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後悔的情緒,變得有意義/ #留言抽書
.
我們偶爾會想遺忘某些事情,但當下的後悔卻總是突然出現在腦海中,讓自己什麼也抓不住;有時,也會有對無法實現之事、對錯誤選擇的遺憾揮之不去,被「想要重來一次」的後悔吞噬的日子;甚至會搥著胸口懊悔若能回到當時,絕不會做出那種選擇與行為,被後悔與留戀無止境絆住的時候…。
.
「無法以一次經驗完結的東西,便已具有頹殘的特徵。揭開過往的傷口, 將自己驅趕至後悔與自我輕蔑之中,不過是另一種疾病。
在那些地方, 不會有任何靈魂的救贖。
有的充其量不過是源自相同疾病,
卻以不同病理症狀呈現的樣貌罷了。」
──《尼采遺稿》
.
我們所認為的過去、創造現在的原因,
其實都是由現在的觀點重新詮釋的結果。
尼采在《歡悅的智慧》中提到
「顚覆過去見解的並非你的理性,而是你的新生命。」
我們能藉由讓現在或未來的成功,使過去的選擇變得正確。
.
許多人因為自己看重的考試或公司面試失敗,而意外投入新事業。也有不少人曾經沒日沒夜地工作,卻因為意外的錯誤選擇而失業,反而在家庭與日常生活中找到更多快樂與幸福。
當他們考試落榜、失去工作時,他們的選擇看似錯得離譜,但讓今天成功且幸福的,正是那些看似選擇錯誤的結果。讓錯誤的選擇變成正確的選擇,他們就是這樣改變過去的。
.
越是後悔過去的選擇、越是感到留戀,我們就越應該改變現在。將那巨大的後悔當作原動力,專注於現在與未來,並為改變未來而一一實踐就好。如此,面對後悔,就不會一直深陷於自我打造的泥淖之中了。你可以後悔,但更可以讓後悔變得更加有意義。
------------------
📚本文節錄自《讓尼采當你的心理師:學習用最快樂的方法享受痛苦、成為超人,從此不再被情緒左右》
了解更多👉🏻 https://bit.ly/3ChMiiA
.
你常常覺得自己做錯選擇,
總是陷入「早知道」的泥沼裡嗎?
作者透過心理學的角度剖析尼采的哲學,
教你如何將專注於當下的理想落實於生活中。
.
#哇賽心理學 及 境好出版 合作,只要在貼文分享「曾經讓你後悔的經驗」,或是留言「#讓後悔的情緒變得有意義」,我們將在一週後抽出幸運粉絲獲得本書哦!🎁
.
#好書推薦 #尼采 #selfcare
讓尼采當你的心理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贈書直播_如何真誠一致的表達?
.
尼采說「痛苦是禮物」,
唯有學習成為「超人」、享受這份禮物,才能戰勝生命,
做到真正「愛自己」、「相信自己」,成為自己唯一的主人。
■身體的痛苦反應,是要我們正視情緒的理性
「身體是巨大的理性,擁有唯一的意義,而其所具備的意義同時也擁有多樣性。……你們稱為『精神』的那小小理性,也是身體的道具。那不過是你巨大理性的小小道具,不過是玩具而已。」────《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人們總說不要被情緒左右,要理性看待事情,但其實根據研究,理性也時常受到情緒的影響。我們不該被社會的規範或教育,而一昧的用所謂的「理性」否定這些情緒的存在,而是接受這些情緒也是我們的一部分。換言之,必須忠於情緒:感覺快樂就笑、感覺悲傷就哭,必須追求身心一致,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尼采的心理學不是靠知識改變,而是經由巨大的痛苦改變了身體;就好比當豹成為樹懶之後,牠便進入再也不想奔跑的狀態。悲觀的人該做的,不是努力讓自己樂觀,而是試著讓自己變成享受活著、因為活著而喜悅的人。換言之,該改變的不是想法,而是情緒、情緒反應和身體。
■替情緒命名,成為自己的立法者
「我心中有不被抑制、不能被抑制的東西。現在它想大聲說話。」─《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啊!原來身體這樣的反應是在生氣啊!」、「啊!胸口這股空虛感原來是遺憾啊!」、「原來這就是恐懼啊!」替自己的情緒與身體反應取名,身體就會有所回應,若名字正確,就能感覺情緒迅速消退或排解,這是因為情緒的警訊已關閉;即使沒有排解情緒,也會不自覺地長嘆一口氣,而當呼吸自然平緩下來之後,身體的感覺就會更加平靜。
此外,透過命名的過程,也能逐一讀出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情緒,進而認識到最真實的自己,並與其展開對話。
記住,情緒必須使用,更必須被表現出來,而身為自己的立法者,不需要擔心表達情緒會被討厭,因此也不需要具備「被討厭的勇氣」,只需要坦率地說出自己的情緒,並且傾聽對方的情緒就好,這是一種滿足自我需求並配合他人的處世方式。
■搭配「海島理論」,落實超人思想於日常中
「人們必須了解,『對一個人正確的事,對另一個人也正確』的想法,究竟有多麼不道德。──《善惡的彼岸》
尼采雖說「上帝已死」,但上帝之影仍在生活中緊緊束縛著我們。在家庭、在學校、在職場,以及在一切與人相處的所有地方,都被我們所看不見的習慣與義務操控。這也是為什麼面對情緒來襲時,人們無法正視它、忠於它的原因,因為上帝之影不容許我們這樣做。
海島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羅哲斯(Carl Ransom Rogers)提出;所謂的海島理論,就是「你是你,我是我,我絕對不可能和你一樣」。
由於上帝之影過於龐大,單靠尼采複雜縝密的哲思,無法使我們隨時落實於生活中,因此需要搭配淺顯易懂的海島理論,方能使我們快速看清自身的情緒與需求,明確區分出是來自社會與周遭的期待,或傳統觀念與個人需求之間的差別。當每一刻都專注於傾聽自己的情緒與身體的需求,就不會過於在意他人的期待與社會的要求了。這麼一來,便能時時刻刻不受陰影的影響,成為「超人」擁有真正的自由。
「樹木越是想往高處、想往明亮之處生長,其根便會越用力地朝向土裡、朝向深處的黑暗、朝向地獄、朝向邪惡之中延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
《#讓尼采當你的心理師》
學習用最快樂的方法享受痛苦、成為超人,從此不再被情緒左右
.
作者:朱賢成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讓尼采當你的心理師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活得更直率一些
只要感覺自己所感覺到的,並且對自己說出那些感覺就好。越是這麼做,我們就越能了解自己,也越能在現實生活中表達自我。但說起來很簡單,實際上我們無法這麼容易做到。這是為什麼?是不是因為我們每個瞬間都在找個名分、找個理由,都費盡心思想尋求專家的見解、權威人士的評價?於是,錯過了看見眞實自我的機會,扭曲自我、再度汲汲營營於他人的標準?
有鑑於此,心理學家羅哲斯主張,個人的心、想法與表達必須一致;換言之,他十分看重「一致性」。
簡單來說,一致性可以說是直率。我的心與我的想法一致,便不會有扭曲介入的餘地。我與我之間沒有扭曲介入,就表示我能更準確的看淸自己。所以唯有追求一致性,才能夠看見眞正的自己。
尼采也是以「一致性」,完成他的主要工作。
他的冷靜睿智,其實源自於他對自我內心驚人的坦率觀察,尼采的哲學是不斷且徹底地使自己的內在與想法一致的成果。尤其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他直率地揭露人類內心的二重性,可以說是對扭曲的警告。也因此,我們每個瞬間都必須檢驗自己眞正的情緒、眞正的想法,必須努力讓這兩者維持一致。
實際上,追求一致性非常簡單。每當產生幼稚的心理,就承認這樣幼稚的情緒;感到丟臉,就認知並承認丟臉的心情;若有了害怕的感覺,就正視這種情緒存在的事實。
以下,讓我們來看看「嫉妒的情緒」這個例子吧!
A與B都經營餐廳。A的料理技巧出眾,餐廳的客人較多。某天B打出「樂活餐飮」的口號開始吸引關注,不僅上了電視,更透過地區頻道打廣告,搖身一變成為連鎖餐廳,大獲成功。
A看到這樣的B感到很不是滋味,覺得實力比自己差的人竟然更成功,讓他感到十分委屈。A想:「奇怪,餐廳重要的當然是味道,說什麼樂活啊?這種包裝過的行銷用語根本都是假的,是不實廣告吧?」造假的B固然有問題,但被這種言詞迷惑的大眾也讓A感到失望。於是每遇到一個人,A便大肆批評B,並且感嘆大眾太過愚蠢。
如果這時A對自己的情緒更坦率,他很快就能察覺這是在嫉妒,接著承認自己是個會嫉妒的人,進而正視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絕對沒有誰對誰錯。如果A能夠坦率面對自己的情緒並正視這個狀況,或許就能像B那樣用新的觀點改變自己的餐廳,燃起欲望開發更優秀、美味的餐點,也說不定。
相反地,他也可以正視B打太多廣告,有廣告不實的風險這件事,並承認B願意承擔這個風險,而他只是選擇了穩定的生活,並對這樣的自己感到滿足。重要的事情是,不要浪費太多時間去扭曲自己、批評他人。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那樣的狀況下承認自己的想法。即使想大聲承認「嫉妒又怎樣!」,也會因為難以看見那藏得太過嚴密、太過扭曲的嫉妒心,而無法坦然說出口。所以我們將意外地發現,許多人會扭曲自己的情緒,並且錯過好好排解情緒的機會。
不可否認的,這就是我們的現實,也因此我們必須進步。這是為了讓理性有介入的空間、為了消除情緒扭曲的可能性,也為了淸除那些與坦率作對的力量。而情緒扭曲、與坦率作對等現實問題的解決之道就是「身體」。尼采認為身體才是更巨大的理性,比理性更値得信賴。
「身體是巨大的理性,擁有唯一的意義,而其所具備的意義同時也擁有多樣性。那是戰爭也是和平,是畜群也是牧者。兄弟們!你們稱為『精神』的那小小理性,也是身體的道具。那不過是你巨大理性的小小道具,不過是玩具而已。」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因此,想要正確理解情緒時,就必須觀察對情緒做出反應的身體,這樣一來理性便會失去扭曲的力量。因為無論理性再怎麼試圖說謊,身體都會如實的反映出情緒。
被嫉妒吞噬的A若觀察自己的身體,就會發現身體正在產生一些反應。有句話說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確,很有可能會產生不是滋味的感受,也可能會覺得心裡哪個角落不太痛快、莫名感覺不舒服等等。這些都是身體對該狀況的抗拒反應,只要靜靜觀察這樣的身體,很快就會意識到這是嫉妒心所引起的問題。
沒錯,若我們能像這樣正視所有情況,身體就會做出反應,那是 正直、直率、無法隱藏的反應。
那麼,當情緒來臨時,究竟會有什麼身體反應呢?例如:感到恐懼便會毛骨悚然、冷汗直流;感到憤怒便會雙頰泛紅、心跳加速;感到厭惡便會覺得反胃;墜入情網時會心跳不已。當然,每個人遇到這些時刻的身體反應都不一樣。不過若能仔細觀察身體對這些事情的明確反應,就能意識到自己身上確實產生了某些情緒,如此,便可以更輕易接觸「眞正的情緒」、「眞正的我」。當我們獲得想法與身體的一致性之後,就能開始遇見眞正的我,也能更冷靜地看待現實。
這樣正視自己眞正的情緒與身體、接觸到眞正的自我,同時認同這就是自己之後,我們便能慢慢接受、接納眞正的自己,進而迎接眞正的改變。
.
《#讓尼采當你的心理師》
學習用最快樂的方法享受痛苦、成為超人,從此不再被情緒左右
.
作者:朱賢成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0)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昨天的直播,我們便說到一致性的表達重要性。這是一種展現力量的方式,用不卑屈、不討好、不憤怒、不理智化的態度設立界線,具體而清楚。
當然,這需要好多年的時間練習。像昨天直播談到的18歲的青少年要能做到,機率並不高,尤其青少年常常難以掌控自己的情緒。
要清晰地自我表達,不能忘了好好跟自己的身體相處。跟身體相處是日常,所謂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也是在這個範圍內。
祝願您,能常跟自己的身體相處,能體會到不理解身體的反應,就難以接近沒有預設立場的理性!
讓尼采當你的心理師 在 #讓尼采當你的心理師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出現過許多次「深淵」這個詞,指得也是身體的深淵。身體,就是這麼有深度且模糊,遠比我們所認知的語言和理性更巨大,紮根於更深的深層 ... ... <看更多>
讓尼采當你的心理師 在 [心得] 當尼采哭泣-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書名:當尼采哭泣
作者:歐文.亞隆
出版:張老師文化
心得:
存在主義代表人物尼采與布雷爾醫生還有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佛洛依德的交會,
我想作者的確考證了許多資料加上豐富的想像力,才得以將這三位大人物放在同一
個時空下.時代背景開始於佛洛依德還是位實習醫生的時候,所以明顯的當時並沒有
所謂的[談話治療](現在稱為諮商),所以布雷爾醫生與尼采的一次次精彩對話可以說
是心理治療上的創舉,我想如果故事繼續延伸下去的話,應該會談到佛洛依德最後提出
的心理治療方法吧~
首先談到我對佛洛依德與尼采的認識,佛洛依德是第一位有系統提出人格結構的人,
同時他也是首創心理治療方法的人,對心理學的貢獻很大,他的人格結構分為本我(id).
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個部份,在意識方面他提出了意識與潛意識二種層面,而
在諮商方法上他提出了自由聯想與催眠等方法,在本書中可見到這些觀念的雛型,因為布
雷爾醫生常與佛洛依德談到他所處理的個案問題,當然也包括尼采的問題....
因此隱約地在證明佛洛依德理論的可行性,至少他的理論在布雷爾醫生和尼采身上發揮
了作用,不過在書本中所設定的時代背景下,當然佛洛依德尚未提出他那套有系統的心理
學理論啦!
尼采是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但就像書中所說的他是死後才成為有名的哲學家,他最有
名的是提出[超人說],而且宣稱上帝已死,所以一切事物可以再被重新定義...存在主義強
調個人的自覺,自主性,與抉擇,就像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不是讓生活選擇我們,每個
人都有能力為自己作抉擇,而非讓別人的期望和所處的生活替我們下決定,以上大約是存
在主義的涵義,也是基於我才疏學淺所理解到的部份....
但可以很清楚的在本書中看見尼采對他哲學理念的堅持,他堅持人是在悲慘世界中的孤獨
個人,也因此他用這個原則來過他的生活
本書最精彩的地方在於女人與男人之間的感情問題,即使是尼采這位大師也逃不過
女人的誘惑,並且受困於感情的旋渦中,如同布雷爾醫生一般.....
我很難過這兩位男性所經歷的感情挫折,也或許他們都是那麼深沉思考的人所以才會
感受如此深刻吧~相對於我本身的感情經歷,幾段挫折的戀愛,但似乎我在這方面的敏感
度不若尼采與布雷爾的深刻,也或許基於我是女性,所以無法清楚明瞭這兩位男性所感
受到的痛苦,當他們形容女人像是性掠奪者時,我真想大叫說:「你們這些男人才是真
正的性掠奪者!」
文中尼采曾不斷反覆問著布雷爾醫生:「你實現你的生命了嗎?」不錯,這的確是存
在主義基本主張,而我反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和布雷爾一樣,接受了生活的安排,
我在實現父母加在我身上的期望,這些期望如同一道又一道的命令,我背負著這些命令
努力地一步步走下去,例如選擇讀師院,選擇當老師,種種的選擇都只是為了實現他們
所施加在我身上的期待,而我活在這個世界已二十多個年頭,我懷疑這數以千計的日子
裡,有多少日子是我為自己而活的?我雖然沒有像布雷爾一樣站在他人生的頂峰上,但
我卻有著和他一樣的困惑......
書中的議題最後圍繞著「時光流逝」與「老去」上,我想等我過了中年,或許我也
會和布雷爾一樣有著相同的焦慮吧~
令我訝異的是最後尼采放棄談話中的權力爭奪,而改以開放的心胸面對自己的挫折
而當尼采掉下眼淚時,我想那是多麼令人感傷的一件事呀!我很難想像尼采所處的生活,
一身的病痛以及被背叛的感受,就像每個存在主義學者一樣,本身都是經驗過極度的孤
獨最後也茁壯了自己的哲學理論......但也是我覺得存在主義很艱澀難懂的原因,太過
於孤僻的理論了!也因此這個主義等到了二次大戰後才受到重視,畢竟戰後的倖存的人
都會感受到自己是孤獨與渺小的個人,才開始對這個主義產生共鳴。
我佩服作者的想像力,選擇了十九世紀末作為小說的背景,這位作者著有多部心理
心理治療的小說,其中我已經閱讀了<<診療椅上的謊言>>、<<愛情劊子手>>,我想他的
小說向來都很適合心理相關科系的學生來閱讀,而這也是吸引我的原因,一部涉及專業
領域的小說就該由專業人士來下筆才對!
我很推薦這本書,我想透過這本書會使大家對心理學以及存在主義有更深刻的了解
~
----------------------------------
以上是我閱讀這本書的心得
希望版上也有讀過這本書的朋友們 也能夠分享你們的想法
畢竟閱讀要透過交流才能激發出更燦爛的火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2.176.17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