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浪潮來襲 資策會深入台大校園共同培育軟體種子精英】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70619 11:58:32)繼科技部成立「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廣納各科學領域人才,並投注合適的學校每年十億元經費,作為孕育人工智慧(AI)人才的基金,代表科技深耕教育的重要性;因應2025年物聯網的龐大需求和全球商機,物聯網相關人才更應即刻培育成長,近年來台灣從教育導入物聯網課程、實習場域,並於桃園成立亞洲矽谷、高雄軟體園區成立創客咖啡園,都不難看出台灣培養軟實力的決心。
有鑑於此,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台大電機系)為提供更實務的學習課程,邀請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智慧網通系統研究所(資策會智通所)In-Snergy 團隊,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支持下,深入台大電機系共同開授「家庭物聯應用實作」課程,以智慧家庭應用為基礎,在為期四週共12小時的課程裡,引領學員瞭解智慧家庭聯網架構,並運用資策會智通所 In-Snergy 團隊所提供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技術,進行智慧家庭實務開發,以培養聯網應用開發技能。
資策會智通所於6月15日在台大電機系舉行「家庭物聯應用實作」課程專題成果發表,學員展現了亮眼的創意,例如將溫溼度量測的概念運用到智慧衣架,當衣服曬乾後即自動推播至LINE進行通知;做出適用於管控餐廳人數、溫溼度的App介面;亦或運用動態感測器來確保居家安全,資策會智通所希冀藉此課程,讓學員在學習上有更深刻的體驗,更希望盡一份心力協助栽培台灣軟體種子,以做為未來台灣發展軟硬整合的堅強精英,進而促進台灣物聯網產業蓬勃發展。
訊息來源: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15713.aspx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15713.aspx…
資策會經費來源 在 蔡培慧 慧做事真實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落實大糧倉,推動農業創新整合中心
林院長執政強調「解決問題」,因此本會期院會經濟組總質詢,我提出與農業、民生相關的「農業復耕落實大糧倉」、「科技與農業連結」及「國有林地回收與補償」三個具體問題,與院長商討解決之道。
🖥 來看質詢影片 https://goo.gl/UkQQYQ
【農業復耕落實大糧倉計劃】
最近的一場演講活動,我談到 #糧食自給率 的議題,有個高中生提到他注意到台灣市面黃豆製品充斥著基因改造,並告知他的媽媽,此後他媽媽特別選用本土黃豆來自製豆漿,這個孩子很開心的說:「煮出來的風味真的不一樣!」
看似個人經驗,其實這個事情正呼應著以農業復耕來啟動大糧倉的政策。台灣的飲食習慣與西方國家不同,台灣外食族多,且餐桌上總不乏以黃豆製成的加工品,加上樂齡的長輩多食用素食,更需要健康、安全的食物來源。大糧倉政策的復耕以黃豆、小麥及玉米……等雜糧作物為主,雜糧的增產有助節水,更牽涉到糧食安全、糧食自給率與食安議題。
大糧倉是好的政策,但做得太慢!過去休耕一年,現在調整為一期,所以休耕地只有十幾萬公頃,但是休耕統計的基期年是89至92年,農委會忽略了調查在此之前休耕的土地,加上去年因為颱風太多,不管種毛豆或黃豆的農民,幾次播種後將儲存的種源用掉了,但黃豆還是沒有長出來。未來,在極端氣候之下,除改良黃豆品種外,更要同步研發抗逆(包含抗寒、抗水及抗旱)的本土種黑豆,我希望大糧倉計畫確實啟動與執行。
林聰賢主委回應,新農業架構,#大糧倉計畫 著重在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的生產,根據農糧署的數據,去年復耕5,000多公頃,而目標是3年達到10萬公頃。現在農糧署與農委會的作法不只是鼓勵生產,同時加入對地補貼的鼓勵措施,也把產銷平台兜起來,與食品加工業者媒合,未來將擴大契作農戶及面積來擴大效率。
若根據林主委的資料數據換算,現在大糧倉的進度僅有5%,連一成都不到。我認為復耕的速度應要加快,要求今年農委會在大糧倉計畫能達到至少5萬公頃。雜糧的農耕收入比種水稻高,種黃豆或黑豆的農民非常積極,為了將完整的產業鏈串連起來,除了鼓勵耕種雜糧外,農委會也要積極投入機械的研發,因為事實上黃豆、紅豆、綠豆、芝麻,甚至藜麥……等作物都有代耕機械或機械採收的需求,要落實雜糧復耕,就要正視農民需要的微型智慧機械的重要性。
【科技與農業的連結】
提到農業微型智慧機械重要性,更是重點。近年來大家忽略科技與農業的結合,其實科技與農業並不遙遠。這陣子我多次走訪中興新村,那裡有經濟部中創的研發資源、有科技部的高等園區,我認為研發資源要橫向連結,譬如農糧署應該把這個基地做為農民與消費者連結的窗口,更甚者是為了照顧老人的智慧住宅以及研發微型智慧機械,進一步結合在地產業。
以南投茶業產業為例,高級茶葉強調一定要是手採的一心二葉,但因為現在的機採是平採、橫掃式,會造成葉片的不完整,因此無法製成高級茶。以台灣的技術,可進行環控與微調,換言之,不管是一心二葉或二心五葉都有辦法運用機械採收,過去只是缺少研發的資源,以及面對地方問題的視野!
另外,現在作物生產光靠產地認證或是終端農藥檢測是不夠的,應該針對每一個作物的產期、產區、產量及氣候查估這塊地到底種了什麼、用了多少農藥,應該要建立起完整的農業生產的區塊鏈數據。正因以上種種訴求,我覺得應該把農科院、經濟部、科技部與青年創新力量結合,在中興新村創立農業創新整合中心。
例如,農業除了飲食與農耕,更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
經濟部中部創新園區將金花石蒜萃取出抵抗阿茲海默症的天然成分,而非靠化學合成藥劑,但要在什麼時間採收與粹取才能獲取最多的成份,這些都需要技術。
我認為中興新村作為基地來進行這些事情並不難,因為目前已經有中創園區的投入,還有資策會、科技部,農委會都應加把勁,農科院也應投入高等科技園區,不能只顧及工業、科技等。而青創基地絕對不僅是一般所想像的創業投資,更應為農業做出努力的隊伍串聯起來,進行研發、創新、品牌行銷及資源整合。
【國有林地回收與補償】
林務局與農委會於92年提出回收位於土石流潛勢區、水庫集水區、河川區兩側及生態保護區等林地的辦法,同意若林地上有耕作、或是符合法律規範,即可在回收時予以一公頃30~40萬元的補助,直到105年皆可申請。
目前共有8,886公頃的林地農民已申請預計返還國家,概估所需經費約30億。但針對這個回收作業,林務局每年僅編列1.2億預算,按照這個進度,要把這8,886公頃全面回收需耗時25年,以辦法實施的92年開始計算,加上25年的回收期,總共要38年才能完成,但是我在地方也看見了,七、八十歲的老人家早已無法耕作林地,想要還地給國家卻苦無門路、一等再等,已拖延了13年,未來還要再等25年嗎?
況且這些林地都在「土石流潛勢區、水庫集水區、河川區的兩側、生態保護區」,回收之後,有助資源永續,我認為林務局應該要確實回收、增加預算編列,也要求行政院要予以協助,至少年編5到10億元的預算,讓這個問題從38年縮短成3年就可以解決,甚至進一步妥善利用回收的林地發展林下經濟,做適度的農業開發。針對我的建議,林全院長表示會盡量寬列預算,從農委會的總預算額度去做斟酌。
農業創新整合、落實大糧倉、積極回收國有林地,面對農業需求,共同研發創新、資源整合,建立友好的城鄉連結。
資策會經費來源 在 資策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產業趨勢【實質內涵,比包裝更重要】
以包裝來行銷或爭取經費,長期來說絕對會受到消費者的唾棄。尤其現在網路發達,人人都可成為自媒體,過去那樣一手遮天的日子已經不再了。
實實在在的做好產品或做好研究,比包裝重要,也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基礎。
※最即時的科技新知,立即加入粉絲團>> 資策會
文章來源: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7244/2315018)
資策會經費來源 在 蔡政府還要讓資策會虛耗多久?7成收入來自政府國會又管不到 的相關結果
前面提到我國在聖多美普林西比設立數位機會中心計畫,其相關經費就是外交部以委辦方式交由資策會執行,而成為資策會的收入項目。 據統計,目前政府捐助 ... ... <看更多>
資策會經費來源 在 資策會簡介 的相關結果
資策會 的任務比較文言的講法是做資訊技術的有效應用和建構數位系統,白話簡單的說就是推動資訊產業,資策會的研發經費相比於工研院來說,政府所佔的 ... ... <看更多>
資策會經費來源 在 駁高虹安經部:資策會預算絕大多數來自政府 - 自由財經 的相關結果
... 否認資策會的主要資源來自公帑。對此,經濟部反駁指出,資策會每年的預算來源,絕大多數來自政府,而她當年資策會研究計畫的經費,更. ... <看更多>