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時,有一段話引發了我不少的感概。這段話是很出名的,原文如下: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簡單的翻譯是這樣:
仲弓問什麼是仁?
孔子說:“出門好像去見貴賓,役使民衆好像去承擔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在邦國做事沒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無抱怨。”
解讀《論語》,說淺的話,又真的可以很淺,講深入的話,又可以用甚深微妙來形容。
我每每讀古書,總體會到讀古書不得粗心氣浮,需要讀者細心去層層思考推敲,融入其中,而且往往需要清心,明理,去偏思考書中的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的意思是什麼,更需要去審問字句與字句之間的因果關係,思辨其中邏輯脈絡關係,環扣著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如果是虛理,不是實學的話,只不過是口頭講爽罷了,《論語》很多話都變成了雞湯式的口號,甚至無法篤行之了!
如:「見大賓承大祭」跟「不欲」與「勿施」有什麼關係?
爲什麼要孔子要先說「見大賓承大祭」,之後才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呢?
前一句是不是「事前」的一種入手修煉口訣,後一句是不是一種「即時遇事」的發揮,最後的「無怨」是不是在篤行時,當事人在沒自欺欺人下,「事後」檢視自己內心最好的尺度呢?
(當然全句全文也是事前的窮理致知,遇事的修煉與發揮,我只不過再想借此發揮一下古書內文,往往是在說一個事情時,卻隱含三個層面的。)
如果參不透其中的因果關係,或者輕忽略過「見大賓承大祭」到底是怎樣的「用心」修煉,那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怎能真正的發自內心篤行之呢?
如果僅僅滿足「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樣的解釋,會不會變成了「過淺」的虛理呢?篤行之的入手用功處又在哪裏呢?
如果過於淺解,會不會變成反儒的學者,看孔子講仁時變得支離破碎了呢?
我常常被孩子問做人的道理,如要學媽媽,還是學爸爸?
要學外婆,還是學奶奶,到底哪個纔是做人的道理?
就好像昨晚李子眼含熱淚,很強而有力說:「到了今天,我還是接受不到,放不下奶奶走了!」
李子講了這句話之後,被小女兒一直扣鎖追問天堂地獄因果報應等等的問題——孩子會問這些因爲是最近我們一起看了《濟公》。
我其實是很有衝動說:我們努力一起讀周易與四書吧!讓爸爸每天用中庸的角度去貫通論語,每天講一段論語給你聽吧!
但是,我僅僅是想罷了,也沒有說出口,更沒有承諾兩個孩子,因爲我心有所「恐懼」,很擔心自己講一段話就講了一個小時以上。
由於昨晚李子和李小的突發性問題,導致我修改不好此文,甚至延遲了跟老胡測試直播。
雖然如此,不過,卻巧妙銜接到此文的一個故事:外甥女問我做人的道理,我剛巧用「不欲」與「勿施」這個層面跟她解釋。
有一次我的外甥女在做學校的功課時,老師要求他們問一問長輩:做人的道理是什麼?
我的外甥女訪問我時,我就從對內和對外這兩個部分說起。
然後就說:任何做人道理,總是離不開「由內及外」的,遇到事情時又得「由外及內」,這裏簡單粗暴跟他說了古人從小學到大學的讀書歷程。
最後我是用不欲與勿施做了總結。
爲了讓外甥女明白,見大賓我是用見博學和尚來比喻,然後簡單粗暴講述做祭拜時需要尊敬(守敬)和心無雜念的比喻,也是用奶奶在博學和尚廟裏面誦經做比喻。
對此,也許我外甥女聽得會似明非明吧?能記多少,能明白多少,我不知道的,但,我是很認真很詳細告訴她的,因爲我最期望的是,我的解釋會給她留下一個種子。
在講到「無怨」時,我粗淺的補上一個說法,就是你的反思力量和反省的力量,因爲有了這力量,當在做事或對外時,就比較容易由外及內。
在做事上,有反思反省,總有一天能做到窮理致知,止於至善,如是方能繼續修正與提升你做人的境界,可看我們WhatsApp的照片。
外甥女跟老師報告時,老師是有表揚她的,同時也將她的功課show給全班的同學看,甚至要她講給全班同學聽,然後老師還喃喃自語還強調了很多次,可看我們的WhatsApp照片。
不欲與勿施,說起來簡單,做起來是工夫,甚至涉及了喜怒哀樂的情緒反應。
我們在讀這句話時,是在什麼事都沒發生(沒事發生的),也就是說理解這句話時,讀者就像是局外人一樣,是沒有任何事情衝擊的。
當自己還是局外人時,如果對這個部分沒有理解到透徹的話,事前工夫沒練好,沒做好心理預設的重複練習,當事情直接衝擊到來時,沒「見大賓承大祭」的這種用心與工夫,請問「即事」的那一剎那,當事人的「不欲」,能不能做到「勿施於人」就是一種考驗了。
在多數人,尤其我們是凡夫俗子,往往在當下,被即時事件的衝擊下,稍一不順心如意,就會將「己所不欲,全施於人」來發泄情緒了!
即便夫妻,在事情發生當下的即時反應 ,其中一方若失控了,就會馬上怪罪於人,遷怒於人,然後言語上還可能給予別人罪名扣鎖,連環羞辱,那麼,這是不是是將「己不欲全施於人」了呢?
這裏僅僅是說的是倫常家事當中,真要做到「情緒不失控」,真能觀照到自己的情緒,先不說職場,在家,僅僅兩夫婦二人的內心與情緒發泄,有沒有「無怨」,就得自己要撫心自問,老老實實了——這裏你可以擴展到職場與面對其他人事上的。
如果要「情緒不失控」,前面那句「如見大賓如承大祭」就是一種很重要的用心和態度了!
但,「如見大賓如承大祭」,是不是很容易做到呢?
見大賓時,承大祭時要完全沒有輕忽浮躁之心,恭恭敬敬的用心,就是需要學而時習之的修煉工夫了。
用心想想,即使你肯用這種見大賓和承大祭的「心」來讀古書求知識,然後再窮理致知的話,豈不是一樣可以做到「清心,明理,去偏」的境界嗎?
這豈不是又給予了你時刻修煉一動一靜的工夫嗎?
真要達到清心,明理,去偏,想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比較靠譜的,機會也會相對提高的。
正如《論語》這麼一句簡單淺白的話,讀的心不同,理解之深淺也會有所不同的。
論語全文翻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故宮廢文事件之表達者盡到精準表達的責任了嗎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Southern Branch of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在前兩天發了一篇文章,疑似稱黃庭堅的作品是"廢文",引起軒然大波,許多古董愛好者跳出來指責國家單位怎可用此種低俗字眼稱呼之,但也有許多粉絲支持小編用這種輕鬆的方式推廣古文物,最令人驚訝的,是小編的積極回覆留言跟最終的處理方式,讓這件事情從可能的公關危機變成了故宮在新媒體經營的敏銳度與氣度之展現?因為這件事情的發展太有意思,我忍不住要來發表我的想法。
我們先來看看原文到底寫了什麼? 傳送門 : https://pse.is/3k9clr
首先,其實故宮南院的原文,是在標題用了許多媒體擅長使用避掉法律訴訟的"疑"或"問號就代表我不這麼想喔"來引起觀眾注意(發現了嗎我也這樣做嘿嘿),其實全文"廢"的疑似指控也就只是在標題,接下來對於黃庭堅的文章,也是認真地翻譯了,只是選擇了比較輕鬆的翻譯方式,嚴格來說全文並沒有對於黃庭堅的作品做出"廢"的指控。其實這個前提也不是沒有喜劇演員說過,我記得應該不只一位說過孔子的論語就是最早的推特之類的話,但忘了是誰,好像連我都用過這個前提。
於是接下來,就有許多看起來明顯為藝術愛好者的知識分子群聚,認為故宮的小編"說黃庭堅的文章是廢文是欠思量",然後另一群對於不能接受小編幽默的這些人感到不滿的年輕人就跳出來為小編護航,瞬間在此形成了奇妙的"代溝",書法藝術擁護者認為你們這些年輕人不懂欣賞藝術之美,年輕人認為你們這些老人不懂得欣賞網路幽默之美,吵得不可開交。
在許多指責中,小編可沒閒著,對於某位網友的批評,南院小編給予了這樣的回覆:
"謝謝您的留言與關注,您所提的考量點皆相當重要。
透過文物,我們可以想像過去的人在截然不同的時空環境下生活的狀況,在欣賞及詮釋的過程還有來自各方的討論下,作品便有了新生;但如果缺乏了人文的互動,文物就僅是沒有生命的物件。
博物館收藏、研究人類文明的遺產,還有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讓每一位公民都可以親近、普及
然而,社會大眾背景、興趣、喜好都不同,博物館的溝通管道也從展覽、研討會、論文出版,延伸到現在到多樣化的社群媒體,在不同的溝通媒介,便須運用該媒介的特性去尋找合適的切入點,也持續地在磨合成長
也希望未來您能繼續給予關注及指導,期待未來疫情舒緩,能親自來博物館走走☺️"
小編在所有的文章回覆中,不卑不亢,細心說明,甚至回覆其他網友說"你的翻譯很優美"。除了有伸手不打笑臉人的功用以外,似乎也可以感覺到,這則文章的作者用很堅定但不強迫人接受的姿態,敘述自己對於這則貼文"並不後悔"的心情。
過了兩天,小編再度發文,好好地呈現了對黃庭堅作品的翻譯:https://pse.is/3gr76d
原文認認真真地,不用所謂的新媒體語言,用應該許多國文老師都會讚許的方式翻譯了一遍,但在該文的底下也說明了自己的想法:
"#大家熱烈討論作品真的是很棒的事!
一個共榮的博物館,需要大家的參與和支持,作品也需要持續與人們交流,才能保持生命力,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欣賞觀點,大家都要開開心心的唷~
最後,小編要在這裡在向大家 #求留言 #求分享 #求追蹤,還請各位朋友不吝指導,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記得之前跟凱莉抱怨曾被網友誤解時,凱莉說:"他們沒有義務去理解我們,這是你跟我說的,現在我用這句你安撫我面對網友批評時的話提醒你自己。"是的,小編大可挾年輕粉絲之擁護,直接酸那些"老人"食古不化,但他選擇回應每一個網友的文章,不卑不亢,對兩邊都做出了讓步,卻也讓自己的立場更顯露出來:我要的,只是大家認識到這些古文物,沒有惡意。
我不知道故宮對於自家小編的權限開放到哪裡,但是看到政府單位能出現這麼驚人的公關處理,覺得很感動,所以特此文章感謝小編的努力,喜劇演員可以從這裡面學到什麼呢?被誤解的時候,也許第一時間不要選擇把對方化為敵人,想辦法溫柔地發表自己的想法,這作法雖然無法讓本來就不會支持你的人轉向你,但是如果對方剛好是搖擺的人,你也許就能獲得意外的粉絲和理解。
他們沒有義務理解我們,被誤解本來就是表達者的宿命,但在疾呼"不隨意誤解人是聆聽者的責任"之前,我們做好自身的表達了嗎?
#匠說比較好
論語全文翻譯 在 論語( 20 - 2 ) 為政篇注音+ 白話翻譯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為政: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3 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