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翻譯節
#翻譯史上歪樓代表作
你以為你跟《格理弗遊記》很熟嗎?你看的可能是各種怪奇版本....... 😮😲😳
這部英國文學的經典著作,從清代便有不同中文譯本,但幾乎都被改得面目全非,例如原書以凌波舞高手暗諷身段柔軟的諂媚者,就因指涉敏感遭書商砍掉。
翻譯更是多有謬誤。「Physick」早期被翻成格致(#物理學),但在作者的時代,這個詞指的是 #醫學!主角不是物理學家,應該是船醫,才可能在航行旅程中發揮所長.....
中研院歐美所特聘研究員單德興解釋,如果沒有搞懂「#文化脈絡」,就很容易出現各種謬誤走經。但好的翻譯,究竟要 #貼近作者原意,還是翻譯得通順易讀、#幫助讀者理解?讓翻譯學家用不同例子說給你聽!
--
⚓讀了才知格理弗不只有小人國,還有大人國、島國、馬國!⚓
陪我們長大的《格理弗遊記》真相竟然是?專訪翻譯學家單德興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gullivers-travels-shan-te-hsing-translation-studies/
「貼近作者原意」的推薦目錄:
- 關於貼近作者原意 在 研之有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貼近作者原意 在 編笑編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貼近作者原意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貼近作者原意 在 [每日譯句] 2008.06.02 - 精華區Translatio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貼近作者原意 在 #貼近作者原意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貼近作者原意 在 这种修改更为贴近作者原意。 by yaojinrun · Pull Request #38 ... 的評價
- 關於貼近作者原意 在 作者AkariChang 的總覽(PTT發文,留言,暱稱)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貼近作者原意 在 編笑編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老編這篇正好是我最近閱讀《專業之死》時所用力思考的問題。但我在意的不是編輯如何改稿,而是更前面的步驟:譯者如何翻譯。
在《專業之死》裡面有不少能引發我共感或會心一笑的句子,通常是近期的流行語或是配合台灣時事、習慣、風俗所調整的翻譯,這些句子明顯留下譯者斧鑿的痕跡,讀者可以非常輕易的察覺,例如:
「我們應該要有『一個議題,各自表述』的風度與雅量。」
「試想如果想健康長壽,你覺得醫生跟肥宅誰比較能信?」
「你問他們這是什麼『妖術』,老鳥們也說不清楚。」(編按:應該是巫術吧)
「從不知所云的官方文章裡,你是如何『觀落陰』出意義的?」
「然後就覺得自己有機會上『XX好聲音』感動那英跟瘐澄慶。」
「怒『噹』了酒吧裡一名看來像沒怎麼曬太陽、頭髮長到綁著馬尾的常春藤名校男研究生。」
這樣的翻譯方式如同哈密瓜有哈味,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
(不喜歡的代表請看博客來書評區: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3756 )
其實我認為這樣的方式沒有什麼不好,既然出版的目的之一是為了使知識普及化,那麼適當使用通俗的語言就成了必要手段。本土作者如此用較少遭質疑,因為他就是創作者,所有詞彙的意志都由他本人負責。
外版書則不然,這些詞彙都經過了譯者的揀選,是否適切或反而距離作者原意越來越遠?我想不是使用流行語與否就能解釋,即使譯者使用「中規中矩」的詞彙,也還是可能造成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隔閡吧!更遑論任何人對於任何詞彙的解讀本有主觀意識注入了。對我而言,一名好的譯者、一本好的譯作,除了要盡可能貼近作者原意之外,順暢易讀也絕對是必要條件。
大家怎麼想呢?
#編分享 #專業之死 #翻譯 #外版書
貼近作者原意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恩姊告訴我有人會點開我的貼文編輯紀錄看每一個版本改了什麼之後,我在tumblr上發現原來這早就是當代讀者的慣行了。有個格主寫他會定期到喜歡的作者專頁比對每一次編輯紀錄改了什麼,研究崇拜的人總是在哪裡犯錯。這好像在說《紅樓夢》抄本分甲戌己卯庚辰本而印本還分程甲程乙,哪一版更貼近作者原意那一版刪修別有居心。我為此度過了一段忍住不修貼文的壓抑時期,偶爾依然不敵能把不滿意之處任意消滅的權力欲。你要留下錯誤以示坦蕩與果決,還是留下抹去錯誤的痕跡以示執著與改進。有時沒有犯錯,僅只為了讓一個忽然想通的句子被看見,從已經被躺的床奔向已經被關的電腦,扼腕於多少人已經看見一個不夠好的,天真於多少人會回頭看見這個更好的。
多關一個是一個。千百隻睡前的羊,不敵一隻永恆的,隨時逃走的羊。偏偏這種自由同時也抵銷了發文前的謹慎,由於可以更動而不自覺鬆懈的自己。想到臉書曾經不能修改貼文,為一個錯字而幾乎決定刪文重發,像蝙蝠俠在深深地牢裡領悟:不用繩索才爬得出去,因為掉下來會死。我是不是因為不會死,而默許自己變成一個不斷徒然攀爬的人了呢?
用追求完美當藉口,拒絕承擔失誤的代價。一天一天變得更不尊重犯錯一點,因而更常犯錯了,在地牢艱難的牆上,有恃無恐地失敗著。
每一次和別的作者有關的活動就會把對方每一本書讀完,所以比較喜歡跟出書較少的人合作。開玩笑的。正因為我不會以此決定遇到的人,所以這一次被梓評嚇到,原來除了白丁如我本來就知道的書,他總共已經出了二十本書。我不得不暫時放棄他的繪本系列(雖然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優先放棄繪本系列,其中好像有點偏見),開始漫長的孫君作品閱讀歷程。
驚喜是,他竟然在第一本小說裡中提到George Winston《Linus & Lucy》那張專輯,並藉角色之口稱之為「最適合在整理房間時聽的音樂」。同一張專輯我從國中開始在睡前聽到入睡,聽了十二年。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我和張西聊天時發現她也擁有一本《童年的消逝》,幾個月後又在陳栢青的書評中讀到。我的《Linus & Lucy》和《童年的消逝》都是在叔叔的遺物裡找到的,本來一直以為它們是更獨家的記憶庫存,甚至懷疑是不是有某個時期大家都看到同一份十大必買商品清單,導致每個人老家書架上都放著同樣幾本書。當然更可能只是因為我純粹的無知,但又拜這無知所賜,讀到這一段的時候親暱得彷彿我和梓評有同一個叔叔一樣(?)
驚喜以外,梓評早期的書就讓我想到編輯紀錄的兩難。就像曾經,錄影帶包裝後面的電影介紹會把結局直接寫出來一樣(參見星際大戰經典三部曲或007早期系列),作為商品,書也有時代的習慣與特徵。除了最輕易可見的書封和排版風格,內容也因為想像讀者的不同而有微妙的痕跡,例如因為怕讀者不懂,在英文中譯人名加上了強調的引號;或者擔心cafe讀起來太有距離感,所以加上了「館」,而出現了「一間cafe館」這樣的句子。
那完全不是任何人做得不好,只是,我們都只能活在我們所活的時代。當時看起來必當如此的作法,會在某個時間點自然質變。我已經可以預見,十年之後當我看到自己現在的書,絕對會有想把它們全部毀掉的羞憤。那不是像貼文一樣可以說刪就刪的歷史。
梓評最近重新出版自己的一些作品。雖然他曾經在對談中說是垂死掙扎,可是哪有人垂死掙扎還新寫了幾十首詩的,根本還很活嘛。重新看自己過去的東西,不知道像不像在看另一個人寫出來的。
時間把每一個人都變成自己的他者,而身為編輯,必須、或者被自然鍛鍊成一個恆在的他者,梓評穿過時間看著自己的時候,自己是誰呢?
直到如今,我交稿給梓評的時候還是常常幹蠢事,有時為了改一兩個字再三寄信,好像在信箱裡舉辦無止盡的造句比賽:請以這個版本為準、不好意思請以現在這個版本為準、真的非常不好意思這封信的這個版本我應該不會再改了。梓評總是回「好的,收到。」
有次稿子寫不出來,遲交稿後在信裡自首,「最近進不太去某個狀態(有講等於沒講)我發現稿件中有幾個錯字,這封信附檔中附上新的檔案。」本來一回完信就羞愧地把信件封存(高科技鴕鳥),結果立刻收到他回信:
「本想分享一點老人家的關懷碎念,但想想,你會有自己的方式的。」
太溫馨了,很不好意思告訴他,其實我沒有。
但我還是在掉下來的時候被接住了。被一根收容了所有優柔寡斷的繩索。有時甚至覺得自己的墜落已經被他寵壞。
>>>>>
>>>>>>>>>>>>>
>>>>>>>>>
>>>>>>
▼
▼
讀冊詩人節系列講座「什麼,詩人也要____嗎!?」
主持 : 蕭詒徽
地點 : 紀州庵文學森林 (台北市同安街107號)
票價 : NTD200 / NTD160 (early bird discount)
2019年5月31日前講座早鳥限時票價8折。
▼
▼
2019.06.20 Thur. 19:30 - 21:00
每個我的總和 ── 工作與寫作的剪接術
孫梓評 × 蕭詒徽
作家孫梓評身為文學副刊編輯,相熟的朋友們喚他孫君,也是許多寫作者心中的引路人。每日在稿件堆中來來去去,面對自己書寫時間的減少,他曾在對談中自嘲「我很懈怠」,語氣中的悵然卻也顯示他仍努力從忙碌的日子裡鑿開創作的縫隙。身為副刊編輯,同時要兼顧創作身分,兩種狀態如何於內在切換? 以寫作者的目光執行編輯工作,或由編輯的經驗反視自己的寫作,從中又練得了什麼心法?
孫梓評
一九七六年生。東吳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現任職自由時報副刊。著有散文集《知影》、詩集《善遞饅頭》、長篇小說《男身》等。
購票 : https://www.taaze.tw/goods/62100008710.html
▼
▼
孫梓評作品
https://pse.is/HJPEH
>>>>>>>>
>>>>>
>>>>>>>
>>>>>>>>>>>
貼近作者原意 在 #貼近作者原意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你以為你跟《格理弗遊記》很熟嗎?你看的可能是各種怪奇版本........ 這部… See more. 陪我們長大的《格理弗遊記》真相竟然是?專訪翻譯. ... <看更多>
貼近作者原意 在 这种修改更为贴近作者原意。 by yaojinrun · Pull Request #38 ... 的推薦與評價
将结构体中的struct kinematics中的wheel_radius修改为circumference,这种修改更为贴近作者原意。 #38. Open. yaojinrun wants to merge 1 commit into ... ... <看更多>
貼近作者原意 在 [每日譯句] 2008.06.02 - 精華區Translatio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Poetry comes nearer to vital truth than history.
- Plato
詩歌比歷史更貼近事實。
- 柏拉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4.10.89
> -------------------------------------------------------------------------- <
作者: RookieRun (Lea Salonga) 看板: translator
標題: Re: [每日譯句] 2008.06.02
時間: Tue Jun 3 02:24:39 2008
※ 引述《TheRock (就是這樣)》之銘言:
: Poetry comes nearer to vital truth than history.
: - Plato
: 詩歌比歷史更貼近事實。
: - 柏拉圖
看了各位的翻譯,
才讓我突然發現:
這句話該怎麼翻比較恰當?
或者說「該怎麼翻才最能讓人理解」?
其實是很值得玩味的事。
就我自己淺薄的學識而言,
所能意識到的最大徵結點在於,
譯者應該用什麼樣的標準去調和原作者與讀者間不同的脈胳性?
柏拉圖是個活在西元前的古典希臘文化人,
當他運用poetry、history,以及最關鍵的"truth"這些字時,
所想傳達的意思,
與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文化人看到「詩歌」、「歷史」以及「事實」時,
意識裡面所接受到的,
會是一樣的嗎?
以truth來說,
英文字典一定會告訴中文使用者,
這個字有「事實」的意思,
當然略通英文的人既然知道它是"true"的名詞形,
對於它同時有「真實性」的意思這件事,
一定也不會陌生,
只是,對於它常常在(當然也許只是在我所誤解的)西方文化中,
做為「真理」的意思這件事,
似乎就沒那麼被普遍認知。
我猜想,
之所以會如此的原因,
也許是因為中文的時空脈胳並不像西方文化一樣,
有著「事實」相對於「真理(或真實)」的哲學傳統,
這兩者的對立性,
如果想用中文一針見血地表達好,
必須要講成是「表相」vs「真實」才能滿足讓人理解的目的,
相對來說,西方文化的讀者,
由於意識史傳統的緣故,
可以很容易意識到:
當fact與truth並列時,
它們可以是對立的。
或者我們再古希臘一點,
當時的思想認為「真」、「善」、「美」三者的同一,
是一切事物最高的表現,
用我個人門外漢的哲學理解來舉例,
就好比一首在文藝上有著驚人感染力的詩,
裡面一定也傳達了一些人世間的真理。
考慮到這一點的話,
也許柏拉圖已經強調出這是在講關於真理的事情,
而且這強調當他選擇了truth這個字就已經完成,
而無需別的述語。
(所以在下認為q大就truth前後使用不同翻譯,
相對而言較接近作者的原意)
我們可以看到約2000年後,
一個名叫Emerson的西方世界文化人,
仍然很自然地以上述的脈胳在使用truth這個字,
以及引用柏拉圖的這句話:
The perception of this class of truths makes the attraction which
draws men to science, but the end is lost sight of in attention to
the means. In view of this half-sight of science, we accept the
sentence of Plato, that,“poetry comes nearer to vital truth than
history." Every surmise and vaticination of the mind is entitled to
a certain respect, and we learn to prefer imperfect theories, and
sentences, which contain glimpses of truth, to digested systems
which have no one valuable suggestion. A wise writer will feel that
the ends of study and composition are best answered by announcing
undiscovered regions of thought, and so communicating, through hope,
new activity to the torpid spirit.
《Nature》,Emerson
Emerson的詮釋不會是唯一的詮釋,
但也足供我們進一步看出,
雖然peotry與history直翻是詩歌與歷史沒有錯,
但其實柏拉圖想要凸顯出的對比,在於它們的「形式(form)」,
他想要指出的是它們原本的構造或目的,
和它們實際的表現或差異之間,
所產生的意外矛盾:
原本是追求「美」的詩歌,
卻比原本追求「真」的歷史,
來得更貼近真理(真實)。
但要如何透過與原文一樣簡短的用字,
就把原文所有的意涵表達給中文使用者呢?
也許關鍵就在於:
闡明上面提到的是個什麼樣的矛盾或差異,
而這在原文中對應到的,
就是"vital"這個我們在讀這句話時,
很容易加以忽略或認為不那麼重要的字。
(有趣的是,這個字有「重要的」的意思)
vital這個字的字源,以及它在英文中的字義,
版上多的是英文研究的先進,
無需我斑門弄斧了,
我只是希望基於上述的思考過程提出一個有點誇張的猜測:
如果設定的目標是貼近作者的原意(必須強調是這個前提),
那麼vital在譯文中其實不應該被省略,
因為柏拉圖很有可能是使用vital來很巧妙地指出,
究竟在什麼意義上,
或者在哪些事情上,
poetry comes nearer than history。
關鍵在於:無論要把truth翻做(同時也就理解做)事實還是真理,
說唐詩比晉書更接近truth是一回事,
而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比晉書王導謝安傳更接近
vital truth則是另一回事。
(當他想表達的是前者時,那麼一開始就不需用vital,
或者他大可以用essential、ultimate、real等字來強調別的意義)
柏拉圖的母語是古希臘文,
在下沒有辦法做古希臘文的訓詁做為佐證來印證這個猜測,
不過上面Emerson的引文中,
似乎也是在做相同方向的闡述和引伸,
因此建議也許將「生命的真理」放進譯文中,
會是最符合作者原意,
並且最能把理解方向交待清楚的方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11.64.93
> -------------------------------------------------------------------------- <
作者: qtaro (最哲學的部分只是…) 看板: translator
標題: Re: [每日譯句] 2008.06.02
時間: Tue Jun 3 10:37:07 2008
※ 引述《RookieRun (Lea Salonga)》之銘言:
: ※ 引述《TheRock (就是這樣)》之銘言:
: : Poetry comes nearer to vital truth than history.
: : - Plato
: : 詩歌比歷史更貼近事實。
: 我們可以看到約2000年後,
: 一個名叫Emerson的西方世界文化人,
: 仍然很自然地以上述的脈胳在使用truth這個字,
: 以及引用柏拉圖的這句話:
: The perception of this class of truths makes the attraction which
: draws men to science, but the end is lost sight of in attention to
: the means. In view of this half-sight of science, we accept the
: sentence of Plato, that,“poetry comes nearer to vital truth than
: history." Every surmise and vaticination of the mind is entitled to
: a certain respect, and we learn to prefer imperfect theories, and
: sentences, which contain glimpses of truth, to digested systems
: which have no one valuable suggestion. A wise writer will feel that
: the ends of study and composition are best answered by announcing
: undiscovered regions of thought, and so communicating, through hope,
: new activity to the torpid spirit.
: 《Nature》,Emerson
柏拉圖的東西我並未熟到了然於心,但昨日看到 TheRock 的文章後就忍
不住查了一查。我的柏拉圖全集不在手邊,只好用 google,但只有幾個
地方說出處在 Ion,問題是我查了 Ion 的 Jowett 英譯本,也用了 perseus
的系統查譯文原文,也找不到任何類似的句子。
我想,也許是我查得不夠仔細,所以昨晚也就按下不表,等我哪天回家把
疑點查個清楚再說。雖然 google 引柏拉圖這話的有 40100 條,但我瀏灠
了前四百個網站,都幾乎沒有講明出處,而網站本身也不具權威性。所以我
還是保持很 skeptical 的態度 (而且網路時代錯誤複製的速度太驚人了,
三人成虎事件屢見不鮮) ……但看了你這引文,還是忍不住想借來猜他一猜。
我大膽猜測,這是 Emerson 記錯了,然後大家就跟著他一起錯了。
更何況不能忘記以下兩點事實:1 柏拉圖在理想國裡一個惡名昭彰的主張就是
驅逐詩人離開自己的烏托邦,因為他認為,詩人的教育會敗壞年輕人。2 Emerson
跟同時代的許多唯心派一樣把柏拉圖拿來當作他們自己浪漫主張的靠山。這也
讓我更加懷疑 Emerson 引文的可信度。
TheRock 原來下面有個推文,大抵是說詩歌接近真實,歷史描繪事實之類,
你也提到了----但事實上這比較接近 Aristotle 在《詩學》裡的名言:
「詩比歷史更哲學,也更高。因為詩描繪的是可能的或必然發生的,歷史只
是描繪已經發生的。」(第九章) 所以我想 Emerson 是憑印象意譯了這句,
又記成是柏拉圖說的吧。
: 柏拉圖的母語是古希臘文,
: 在下沒有辦法做古希臘文的訓詁做為佐證來印證這個猜測,
: 不過上面Emerson的引文中,
: 似乎也是在做相同方向的闡述和引伸,
: 因此建議也許將「生命的真理」放進譯文中,
: 會是最符合作者原意,
: 並且最能把理解方向交待清楚的方案。
poetry 在古希臘文裡是 poiesis,來自 poieo 這個動詞,意思就是
making, creation - a generic term in contradistinction to
"happening, growth, nature"。所以 the poet Homer 比較像是
Homer the maker of all makers [這裡的 makers 涵蓋了工匠、建
築師、雕塑匠、木工、鞋匠、作曲家等等…但詩是 making 中的 making
而荷馬又是詩人中的詩人] ....so,這個字在古希臘散發的價值等級
不容置疑,倒是像驅逐詩人這種主張比較政治不正確。
真理通常譯的是希臘文的 aletheia,就是 truth,這個字很少用來形容事實,
倒較多用來形容斷言、命題、談話的品質、談話人的品性。所以它跟現代英文
的 fact 關係是較薄弱的。但也有別的字同樣是 true,所以在不確定原文為
何之前,我不敢冒然斷言。
有太多希臘字都可以譯成 vital 了,沒看到原文前無法討論。
history 鐵定是 historia 的翻譯。可是 historia 在古希臘的意思
是 inquiries, investigations。所以它就是在研究,研究人事,研
究自然,研究自然與人事的關係。希臘 historia 若硬要有什麼特別
之處,就是它有一個「不談神事」的傳統,有意要和把神引入戰爭的
荷馬作對。不過這已經離題了…總之只是要表明,historia 在翻譯時
並非容易處理的字眼。
總之我只能說,1) 如果要靠「求解柏拉圖的意思」來作為中譯的指引,
那一定要乖乖唸古希臘文。楊絳之前譯的 Phaedo 就是這樣,她靠參
考許多譯本,試圖彌補自己不會古希臘文的問題,然而這是治標而已
。中文是還不錯看啦,但精確程度真的差之千里。2) 如果只是想翻這
句「英文」,在沒有上下文脈絡參考的時候,也只能依憑很多不怎麼
牢靠的猜測、判斷和想像,所以可能譯者要擔下的創作承負也大得多。
--
"I used to be indecisive but
now I'm not so sur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41.10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