
⠀
課程設計從論文每段怎麼寫開始,真的是很好的開始,以前常常不知道怎麼下筆,自己的英文不好,英文寫作更是讓人擔心,常常辭不達意、不知所云,經由陳一銘醫師的分享,點醒文章重點在意思的表達,一開始可以先把意思表達出來,再做修改。
⠀
老師也提點了每段應該包含的主題,在前言、實驗設計、結果分析以及討論上才能面面俱到,能聽到著作等身的醫師分享寫作經驗,真的很值得。
⠀
在吳爵宏醫師分享的第二堂課,真的是拳拳到肉,在統計圖表與文稿的部分上所提點的,真的是自己很容易犯的錯,從字體、行距、排版、圖片、表格……講得仔仔細細、明明白白。
⠀
菁英真的都是細節控,以前不會在意的襯線字體、不小心多按一下的空格、甚至是該斜體沒有斜體,通通成了致命的因素,如果文章的外表讓審閱者需要多花心思去解讀,或許會減少審閱通過的機率。
⠀
⠀⠀
▌ 這個課程適合初學者嗎?
⠀
適合。新思惟的研究課程,特別加強「從 0 到 1」的研究新手部分,但依然保留新思惟課程的「雅俗共賞」特色,許多內容,即使已經有 5 篇 SCI 經驗的人,都會覺得有趣。我們過去的課程,初學者來都非常滿意;即使傑出學者如 #登過外科第一名期刊的、#超過100篇的、#登過Science的學者們 來上,也都有所收穫。
⠀
⠀
🚩疫情會過去,論文技能會留下。
➠ 2021 / 7 / 10(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讓名字出現在 PubMed 上才是自己的。
論文字體行距 在 Pages ~ 寫論文求解 的推薦與評價
(我在樣式>間距:行設1.0,但是跟同學用word比起來... 行距特小欸)。如何一次全選設定完:中文字體、英文字體?(中英字體規定的不一樣,而且pages的標楷體是. ... <看更多>
論文字體行距 在 [請益] 論文正文的段落間距、行距? - 看板graduate - 批踢踢 ...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一下,中文論文的內文間距,是段落間距1.5行高,還是每個行距1.5行高?
網路資料發現,
APA格式的規定主要是在文獻格式,對此部份似乎並沒有詳細規定,
包括台灣不同學校或研究所,多以APA格式為主,
但對於內文間距規定不一,有的單行,有的1.5行,甚感困惑。
我自己是覺得,
內文間距單行就可以,
段落間距前後各留0.5行較美觀。
所以,我想確認一下,APA-6有規定到這個嗎?
或者國內有此共識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3.8.21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