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伴家中凡事都愛抱怨的長輩?
受到COVID-19的影響,從五月進入三級警戒至今已經一個月了,最好的防疫就是不要出門,但也因為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拉長,平常不太會去留意到的問題也都一一浮現。
“對對對、你們以前的時代最棒了,都沒有流行病也沒有這些社會亂象。”
“能不能請爸爸媽媽不要再看新聞了,他們平常有那麼愛抱怨嗎?”
“天吶、拜託別再來教我妳當年是怎麼帶小孩的,這週已經講第三十七遍了!”
關於家庭問題,我一律建議不要同住就好,但在現實上當然沒有那麼容易執行。撇除了平常的親情道德情緒勒索外,在這疫情下也不適合搬家或是往外移動。面對愛抱怨又愛拿過去跟現在做比較的家人,該怎麼做才能夠不傷害他們同時也讓自己耳根子清靜呢?
“想必奶奶從前比較有錢,因為到現在她還會回想當年的好日子。(中略)…奶奶總覺得從前好!她在從前也年輕一些,太陽在從前也溫暖一些,鮮奶油在從前也不那麼快變酸——都是從前好呀!”《白夜》杜斯妥也夫斯基(1848)
心智的成熟與生理年齡無關,而是受個體自小到大的成長環境所影響,得寵的孩子、經常被拿來比較的孩子、長期遭到漠視的孩子,特別容易形成優越情結且影響個體的一生,用個較容易理解的名詞來解釋的話就是:巨嬰
他們的特徵是特別喜歡強調自己的能力,但因為某種不可抗的因素才讓他們無法發揮所長;或是拿曾經的豐功偉業(即使只有一件)講一輩子,好像這一生都無法再有所突破;也可能是抱怨現在的人事物都大不如前,只有他們的年輕時期是黃金年代。
“並不是只要歲數增加就會成為大人,成為大人必須具備三項條件。”《幸福之書》,岸見一郎,台北市,春天出版,2021年。
一、 能夠決定自己非決定不可的事。
二、 自己的價值自己決定。
三、 不以自我為中心。
將自己的失敗怪罪在大環境的衰退,或是為自己的未來去占卜、求籤,問他人「你覺得我應該要....還是要...比較好?」。
不具備為自己做決定的能力,是因為缺乏了對自己人生負責的勇氣;把自己該做的選擇推給他人幫忙決定,或是將自己的不願意改變解釋為「因為OOO所以我才無法改變」,這樣一來,人生的不順遂就可以說全都不是自己造成的了。
不去改變所要承擔的結果,就是因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產生的自卑感。人類會透過尋求優越感來彌補自己的自卑,心智還不夠成熟的個體則是會透過貶低、怪罪他人來獲得優越感(又稱優越情結)。
當然,改變是需要勇氣的。個體必須要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才能夠從中獲得勇氣;價值並非是他人給予自己的評價,而是由自己去定義的。成熟的個體會將自己的能力貢獻於社會群體並從中獲得優越感(又稱貢獻感),當能夠將自身能力貢獻給他人,明白「我有能力幫助他人」時,就能夠從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面對讓自己感覺不舒服的環境時,其實我們大可以選擇改變。但改變往往伴隨著不可預期的風險,雖然有可能會讓自己變好,但也可能讓情況變得比當下還要更糟,因此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不去改變。
「王者之兵,勝而不驕,敗而不怨。」《商君書.戰法》
我們的成長環境多半都是不斷地在競爭,因此雖然從小就聽過「勝不驕;敗不餒。」這樣一句經典名言,但大多數人只能夠做到表面上的不驕傲與不氣餒;在內心深處還是會為自己比他人優秀感到得意,也會為自己不如他人而感到自卑。
每一個人都需要去理解,這個世界的運作並不是圍繞著自己,只要處在社會當中,人就不會總是一帆風順,而挫折也是人的一生當中會持續出現的固定戲碼;面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巨嬰,其對待方式同正向教養孩子,幫助他們重新開始訓練對自己的價值認同,成為真正成熟的個體。
一、接受他們的情緒但不要去附和他們的抱怨。
我們可以接受他們對於自己的某些能力不如從前而氣惱,但不要去附和他們的抱怨,附和會更加強化它們的巨嬰特質,使他們堅信自己現在的不順遂都是他人造成的。當他們在抱怨現今環境有多糟糕並不斷提起自己的當年勇時,可以嘗試著去引導他們回顧自己的過去,並從中發現自己的其他能力。
例如抱怨著現在的小孩都沈迷電玩,小小年紀就戴起厚厚的眼鏡,他們從前都是玩踢毽子啦、打陀螺啦,哪有什麼近視問題;不要嘗試跟長輩解釋近視可能是遺傳或是其他因素,可以表現出驚喜的反應詢問「爸爸現在還會打陀螺嗎?」。
當然,可以猜想得到十有八九早就不會打陀螺了,長輩唯一寶刀未老的能力可能只剩下打你而已。
二、幫助他們尋找自己的價值。
問這些的目的並不是要長輩真的現場表演打陀螺,而是從這個角度將話題帶離抱怨;可以接著詢問以前的陀螺跟現在的差別在哪?以前的孩子真的都是自己做陀螺來打嗎?甚至可以問問他,現在還能不能自己做個陀螺出來;趁著居家防疫期間帶著孫子玩點手工藝啊。
鼓勵長輩做陀螺的目的,是讓他們明白退休後的自己還能做其他事;在製作過程中也能夠想起自己孩提時期那些愉快回憶,成功將陀螺做出來還會帶來滿滿的成就感,若能夠增進祖孫感情或是讓孫子遠離那些電玩,長輩就能夠從中獲得貢獻感。
就算孫子不感興趣也沒關係,幫他們拍攝些製作過程以及遊戲中的照片影片放上社群網站。網路使用者那麼多,總會吸引到感興趣的孩子們,甚至釣出有共同回憶的同輩群,讓長輩的社交圈得以向外發展,並從中不斷地發掘自己的價值。
以上只是舉例,讀者們可以自行去思考能夠如何幫助家中的長輩;成熟的第三項條件「不以自我為中心」,個體要去學習接受他人的協助同時,也要去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協助他人而非一味地索取。
當我們在幫助長輩尋找自己價值的同時,就是在做「協助他人」這樣的社會貢獻。說到底人類終究是群體生物,我們必須靠著互相信任與合作,才能共同打造出一個越來越好的環境。
抬高自己、貶低他人、怪罪政府、撕裂族群等等的這些行為,都只是巨嬰的表現。即使想法與立場不同,成熟的個體還是會尊重彼此的差異。成熟的個體能夠坦然接受自己不會是完美的,他人也不會是絕對差勁的;他們能夠互相截長補短,透過合作來創造出雙贏局面。
合作互惠,才是健康的人類社會應該有的共同價值觀。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 #生命的意義 #自卑與超越 #理解人性
👇🏻簡單三步驟加入社團一同學習個體心理學
1.先填寫google表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再去社團按加入: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未填表單無法批准入社唷)
貶低他人抬高自己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理性的人或許不存在。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主觀世界,從來沒有誰可以百分百客觀理智看待事實。我們認為的真實世界,就只不過是圍繞在自己身邊的世界而已。
善待自己多於他人是人的演化天性。
這種抬高自己貶低他人的心態和行為在心理學上叫自利性偏誤。
例如說:
長輩愛說「唉現代的小孩都不像我們那代那麼努力。」
失敗的人說「這次一定是我運氣不好,他們成功是因為他們運氣好。」
看熱鬧的人說「那個女生被非禮一定是她自己穿太短。」
無關痛養的人說「公眾人物的抗壓性這麼低就不要出來丟人現眼。」
美國專欄作者戴夫·巴里說過:「無論年齡、性別、信仰、經濟地位或種族有多麼不同,有一件東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相信,我們比‘普通人’要強。」
把自己的成功歸咎於自己,
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環境,
對待他人
卻是相反。
🤷🏻♀️
#emsaid
#selfservingbias
貶低他人抬高自己心理學 在 PhD Backpacker - 旅博士媽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獨家爆料!🤖️ 獨家八卦!
直擊倫敦部落客全部都是假的!😂
剛剛在辦公室,我分配工作叫奶爸聯絡廠商,他居然趁我跟我妹視訊工作時振筆疾書寫出這一篇。不過我們傻眼的是,某自稱資優教育心理學家給兩歲孩看兩小時半以上的電視真的是顛覆三觀。
我想說的是,如果酸我們妳有錢賺那盡量吧反正我當作貢獻捐錢給妳。
不過,建議這位大姐,你酸我們可以換個招,因為你一招走天下我們看了有點累了。
當教育專家2⃣️步驟:
1. 貶低別人 (手法:抹黑貼標籤,說 #沒必要、說 #倒是不必、 說 #好扭曲、 說 #一切都是虛假 、說 #好閒啊 、說 #啊不就好棒棒 說 #要顧心理健康啊 )
2. 抬高自己 (我身為資優教育心理學家、我人類學家、我海外女職人、我雙職人家庭、我好忙全職媽媽好閒、我燕子啊別人都蒼蠅、別人儀式感就是擺拍我儀式感最真實、別人友誼都虛假我的是真真實實)
原則:貶低別人、抬高自己,做不到的也不用努力了啊,說做到的人是假的就好了。
㊙️ 來來來我告訴你:
我其實是機器人🤖️ 初音未來的好姐妹,我全部的學經歷都是假的、我不是澎湖人我來自火星,我沒有上過馬公國小馬公國中馬公高中臺南師院和師大,我就是機器人,電腦💻輸入我馬上有身分! 我也沒有當過老師、沒有唸博士、沒有創業、我公司服務過幾千組客人都是電腦程式跑的,因為我是機器人🤖️ 我也沒有朋友,我也沒錢,我的銀行存款是虛擬數字,我老公也是另一家公司開發的遊戲程式,娜娜也是機器人。
我朋友網紅們通通都是機器人,活動的時候,我們自帶燈光自帶音效,自帶攝影功能上傳到臉書,還有聊天機器人跟粉絲互動。不過留言的粉絲也都是機器人,按讚的粉絲也是機器人🤖️
我們的微笑是基本模式偶爾掉眼淚那是公司佛心加贈的附加功能。我們都是假的喔!
所以你可以好好滿意你的生活了,不要再來酸再來比了,不要一直來問人家薪水工作感情好不好,比了你很痛苦,因為妳無法比啊,因為我們都是機器人啊。
你的生活比我們更真實!你的酸甜苦辣都是真的。
我們都是假的假的假的假的,我們都是機器人,我們活在機器人的世界就好了啊啾咪❤️
嗯,你在真實的人類世界要加油喔!
#這樣有酸嗎
#寫部落格好簡單喔公式套下去就好了
荒蕪的粉絲頁
上一次的發文約一年前,一開始以為當奶爸後會有比較多的時間寫些拉哩拉雜的叨念文,沒想到回到倫敦後才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那時為了多賺點奶粉錢,開始拓展原本的生意,常常和老婆忙到很晚,好在娜娜是個天使寶來著,從很小就開始睡過夜(幫妳畫線,來酸我呀)到現在還是睡在她自己的房間,偶而生病的時候或太興奮會早起.忙著忙著也就懶得寫文章了,其實自己也不是個喜歡紀錄的人,工作忙的時候不想寫,封城的時候陪娜娜玩和每天想三餐要煮什麼,常常娜娜睡著後就只想看劇發懶,不像我那個社交型老婆,每天都要和她那些姊妹淘練肖偉,不過也因為如此讓我們的生活不至於太單調.
最近我們的生活被一個奇怪的人打擾了,後來才發現我們生活圈內的倫敦媽媽朋友們都被打擾了,這個奇怪的人專門發摟這些在國外生活的媽媽,別人發文她就跟著發類似的文,然後夾雜一些酸人語錄,這種行為在我看來不值得浪費我的精神,不過也許我是男生的關係吧,我只覺得在路上如果看到神智有問題的人離他遠點就好了.
但是也因為如此,我開始思考我的粉專到底要走什麼風格,像有些人寫親子,有些人寫教育,有些人寫職場,有些人分享資訊,有寫人做代購,有些人走批判,還有些人搞笑.我覺得這個人應該是寫諷刺文,對象不是那些政客,而是這些和她一樣在海外生活的媽媽,這個人之前有想走代購、旅行相關的樣子,大概是沒有成功吧,所以開啟了她的諷刺人生,據其他朋友的分享,這個奇怪的人會很沒有禮貌的探問其他人的收入或是居住地,這也算是顛覆了我的三觀,真的是關她屁事.諷刺文其實蠻好寫的,而且題材源源不絕,畢竟挑別人的毛病不是件難事,尤其像我這種有酸民體質的人,只是這樣的人生還蠻悲哀的,酸別人並不會提升自己.
通常這種人會把自己放在道德的高點,然後批判別人外在條件的優越,比如說炫富、炫另一半、炫小孩、炫才藝美貌等,只是奇怪的是這樣的人不會去酸那些明星,太多名人三觀不正超好寫的,我要是走諷刺/ 批判文的話每天都能有題材寫,不想寫的原因是覺得浪費時間,而且也不會讓我變得更好.但是她卻酸同樣是在海外的台灣媽媽?這是其一.其二是她常有自打嘴巴的發文,這算是認知失調?
哎,像我這種顧家的旅英男職人,每天張羅三餐、烤蛋糕、烤餅乾、打掃家裡、照顧妻小(這邊也可以酸唷),還好現在沒什麼生意可做,怎麼可能還把時間花在看別人的粉專然後跟著發一篇酸文?有時間多多陪另一半和小孩,像我鄰居法國人兩夫婦WFH卻是每天讓他小孩看兩個小時以上的電視(這個人也是),三餐吃些沒營養的東西,是有比我忙嗎 (/‵Д′)/~ ╧╧ (酸民上身)?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你看看我隨便批判就這麼多字了
#有病快醫
#強者我朋友是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